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指导>

写作指导:认识作文特性一、作文最能扬长避短

良兴分享

  随着中考的步步逼近,很多同学感到时间的紧迫和自己的紧张。阅读不知如何下手,作文不知如何开笔,很多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作文指导之认识作文特性一、作文最能扬长避短,供大家参阅。

  高中写作指导:认识作文特性一、作文最能扬长避短

  这是由作文的“综合性”决定的。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多方面“能力”、多方面“学识”的一种巧妙的艺术的“综合”。写作从“素养”上说,离不开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以及天赋禀性等;从“能力”上看,涉及了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现等众多方面;从学科上讲,综合到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逻辑学以及作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作文是一座综合着思想、知识、思维、语言的富矿。

  这样,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几点结论:

  1.提高作文水平须作“综合”的努力。

  2.作文是需要许多“诗外功夫”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靠“熏染”,要靠“磨砺”,“突击”、“速成”不一定见效。

  3.写作活动是一种善于“调动”的艺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善于“调动”而“厚积薄发”则常常是文章的力量所在。

  4.“作文知识”不是万能的,“作文课”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写作无世袭”——父不能传其子,兄不能予其弟,师不能授其徒。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决定性的“战役”要靠自己打。

  5.得力各异,扬长避短。在“能力”上,有的人得力于“阅读”,有的人得力于“生活”,有的人得力于“学识”,有的人得力于“思想”,有的人得力于“勤练”,有的人得力于“观察”,有的人得力于“想象”,有的人得力于“理解”,有的人得力于“表现”。这是强调提高写作水平途径的多样性,由此而增强学习者的信心,以便扬长避短,发扬“优势”,集中才力,较快“突破”,以便在“综合治理”之中,收“优长带动”之功。

  应强调一个结论:作文是最能扬长避短的!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你的知识与能力并不都好,但你也能写出不错的作文来!

  二、作文四个要件追求

  1.思想情感——追求深刻;2.内容材料——追求丰富;(以上两点为“神”方面)

  3.体裁结构——追求新巧;4.语言表达——追求有文采。(以上两点为“形”方面)

  三、作文六种主观表现

  (1)性格上,表现个性气息。文章能有个人风格或气息的印记,便更加真实可感,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如果像王朔形容的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的文章,就可能淹没在作文的汪洋大海中。

  (2)思想上,表现情理内涵。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认识、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问题能够理性思考,拥有思想的自由、思想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作为考场作文,对文章深刻性的要求并不苛刻,只要能够由表及里地分析事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意见,能够给人一些思考与启发,都算是有思想的文章。一个写作者的思想水平往往代表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高考选拔较为看重的。

  (3)学识上,表现文化底蕴。狭义的文化底蕴指文史修养,广义的文化底蕴则指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深刻认识与领悟。文章的文化底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其做法是: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假丑恶;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或是哲学原理的即时粘贴,或是社会现实的独特透视,或是“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

  其表现是:文章材料丰富、信手拈来和运用自如;其作用为:使文章的内容充实,文化品质增强,甚至能使读者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其效果为: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4)审美上,表现艺术品位。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审美能力。作文是个大舞台,对音乐、电影、美术、戏剧、曲艺等艺术种类的品鉴、感悟均可摄入笔端,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像对外国经典文化经典作品的陈说和评价、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的巧妙化用和赋予新意、对中外寓言故事的恰切引用和扣题评说、对中外文学艺术理论的引述……常常展现作者的艺术品位,给人耳目一新、格调不俗的感觉。

  (5)阅历上,表现感染力量。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际遇。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活的情感绝不会千人一面。每个写作者走过的路不同:学校、家庭、社会,这是领域的不同;幸福与苦难、得意与失意,这是感受的不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写作的财富。那些独特的际遇与情感体验,将使笔下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终能打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作为考场作文,拉近考题与个人生活的距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独到的感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文字上,表现语言素养。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具有个人魅力的表达,令读者期待,也令读者佩服。

