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文化的传播论文2篇

曾扬分享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传播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传播论文1

  论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茶作为中国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已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烙印与民族烙印。而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中国的茶文化也在韩国、日本等国家被广泛传播。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更传播了蕴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国独特的儒、释、道相融合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儒释道精神;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内容。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吹响了关注、研究与拓展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开始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兴盛于宋,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并将继续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而延续下去。中国与韩国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也传播到韩国,茶文化也随之在韩国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由茶“物质”和茶“精神”两个方面构成。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生产劳动,比如种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与茶相关的艺术创造、观念意识和习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

  (一)丰富多彩的茶物质产品

  从茶作为物质财富的角度来说,我们从直观的角度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茶叶种类和别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较为隐型的是各种茶类独特的种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饮用方法。中国的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茶具种类庞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不仅如此,种类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与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国完全上升到了“艺”与“道”的层面。

  (二)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标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艺引申出来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茶文化就其精神内涵来看,既包含儒家的内省、尊敬、伦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宁静致远、空灵、禅学,同时又包含道家的自然、养生与清静无为。冲泡茶的过程,能够舒缓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审美意境当中消除人的烦恼,反省自身,达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让人体会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体现中国文化的茶艺、茶礼

  中国的茶艺通过表演茶艺的器具和茶艺表演过程本身体现出来,茶艺在演变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道”,达到一种空灵的、超脱凡俗的美学意境。茶艺和茶礼当中敬让宾客的行为体现了儒家的谦让、尊重、伦理与和谐统一的特点。在茶的冲泡和品尝的过程当中,表现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禅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种植过程中,体现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涵。在茶艺的欣赏过程当中,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反省,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自然的处世哲学。

  二、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2]

  中国很早就向东亚各国传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分先后的时空结构:中国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鲜、韩国、越南文化为其两翼,日本文化在其边线,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则成为它伸向外部的触须”。[3]韩国,位于亚州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韩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与中国大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中国在远古时期就与韩国有了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国与韩国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从中国传播到了韩国,并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化和文明。”[4]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行跨文化传播,韩国在本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了理性的选择与解读,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双方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在文化传播的进程当中,茶文化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

  茶文化在韩国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在韩国兴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韩国就已经从中国引进了茶种,并开始种茶、饮茶。韩国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国与韩国便把炎帝神农氏称为“茶圣”。韩国接受中国茶文化并进行本土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国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的高丽时代,茶文化衰微与复兴的朝鲜时代,韩国茶文化在日治时期、南北韩时代的自主与发展时代。在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分为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中国与朝鲜半岛诸国进行茶叶贸易,僧侣和贵族也开始产生饮茶这一习俗,茶道思想开始孕育,茶文化在韩国诞生。在高丽时代,由于茶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各地开始设置茶所,以便征收茶叶,茶园、茶艺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极大发展。高丽的青瓷艺术继承宋朝越州秘色窑的生产技术,并加以改进,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独特艺术;高丽时代的茶礼也比较完备,在宫廷之中特别设有茶房,用来专门管理宫中茶汤和药汤的供应,并设有行炉军士和茶担军士,行炉军士带着香炉、茶风炉、提炉等,茶担军士则担着皇上御用的茶。不仅如此,在高丽的春之燃灯和冬之关会这两大传统祝祭活动之中,都会举行以茶为主的茶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朝鲜时代时期,佛教影响力日益衰弱,茶也被当做是玩物丧志的东西而被丢弃,茶园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渐荒芜,茶文化也随之衰落。后来,茶文化在草衣禅师和丁若镛等人的极力倡导下再次蓬勃发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和文化上的强制入侵,韩国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极大压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韩国。1945年,韩国独立之后,日本茶道作为生活化应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为韩国式,但日本茶文化还是在韩国产生了影响。如今,韩国现代茶文化与茶道效仿古礼,寻求高丽时代的茶文化习惯。   现在,韩国定型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着和谐自然,主张人与人相处和睦,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体现了儒家“仁”的观点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仅代表着尊敬他人,更代表着敬天地与鬼神,融合了儒家伦理观念。“俭”,即俭朴廉政,倡导节约,体现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违本心,待人真情实意注重内省,体现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观点。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更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与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七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拉开了人类走上世界性交往舞台的序幕。将视线转移到西方,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伟大的探险家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群体、种族、民族不仅进行了器物和技术的交流,也进行了思想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与技术往往是看得见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与技术之下隐含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不仅给韩国传授了茶礼、茶具以及关于茶的种植、培养的各种知识,也传播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儒释道的精神和观点,并由此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就政治领域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接待外宾、进行政治对话的必备之物,敬茶和请人饮茶不仅成为向他人传递友好、表达友谊、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礼仪,而且也成为政治上与他人斡旋的一种手段。从经济领域来说,茶文化盛行必然带动茶叶产销量的增加以及与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说,茶文化给人带来思想的宁静,陶冶人的身心,促进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相关诗文层出不穷,为作家带来新的灵感。从饮食与健康角度来讲,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消食祛毒、清喉去痰,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促进韩国整体风貌的改进,促进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提升。

