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专家解读

和杰分享

2022年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是艰难的一年,我们走出疫情还要多久,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来听专家解读!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专家解读,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专家解读

中国2022年GDP超120万亿增长3%专家解读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中国经济已现回暖讯号

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发布。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同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

康义强调,下阶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2年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一年。中国经受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同时面临着世界供应链重塑、内需持续不足等多风险叠加。但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完整齐全、长期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去年四季度以来,海外需求收缩进一步显现,国内疫情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加剧,经济复苏进程明显放缓。国务院防疫二十条新规和“新十条”规定陆续颁布以后,市场信心大力提振,全面助力社会面复工复产,但随着国内疫情政策转变,国内各地疫情陆续迎来一轮高峰,对整体经济造成较大影响。

浙商证券(10.750, 0.14, 1.32%)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2022年10-11月,受疫情多发和地产探底影响,主要经济数据进一步回落。去年12月自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实施两周后,各地防疫政策加速优化调整,相继进入感染高峰,基本面受到疫情发展的阶段性冲击,2022年四季度经济增速较三季度回落较多。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疫情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加剧,国内需求仍旧偏弱,供需两端压力犹在,但各项稳经济政策举措逐步落实,后续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疫情防控新政策助力社会复工复产,经济基本面仍将呈现缓慢复苏趋势。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中国经济已现回暖讯号。目前,国际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自2022年底恢复上行趋势,关于中国经济2023年的增长预期,国际金融论坛(IFF)发布的《IFF2022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2.8%,中国经济有望增长4.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3%。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分析,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结束,预计经济活动将从2023年初开始逐步复苏,可能在春节假期之后。2023年二季度开始,GDP同比增速或大幅反弹,同时政策支持有望加码,推动2023年全年GDP同比增速上行至4.9%。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日前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2022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都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有突出表现,预计2022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2023年我国经济可能总体回升。

韩文秀分析,这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从一个完整的过程来看,优化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会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将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2022年以来,我们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2023年持续显现。2023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一些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三是基数效应。2022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会造成当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2023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的增长,那么从统计角度来看,数据就会比较高。

202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1月15日,广东、海南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召开地方会议,28个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平均为6.0%。

结合2023年各地区设定GDP增速目标看全国各地发展动力,《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七大首席经济学家。他们普遍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将出现较明显、全面、积极的改善,全国GDP增速在5%以上。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经济将更多由内需驱动,促消费、稳投资将成为主要发力点。

海南、重庆等地2023年的GDP增速目标较2022年上调,其中海南设定的GDP目标为9.5%,排名第一;西藏以8%排名第二,江西和新疆以7%并列第三。

“部分省份调高GDP增速目标,说明了当前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各部门、各地区正抓住窗口期、机遇期、攻坚期奋力冲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28个省份中,天津、河北等18地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

对此,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分析称,虽然多数省份下调2023年GDP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其对今年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

展望2023年全国GDP增速时,赵伟认为,过往经验显示,上海、北京GDP增速目标与全国目标较为接近,上海2023年GDP增速目标定在5.5%以上,意味着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大概率也在5.5%的水平。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2023年全国GDP增速或在6%左右,其中二季度受到低基数效应的影响,增速将会明显抬升。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称,2023年海外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通胀可能加速回落,美联储或由加息转为降息。预计2023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速将达到5%,甚至更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示,各地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将有力支撑全国经济企稳复苏。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会整体好转,有望实现5%以上的GDP增速。

“预计2023年我国GDP增速将回到5%。”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我国消费和生产活动将恢复正常,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信心也会不断增强。

谈及下一阶段稳经济、促发展、强信心的发力点,庞溟认为,2023年经济复苏的关键依然在于全力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预计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将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支持,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分析称,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继续走弱,这将令我国出口面临较严峻的形势,这意味着今年稳经济必须更多依靠内需的发力,宏观调控在支撑内需修复上要充分发力,把各项政策用好用足。

“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担起稳投资、促增长的重任。”陈雳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是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大量设备更新和改造需求。未来仍有可能加大对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制造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承担起托底经济的任务。在当前稳增长政策大力驱动下,新老基建领域联手发力,助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3中国经济会好转吗?