  记叙文九种照应方法

  记叙文照应方法----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记叙文照应方法----细节式照应

  细节照应,就是通过对事物细枝末节和多次描写而形成的照应,以此来表达感情、寄托思想、表现个性,是一种生命力强、效果上乘、给人们印象深刻的照应方法。细节照应的文字,一般比较简洁;照应的位置,可以遍及各个段落,开遍收束,承转圆合,均无不可,十分自由。

  细节照应的特点,一是真实性强,细节照应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内容进行提炼强化的结果,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可信的,实实在在的。二是生命力强,这种照应对读者产生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即使是一景一物、一招一势,也会给人永久难忘的印象,因为它特征鲜明,描写细致,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三是运用频率不高,因为它与细节描写不同,具有成套配搭的特点,难以频繁运用,有时一两套就足够了。

  细节照应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动作细节,形象细节,景物细节,语言细节,物件细节,服饰细节,情节细节等,现就其中的两种稍加阐释,可见一斑。

  一是动作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节性动作的描写,来构成照应关系。动作细节的位置,宜间开一段距离;动作细节的类别,可以是同一动作的重复,也可以是有一定因果、顺承等连贯性动作的展示,还可以是有较强对比性动作的环扣。这种照应运用频率最多,因而在细节照应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孔乙已》中: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这句话先后出自小说第四段和十段,是动作细节描写,前者体现在一个“排”字上,后者体现在一个“摸”字上,这两个动作细节,就形成了对比性的照应关系,显示了孔乙已命运发展的脉络。

  二是物件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对某个物件的细致描写和客观展示,来构成照应关系,物体多以小而平凡的东西为主,主要对人物起衬托作用。例如,苏联作家苏西蒙洛夫的《蜡烛》,就采用了这种细节照应。照应的位置是小说的后半部分,照应的物件是老妇人45年前结婚用的一双喜烛,而现在她把蜡烛插到了烈士的坟头上,作者对蜡烛就进行了多次描写,反复纷呈,形成细节照应,从而有力的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悼念之情。

  运用细节照应法在注意两点:一是细节照应必须真实,至少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因为虚假的细节会损害人物的形象,损害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是细节照应要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既显得非常突出,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细节的照应,才是成功的。

  记叙文照应方法----分合式照应法

  分合照应,就是在行文之中,通过分与合互相关联而形成的一种照应方法。“分”在文中表现为并列性的内容,并列内容的标志是可以互换而不影响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如写笔,先写钢笔,后写铅笔,或者反之,都无不可。“合”在文章中表现为总体性的内容,是对“分”的内容的总领或总收。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分合照应的特点,一是规律性强,不管怎样行文,照应的形式就那么几种,虽也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二是依附性强,这种技巧,一般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它是为内容和结构服务的。三是严整性强,这种技巧,照应比较严密,结构比较严整,承转圆合,规范简明,读者易于把握要点。

  分合照应法中“合”的部分均为概括叙述、总体说明、领起论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体叙述、详细说明、分项论证的内容。“分”的内容要在“合”中提到,这样才能构成分合式照应。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

  运用分合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应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有的段落里小分合的照应。二是在分合照应时,要防止重合交叉现象,特别是内容上,“分”的内容一定要是“合”中的一部分,而且“分”的几个方面也要处于同一层次。

  记叙文照应方法----设悬式照应

  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二是设悬要巧妙新颖,“巧”在悬念产生后不能一览无余,看了开头便知结尾,“新”在悬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给人用过之感。三是悬念之处的语句要与开头设悬的语句大同小异,以达到照应的目的,加深读者印象。

  记叙文照应方法----设悬式照应

  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二是设悬要巧妙新颖,“巧”在悬念产生后不能一览无余,看了开头便知结尾,“新”在悬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给人用过之感。三是悬念之处的语句要与开头设悬的语句大同小异,以达到照应的目的,加深读者印象。

