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_战疫情日记5篇
疫情之下,你思考了什么?又看懂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战疫情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战疫情日记(一)
2月19日,援助曾都医院第十四天,随州曾都,阴。
前两天,病区来了一个老太太,患有高血压、高血糖、肺功能不全,又感染了新冠疫情。昨晚(2月18日晚),老太太病情突然恶化,呼吸衰竭。医护团队抢救至深夜。今早查房时,她用手向我们比了个OK的姿势。
我们看到这个手势,比看见任何事情都要高兴。今天,老太太的呼吸衰竭得到控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像老太太这样病情较重的患者,补充营养非常关键。我们会送牛奶、稀饭给她吃。
“感谢八区的医护人员,当您们展现世人面前的一双双美丽的眼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时,我很感动,随州人民欢迎你们!”保洁员熊师傅今天突然发了一条微信给我。
熊师傅是随州本地人,每天默默地打扫卫生、清理医疗垃圾,我们的工作他都看在眼里。“你们非常有爱心,我看到你们有时候自己的稀饭和牛奶会省下来给老年病人吃,你们都是近距离接触病人,有时候会安抚病人,牵手,摸头,从来不嫌弃他们。”
新入病房的女患者来的仓促,什么生活用品都没带,我们护士就把自己的衣物,甚至生理用品都拿给她用。“谢谢你们,真的像亲人一样,谢谢!”她眼里闪着泪花。我们知道,隔离在这里,不能见家人,心里会不好受,我们赣鄂一家亲,我们就是你们的家人!
平常在家的时候,跟家人们三菜一汤,边吃边聊聊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儿,也是一种放松。在曾都区,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我们医务人员基本都是错峰吃饭,而且我们吃饭的时候都是相隔一两米,由于交班时间紧张,站在楼道吃饭也成为了“家常便饭”。
记得儿子很喜欢的一首歌:“每个早晨七点半就自然醒,风铃响起又是一天云很轻,晒好的衣服味道很安心,一切都是柔软又宁静。”
在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记录下这些动人的细节,希望一切尽快回到柔软又宁静的从前。
战疫情日记(二)
今天是我在长沙市公共救治中心支援的第8天,工作环境已经熟悉,战友们也有了协作的默契,护理与防护继续加强学习。目前,我分派在第11病室参与一线班的护理工作。到今天,科室已经收治31名新冠疫情确诊患者,最小的患者年龄8岁,最大的患者年龄74岁,年龄差出现大多是由于家庭传染、集体确诊的缘故。这时,我特别希望外面的人们能更加警惕些,认真做好防护措施,既保护自己,又保护家人。幸好,科室的患者大多数属于新冠疫情的轻症,处置和治疗也都及时得当,正在逐渐好转。尽管如此,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深刻了解防控和治疗都是“重中之重”。
在病区工作,防护穿戴是有严格要求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还有紧压的护目镜,但最让我懊恼的是,因为护目镜会有起雾的状况,加上戴了双层手套令手的灵敏性降低,给患者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和打针输液的难度双倍增加,虽然我总是希望能“一针见血”,让患者们少受些苦。
不过,今天夜班上岗时,病房里的一位60岁的患者阿姨让我好感动。清晨6点,我给这位13病床的阿姨抽血,阿姨十分配合,就是和我说话时有点“奇怪”。我站在阿姨左边,她就对着右边说话,我以为她想要在右手抽血,就立马换到右边,结果阿姨又把脸对着左边。看出我的疑惑,阿姨连忙解释“妹陀,你要保护好自己,我不想你们被传染了!”听了阿姨的话,我好感动。阿姨又接着安慰我说:“我的血管不太好抽,你们戴着护目镜和手套也不容易操作,别紧张,慢慢来就行。”阿姨的体贴真的很温暖。原来,不只是我们在守护你们,你们也在尽力保护我们。
成为医务人员,我很自豪,可是我却不希望我的职业被“神化”,身处高危风险的工作环境,笨重的防护服和连续数小时的憋闷不适,工作前提前三小时不吃不喝减少防护服的穿脱风险和浪费使用,还有口罩、护目镜压迫到满脸印痕……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有患者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得我们医务人员更加心怀温暖和动力,工作起来也干劲十足。
其实这些天,我们不只收获了患者们的认可,医院“后援团”给我们送来的各种各样“源源不断”的爱心与支持也让我们幸福感“爆棚”。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发动的“百家衣”捐赠活动,让我们每天都穿着干爽的衣服上班。护理部为我们送来了充足的防压疮贴,有效舒缓了面部的压力。这些强而有力的后援支持,让我们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抗疫战斗中。
