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初中作文>中考作文>中考话题作文>

朋友圈话题作文3篇

炎玉分享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下面一起随学习啦小编来欣赏关于“朋友圈”的话题作文吧。

  朋友圈 话题作文1:我的朋友圈

  作者:玮羽炫蓝

  每个人都有一个朋友圈,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不只有一个朋友圈,我有两个呢!先介绍第一个圈里的朋友吧!

  智慧大王闫新跃

  在我的两个朋友圈中,关系最铁的莫过于“智慧大王”闫新跃。在同一个班时,我们俩形影不离,只要你看见他,他身边的人肯定是我。我俩的衣服一模一样。每天到校,放学回家都走在一起。每天见面就聊学习。说今天学的会不会。是不是很简单?虽然每天都聊着同样的话题,但每天都很开心。记得有一回,我摔倒在了路上,很疼。闫新跃一个劲的安慰我,并把我搀扶回家。回来时他已经满头大汗了。有个这样的铁哥们儿真好!

  介绍完了第一个圈的主要人物,该介绍第二个圈的了,看:

  功夫大王罗宁

  “看我拳打北山猛虎,脚踢南海蛟龙”一系列动作的动作做完后,便开始介绍自己:“大家好,我是罗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这就是我的朋友,罗宁。它的功夫很不错,会打长拳、金刚拳、五步拳……我也喜欢武功,我们俩就交上好朋友了。不过交上好朋友,却不谈武功了。开始谈游戏,每次都约定好时间上线玩。每次不玩到十一二点决不善罢干休。这样使我们的友谊更深厚了。最令我感动的事是我成绩不好,正准备哭时,,他走过来,拍了拍我,说:“李新宇,你平常很阳光呀!今天怎么这样阴沉?”这一番话安慰了我,使我高兴起来。

  搞笑大王王栋

  “大家听我说,今天,我给大家讲给笑话!”他还没说,周围的人就都笑起来,然后他就下台了。别人问他,你还没说呀。只见他说:“我刚才已经说了吗!”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我的朋友,王栋。他长得十分搞笑,好像天生就是用来搞笑的。和他在一起,你会天天感到快乐。有一次,我闷闷不乐,他就想方设法的吸引我,引我开心。我从那时就开心起来。

  你看了我这三个朋友,很是羡慕吧!但是,我最希望,能将这段纯洁而美好的友谊延续下去!

  朋友圈 话题作文2:别再为孩子进行微信拉票了

  作者:王旭明

  时下,特别流行在微信里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项荣誉拉票。有的家长在自己的朋友圈持续数日发微信为孩子拉票;还有学校为了评比名次要求家长必须为学校微信投票,并让老师监督;甚至,还有的家长因微信投票没完成老师下达的指标,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等等,不一而足。

  为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种莫须有的荣誉,竟然如此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负育人。

  人们无论是办教育还是培养孩子,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但靠亲友团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

  其实,为孩子和学校拉票除了与教育目标和本质相违背之外,也与科学的育人方法和规律相违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认知特点,施以相适应的育人方法,是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规律。不少学校和家长就是不认识这一点,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让孩子迅速成功,走向辉煌,完成人上人的家长使命。

  像为孩子拉票如此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在学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再来看一例。

  语文教育是这些年最热闹、最花哨,也是最时髦的一门学科。但在这花哨、时髦和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语文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以笔者最近了解和听到的语文课为例,什么主题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逻辑语文等,生生把一个语文学科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带来表面的和虚假的繁荣。笔者听课后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后发现,老师对所讲内容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甚至连关键字词句段的关系和含义都搞不清楚,学生更是不知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师生糊糊涂涂,何以成为语文?