  记叙文照应方法----题文式照应

  题文式照应,就是正中文的词语与题目中的词语相同或相近,从而构成照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点题。题文中照应的显著特点,是扣题紧凑,关照严密,题能辖文,文不离题,可以避免走题旁逸,加深读者印象,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题文式照应最常见的是题目与文首文尾的照应。文章的开头要点明题目,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也往往要点明题目。这两处点题照应,是写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开头与结尾点题照应,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完整出现,有时单独列句,有时嵌于句中;二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零散出现,或在开头或在结尾出现题目中的若干关键词语,以达到点题照应的目的。例如《驿路梨花》,文章照应题目,主要是结尾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落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的重心是引出诗句,诗句中的前四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可见,这篇文章是以引用为题,结尾点明了题目,从而紧扣了文题,强调了主题,韵味无穷,给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题文式照应不仅开头结尾与题目相照应,而且也有正文处处都与题目相照应的,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运用时,每写一段,每写一处,都要随时想到题目,能与题目挂联的,尽量用题目中的词语表达。例如《榆钱饭》这篇记叙文,就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文章共32自然段,几乎段段可见题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点题,有时点“榆”(5次),有时点“饭”(4次),有时点“榆钱”(15次),有时点“榆钱饭”“(10次),总共点题达34次之多。这样,处处见题,时时点题,多角度照应,扣题严密,文章也结构严谨,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

  题文式照应,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简单重复,要多角度多方面地点题,也就是说,完整地点题要少,零散地灵活地点题要多,以增加记叙文照应的生动性。二是点题照应要恰到好处,以达到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记叙文照应方法----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记叙文照应方法----因果式照应

  因果式照应,就是所记叙的内容前后有因果关系。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较详细,一两句话不能解决问题,就用整段乃至几段文字去完成。二是具有重点性,即因与果两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因”是主要的,要详细记叙,而“果”是次要的,笔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为主要特征。

  因果式照应是十分严密的。运用中,它有两种情形:

  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即按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顺向成文,从因到果,自然发展。但同样以因为主,以果为次。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这种照应,紧凑和谐,使读者易于把握文脉。

  因果式照应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考虑的,其难度,显然要比语句式照应大一些,运用时,要重点在“因”上多下功夫。原因的交代和叙述属于铺垫性文字,要写得充分实在,合乎情理,还要自然,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结果的交代才有依据,才令人可信,才有力度。

  高中作文6种类型语段训练及典范例段评析

  作文语段训练之一:彩线串珠

  【训练项目】围绕一个分论点,列举大量的细节材料展开论证。

  【典范例段】对于我的朋友,我很重要。

  相处多年,知面知心,有时言语都显得多余。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一眼呆呆的凝望,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一个眼神,让彼此宁静;一句问候,让彼此感怀;一次紧握,能给我信心;一声歌唱,能给她感动。我会因她的感动而鼓舞;她会因我重拾信心而雀跃。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贺卡。轮到写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胶卷里翻出了一张没有图像的底片,她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然后,她一个人恍如走入茫茫沙漠……面对这般友情,能说我不重要吗?(《我很重要》)

  【简要评析】有时用来证明分论点的材料不必惊天动地,列举身边的琐屑小事即可。这些“小事”宛如散落一地的珍珠,主旨句(分论点)就是一条彩线,只要能够发挥彩线的作用,就能串成精美的项链。“彩线串珠法”就是围绕一个分论点,恰当地组织大量的琐碎的细节材料来展开论证的方法。关键是如何组织,使材料有情,有理,有序。

  上面的例段,材料非常丰富,它是怎样展开并组织的呢?首先明确分论点“对于我们的朋友,我很重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对于朋友来说很重要呢?从最细微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说起,列举我们相知的程度,说明我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我。这里全部用的是整句,句式整齐对称,有时还有对比。接下来用散句,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后面的“假如我不在了”和“许久之后”是作者用想象中的情景来拓展充实。这些琐屑的材料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本段文字,在评卷教师看来不仅是理性的感受,也是对他自己生活的一种体悟。怎么不会给高分呢?文段收到这样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情动人。

