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左转读书笔记6篇600字

明健分享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左转读书笔记1

隐公二年到隐公四年,鲁国显得很安静,旁边的卫国却乱得很,三年内,王位上先后坐过四个人。第一个,是卫庄公。卫庄公挺有艳福一个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说,还有一个相当漂亮的大老婆,是谁呢?就是诗经卫风《硕人》的女主角庄姜,她是齐国公主,诗经云:齐候之子,卫候之妻,东宫之妹,邢候之姨。她长得美,卫国人用了种.种比喻来赞美她,这些比喻堪称经典,为后世传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传说庄姜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她膝下无子,后来庄公娶了陈国两姐妹,姐姐厉妫,妹妹戴妫,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很喜欢,就当成自己儿子来养。庄姜的儿子,按礼自然就是继位之人了,那个时候庄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后,桓公顺理成章继了位。可惜王位没有坐几天,就被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叫州吁的公子,给灭了。

这个州吁是当年他父亲相当宠爱的女人的儿子,好暴力,目中无人,庄姜就很不喜欢他。当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给庄公敲过警钟,说这个娃娃没被好好教育,以后一定是个祸害。他的推理很简单:自古以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克制的意思)的人,是十分少的,州吁宠爱太多,以后一下子都没有了,不崩溃就只能造反了。可惜庄公不听,桓公即位,而被州吁杀了。州吁也是个上进的主,要政绩的,他一上位,就决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肃上世的恩仇。- 这又要说隐公一年的时候,郑伯讨伐共叔段,当时共叔段的儿子共叔滑流窜到卫国,卫庄公帮他打郑国,结果来来去去郑卫两国就结了仇。

现在州吁想去打郑国,一则他得找个同盟的(郑国挺强大的,卫国单挑肯定不行),二来也得找个合适的借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他观看了一下国际形势,也是碰巧,就在那个时候,宋国和郑国有了点过节。那是在隐公三年的时候,宋穆公去世了,他是个讲仁义的人,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他哥哥的儿子(后来的宋殇公),只因为当年他哥哥把王位传给了他。他把自己的儿子冯送到了郑地居住。郑国人觉得冯很委屈(不知道冯是不是也觉得其父对自己太不公平,叽叽歪歪了几句),决意帮他(一方面也是利用他,如果冯当上了王,自然强大的郑就和宋是同盟没得说)。这个时候,州吁就去找宋国,挑衅殇公打郑国,说如果宋出兵,他卫国就出兵出力,连带着还有当时与卫交好的陈国和蔡国(可惜州吁杀了陈国戴妫的儿子,陈国还与卫国交好)。这是在隐公四年的时候。左传上记载伐郑有两次,一次在夏,一次在秋,都很可爱,第一次打了五天,估计是不分彼此;第二次胜了,正好又是秋天,把郑国的粮食扛了回去(取其禾而还)。

左转读书笔记2

一日晚,我5261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4102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1653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左转读书笔记3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

“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左转读书笔记4

西漢上大夫壺遂嘗問司馬遷:「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他答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其中尤以「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這句話,直指《春秋》本心。春秋二百餘年亂世,上承三代之衰德,下啓兼并之戰亂,其間子弑父,臣弑君,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被總結為「禮崩樂坏」四個大字,皆是「失其本」的餘禍。這種詮釋是道德式的詮釋,并不足以窺得歷史真貌,未免流於表象。

不過這種論斷蘊含了相當敏銳的洞見。以禮樂道德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在社會發展中受到多方面的衝擊,日漸崩潰。在新的道德、新的規範尚未建立起來時,人們確實會不知所措。「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正是處在社會變革中的迷茫者們所發出的苦悶牢騷。這種情況在《春秋》中尤甚,蓋因西周的禮樂制度與道德脫不開關係的緣故。因此,一旦社會制度崩潰了,道德體系也隨之彌散於煙雲當中。

依照漢代《公羊傳》經學家的看法,孔子作《春秋》大概就是為了應對這個重大的道德危機,如周公制禮作樂一樣重新訂立社會規範。因此,他要在《春秋》中「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他又説:「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正是體現了在道德、政治、歷史上的革命維新。因此,稱孔子為「布衣素王」,就是因《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為後世確立了新的社會精神。

《公羊》、《穀梁》二傳就著眼於此,重在辨明是非善惡曲直。清代皮錫瑞認為,《春秋》的「微言大義」傳達了不同的内容:「大義在誅亂臣賊子,微言在為後王立法」,綜而論之,今文經基本都在這兩點上發力。因此,東晉的范甯評價道:「《左傳》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這就帶出了《左傳》與其它兩傳不同的地方:《公羊》、《穀梁》發義理、分親疏、嚴尊卑,《左傳》獨長於史,摹人敘事,千載如生。韓昌黎嘗言:「《春秋》謹嚴,《左傳》浮誇。」説的也就是這一點。

左转读书笔记5

左传记录了一些诸侯国的灭亡,春秋一般是不记的。最初,“有神降于有莘氏,有莘氏悉听决之”,某某曰“神者,纯善者也,有莘氏悉听决之,有莘氏必亡”,“后有莘氏果亡”。有莘氏有点像战国时期的燕王子之,在已经进入列国兼并的时代,子之想学尧舜禅让,差点酿成亡国巨祸,有莘氏的灭亡也是让人暇想的。

春秋记朦瞍国亡,朦膄是最后一个戎狄人的国家,民族之间倾轧也开始了。周人提出了“中国”的政治概念,大致是指具有城邦文明的国家,这还不提及殷周世系的差异,殷民族是被视为“东夷人”的,非“中国”的概念。邾子朝鲁侯,鲁侯不礼,“鄙邾蛮夷也,是以不礼”,这是左传对孔子的“春秋笔法”大加注释的地方。

齐桓公尚未会盟称伯时,胡与周人盟,已经感觉到了兼并的形势,后郑武公取胡,记在《韩非子》里,春秋左传皆不语。楚武王趁东夷人皆怨郑时,伐郑复封胡国,史学家皆以为有两个胡国,应当是同一个胡国,从此促成了楚的江汉霸主地位。胡也是东夷,考据胡城在阜阳,宋郑交界之处,国力尚可观,兵车五百乘助楚。

殷商灭亡之后,周人分治殷民,封殖诸侯,原先殷所封国逐次灭亡,春秋左传也未详记。秦楚都是殷人后裔,没有正式编制待遇,凭借军政兼并而崛起。晋国与戎人盟:“尔四岳之后也”。四岳的后代是戎狄人,语言风俗不与中国同,在晋国得了一块贫瘠土地,似乎是以打造战车为主要谋生手段。

左转读书笔记6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

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  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左转读书笔记6篇600字相关文章:

    759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