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道的现实意义

曾扬分享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祖先以茶为物质媒体,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形成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的现实意义,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的现实意义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六七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 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60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烧烟辟蚊蝇等)。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更加延伸了饮茶防治人类疾病之功效,诸如预防糖尿病、降血压、防癌抗癌等等。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躁,归复天然。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顺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彻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佛道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再者,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是提携诸家思想的纲领。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作为佛教中国化、简易化、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谓“茶禅一味”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同茶结合起来。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侣们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尤其是佛教节日,或重要的法会都举行较大型的茶宴。唐时有的寺院还可以为仕宦各界迎亲送友设置佛门礼仪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赐钦袈、锡杖、法器时都举行隆重庆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礼以示庆贺。日本茶道即是以禅宗义理为灵魂,倡导“和、清、静、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三饮诗”里将禅学、诗学、儒家思想三位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既为除昏沉睡意,更为得天地空灵之清爽。“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撒轻尘”,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了,饮茶为“清我神”,与坐禅的意念是相通的,达到“迷即佛众生.悟即众心佛”的境界。“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实现了“静心”、“自悟”的禅宗主旨。皎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进了“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已与山水、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但这与印度佛教相去甚远,在印度佛教看来,今生永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无济于事。然而中国的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佛理与茶理便有共同之处。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养自己超脱的品质,道家在茶中寻求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寻找到一致。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亦曾被彻底否决。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这是“外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的成长”,这是“内在危机”。于是,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有的理性主义者认为,茶道以直觉体悟为认知手段,不合于逻辑推理,是非理性的东西,因而应当摈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今世界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就是在人与社会发展中如何合理地协调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表现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误解亦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大陆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祟尚理性主义同时贬低甚至否定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倾斜。仿佛只有理性主义才是真、善、美的创造者,而非理性主义则只能产生假、丑、恶。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无论对于个体人的思维,还是作为人类的思维,其具体过程,尽管有以理性或以非理性为主导的倾向,但在思维的全过程和思维的本性上,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实上,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把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简单地归之于非理性主义,是荒.唐的。我们知道,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并没有使西方的中世纪发出光彩,而中国的非理性主义传统,却使中国在中世纪创造出当时举世无双的灿烂文化。就是说,从学理上看,理性与非理性并没有哪个高哪个低的价值区分。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西方,从近代到现代由于理性主义被强调得过了头,出现理性异化,如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使科学技术反过来统治人,压抑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又有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至今方兴末艾。这也有力地证明理性与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研究

  茶与“和谐中庸”文化理念的精神契合

  茶文化中的“和”思想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在《说文》中对“和”有这样的解释:相应也,也就是相互合适的,相互协调、不冲突的意思。儒家思想以“和”为主,“和”的思想在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适用,万物调和、万事兴和,才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一个民族的“兴旺发展”,“和”是理性的,是一种节制,一种气度,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和谐”思想也开始在中国更多的领域达到体现。中国的茶,不管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功能,都具有“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首先,从自然属性来看,不管是茶的生长环境,还是采摘时间,都提出了“和”的理念。茶树,最适合在“阳崖阴林”地带种植,将就阴阳和谐,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种植,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在整个茶事过程中,从茶器到饮茶的礼仪,都有一定得动作要领,无不体现儒家的电压风韵以及中和之道。

