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玉带钩有哪些正确的用法

树源分享

  玉质带钩始于战国,它是人们用在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作用,同时玉带钩也有一定的用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带钩有哪些正确的用法,希望你们喜欢。

  玉带钩的用法

  关于玉带钩的用途与使用方法,古文献中多有提及,其用途主要有束结革带和佩系器物两种。用于带头束结革带的玉带钩,一般体形较长,如曲棒形、琵琶形类,其使用方法是先将钩钮揿入右手一端的带孔,钩首向外,然后以钩首勾联左手一端革带的带孔,即完成了固结腰带的过程。为避免带孔因长期使用而磨损,致使孔径变大或断裂,人们往往在革带孔内置一铜、玉或骨质小环,以保护带孔,提高革带的使用寿命,这就是考古发掘中,玉带钩钩首附近往往伴出小型铜、玉环的原因。用于佩系的玉带钩体形一般较小,以水禽型最为多见,战国之际的小件钩大多是用于佩系的,一些无附钮的钩,或环尾孔的钩也多用于佩系。古代玉带钩的佩物主要是刀剑、镜、钱囊、悬印之类,使用时先将钩钮嵌于革带孔内,钩首向外垂下即可,无钮带钩则是将其尾端与革带系结固定使用,宋代以后的玉带钩多已不具有上述使用功能了。

  在这四件玉带钩中,上面两件均于钩首雕出螭龙的形象。钩成琵琶形,仿自战国。器身光素,打磨出三道凹棱,造型优美。恰如其分的装饰,效果反倒好于繁缛的雕琢。这种手法在清代其他的装饰品类中十分罕见。中下一件,以俏色和浮雕手法,表现流行的灵芝纹,颇具匠心。下面一件,减地浮雕西洋式花纹。乾隆时期玉雕中也吸收了西洋的装饰题材,但往往一味猎奇,生吞活剥,不能纳入传统之中。这四件玉带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玉带钩的主要特点。

  玉带钩的起源

  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左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墨子·辞过》:“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庄子》“以钩注者惮”、“窃钩者诛”;《孟子·告子》:“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上引文献中的“钩”均指带钩。春秋战国墓出土的带钩实物也不少,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带钩与楚简简文互证,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带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了。

  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多种,玉质带钩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类。关于玉带钩的起源,不少研究者认为始见于史前良渚文化时期。

  在已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中,死者尸骨下半部出土一类短而宽的玉质钩形器,正面投影呈长方形,两端下卷,一端有两侧对钻而成的圆孔,一端卷成弯钩形,据此有人认为该钩状物就是玉带钩的初始形态。由于无法确知良渚时期的衣冠服饰及用玉制度、佩玉习俗,至今又未能发现良渚文化之后至西周时期的带钩实物,春秋之际的带钩与上述短宽钩状物形制差别较大,因而良渚文化中的此类器是否就是后世的玉带钩尚难以作出肯定的结论。目前所见的早期具成熟形态的玉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墓葬中,这类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完整结构,其分布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西周时期是否有玉带钩存在,有待于今后出土实物补证。带钩的出现与流行,应与古代衣冠服饰的演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春秋以前的衣着形制,是上体的“衣”与“裳”分开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制度的变革使革质腰带——革的大量使用与流行成为可能,用于扣系带的带钩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流行起来,春秋之前的带钩很难发现,这或与当时的衣冠服饰制度有关。

  玉带钩的鉴定方法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东洋见闻录》记载"八察"

  (1)、察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 、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3)、察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6)、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缝隙 孔洞内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8)、察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5、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乡。

  (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塩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玉器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猜你感兴趣:

1.玉器入门知识

2.大学珠宝鉴定专业

3.珠宝专业实习岗位工作总结

4.珠宝专业实践学习总结范文

5.包罗万象的意思及造句

    272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