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初一作文1200字3篇
目送初一作文1200字1:
江淹《别赋》里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仅此一句,道出了千古离情别绪。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每天都在演绎聚散离合。再华美的花事,繁盛的筵席,都有散场的那一天。所不同的,亦不过是早晚而已。
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写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所以在他经历人生诸多悲欢之后,选择皈依禅门,获得无上清凉。从此谢绝奢华,一切从简。世间爱恨离合,犹如梦中之事,再无牵怀。
这一生,我惧怕的,亦是离别。每次背着行囊,回到千里之外的故土,总有近乡情怯之感。光阴如流水,冲淡了过往痕迹,却冲不散维系一生的亲情。带着远行的风尘,见到年迈的父母,是我多年以来最不忍心面对之事。
聚时短暂,而后则是漫长的离别。日久年深,重复着这个离合过程,我从当年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到如今年华老去。岁月是生命里最好的恩师,它让我洗尽铅华,藏起锋芒,学会了隐忍、宽容、退让和圆通。亦懂得了涵容待人,淡然处世。
我知道,我与父母的缘分,注定了只有那么多年,见一次,则少一次。明知如此,亦不愿用更多的时间,去承欢膝下。自私地以为,千里不过咫尺,常聚亦只是频添烦恼。我总想着,做一缕漂泊的风,自在的云,没有挂碍,来去无心。不必为谁停驻脚步,更无须为谁更改波澜。
行尽江南,竟不知归去何处,归依何方。陌上莺啼,斜阳古树,梦影依稀,一切还是旧时模样。故山隐隐,烟雾萦绕的村庄,一如当初的绿芜庭院,乌衣老巷。外婆坐于门前的石凳上,穿着茉莉,指间戴着一枚黄金镶嵌翡翠的戒指,镂空的花饰,古老明净。曾经的她,是一位纤弱的大家闺秀,含蓄典雅,如今在迟暮的风中,多了一份从容的忧伤。
发髻上,插一支古朴的银簪,不施脂粉,一如她简单纯粹的一生。来往的小女孩,手上皆戴一串茉莉花,巧笑嫣然。古意的青瓷杯里,泡了几朵茉莉,在水中素净无求。平凡妇人的日子,简约安宁,不知浮名,不问前程。每日对镜理红妆,洗手做羹汤,家人安康,日子平顺,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年,回家最心急之事,便是探望外婆。外婆八旬之时,还在厨房炒菜,辣椒鸡蛋的香味飘得甚远,熟悉如昨。坐下来,一碗白米饭,几盘家常小菜,有种尘埃落定的归属与安心。而后整个下午,我与外婆闲坐庭前,喝茶聊天。几碟自制的点心,腌制的干菜,无论我走得有多远,家乡的味道,为世间美食所不可替代的。
我陪外婆挑拣竹匾里的绿豆,看着她苍老的手,被时间雕刻,心生感伤。她用这双手,为我们做出许多美食,缝补衣裳,那些温柔的皱纹,尽是流年过往。炉火里清炖着邻家猎户送的野兔,外婆一生茹素,却愿意为我们烹煮野味。后院的南瓜花开了,表弟摘回一些南瓜藤和黄花,我与外婆撕去青藤的外皮,给晚餐增添新味。
外婆一过九旬,便仓促老去。每次跋山涉水赶回故乡,她都静躺在卧室的摇椅上。我的归来,令她万分惊喜,执意支撑着老迈的身子,为我泡茶装点心。而后,我们围坐一起,烤火喝茶,安享着相聚的快乐。她知我一个女子孤身在外的不易与悲凉,每至心伤处,不免落泪。
外婆今生的眼泪都给了早逝的小舅,那种天人相隔的悲痛,令她撕心裂肺。时间久了,她竟连眼泪也流不出来,几番思量,只是哽咽无言。她说,他们的相见之期愈发近了,却怕到了另一个世界彼此擦肩而过。又或许,他们母子一场的缘份只有一世,来生他们纵算重逢,亦只是陌路。
短短几日相聚,来不及好好共话,我又开始踏上远行的列车。善感的母亲,一夜忧思不眠,晨起煮好了参汤,为的是让我有足够的精力去抵达千里风尘。未曾道别,已是泪落不止,外婆在一旁叮嘱,劝慰母亲在我面前多加隐忍,莫给行途增添悲伤。人世竟有这般难以割舍的恩情,令母亲肝肠寸断。
我深晓她的担忧,自十几岁起,我便为了求学远别家乡。之后一直独自漂泊天涯,尝尽冷暖,不曾有过真正的安定。她期盼着,我可以早日寻到一个值得依附的人,让他承担风雨。岂不知,缘分三生有定,那个人终归会来,只是有些迟。