战疫情日记(三)
今天是我来武汉的第二天,也是正式开战的第一天。作为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我们是在昨天晚上经过了几小时的辗转,顺利抵达了所住的酒店。住的地方挺好,单间,大床,有空调,有热水,有Wi-Fi,对于前线来说这已经是一种很奢侈的配置了。
到达后我简单地吃了个晚饭,收拾完行李,确认好物资,几次想和家人视频,但都忍住了,怕家里人担心,也怕自己被情绪影响,毕竟前线需要的是汗水不是泪水。
我今天醒得很早,六点起床,出去取到了刚抵达的另一部分物资,随后回到房间反复检查整理,在同事的指导下划分好了房间的缓冲区,清洁区,为之后工作结束后的清洁消毒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们这批医疗队是苏州市派往武汉的第三批,主要工作地点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第一天的安排是下午进行培训,晚上接管病房,并正式开始收治病人。
了解到具体的工作安排后,我此前的焦虑,担忧都已不复存在,只想静下心来,在脑海里一遍遍的模拟工作状态,思考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想着利用接下来培训时间再好好练习一下。
晚上8点多,我就该前往病区进行上岗前的准备,包括穿上层层防护设备。我今天的工作是夜班,要从晚上9点多上到凌晨3点多。去之前我听同事说,病区在傍晚的时候已经正式收治了第一个病人,我想属于我的战场也将正式拉开帷幕了。
回想起来,这几天应该算是我工作以来最特别的日子。前几天我好不容易上完一档中夜班,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两天,结果就在夜休的当天接到护士长电话,告知我可能需要和她一起奔赴武汉一线战场,问我愿不愿意。
因为太突然,当时的我有些茫然和慌张,然后我对正在陪孩子玩耍的妻子说:“我要去武汉了”。没想到妻子愣了几秒钟后告诉我:“去吧,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就这样短暂的一个回复,让我有了自己的决定:前往武汉。
四个小时的时间收拾行李,准备物资,进行技能的再次培训,之后我们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临别之前,我和妻子都感觉彼此有很多话想对对方说,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因为不想让这场离别太过伤感。我和妻子都是医护人员,我们都明白这是职责所在。
昨天夜里,我连夜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里我写道:“当我站在260名苏州医护同仁中间,抬头仰望迎风飘扬的鲜红党旗,那一刻,我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在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我能够奔赴一线,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我感觉十分骄傲。”
我们不是第一批前往战场的士兵,也不会是最后一批,负重前行,与新冠作斗争,为之后的兄弟姐妹们探路,我很自豪,也很光荣。
战疫情日记(四)
2月14日,徐少华作为山东省卫健委派驻专家,至潍坊新冠疫情救治中心,任专家组组长,主要承担潍坊人民医院和阳光融合医院内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3月5日,徐少华结束了长达二十天的援助工作,进入自我隔离期。
大年初一的门诊,我发现和平时不一样了,彼时诊室里窗户大开,我安抚着一个个焦虑的病人。下午4点左右,我知道科里王永彬、李玉珍出征武汉,送别他们,我找不到什么话说,连一个口罩都拿不出给他们,然后我尽最大可能多买几个口罩和阿比朵尔,毕竟科里同事们会需要。
2月7日,科室主任王伟开动员会,他说:“呼吸科的传统是再苦再难也能挺过去。”黄晓春教授负责排班。值班、常规会诊、听班、网上会诊、网上新冠疫情24小时会诊,在这关键时候排兵布阵,想想都难。
回家后跟老公商量是否去湖北前线,他直接一句话:“你是科室副主任,又是党员,你得走。”我怔了,问他:“你懂去湖北意味着什么吗?”他回答:“走吧。没事。”于是,我从群里立即报名请战。
看到我请战的消息,同事马汉宸立刻微信我:“徐主任你不能去,我去”。到了和汉宸分别的时候,我问他,可以抱抱他吗?得到肯定的回复,我当着汉宸漂亮媳妇的面,拥抱他,告诉他:“孩子小,保重,家里有事找我们。”那一刻,汉宸不是我的同事,是我家弟弟!
接下来的一周,车晓文教授门诊确诊一例经过多家医院的新冠疫情患者。这种时候,她以一挡十的教授范儿,说了一句:“没见过新冠,其他病毒肺见多少回了,没啥可吹的!”
大家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关心着彼此,我们互相依存着往前走。虽然没有人告诉我们疫情什么时候过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定会有春暖花开,我们要守得住!
