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道2视频

曾扬分享

  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中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2视频,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2视频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程序和规则。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也就是饮茶的艺术,说白了就是饮茶的正确方法――在饮茶的同时修身正心。

  中国古代有关茶道的著作除《茶经》外,尚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现在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功夫茶道即源于中国古代茶道。

  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高僧荣西和尚访华,首次将茶树种子带回日本。从此,日本开始种植茶叶,茶树在日本南部遍地开花了。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禅师来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的茶道。回国后,他将中国茶道引进日本,将一套唐朝茶具带到崇福寺,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

  日本丰臣秀吉时代(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这期间,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他结合日本民族的特点,在中国茶道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他提出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这个基本理论是受中国茶道影响而形成的,其茶道主要程序仍是中国的。

  新罗善德女王时代(632-646年),从唐朝传入饮茶习俗。新罗兴德王三年(828年),遣唐使金大廉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由朝廷降诏种于地理山,从而促成了韩国本土茶业的发展及饮茶之风。

  936-1392年是高丽王朝饮茶的全盛时期,茶在贵族及僧侣生活中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也相当普遍。当时全国有35个茶叶产地,名茶有孺茶,滋味柔美浓稠,犹如孺子吸吮的乳汁,故称孺茶。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尚南道河东郡)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称花开茶所。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韩国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韩国茶道,形成“中正”的茶道精神。在茶桌上,无君臣、父子、师徒之别,茶杯总是从左向右传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须均匀,体现了追求中正的韩国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并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茶道创始人——陆羽

  中国茶道重精神而轻形式,不只满足于用茶修身养性,也不苛求仪式和规范,而是更大胆地探索茶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特色,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中国茶道是陆羽开创的。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他精于茶道,为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被尊为“茶圣”,被祀为“茶神”。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陆羽因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那时陆羽才3岁。被遗弃后,陆羽被一群大雁所围护,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将其收养。 智积禅师拾到陆羽后,心想围护他的大雁古称鸿,《易经》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于是根据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智积禅师喜欢喝茶,陆羽从少年开始就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茶非陆羽所煮,智积禅师是不喝的。现在,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即当年大雁围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之处。

  陆羽渐渐长大,性喜读书,不愿意削发为僧。

  陆羽9岁时,有一天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问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僧人生无兄弟,死无后嗣,能算孝吗?”智积禅师闻言大怒,就用繁重的劳务惩罚他,让他打扫寺院、清理厕所、修理僧舍,还让他放牧三十头牛。陆羽并不因此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就用竹竿在牛背上写字。

  有一天,陆羽偶然得到张衡写的《南都赋》,不禁大喜若狂。他虽并不全识其字,却也展卷危坐,口中念念有词。智积禅师知道后,把他禁闭在寺中,令其在院中除草,还派年长僧人看管他。

  转眼三年过去,陆羽12岁了。为了求学,他乘人不备,逃出了龙盖寺。 陆羽到了寺外,举目无亲,衣食无着,只得进了一个戏班子作优伶,学习演戏。他虽然长得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他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色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听说他的遭遇和抱负后,十分感动,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天门山的名儒邹夫子那里去读书。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与陆羽相识。这时,陆羽已是饱学之士,诗词文章远近闻名了。崔陆二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在崔国辅被贬的前一年,杜甫为了报国,曾献《三大礼赋》给唐玄宗。唐玄宗深奇其才,要面试杜甫,命崔国辅为试官。由此可见崔国辅学问出众,非同一般。崔国辅尤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说崔国辅的诗“古人不及也”。崔国辅肯与陆羽相交为友,可见陆羽是多么有学问了。

  陆羽不但有学问,文章写得也好,而且爱茶如命,遇事好钻研。

  天宝十五年(756年),陆羽为了考察茶事,决定出游巴蜀。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牛及书函相赠,陆羽感激不尽,挥泪作别。一路上,陆羽逢山使驻马采茶,遇泉便下鞍品水,口不停访,笔不辍录,收获甚丰,锦囊皆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继续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陆羽迁到浙江吴兴苕溪,隐居山间,闭门专心撰写《茶经》。《茶经》问世后,广为流传,人见人爱。

  陆羽在崔国辅被贬到竟陵前就已成名,李齐物回京后,曾举荐陆羽为“太子文学”官,唐代宗特地降诏拜官,陆羽不肯就职。后来,朝廷又拜陆羽为太常寺大祝,陆羽仍未就职。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名利,酷爱自然和文史,坚持道德和正义。《全唐诗》有他作的一首歌,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歌下还附记有陆羽的另一首诗:“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其中还包括陆羽在亲身实践中取得的有关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此书问世后,人人宝爱,无不盛赞陆羽在茶业研制方面的开创之功。

  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还是著名的诗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家和地理学家。

  陆羽著作有《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吴兴刺史记》《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家书》等多种。

  陆羽生前每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受到群众和友人的隆重迎送。社会上对陆羽有这样的礼遇,不只是因为他在茶学上的贡献,还因为他在文史方面的成就和地位。陆羽若无文才,是写不出《茶经》这样辉煌的著作的。

  中国茶艺的起源与发展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封氏闻见记》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茶艺(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茶艺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茶艺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茶会、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式化。

  中国现代茶艺,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台湾茶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致力于普及乌龙茶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茶艺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茶罐、茶萼、茶壶、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中国茶艺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出现的,如陕西仿唐宫廷茶艺、上海仿清文人茶艺、云南三道茶茶艺、福建乌龙茶艺、浙江龙井茶茶艺、湖南擂茶茶艺、江西禅茶茶艺、山西五台山佛茶茶艺等等。

 

中国茶道2视频相关文章:

1.中国茶道茶艺视频

2.中国茶道表演视频

3.茶道礼仪视频

4.学习茶道茶文化的视频

5.有关茶道茶艺步骤的视频

6.功夫茶的茶道表演视频

    310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