父母之心,有如日月,他们对子女的爱,伴随着生命,至死不改。每一次,那双目送我背影的眼神,如同刀刃,揪心刻骨。不敢回头,怕自己看着他们两鬓的白发,再不忍心迈动步履。原本一直假装无情的我,被时间慢慢褪去了面纱,对着养育数年的双亲,再也无法从容自若。
曾几何时,那个美丽张扬的女子,也低落尘埃,输给了沧桑。人生在无常的聚散中慢慢转变,从简单到深沉,从冷漠到宽容。我喜欢《目送》里的一段话,那么贴切,那么意味深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又如何去追,看似近在咫尺的距离,其实早已隔了山水万重。今生的缘分,越来越薄,离别的背影,渐行渐远。人生是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一如成败得失,转瞬皆空,你所拥有的,是那个备受煎熬的过程。
《红楼梦》里,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只因她清醒地知道,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更加冷清。冷清则添伤感,倒是不聚的好。而贾宝玉则只愿人生常聚,唯怕筵散花谢,悲伤不已。其实贾宝玉内心亦是醒透的,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又何来朝暮花好月圆。他曾对袭人说过:“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大观园散了,曾经争妍斗艳的群芳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多少功名恩情,清浅如风,在断壁残垣里已寻不到往年踪迹。描写探春的《分骨肉》曾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奴去也,莫牵连。”这亦是我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却从不曾说出口。还有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外婆,她还听得见吗?这些年,我之所以可以安然漂泊在外,是觉得外婆会一直在,守着她的诺言,等着我回去。非她失约,而是我们皆抵不过岁月,世间生老病死,不会对谁宽容。
近来,我总是恍惚地以为,外婆还在,还在故乡的老宅,简净地活着。那张陪伴了她一生的雕花古床,有她的气息和味道。有一天,我回去了,外婆还会亲自生好炉火,为我煮茶。而后,再一次目送我的离去,年复一年。
我只想对他们说,奴去也,莫牵连。
目送初一作文1200字2:
江淹《别赋》里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仅此一句,道出了千古离情别绪。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每天都在演绎聚散离合。再华美的花事,繁盛的筵席,都有散场的那一天。所不同的,亦不过是早晚而已。
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写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所以在他经历人生诸多悲欢之后,选择皈依禅门,获得无上清凉。从此谢绝奢华,一切从简。世间爱恨离合,犹如梦中之事,再无牵怀。
这一生,我惧怕的,亦是离别。每次背着行囊,回到千里之外的故土,总有近乡情怯之感。光阴如流水,冲淡了过往痕迹,却冲不散维系一生的亲情。带着远行的风尘,见到年迈的父母,是我多年以来最不忍心面对之事。
聚时短暂,而后则是漫长的离别。日久年深,重复着这个离合过程,我从当年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到如今年华老去。岁月是生命里最好的恩师,它让我洗尽铅华,藏起锋芒,学会了隐忍、宽容、退让和圆通。亦懂得了涵容待人,淡然处世。