  四、结语

  “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流,交流是人们生存与社交以及保护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历史当中,中国和韩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来说,中国对韩国进行的是单方面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一绵延不断地传播过程当中,中国将茶礼、茶具等知识传播到韩国,韩国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韩国民众适应和接受中国茶文化,并产生了适合韩国自身的茶文化。韩国虽然改变了中国茶文化当中的一些礼仪习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国茶文化当中的儒释道的中国民族思想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的茶文化及韩国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对韩国产生了物质和精神多层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宏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孟邵毅,曾艳兵.外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A.G Smith,Ed.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Reading in the Codes of Human Interac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96.

  茶文化的传播论文2

  漫谈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摘 要:唐代饮茶的风气十分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茶经》一书的问世、茶市的兴盛、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的外传等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唐代的茶文化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性一页,是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跻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本文拟对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29-02

  一、引 言

  茶始于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我国劳动人民从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加工到茶具的制作、烹茶的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特定的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饮茶的普及,这种特有的文化也得以外传,并渐渐演变为一种国际时尚。比如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茶被视为“万病之药”,并且由它升华出了一种美妙的艺术——“茶道”。当然,这与唐代丰富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唐代发达的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抹亮色。

  二、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统治者的重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经过了两汉、魏晋和南北朝的发展,人们对茶的认识逐步深入,但对它的饮用仍比较局限,加上长期的战乱,使得茶的传播异常缓慢。直到唐代,茶才成为百姓家中常见的饮食。

  唐代统一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形成了繁荣安定的局面。国家的兴旺,客观上为茶的普及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茶区域扩大至四十二州一郡,茶叶产量至德宗时期已达十万吨之多;茶叶品质有所提高,不仅具有食用价值,更具艺术价值;茶具样式多种多样,十分精巧。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也已基本形成。

  唐代清明的政治、发达的交通,为茶的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市场条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这是史书中对于饮茶普遍性的描述。此时的茶借助于发达的交通,迅速在北方传播开来,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统治者的重视,更是加速了饮茶习俗的形成。太宗在位时期,极为重视茶叶的生产,并提倡百姓饮茶。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时,茶是陪嫁品之一。“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3]”这之后,藏人就开始饮茶。也正是因为边境地区茶的引入,“茶马交易”也逐渐兴盛,即用茶叶、丝绸等物交换马匹、玉石等物,一时间行人往来不绝。代宗朝时期,朝廷建立了专门的贡茶制度,委派专员督办贡茶事宜。另外,朝廷还规定,凡是遇到举行考试、修撰史书等较为隆重的活动,“宫人已下待茶汤”[4],对茶的重视显而易见。到了德宗执政时期,全国首次征收茶税,茶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唐时期,全国又刮起一股饮酒之风,耗费的粮食逐年增多,朝廷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为了节约粮食,朝廷大力提倡以茶代酒,鼓励百姓种茶、采茶,使茶的普及又上了一个台阶。

  唐代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无论是我国使臣出访国外,还是外国友人来访中国,赠送茶叶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茶叶也随之流传到国外,并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唐代名僧鉴真就曾多次应邀前去日本讲学,同时日本的一些高僧也来到中国留学,专门学习茶艺。