  茶是温和的,色香味能够为人不同感官带来不同的享受,在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功能方面,茶成为了维系人类情感的手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杯热茶,人们思维能够得到有效沟通,情感也能够获得交流,这就是一种不冲突、不狂躁的理想社会境界。而中国茶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早已将中华民族的独特处事观融入了其中,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将就以和为贵,崇尚和平。中华民族是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密不可分,中国不仅对外坚持和平,对内也在倡导营造和谐社会,提成“求同存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是和平相处,公平、公正的,文化上同样如此,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在日常生活中,人民也总之不自觉的寻找这种“和谐”的生活之道,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的分庭抗礼,是不被认同和提倡的,这与中国人整体思维有直接关系。相对来说,西方人比较喜欢使用法律,喜欢打官司,而中国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选择“伤和气”的。在个人价值追求上,茶文化经过了历代文人的推崇和渲染,为提升到了一个精神领域。茶在操守,励志以及雅致方面,都被历代茶人所推崇,茶是圣洁的,是包容的,是不可侵犯的。茶的精神也不会因为世事变迁而受到影响,同样的,拥有茶一样品质的人,也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朴素纯真,不哗众取宠,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和谐统一与真善美,这就是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会通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就是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中国的哲学家在研究宇宙的时候,会将宇宙与人生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将目光放在了天地人我都在不同系统中,认为宇宙中的各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中国哲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能够达到和谐统一。西方人认为,自然就是人的外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中国哲人却认为,自然与人是不能分割的,古人总是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中,茶与宇宙精灵都是相通的,这就是茶的清、雅之性,饮茶同样需要在一个幽静、雅致的环境和心态下,从忙碌的生活中跳脱出来,摆脱生活的枷锁,这样身心才能够达到解放,才能够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有很多文人雅士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也会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自然山水以及品茶中,想要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苏轼,苏轼一生坎坷,但是性情却十分豁达,陆游、辛弃疾同样钟爱茶文化,并将自己难以抒发的报国之情融入到了品茶的意境中,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在当代社会中,物欲横流,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加快速,争名夺利,使人身心疲惫,同时很多违背道德行为也不断出现,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也威胁到了同胞礼仪。在研究茶道哲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重点普及茶文化思想,通过文化熏陶,感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能够不断反省自己,理性的思索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禅一味”的思想

  中国茶道的创建与发展,都是从僧侣开始的,因此茶道中最突出的文化思想内涵,就是“禅”,中国茶道的“禅”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悠久的影响力,同样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茶道哲学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僧人从中国寺院中将茶种以及种茶的技术带回了日本,因此日本茶道的源头是中国寺院。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获得一张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墨宝,从这张墨宝中,他参出了“禅茶一味”的境界,此后将其不断发展起来,并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主要标志。而最早的“禅茶一味”的源头当然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茶圣陆羽本身就是生长于寺院,在他接触了茶道之后,开始逐渐将自己耳濡目染的禅学融入到后来的创作中。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是,茶学研究者都认为茶与禅两者有相通的部分。从外在分析,禅宗是坐禅,坐态要端正,头背要直,坐禅过程中内心要宁静,放弃一切凡尘俗世,专注一致。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疲倦的感觉,而茶能够使人清醒,具有生津、消除疲劳的功效,参禅的时候,饮一杯茶,能够达到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加轻松的完成坐禅。而从内在分析,两者都是源于主体的感受,饮茶要讲究心平气和,参禅同样也是如此。另外,禅宗讲究从心,发自内心去体悟佛性,使人顿悟,使人精神能够达到升华,这是一种超越了逻辑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够消除主客、内外物之间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因此,茶道哲学中“禅茶一味”的思想也被传承下来,茶好似一口心泉,饮者能够精华心灵,回归平静与朴素。

  品茶与“乐道”思想

  乐道,是人对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美好追求。品茶,茶滤不过三,品之则先苦后香,通神醒智,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安逸的思考氛围,打破凡尘的影响,寻找到人生的大智慧,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计策。而这点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事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相一致,二者虽是不同的文化种类,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提供智慧支持,促进事态变化的良性发展,可谓是虽相差千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展示出了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并展现了极为强大的包容性,各民族的风俗与生活习惯等不断融入茶文化中,进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中国茶文化。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单纯的种茶、饮茶不能够代表茶文化的形成,它们只是为茶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种茶、饮茶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文化内涵才能够形成茶文化系统,我国古代文人对茶非常关注,在生活中注重精神享受,在茶具,饮茶方面都十分讲究,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众多门派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比喻为种子,那么茶文化则所发挥的就是土壤的作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基础,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得以发展与壮大的根基和传播途径。

中国茶道的现实意义相关文章:

1.茶道精神对大学生的意义

2.学习茶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3.研究茶文化的意义

4.弘扬茶文化的意义

5.我对中国茶道的理解的范文

6.我国茶文化公关传播的意义

    310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