我知道,我与父母的缘分,注定了只有那么多年,见一次,则少一次。明知如此,亦不愿用更多的时间,去承欢膝下。自私地以为,千里不过咫尺,常聚亦只是频添烦恼。我总想着,做一缕漂泊的风,自在的云,没有挂碍,来去无心。不必为谁停驻脚步,更无须为谁更改波澜。
行尽江南,竟不知归去何处,归依何方。陌上莺啼,斜阳古树,梦影依稀,一切还是旧时模样。故山隐隐,烟雾萦绕的村庄,一如当初的绿芜庭院,乌衣老巷。外婆坐于门前的石凳上,穿着茉莉,指间戴着一枚黄金镶嵌翡翠的戒指,镂空的花饰,古老明净。曾经的她,是一位纤弱的大家闺秀,含蓄典雅,如今在迟暮的风中,多了一份从容的忧伤。
发髻上,插一支古朴的银簪,不施脂粉,一如她简单纯粹的一生。来往的小女孩,手上皆戴一串茉莉花,巧笑嫣然。古意的青瓷杯里,泡了几朵茉莉,在水中素净无求。平凡妇人的日子,简约安宁,不知浮名,不问前程。每日对镜理红妆,洗手做羹汤,家人安康,日子平顺,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年,回家最心急之事,便是探望外婆。外婆八旬之时,还在厨房炒菜,辣椒鸡蛋的香味飘得甚远,熟悉如昨。坐下来,一碗白米饭,几盘家常小菜,有种尘埃落定的归属与安心。而后整个下午,我与外婆闲坐庭前,喝茶聊天。几碟自制的点心,腌制的干菜,无论我走得有多远,家乡的味道,为世间美食所不可替代的。
我陪外婆挑拣竹匾里的绿豆,看着她苍老的手,被时间雕刻,心生感伤。她用这双手,为我们做出许多美食,缝补衣裳,那些温柔的皱纹,尽是流年过往。炉火里清炖着邻家猎户送的野兔,外婆一生茹素,却愿意为我们烹煮野味。后院的南瓜花开了,表弟摘回一些南瓜藤和黄花,我与外婆撕去青藤的外皮,给晚餐增添新味。
外婆一过九旬,便仓促老去。每次跋山涉水赶回故乡,她都静躺在卧室的摇椅上。我的归来,令她万分惊喜,执意支撑着老迈的身子,为我泡茶装点心。而后,我们围坐一起,烤火喝茶,安享着相聚的快乐。她知我一个女子孤身在外的不易与悲凉,每至心伤处,不免落泪。
外婆今生的眼泪都给了早逝的小舅,那种天人相隔的悲痛,令她撕心裂肺。时间久了,她竟连眼泪也流不出来,几番思量,只是哽咽无言。她说,他们的相见之期愈发近了,却怕到了另一个世界彼此擦肩而过。又或许,他们母子一场的缘份只有一世,来生他们纵算重逢,亦只是陌路。
短短几日相聚,来不及好好共话,我又开始踏上远行的列车。善感的母亲,一夜忧思不眠,晨起煮好了参汤,为的是让我有足够的精力去抵达千里风尘。未曾道别,已是泪落不止,外婆在一旁叮嘱,劝慰母亲在我面前多加隐忍,莫给行途增添悲伤。人世竟有这般难以割舍的恩情,令母亲肝肠寸断。
我深晓她的担忧,自十几岁起,我便为了求学远别家乡。之后一直独自漂泊天涯,尝尽冷暖,不曾有过真正的安定。她期盼着,我可以早日寻到一个值得依附的人,让他承担风雨。岂不知,缘分三生有定,那个人终归会来,只是有些迟。
父母之心,有如日月,他们对子女的爱,伴随着生命,至死不改。每一次,那双目送我背影的眼神,如同刀刃,揪心刻骨。不敢回头,怕自己看着他们两鬓的白发,再不忍心迈动步履。原本一直假装无情的我,被时间慢慢褪去了面纱,对着养育数年的双亲,再也无法从容自若。
曾几何时,那个美丽张扬的女子,也低落尘埃,输给了沧桑。人生在无常的聚散中慢慢转变,从简单到深沉,从冷漠到宽容。我喜欢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那么贴切,那么意味深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又如何去追,看似近在咫尺的距离,其实早已隔了山水万重。今生的缘分,越来越薄,离别的背影,渐行渐远。人生是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一如成败得失,转瞬皆空,你所拥有的,是那个备受煎熬的过程。
