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猪

巩诗4分享

  你觉得猪可爱吗?你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猪吗?欢迎阅读下面又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资料。

  世界上最小的猪

  泰特利是英国最新培育的微型猪中的一员,它出生于德文郡巴克法斯特利的彭妮威尔农场,出生时是八个兄弟姐妹中个头最小的一个,体格仅有茶杯大小。

  小泰特利生性活泼好动,刚出生不久便努力伸展四肢,并试图攀上茶杯。尽管它拼命努力使自己变的更大更强壮,但现在它的个头依然比不上一只茶杯,而且无论它多么勤奋的锻炼身体,它的个头始终不会超过7厘米高和12厘米长。

  微型猪的培育相当繁琐而且目前成功率很低,小泰特利的降生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试验。彭妮威尔农场的微型猪是通过英国的一些古老猪品种培育而来,这种猪的体型一般不会超过可卡犬。目前,培育成功的微型猪大多作为宠物出售,剩下的一些则作为种猪留在农场。

  彭妮威尔农场的主人克里斯默里说:“小泰特利已经成为农场的明星。”

  猪的概况

  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 交配, 妊娠期约为4个月。 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之一。在 十二生肖里之为 亥。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人类蓄养家猪的历史相当悠久,不过至16世纪才广为世界所知,中国饲养的猪即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猪的直系后代。

  动物学分类

  亚种包括:欧洲中部 野猪(Sus scrofa)、东南亚野猪(Sus vittatus)和印度野猪(Sus cristatus),染色体数(2n)在36~38之间,虽然染色体数目不同,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一般认为这三个亚种构成了家猪(Sus domesticus)的培育。

  名称

  猪,繁体字“猪”,异体字“瘃”古时也称 豚 ,又称 彘豚豨,别称 刚鬣。又名“印忠”、“汤盎”、“ 黑面郎”及“黑爷”。甘肃方言叫"舒胖子"。

  就《 朝野佥载》说,唐代 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汤盎”。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 史记集解》引邓展曰:“东海人名猪曰豨。”所以汉初陈豨、汉末昌豨都名“豨”。

  猪是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 余姚 河姆渡新石器 文化遗址出土的 陶猪,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历史

  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有迹象证明 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在被人们发现的 化石中证明有像野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 森林和 沼泽中等。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 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秦时期 据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 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系,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唐宋时期 隋、唐时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元明时期 元代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明代中期, 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正德十四年(1519),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但禁猪之事持续时间不长,在养猪技术如猪品种鉴别和饲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

  文化 
 古代经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在游牧民族的 畜牧经济 中,猪是难养的动物 。从这一点讲,很多讲肉食的字,从“牛”或从“羊”而极少从“豕”是非常好理解的。

  游农经济的时代,猪的饲养成本比定居农业时代饲养成本高,其价值也就更大。商代的猪被人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

  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居住地的稳定(游农经济渐渐被定居农业经济取代)和猪的驯化,很多和猪有关的字产生出来,比如“家”(房子底下有猪。豕,意思就是猪)、“ 圂”(意思是厕所,即厕所通猪圈。现代中国南方和北方农村仍然能见到人的厕所就是猪圈、猪养在人的厕所里的实例 。)

  另外,我们常说的“ 腥”、“ 臊”二字也和猪有关。《 周礼· 天官冢宰》上说:腥、臊不能食。《 说文》上解释说,所谓“腥”,并不是肉闻上去的味道,而是肉中的星星”,指猪肉中有像米粒的星星点点的肉息(长有寄生虫猪肉绦虫的“米星猪”,或称“ 痘猪肉”);所谓“臊”,是猪身上油脂发臭。

    31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