  【参考阅读】行走在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的碎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让我们读出无尽的感怀。

  春风吹化了冬雪,时间黯淡了日月。行走在历史文化长廊,让人目不暇接,百感交集。也许是一幢宫殿,一角飞檐,一道画廊,诉说着颤悠悠的往事;也许是一方壁画,一块残碑,一幅法帖,浸润了苦辣辣的岁月;也许是一枚古钱,一砾陶片,一条竹简,凝结成一片桑田沧海;也许是一句唐诗,一曲羌笛,一声琵琶,幻化成一段离合悲欢……尽管你所见者不过是一些文化碎片,可正是握着这些碎片,我们读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成了宽阔的河流,我们就被这样的河流裹挟着,驾一叶小舟,凭一枝瘦桨,追逐着远去的时光,仰望天边的彩霞。

  【练习设计】对生活感觉很乏味有很多原因,其中没有感恩之心是重要的原因。请以“学会感恩”为题,使用彩线串珠法,写一个语段。

  语段训练之二:反复对比

  【训练项目】反复对比,剖析事理。

  【典范例段】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让乐观的旗帜高高飘扬》)

  【简要评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不少同学在选择论证方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例证法,有的同学甚至除了例证法,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展开一个段落。例证法固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有时我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事例,或者即使能找到,但篇篇如此,段段如此,每次作文,都是一段举一个例子了事,也难以改变平庸单调的作文面貌。只有熟练掌握引证、喻证、假设、对比等常用技法,并且具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的强烈意识,才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上面这个例段,分论点是提倡乐观的生活态度,作者没有列举苏轼屡遭贬谪,依然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事例,而是把乐观和悲观联系起来,正反对比,双管齐下,反复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鲜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抽象说理的方法运用得当,不但没有空泛议论的毛病,反而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机智,以精彩的警句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参考阅读】

  宽容、理解是人间最好的“润滑剂”。宽容是长者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宽容的出发点是无私,刻薄的出发点是自私。宽容的人宽容的总是别人,对自己却从不宽容,他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薄的人只是对别人刻薄,对自己却很宽容,他们是宽以律己,严于待人。宽容和刻薄都是缘于一种爱,刻薄的人爱的仅是自己,宽容的人爱自己时也爱别人。总是宽容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迁就,使其无法成熟。总是刻薄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不满,使其走向完善。在宽容和刻薄二者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练习设计】请以“言而有信”为话题,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不用具体事例、纯粹剖析事理的语段。

  语段训练之三:诗文增色

  【训练项目】古诗文在作文中的引用与化用

  【典范例段】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时,看到的却往往是自己。

  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简要评析】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体现作者的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文章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而化用古诗文除了以上的作用外,更具有一种朦胧美与含蓄美,更能引发人的遐思联想。

  在例段中,作者运用“化用法”把曹操的《短歌行》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自己的论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哪一句都没有直接引用,但每一句都可引起我们对某一句诗词和某个诗人的联想,眼前浮现出某种诗情的意境,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作者又运用排比的手法直接引用诗句,进一步论证“看风景就是看自己”。引用和化用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开拓与深化、突出与升华、锦上添花的妙用。

  【参考阅读】

  1、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化用)

  2、我喜欢忧郁的人,一如喜欢孤独者。孤独者只身面对来自庞大的实体或虚无的挑战,所以是勇敢的。忧郁却是无奈的。“思念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情思的无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哲思的无奈。李商隐守护烛火,陆游骑驴远游,龚定庵把箫而吹,都是一种无奈。忧郁是伤感的姊妹。哈代,黑塞,契诃夫和蒲宁,一生都在诉说着忧郁。哈代在上流社会中隐瞒了乡下人的身份,确乎令人遗憾,但是我知道,虚伪不是他的灵魂所固有的。谎言是环境的产儿。他早已赤身裸体站在自己的字行里了。我看得见,他的灵魂不在“麦克门”——瞧他怎样深情地凝视德伯家的苔丝吧!(引用)

