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饲养>

人工如何养殖海蜇

曹欣分享

  海蜇的养殖方法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海蜇的人工养殖方法。

  海蜇的人工养殖方法

  海蜇的人工养殖:池塘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海蜇的人工养殖:水质管理

  在池塘养殖海蜇时, 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 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 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 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 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 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改善池塘环境, 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 降低养殖成本。

  海蜇的人工养殖: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最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海蜇的人工养殖:日常管理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

  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换水,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进、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伞径长到5厘米之前。

  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最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不能换水。

  池水的盐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海蜇的养殖技术

  形态特征

  海蜇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胶层厚。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起捕食与防御功能。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成,宽5毫米~10毫米,共4个。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无生殖管,性产物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乳白色、浅蓝或金黄色。伞部和口柄部颜色相似。

  生殖与发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伞径为500毫米的个体怀卵量4000万粒~5000万粒。精子头部圆锥型,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长约40微米;卵圆球形,长约80微米~100微米,怀卵量数千万粒,分批成熟排放。海蜇卵子是在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

  受精卵在适宜温度下,发育成浮浪幼虫,呈长圆形。几天后多数可变为早期螅状体。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到翌年夏初的一段时间里,每个螅状体能形成许多足囊,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足囊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形成许多新的螅状体,然后产生碟状体,最终变为幼蜇。两个月后,伞径达到1厘米-4厘米,体重6千克-20千克,成为性成熟的成蜇。

  海蜇的养殖要点

  1.海蜇放苗

  放苗前准备:池塘蓄水后使用渔水旺?速肥型(每桶10~15亩)或渔水旺·093(800~1000g/亩)进行快速肥水,培养有益藻类。

  放苗:山东、辽宁沿海地区一般为5月中旬,池塘水温一般在18~20℃,放苗前1天使用水自然?解毒专用(每瓶3亩)进行水体解毒,配合益倍康?应激专用(每包2~3亩)和益倍康?免疫专用(每包2~3亩)泼洒。

  2、水质调节

  养殖初期:保持池水水质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放苗后7~10天之内无须换水,保持水深0.7 米左右;放苗一周后,保持每天加水250px,直至池塘最高水位。水体透明度控制在40~50厘米,使水色呈黄绿色(硅藻和绿藻的混合色)。若水色清淡,可添、换20~30厘米的新鲜海水,并使用渔水旺?速肥型(每桶10~15亩)或渔水旺·093(800~1000g/亩)进行快速肥水,培养有益藻类。

  养殖中期:每天换水20~30厘米,定期使用水自然?EM(每桶8~10亩),底益净?降解型(每袋10~15亩) 改良底质,调控水质。底质发黑发臭时,使用底益净?除臭型(每包3亩)进行处理。

  养殖后期:加大换水量,定期使用水自然?解毒专用(每瓶3亩)、水自然?EM(每桶8~10亩)解毒调水,底益净?降解型(每袋10~15亩)或底益净?除臭型(每包3亩)改良底质。勿使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变化过大,防止局部水体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死亡。

  3、饵料投喂

  饵料投喂方案1:杂鱼虾磨浆后,添加水自然?肠康专用(10~15毫升/公斤饲料 )密封发酵6~8小时,配合使用渔水旺?速肥型(每桶10亩),一方面培养轮虫、卤虫、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另一方面为海蜇补充饵料。

  饵料培养方案2:早晚弱光时,少量多次的使用渔水旺?速肥型(每桶15亩)配合酵母(每亩15克)、益维多利·091(每包2~3亩)均匀泼洒,直接培养轮虫、卤虫、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间接地为海蜇补充饵料。


猜你感兴趣:

1.海蜇的加工方法

2.海蜇的保存方法

3.海星怎么养

4.水母的繁殖方法及水箱养殖的要点介绍

5.海蜇的真假鉴别方法有哪些

6.海蜇有什么营养价值

    6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