《红楼梦》里,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只因她清醒地知道,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更加冷清。冷清则添伤感,倒是不聚的好。而贾宝玉则只愿人生常聚,唯怕筵散花谢,悲伤不已。其实贾宝玉内心亦是醒透的,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又何来朝暮花好月圆。他曾对袭人说过:“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大观园散了,曾经争妍斗艳的群芳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多少功名恩情,清浅如风,在断壁残垣里已寻不到往年踪迹。描写探春的《分骨肉》曾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奴去也,莫牵连。”这亦是我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却从不曾说出口。还有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外婆,她还听得见吗?这些年,我之所以可以安然漂泊在外,是觉得外婆会一直在,守着她的诺言,等着我回去。非她失约,而是我们皆抵不过岁月,世间生老病死,不会对谁宽容。
近来,我总是恍惚地以为,外婆还在,还在故乡的老宅,简净地活着。那张陪伴了她一生的雕花古床,有她的气息和味道。有一天,我回去了,外婆还会亲自生好炉火,为我煮茶。而后,再一次目送我的离去,年复一年。
我只想对他们说,奴去也,莫牵连。
目送初一作文1200字3:
江淹《别赋》里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仅此一句,道出了千古离情别绪。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每天都在演绎聚散离合。再华美的花事,繁盛的筵席,都有散场的那一天。所不同的,亦不过是早晚而已。
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写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所以在他经历人生诸多悲欢之后,选择皈依禅门,获得无上清凉。从此谢绝奢华,一切从简。世间爱恨离合,犹如梦中之事,再无牵怀。
这一生,我惧怕的,亦是离别。每次背着行囊,回到千里之外的故土,总有近乡情怯之感。光阴如流水,冲淡了过往痕迹,却冲不散维系一生的亲情。带着远行的风尘,见到年迈的父母,是我多年以来最不忍心面对之事。
聚时短暂,而后则是漫长的离别。日久年深,重复着这个离合过程,我从当年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到如今年华老去。岁月是生命里最好的恩师,它让我洗尽铅华,藏起锋芒,学会了隐忍、宽容、退让和圆通。亦懂得了涵容待人,淡然处世。
我知道,我与父母的缘分,注定了只有那么多年,见一次,则少一次。明知如此,亦不愿用更多的时间,去承欢膝下。自私地以为,千里不过咫尺,常聚亦只是频添烦恼。我总想着,做一缕漂泊的风,自在的云,没有挂碍,来去无心。不必为谁停驻脚步,更无须为谁更改波澜。
行尽江南,竟不知归去何处,归依何方。陌上莺啼,斜阳古树,梦影依稀,一切还是旧时模样。故山隐隐,烟雾萦绕的村庄,一如当初的绿芜庭院,乌衣老巷。外婆坐于门前的石凳上,穿着茉莉,指间戴着一枚黄金镶嵌翡翠的戒指,镂空的花饰,古老明净。曾经的她,是一位纤弱的大家闺秀,含蓄典雅,如今在迟暮的风中,多了一份从容的忧伤。
发髻上,插一支古朴的银簪,不施脂粉,一如她简单纯粹的一生。来往的小女孩,手上皆戴一串茉莉花,巧笑嫣然。古意的青瓷杯里,泡了几朵茉莉,在水中素净无求。平凡妇人的日子,简约安宁,不知浮名,不问前程。每日对镜理红妆,洗手做羹汤,家人安康,日子平顺,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年,回家最心急之事,便是探望外婆。外婆八旬之时,还在厨房炒菜,辣椒鸡蛋的香味飘得甚远,熟悉如昨。坐下来,一碗白米饭,几盘家常小菜,有种尘埃落定的归属与安心。而后整个下午,我与外婆闲坐庭前,喝茶聊天。几碟自制的点心,腌制的干菜,无论我走得有多远,家乡的味道,为世间美食所不可替代的。
