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左右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
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读书与思考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每日都要“读书”,但这“书”也是不可随意去读的。我们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掌上阅读器横空出世。我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但是,“书”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巨大,我们要选择对我们身心有益的书去加以阅读和“思考”。因为“开卷未必有益,只有会开卷、开好卷,才能真正受益”。可我们也不能不去对自己所读到知识进行“思考”,将那些知识理解并融会贯通。这才是“读书与思考”最重要的联系!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的这句话点明了“读书”的必要。可如何去对待“读书”这件事呢?首先我们要乐读书。《论语》中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首先就突出一个“乐”。正类似与《敬业与乐业》中的,许多人总在嘴边挂一句“读书真累!”但是我们都明白这件事是我们所必做的,你做起来累,不做,难道就不累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愚蠢。所以我们要将学习态度端正,全身心地投入,用心去感受读书时书中的快乐,没有了心中的拖累,学习的快乐必然加倍,效率则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要勤读书。只会学而不会去“钻研”书中的知识,这样也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带着一种“钻”的精神去勤读书,将书中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去刻苦钻研,解题后的那种成就感会使读书的乐趣翻上几倍。
读完“书”后,我们再来谈谈“思考”与学习的关系。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学习来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孔子的话说明了实际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在学习中两者不可偏废。而爱因斯坦的话则强调思考之必要。我们只有积极思考并加以刻苦钻研,才能对书中难题有自己更深入的了解。多思考也能使我们对于书中的知识理解得更牢。
我认为“思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会思考、乐于学习并乐于钻研学习的人。他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成效并且最成功的。
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效率的学习,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将学习的这个过程作为一种享受!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人生中三大重事:读书、生活、读书。每个人一生,生来唯一在生活中再现的也罢是读书了。渠道不同,读书生涯也就断断续续的,一生从未离过学习,也就此证明她见识广,有内涵,但有的未必,他,胡思乱想、见识广,未必有内心知识十智慧。
从三岁起,第一次结识书本,第一次在书香中熏陶,第一次结交朋友。当我们用轻盈的脚步踏进校门,不知未来。你可能一起结伴而出,当你再遇难题时,你感受到人心温暖,当你在绿茵场上失足,朋友,同学的慰问让你的新暖和起来,当你在认真朗诵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你一人用心歌颂,他们倾听着,憧憬着。热烈激情的掌声,回送了你精彩的朗诵。
你因胆小,不敢踊跃认错,这时,同学们给你勇气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你就立刻走向老师,向老师道歉你的不雅之语。你的勇气,使得你培养真友。孩子,爸爸妈妈回来了。你心痛的望着父母,父母在外上班,一天辛勤工作,为的是让我们快乐学习,过好生活。报名时你牵着父亲的手,高兴地奔向校内,父亲掏出腰包,从里面拿出几张邹邹巴巴的百元大抄,给你顺顺利利的报好了名。
你背着新买的书包,一蹦一跳的来到教室,你轻轻的抚摸着那崭新的书本,那一年,你获得了校里颁发的奖状。你拿给父亲看,他轻轻的接过,奖状在爸爸手中颤抖,嘴里不停的嘀咕着什么,没白花、没白花渐渐的你,成为了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你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来到一家大型企业公司上班。你依靠着之前的知识,在这家公司备受重用,你挣的钱即使很多,你还是省吃俭用,你一笔笔存钱,只为填补父母亲十多年给我的费用,你十多年前用父母的钱开始了读书之路,你用努力与成功让父母觉得钱没有花冤枉钱。几年后,你大有成就,让父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你的光衬托着父母,每次出门,父母都会夸,十多年前的他们,日出日落的生活只盼你将来有出息,现如今的你,不仅有出息,还给父母脸上天光。
读书,我们的伴侣,人从读书中成长,从读书寻找未来,从读书中获取真友,读书改变人生,改变未来,改变心德,读书成就一生,憧憬一生。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用自己的方式读书
——我读《呐喊》
先生那顶“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帽子太大太沉,会让大多数同龄人退避三舍;先生的著作太厚未免让人有皓首穷经之感。但是——
初一时我还是读了鲁迅的文章,那是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幼时在课堂上画绣像的情节吸引着我,小小的一段,也许在他人眼中有损先生的光辉形象,但我却分明的感觉到亲切真实。毕竟,先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他的童年自然也就该是这么一个顽皮稚气的孩童。正如他自己所说,任何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声都是啼哭而不是诗。
就是那一篇文章,打破了我与先生之间的隔阂。我强烈的感觉到,先生也是人,而且是性情中人。于是,先生的著作《呐喊》放在了我的枕畔。
文章我不是都能读懂,确切的说我只能对其中的一半稍有感悟,说我都喜欢未免太绝对了,我反复诵读的只有几篇。
其实,懂与不懂又有何妨?只要用灵魂去读,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境界如梦似烟笼罩在全身时,拍案高呼一声:“啊!果真如此!”又何必苦兮兮的去把文章嚼碎,硬去体会主要内容、主要思想呢?我想,不少人对先生的作品不敢问津,恐怕就是因为一套程式化的课文分析着实吓煞人。这可能绝非先生本意了。
那么,是否喜欢书中每一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读书如择妻,合则看,不合则罢,到是极合我胃口的。这就好比一碟土豆烧牛肉,若你不喜欢土豆,只管拨开,拣那牛肉吃,一样可自得其乐,犯不着为此碟子一推,那就只好饿着了。如此读先生的作品,岂不快活?
当夜深人静,床前一灯如豆之时,捧一册小书在灯下默诵,实乃世间一大快事,只要心神俱畅,何来许多“主义”、“斗争”之麻烦呢?
读书有时是极似饮酒的。譬如读武侠小说,就好比劲力颇大之烈性酒,饮不了两杯早已大醉,心中俱是神异武功之类,醺醺然其乐无穷。然而先生作品,酒精含量虽少却极堪回味,别是一番风趣。
读《孔乙己》《阿Q正传》,其内容不过是些寻常百姓事,读来却使人有种沉沉的、涩涩的感觉哽在喉头。至于《狂人日记》干脆给人一种溺水的歌泣,是真是幻,如痴如狂,谁可以说清呢?也许满纸里写着“吃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但谁又能明白究竟哪一个清醒?先醒来的是狂人,那么在沉睡的人呢?难道只有同样“清醒”才能摆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地?我感觉我也痴了。
至今,我仍然读鲁迅。也许今天读不懂的书,明天就能读懂,谁知道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