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出来教学反思4篇
导语: 20世纪中后期,由于前一个多世纪大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给自然、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领域的巨大变革,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变。对此,作者创作《喂——出来》此篇科幻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对人类的做法、思想、道德的探究和思索。以下是喂出来的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喂出来教学反思一:
一、领悟“洞”之神奇,激发学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后,不难发现作者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了激发学生探索之心,我问洞里还会出现什么呢?由此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顺势进入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即“在人们填洞之前,有无意识到这些垃圾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面对这个洞时,不同的人又表现出怎样不同的心态?”(在课文中找出依据)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体味的过程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谁制造了祸害谁来承受祸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不仅是环保问题,而且是告诫我们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或做事不考虑长远利益,或行为不检点,必将会带来恶果。希望通过对危害的认识,充分把握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识。课文里说“村里人都有点担心,生怕会出什么事情”从这句话中看出来。后来村民经过“填洞公司”的说明,得知能获得所谓的好处,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动上的无意识。
生:其实人们把“洞”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场所,便什么都往洞里一扔,以为这样环境就变干净了,问题都解决了
生:文章中写到外交部和国防部把用不着的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一块扔进洞,从“轻松地”、“一边扔一边谈论”看出官员随意、侥幸的态度。
生:大学里做传染病实验的尸体,城市里废物、污水全部排放到这个洞里,从这个细节看出有知识的教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很差。
二、感悟语言之韵味触及人物心灵
课文中人们面对突然出现的洞时,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态的人围着洞莫衷一是,议论纷纷。其中有段村中人与商人对话,村人问:“这是真的吗?”朗读的学生将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学接了一句,“这是真的吗?”将重音落在“真”上。
喂出来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的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一文定位为“环保”主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阅读了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发现这样解读文本是不够的。星新一作为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由于其人生经历的坎坷,他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把笔触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剖析卑劣的人性,表达对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同时他的科幻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想象奇妙,情节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又富有哲思。基于以上的扩读,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品“人性世态”,聚焦于主体“人”,侧重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星新一小说特色的把握,才有了“复述故事”、“评说人物”、“场景再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
铃声过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有可喜的收获,也暴露了备课中预设的不足,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无论是评说还是表演,他们的积极主动,给了我很多的自信,也让我在课堂上变的更自如,很自然的走进了他们,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他们,把神圣的讲台给了他们。正是这份信任整堂课大家思维都很活跃。
但是回想热烈的课堂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我想可能是出于自己预设的不足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评说人物一环,本来我预设评说“商人”、“学者”这些主要人物,可是没想到第一个学生找到的却是楼顶上的“工人”,还有另外的同学提到的是故事前面出现的“老人和年轻人”,说实话这很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学生分析的有很有新意,所以我都给予了适时的肯定。再就是表演一环,尤其是场景三的表演,学生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象创造,说实话当时真的有些犹豫,批评吧,怕打消孩子们的热情,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夸奖吧,又觉得实在有些脱离了文本。最终我还是有褒奖,也提示了我们场景再现的要求。
这节课我个人觉得最遗憾的地方就是,关于“人性”的探索,虽然我和学生在文本中品读了很多,但是最终我的总结似乎太轻描淡写了,没有能给大家深刻的印象,因此也就导致本节课关于“人性”的挖掘显得还有散乱,欠缺一个深度。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是值得我们一再深思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达成共识,那就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世上没有完美,完美只存在于对它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喂出来教学反思三:
我曾想将“对话式”这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以此来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后我才意识到对话式教学不仅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简单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能否做到这些,问题的设计成了师生之间对话的关键,因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话而对话,这样只能流于形式,产生无意义话语的循环,而无本质的认识。
如:我设计问题:在填洞之前,人们有无意识到这些垃圾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课堂上出现了看似激烈争论,有些说有,有些说无,依据林林总总,举目皆是,不一而足〈如前所述〉。但学生的回答都是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于表层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缺乏启发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无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说白了,这对提高能力,增长智慧方面来讲没有一点效益。归根结底学生要探究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根源所在。
我发现以“问题”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会出现一问一答的流弊,琐碎而无功效,课堂呈现的是推一推,动一动“层推式”,学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师的用意,欲言又止,举棋不定;不然就是东拉西扯,断章取义,课堂里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涟漪”而已。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师生关系是两条平行却无法碰撞的铁轨,生硬而缺乏生机。从这之后,我看了一些理论文章,尤其是余映潮老师的“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4” 中提到要克服这种流弊,教师要努力创设“主问题”背景,提出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主问题”都要牵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成对学生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有时,只顾闭门造车往往会犯主观主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去这样备课。
从以上看出,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环节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特体验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这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
喂出来教学反思四:
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关注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节课我选择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评价贯穿于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功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同时,也有助于老师从中概括出经验教训,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找到努力的方向。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只关注了环保问题,却忽略了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只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