  三、佛教的繁荣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唐代大为盛行。寺院遍地可见,对茶的传播及茶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代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风景宜人的地区。这些地方气候适宜,土壤条件较好,很适合茶叶的种植。因此,在这些寺院的旁边,往往有很多茶园。僧人在坐禅修行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杂念,而长时间的空腹打坐,使得他们十分需要一种提神醒脑的保健品。茶正具有这样的作用,又近在身边,自然成为僧人首选的饮品。在饮茶的过程中,僧人们潜心研究煮茶的技术、茶叶的品种、种植的方法等,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名茶,都产自那时的寺院,如黄山云谷寺的黄山毛峰、杭州龙井寺的龙井、长兴吉祥寺的紫笋等。另外,寺院还有专门烧水煮茶的僧人,待游客来时献茶。还有高僧写茶书、撰茶文,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就出自名僧陆羽之手。从此茶与佛不相分离,即“茶佛一体”。明代诗人陆容曾这样形容佛中有茶、茶中有佛:“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5]”僧人种茶、制茶、品茶之风的盛行,在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全民皆饮茶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文人雅士的喜爱、颂扬也密不可分。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互相拜访、互赠礼品的习惯。茶为他们平日所饮,自然也成了他们相互之间馈赠的佳品。唐诗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收到友人赠送的好茶之后有感而发的杰作。唐代流传下来的茶诗数量巨大,如李白的《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刘禹锡的《尝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等。茶诗一体,茶与诗交相辉映,令茶文化又增添了一丝高雅的气息。

  李白《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举世未之见,其名是难传。……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6]”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6]”李德裕《故人寄茶》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6]”文人墨客品茶题诗,诗中有茶,茶中有诗,意境深远。这样的茶诗题材广泛,数不胜数,茶文化的繁荣可见一斑。   除了吟诗颂茶,唐代的文人们还喜好以茶会友,茶会、茶宴也开始广为流传,即为今日的茶话会。文人士大夫们在自家庭院沏一壶好茶,邀请好友一聚,或吟诗作画,或畅谈人生,或切磋棋艺,或欣赏歌舞,以茶相伴,乐活其中。诗人钱起曾作诗这样形容茶话会:“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6]”

  饮茶在上流社会中较为常见,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十分普遍。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叶。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就有他本人多次在乡间饮茶的记载。如书中记载其“到乔村王家吃茶”“到潘村潘家”“到南接村刘家,长设斋饭,供养师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饭食,妇人出来慰客数遍,斋了吃茶。[7]”此时的农村,茶已是人人家中必备的饮品。诗人岑参也禁不住作诗感叹这种众人皆饮茶的场面:“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8]”唐穆宗即位之初,盐铁使王播建议增加茶税,李珏坚决反对,上疏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9]”这里或许夸大了茶的重要性,但是有理有据,应该是可信的。显然,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茶的使用已是相当之广。

  五、《茶经》的问世

  唐人陆羽撰写《茶经》一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茶的特性、品种、产地、功效、栽培技术、煎煮工艺、饮用方法等都做了具体而充分的描述,具有极高的价值及深刻的内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鸿渐(陆羽字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2]”这段描写显示出《茶经》对唐代民众以及茶文化的影响。不得不说,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与《茶经》是一块里程碑,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专家王玲先生在其《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将《茶经》的文化内涵归结如下:“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10]”《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茶文化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地位。

  六、结 语

  唐代茶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兴盛是对前朝茶文化吸收并加以升华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提升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使本就多姿多彩的唐文化更加的别开生面,加上中国茶文化的名扬海外,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封演.封氏闻见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王谠.唐语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93)[M].台北:鼎文书局,1977.

  [6] 李白.李太白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7]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曹寅等.全唐诗(卷198)[C].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董诰.全唐文(卷72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8.

茶文化的传播论文2篇相关文章:

1.茶文化论文

2.茶道与养生的论文2篇

3.浅谈茶文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5.浅谈中国茶文化研究论文

6.茶文化论文范文

    206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