经济增速会回升,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

在2022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大幅度上升。中国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左右,加速恢复至2023年的5%-6%之间。如果各方面工作效果好,不排除增速在6%以上的可能性。

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的2.6%和发展中经济体的3.7%。2022年疫情多发,一季度GDP增长4.8%,二季度降到0.4%,上半年仅增长2.5%,三季度回升到3.9%。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全年GDP增长3.3%。由于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低,如果2023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其他三重压力将会得到缓解,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应该比预期高一些。

如果力争2022年-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就要求2023年GDP增速在7%以上。应该说,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党的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周期增长目标必须迈出的关键步伐。

线下消费需求会回升,但仍存在消费能力与意愿不足问题

按照2021年的统计,消费需求已占到GDP增量的65.4%,2022年上半年消费需求已经占到69.4%。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中,线下消费实占比依然很高。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意愿不强,储蓄率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大幅下降。2022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反复,线下消费严重受挫,服务业尤其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收缩明显,中国消费需求连续三年增长均为负数。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线下消费被严重抑制。

2023年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在8%-10%之间,比2022年将大幅提升。一方面,疫情防控会进一步优化,消费场景将逐渐活跃,消费潜力有望释放;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稳定,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2023年我国线下消费会强劲反弹,如果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仅餐饮和旅游这两个行业营业额达到11万亿元或者12万亿元,不仅对GDP的拉动将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恢复人民群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房地产市场会回升,但仍然存在供给侧制度设计问题

房地产市场会回升,但回升速度不会那么快,一线城市虽然需求潜力大,但是供给侧不足,二三四线城市则是需求侧能力不足、供给过剩。所以,房地产市场是结构性矛盾。2022年11月份出台的金融16条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证监会出台的新5号,都释放了非常重要的信号,即下决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到正常轨道。

现在国内房地产供给已可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和一般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但是高端的、高价值的住房供给依然缺乏,而且受到既有政策的限制。要刺激房地产市场,除了金融政策以外,还有税收政策,不能同时释放方向截然相反的政策信号,如果一方面在释放要加征房地产税,另一方面则在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两个政策发出的信号就是相背离的,老百姓怎么会放心买房呢?

近期国家对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但房地产政策调整不应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应该是长期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安排。例如房地产供给结构总体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住房需求,如何使一些人把在国外花巨资购房转向国内,而且花在国内没有后顾之忧,这一点特别重要。房地产政策信号一定是一致的、整体的、可预期的、长周期的、稳定的,这样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升。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现,但市场拐点仍需等待,销售依然疲软。短期居民购房信心和能力还未明显恢复,房企还将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间考验。

制造业会回升,但仍面临补短板和防止过快转移的双重挑战

总体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奠定的制造业基础是非常牢固的,具有很强的韧性,配套能力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一旦走向全面复工复产优势更加凸显,产品竞争力在全球也具有极大的优势。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威胁,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新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的步伐仍需加快,降低各方面要素带来的供给冲击任务艰巨。全年制造业增长会比2022年有较大回升,但转移到国外的先进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将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大损失。

中国制造业2023年将面临四重压力:一是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制造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递减;三是关键零部件关键环节补短板任务艰巨;四是国际贸易即国际市场对中国进口收缩,美国市场去中国化的步伐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供给侧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能力提升,就成为2023年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投资者信心会回升,但仍存在社会投资低迷问题

现代资本市场具有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是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在高质量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投资者信心和投资意愿将逐步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会更多投资中国资本市场。2023年投资者将关注中高风险资产“触底反弹”可能出现的超额收益,对流动资产投资相对乐观,多数人将提高收益和保值增值作为2023年资产配置最重要的目标。

二是会更多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随着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叠加保障安居性住房投资增加和保交楼的提速,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有投资底部进入,销售、投资、土地购置在2023年会出现个位数正增长,满足居民正常的刚需、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市场将率先复苏。

三是会更多投资高端制造业。政府政策重点支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协同发力,鼓励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这将引导资本流向制造业,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在9%-11%。

四是会更多投资数字化基础设施。一部分投资会瞄准企业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会更多投资新商业业态。部分完全的线上企业将向线下复归,无线下店的线上销售将会趋于下降。

应该指出的是,投资回升主要来自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可以立即产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还没有对拉动社会资本起到“乘数效应”,因此必须形成社会投资的信心和冲动,这是中国投资回升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外,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烧不退等问题,持续对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全球投资将进一步向中国转移。

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回升前景、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强大制造业能力和资产估值前景,对全球投资者仍具有难以动摇的吸引力,中国仍是资本流入最多的投资热土。与此同时,中国高水平开放、制度性开放、更高质量的开放和引领性开放,将进一步坚定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信心。

    174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