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九年级出师表的读书笔记

海露2分享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出师表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阅。

出师表的读书笔记1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的读书笔记2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的读书笔记3

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的读书笔记4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

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

出师表的读书笔记5

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

出师表的读书笔记6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九年级出师表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出师表》精选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优秀教案范本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初三优秀作文10篇

2020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与人物赏析初三作文10篇

《三国演义》初中生读书笔记10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篇

5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初中优秀作文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828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