  【练习设计】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运用“引用法”写一个语段,然后用“化用法”改写该语段。

  语段训练之四:巧用判断句

  【训练项目】阐述题旨;化虚为实。

  【典范例段】

  诚信是美好心灵的表现,是高尚的品格。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生活中的诚信是变化的高手: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变化虽多,诚信的实质却是一成不变的。

  【简要评析】巧用判断句是一种操作简便但非常有效的构段方法,尤其适合开头段与结尾段,因为在这些段落中,往往需要我们用简洁明了、鲜明突出的句子来阐述题旨或文章的中心论点。上面这个例段开头就用一个简明的判断句对诚信进行界定阐述,鲜明有力,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再举几例: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王蒙《善良》)

  “飞翔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一种笑看滔天骇浪的大度和沉着。”“飞翔是一种拒绝妥协的姿态,一种摒弃平庸的决裂,一种追寻自由的勇气,是一种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的信念!”

  “超越前人是一种必需,是一种进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判断句还可以构成暗喻,化虚为实。高考作文很多题目都是比较抽象的,我们可以用若干具体的、可触摸的物化意象或某个细节、某个生活画面、某个社会情景构成暗喻句去诠释抽象的概念。如例段用散文、商人、公仆、朋友、小孩来诠释诚信。再如:

  坚韧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是“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鉴湖女侠秋瑾!我,也决心像他们那样,追求拥有坚韧的品格。

  思念是爸爸头上的白发,是额上的皱纹;思念是深夜打来的长途电话,思念是远方寄来的厚厚信笺;思念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形象生动、文采飞扬,能化平凡为神奇。但在写此类语段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抽象概念进行诠释,从而避免内容的重复。

  【参考阅读】成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年少的人来说,成熟是长大;对跌倒的人来说,成熟是坚强;对逆境的人来说,成熟是一种坚忍;对愚钝的人来说,成熟更是一种智慧。在哲人的眼中,成熟是一种宽容,成熟是一种善良,成熟是一种风度,成熟是一种大彻大悟大智若愚。成熟是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淡泊明志,成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独特气质。

  老者说,成熟是生活教我们懂得沧桑;不孩说,成熟是爸爸手中烟味散发的淡淡忧愁;运动员说,成熟是成功和失败的那一刹拥有的平静……

  【练习设计】请以“境界”为话题,写一个主要由判断句构成的语段。

  语段练习之五:点例排比

  【训练项目】运用三至五个事例来证明一个观点。

  【典范例段】眼泪为感动而流淌。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而流淌,那朴素的文字下跳动着至爱的亲情;为《红岩》中的英雄群体而流淌,他们让人看到,信仰曾经具有抵抗死神的力量;为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美人鱼公主而流淌,她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为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年轻的女兵而流淌,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抗击侵略者,花朵般的生命殒灭在德寇的枪口下;也为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而流淌,他受尽欺骗嘲弄,被人们称为傻瓜,却始终坚信‘好人’信念,以自己的善良、忠诚、以德报怨映衬世人精明乖巧背后的愚蠢堕落……他们体现了作为人的尊严,显示了爱与献身的价值,标举了正当的生活应该遵循的原则,让人仰望。

  【简要评析】

  什么是点例?点例是与繁例相对而言的。繁例是叙述较为详尽,占用篇幅较长的例证,点例是叙述较为简略,所用文字极少的例证。运用繁例,一般一段只用一例;运用点例,一段可以连续使用三至五个相关的事例。巧用点例,繁点结合易于酿造佳篇,使文章显得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上面文段中有5个精彩的点例,从不同侧面概括值得感动的文学作品人物,体现了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运用点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似性(例段中五个事例的相似性是都有令人感动之处),这是运用点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似性的,就不能排比运用;二是根据论述需要,简要概括人物或形象的主要事实;三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

  【参考阅读】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整理搜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没有他对人生的愤世嫉俗、深刻理解,哪里会有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出版?如果没有岳飞智勇双全、身经百战,没有他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侠肝义胆,哪里会有家喻户晓的精忠报国的佳话?