  语文学科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姓语名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字词句段篇和语言、修辞、逻辑为手段训练学生并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在当下的不少语文课堂上,不仅有许多让学生说大话、空话和假话的引导,在形形色色的语文观指导下,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课,而且还充满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粗暴践踏和违背。

  无论是拉票还是语文课上让学生说假大空的话,无论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还是不会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都是对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育人规律的粗暴违背和无知践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违背规律的办教育、抓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周围还有不少。尽管我们费了不少力,投入也不断增加,活动一个接一个,经验亦不少,表面上一派繁荣,背后却是教育内涵减少和质量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就是不遵照客观规律办事,甚至对客观规律无视和篡改。如此循环下去,就陷入一个怪圈:越重视、越给钱、越豪华、越热闹,教育质量越不行。为孩子微信拉票之类的行为蠢在何处?就蠢在这里。

  不能像搞运动那样搞教育,也不能像抓行政工作那样抓育人。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教育是简单、明白的事情,也是智慧和必需的事情。

  朋友圈 话题作文3:为什么我们再也不愿在朋友圈说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朋友”圈,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户或者乙方,有某次饭局上“扫了一扫”的不熟悉的人,有某个群里说过几句话然后互相关注的陌生人,或者因为某件事要联系而临时加上的人——有些甚至连面都没见过。

  有天,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问我最近怎么样了,说“怎么都没看见你更新动态了”。我知道她说的是朋友圈,回答说因为最近都没啥大变化或新情况,所以就没有发什么消息。

  退出对话窗口后我点开自己的微信相册看了眼——因为近期没发什么内容,一划就划到了大半年前。相比起现在,我以前还真是个话唠。看了一部电影,会在朋友圈写长长一段观感;和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吃一段饭,会回忆一下与之的相遇相识;即便是一次花落或一阵秋风,都忍不住写一段三行诗;还有遇到不顺心或挫败后的抱怨、吐槽、负能量……还真是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可以记录生活点滴的地方。

  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地不再在朋友圈里发这些配图的文字了。最多也只是随手转发一下某个时事热点或娱乐事件,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话甚至连文字都省略了。

  于是,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表示了下这样的改变。好友Carolyn看到后说,她也是,越来越少在朋友圈发东西。我文艺而矫情地说道,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内心更加充实了。她很直白地回复我:“充实个鬼,是微信里加了太多不想加的人,越来越不方便发而已!”

  哈,她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才不是什么内心充实到不用在朋友圈倾诉,也不是生活忙碌到没有时间,而是我们的通讯录里多了许多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的人,而我们的这些想法、情绪潜意识里根本就不想被他们看到。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朋友”圈,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户或者乙方,有某次饭局上“扫了一扫”的不熟悉的人,有某个群里说过几句话然后互相关注的陌生人,或者因为某件事要联系而临时加上的人——有些甚至连面都没见过。

  我们的“朋友圈”逐渐失去了它的乐趣和温暖。我依然还记得曾经忽然发现本来失去了联系的旧友加我的提示并且再见到他/她的近况时的激动和感慨;也记得看见某人下面有另一个朋友的留言而得知我们原来有共同好友的惊喜和意外;还有心情不好或受挫的内容下,得到朋友们的安慰和鼓励,甚至在路过我的办公楼下时为我带一杯咖啡的温暖和感动。

  但是现在,我必须接受,当微信用于联络通讯的功能越来越普及时,就别指望它能再起到交流情感的作用了,甚至是别一不小心起了反作用。就像有次我在一个闺蜜发的照片下写了一段闺蜜之间的对话,我们的一个共同朋友看到后,自以为某个意思地回复了我。我说话向来是个直性子,恰恰那天心情可能不太好,就语气略生硬地告诉他理解错了。然后,我就发现那个人把我拉黑了。

  朋友小K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因为工作关系缺席了同学S在老家的婚礼,大概半年后,她在朋友圈里很期待地说要去外地参加另一个同学的婚礼。结果这条文字被S看见了,S留言很生气地说小K这么积极地去外地参加别人的婚礼却不参加她的,真不够朋友,并果断地屏蔽了小K。小K 看了后,百口莫辩,真是又委屈又无奈。

  再讲一个小Y的遭遇。有一次她的两个同事聊天,同事A说小Y最近好像谈恋爱了,因为发在朋友圈的东西特别多愁善感。同事B说,她怎么从来没看到过,于是点开微信一看,发现原来小Y把她设为不让看朋友圈了。后来小Y知道了这件事,每次面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B,都觉得别扭又尴尬。