2月14日下午,我接到医务部主任王若义的通知,医院按照山东省卫健委的安排,要求我作为省驻潍坊专家组组长,15日上午12点前到潍坊,归期视情况而定。
我也要出征了,同事们迅速给我带上物资,让我回家收拾行李,亲爱的战友们更难了,但我的战场换了,暂时顾不上了。孩子们问我:“妈妈不可以不去吗?”我回答他们不可以,妈妈不想作英雄,但不能当孬种,骨子里还是有点血性的。
15日早晨的济南银装素裹,我认为是个好兆头。在火车晚点的两个小时里,我搜了下组员信息,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千佛山医院)中医科的博导宋主任,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高主任和张主任,一个呼吸一个危重症。我快速给自己定好位——协调员,各个专业观点难免有碰撞,我就是继续原来的习惯及作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换地做大夫,做一个大夫,早习惯了,这样就有了信心。
到了潍坊,我直接去潍坊新冠救治中心,位于阳光融合医院内,两个病区,分属潍坊人民医院和阳光融合医院两家医院具体管理病人,阳光融合医院为私立医院,成立三年,管理和公立医院非常不一样,但经常汇报病情的胡主任从原90医院退休,人很谦和,因此立马拉近了心理距离。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人民医院隔离病房里汇报病历的是潍坊市重症主委王海波主任,很man的一位,说话很干练。幸运的是专家组新增了齐鲁医院重症的李琛主任,非常学术,人却很低调,一天之内我就确定他是学霸级的存在。
初到48小时内,我们5人快速梳理重点病人诊治经过,分析现存问题,明晰诊治思路,和管床专家探讨摸索,然后上报省级专家组远程会诊,进一步确定诊疗问题及处理,所有人心里慢慢亮了。
慢慢地,所有的医生成了一个团队,我们真正融合为一个团队,无论来自哪家医院,无论什么专业职务,就是一位医生,竭尽所学所能,拼尽全力救人。每个人心里,或许和我有共同的愿望:各路神仙,看在我们这么多人抛家舍业全力以赴的份上,把人给我们留下吧,拜托啦!好在老天爷长眼,虽然我们是无神论者。
不过,这一段经历,我想和大家说,我骄傲我生在中国。讲真,曾经我的心还是慢慢地试图学着包裹一下自己,曾经我不再骄傲患者真诚地夸我心眼好,因为仅仅尽了医生的本份而己。我不想做一名战士,可是我还是真正走到了战场,被职责与使命裹协,无关高尚。
我看到隔离病房的医生简单地汇报着一天天的工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镜吸痰、血滤、血浆置换、机械通气、ECMO、床边胸片、胸CT、心超、痰培养等等,我不再害怕了。我深知这些检查结果背后,是多少医护特检人员又走近了恶魔。他们本可以退后一点,但却一天天地坚持着,很平静。当所有专家要进入病房时,我们都没有退缩。
我看到无数人的努力,不计代价,无论成本,物资、人力全力的支持与供给。如果不幸感染了病毒,万幸地还有这么多陌生的人在用全力拉着你。大敌当前,我们真是兄弟姐妹。这种凝聚力让我身处其中不停地震撼着,也鞭策我前行。
好在终于春暖花开,我们慢慢地试探着重新走进烟火俗世中。这些日子累极了,感觉要崩不住了的时候,我就看《射雕英雄传》,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人生每经历一些大事时,人是会不断提升向上的,我深以为然。天资平淡如我,相信大多数如我一样的普通医务人员,只要努力,只要坚持,一如郭靖,我在城在,必不辱使命,终守得父母康健,孩子们健康成长。
战疫情日记(五)
抵达武汉后,咸阳援武汉医疗队迅速投入安全防护操作的练习,陈瑶瑶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酒店都是当地的志愿者,一直在等我们,她们视我们为神,因为我们是来拯救他们的,但我很遗憾,因为我们才来。
“我们热血沸腾,只恨不能立马投入到工作中,但是我明白只有防护措施到位了,才能更好地去保护更多的人。
“晚上回房间,向家人报了平安,写了入党申请书,很遗憾现在才(写)入党(申请书),但我会积极向党组织靠近,请党相信我。
“已经晚上九点了,明天确定入驻ICU。今天连线院领导后,让我们明白不止我一人在负重前行,加油!!
“回酒店洗漱完毕已经凌晨三点多了,口罩压得耳朵疼,脸疼,没关系,休息一下,又将是活力满满的白衣女战士。”
1月31日,记者在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微信聊天时,偶然看到了咸阳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护士陈瑶瑶的5篇日记。陈瑶瑶的日记是1月26日开始写的,连续写了5天。1月30日,她已经进入武汉市第九医院ICU工作,那里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陈瑶瑶的日记都不长,记录的也多是每天干了什么,偶尔有一两句心理感受。5篇中4篇都只有100多字,只有她在武汉首次进入ICU工作的1月30日,日记字数超过200字。正是这些不长的日记,让我们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医疗工作的紧张和忙碌。日记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这位工作人员还向记者转发了一些陈瑶瑶与她的家人、亲戚、同事微信聊天的截图,这里面最多的话就是问候和关心——“连续8个小时穿着防护服不容易呀,还吃得消吗?”“累不累?多注意身体。”“反正干啥都要注意些。”“要时时刻刻报平安……”为了不干扰陈瑶瑶的工作,家人、亲戚、同事在表达关心的同时,叮嘱陈瑶瑶“不用回(微信)”。
虽然分隔两地,但家人、亲戚、同事与陈瑶瑶的心连在一起。他们都希望陈瑶瑶能保护好自己,战胜疫情,早日归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