  【练习设计】

  1.请以“努力请从今日始”为题,运用点例排比法写一段话,要求不少于四个事例。

  2.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有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语段练习之六:短句成段

  【训练项目】运用短句,形成语言上的音韵美、节奏美。

  【典范例段】

  宽容不是怯懦,不是在威胁利诱前诚惶诚恐,阿谀奉承,低头哈腰;不是在是非曲直面前,唯唯诺诺,人云亦云,颠倒黑白。

  宽容不是交易,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信任,甜言蜜语,口是心非,笑里藏刀;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权益,小恩小惠,虚情假意,收买人心。

  “大度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身在红尘,却超凡脱俗,海阔天空,胸无城府,是宽容。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有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忍辱含屈,却万丈豪情,执着信念,成就天下是宽容。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静对华贵,不拘小节,忘却功利,咬定青山,壮志抒怀,腾达事业,是宽容。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惧胁迫笑对困扰,排忧解惑,心如磐石,不卑不亢,是宽容。

  宽容是一江春水,书写了温馨、闲适与融洽,让人在柔和舒适间备感亲切。

  宽容是一泻瀑布,宣誓了奔放、热切与自信,教人在壮美和激情中意气风发。

  【简要评析】每当我们读起“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胜不骄,败不馁,埋头苦干,生生不已”这些古代名句时,怎能不被短句那独特的语言魅力所倾倒!正如朱伯石先生所言:“汉语是适宜于短句的。写作时要充分发挥汉语这一特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短句,是较长句而言的,一是它字数少,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且多以四字为主;二是在形式上它们既可两两构成对称结构,也可一字排开。

  就短句本身而言,它字少意多,言简意赅,精粹醒目,节奏明快,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可造成一种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磅礴的气势。

  上面例段“唯唯诺诺,人云亦云,颠倒黑白”、“小恩小惠,虚情假意,收买人心”、“静对华贵,不拘小节,忘却功利,咬定青山,壮志抒怀,腾达事业”、“排忧解惑,心如磐石,不卑不亢”等就体现了其中一些特点。

  如短句与长句综合运用,可长短相间造成一种跌宕起伏的语言错综美,从而避免句子结构的呆板单一。

  【参考阅读】

  (1)生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利”字为先,好处抢尽;有人“荣”字当前,虚实兼收;亦有人“德”字为重,铁肩道义。

  没有唯一的选择,没有绝对的真理。因贪选利,因欲选荣,或因心选德,其实是见仁见智。

  可是我们的心灵呢?他时刻在倾听着选择跋涉的足音。哎,“利”字,你不要再前行了,欲壑难填,人心无厌,纵使你走过千山万水,守着万贯家财,又何曾给我带来一丝欢愉呢?葛朗台守着金钱困苦一生,你知晓么?

  “荣”字,也请你止步吧。虚荣搏尽,最终也不过繁华梦一场,欺世盗名者,难逃可悲下场,梦醒了举目四看,风光占尽的凤姐也只能黄土掩破席,哀哭向金陵。

  (2)沉湎安乐使人自取灭亡,历史上不乏其先例。商紂之宠妲己,酒池肉林,寻欢作乐,通宵达旦,结果铁打的江山,毁于一旦;周幽王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为觅一笑,付以千金,终于被困身亡;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入京以后,沉于富贵,以致内部大闹宗派斗争,自相残杀,竟使“十八子主神器”之说化为乌有。以上都是沉溺安乐或导致亡国,或功亏一篑的明证。

  【练习设计】请尽量使用短句,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为中心,写一个议论片断。

    404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