  记得有一首歌里唱:“有些故事 不必说给 每个人听,有些情绪 是该说给 懂的人听”。而通讯录里这么多不是“懂的人”的人,屏蔽他们若被知道了似乎更麻烦,于是,为了避免他们因“听不懂”而造成的误会,为了不用费心费力地去维护表面的礼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发言。

  同时因为加了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被“看到”各种与我们无关的生活、各种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于是乎,采取与“不说话”相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开启“不看此人的朋友圈”。

  忘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能维系的朋友关系至多只有15个。我们总是误以为把某个人加进自己的通讯录,他/她就成了自己的朋友——这种错觉如同我们买了一本书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就以为自己看过了这本书似的。好友小娴有次和我抱怨有个人在很多朋友的照片下的评论都是类似几句话,我笑她怎么会介意这个,因为人家的评论根本就是不走心的呀,“你自己觉得你跟这个人熟吗?” 。

  是啊,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点的赞越来越多,其实是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通讯录里的名字越来越多,却渐渐失去了我们真正想关心的人的消息。我们偶尔转发一条当下最热的话题表示下合群和互动,但不再会提起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想法;我们习惯在某个人发的照片下说一句“改天聚聚啊或找个时间一起去啊”,然后,便没有了“然后”。有时候,忽然的一个瞬间,我们会想起很久又没有某个朋友的消息了。

  记得以前还看过一篇文章叫作“住在手机里的朋友”,说的是通信时代,我们习惯互相交换手机号码。我们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人的号码,但是除了逢年过节群发的祝福短信,便再无交流和往来。直到某一天,其中一个人手机被盗或换了手机失去了对方的号码,便又重新变回了茫茫人海之中的陌生人。而在比通信时代更加快餐化的互联网时代,在通过屏幕就能对话,戳戳手指头就能点个赞的社交工具里,我们似乎更容易渐行渐远。

  我有些怀念可以在朋友圈畅所欲言的时候,也有些遗憾,但这改变不了我再也不想在朋友圈说话。还好我一直是个对旧事物旧方式有些偏执的人,所以,我一直非常老土地记着朋友们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我依然每年都会更新好友的通信地址,用看起来有些古老的书写的方式,来传递我想对他们说的话。

  其实遇到一片晚霞一阵清风的时候我还是会碎碎念,只不过我写在了微博里;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我还是会有很多想法,只不过我发给相同的电影爱好者;做成了一件事或收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我还是很开心,只不过我直接告诉某个人或者某个相关的朋友群。比如今晚我见到了一个从远方来的老友,我没有再在朋友圈里发类似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概,但我把重聚的快乐都直接都说给了这个朋友听。

  朋友圈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直接、更走心的交流。因为,没有什么比面对面的沟通更交心更有乐趣了。就像这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吸引了很多人,因为真人秀里的孩子依旧是孩子自己,没有假装的表象,也不需要粉饰的太平,喜欢就是喜欢,不乐意就是不乐意,可以拉着手说“我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吧”,或者紧紧抱着对方说“我们是好朋友”,可爱,真实而纯粹。

  对了,那一次我写在闺蜜照片下面的话是——在我老了的时候,我要天天去你家蹭饭。因为她发了一张令人馋涎欲滴的黄酒烧河蟹的照片。我真的希望,不管是现在还是老了以后,都可以打一个电话就去好友家吃饭,而不是在一张图片下互相留言;我希望朋友们想要聚会时,定下时间地点就能聚到一起,而不是聊天群里一长串对话下的不了了之;我希望我的老朋友们,虽然可能几年都不曾联系,再次见到时依旧像从未分开过一样。


看过“朋友圈 话题作文3篇”的人还看了:

1.关于坚定的话题的作文4篇

2.以成功的感觉为话题的作文精选4篇

3.关于邻里互相帮助作文4篇

4.有关成功的话题作文4篇

5.描写邻里情谊的作文4篇

6.我与空间为话题的作文4篇

    84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