我陪外婆挑拣竹匾里的绿豆,看着她苍老的手,被时间雕刻,心生感伤。她用这双手,为我们做出许多美食,缝补衣裳,那些温柔的皱纹,尽是流年过往。炉火里清炖着邻家猎户送的野兔,外婆一生茹素,却愿意为我们烹煮野味。后院的南瓜花开了,表弟摘回一些南瓜藤和黄花,我与外婆撕去青藤的外皮,给晚餐增添新味。
外婆一过九旬,便仓促老去。每次跋山涉水赶回故乡,她都静躺在卧室的摇椅上。我的归来,令她万分惊喜,执意支撑着老迈的身子,为我泡茶装点心。而后,我们围坐一起,烤火喝茶,安享着相聚的快乐。她知我一个女子孤身在外的不易与悲凉,每至心伤处,不免落泪。
外婆今生的眼泪都给了早逝的小舅,那种天人相隔的悲痛,令她撕心裂肺。时间久了,她竟连眼泪也流不出来,几番思量,只是哽咽无言。她说,他们的相见之期愈发近了,却怕到了另一个世界彼此擦肩而过。又或许,他们母子一场的缘份只有一世,来生他们纵算重逢,亦只是陌路。
短短几日相聚,来不及好好共话,我又开始踏上远行的列车。善感的母亲,一夜忧思不眠,晨起煮好了参汤,为的是让我有足够的精力去抵达千里风尘。未曾道别,已是泪落不止,外婆在一旁叮嘱,劝慰母亲在我面前多加隐忍,莫给行途增添悲伤。人世竟有这般难以割舍的恩情,令母亲肝肠寸断。
我深晓她的担忧,自十几岁起,我便为了求学远别家乡。之后一直独自漂泊天涯,尝尽冷暖,不曾有过真正的安定。她期盼着,我可以早日寻到一个值得依附的人,让他承担风雨。岂不知,缘分三生有定,那个人终归会来,只是有些迟。
父母之心,有如日月,他们对子女的爱,伴随着生命,至死不改。每一次,那双目送我背影的眼神,如同刀刃,揪心刻骨。不敢回头,怕自己看着他们两鬓的白发,再不忍心迈动步履。原本一直假装无情的我,被时间慢慢褪去了面纱,对着养育数年的双亲,再也无法从容自若。
曾几何时,那个美丽张扬的女子,也低落尘埃,输给了沧桑。人生在无常的聚散中慢慢转变,从简单到深沉,从冷漠到宽容。我喜欢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那么贴切,那么意味深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又如何去追,看似近在咫尺的距离,其实早已隔了山水万重。今生的缘分,越来越薄,离别的背影,渐行渐远。人生是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一如成败得失,转瞬皆空,你所拥有的,是那个备受煎熬的过程。
《红楼梦》里,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只因她清醒地知道,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更加冷清。冷清则添伤感,倒是不聚的好。而贾宝玉则只愿人生常聚,唯怕筵散花谢,悲伤不已。其实贾宝玉内心亦是醒透的,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又何来朝暮花好月圆。他曾对袭人说过:“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大观园散了,曾经争妍斗艳的群芳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多少功名恩情,清浅如风,在断壁残垣里已寻不到往年踪迹。描写探春的《分骨肉》曾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奴去也,莫牵连。”这亦是我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却从不曾说出口。还有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外婆,她还听得见吗?这些年,我之所以可以安然漂泊在外,是觉得外婆会一直在,守着她的诺言,等着我回去。非她失约,而是我们皆抵不过岁月,世间生老病死,不会对谁宽容。
近来,我总是恍惚地以为,外婆还在,还在故乡的老宅,简净地活着。那张陪伴了她一生的雕花古床,有她的气息和味道。有一天,我回去了,外婆还会亲自生好炉火,为我煮茶。而后,再一次目送我的离去,年复一年。
我只想对他们说,奴去也,莫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