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考察报告范文
要做学习考察报告,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学习考察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最新学习考察报告范文篇1
9月18日至27日,江西水利考察组一行11人在汪普生、朱来友同志的带领下,前往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学习考察水利工作。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考察组先后考察了水调中心、防汛调度指挥中心、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并就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与黄委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在山东省,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荷泽市赵王河改造工程、济南市卧虎山水库和锦秀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寿光市弥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威海市大沽夹河综合治理工程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等,听取了山东省水利厅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关于水利政策法规建设、规费收缴、队伍建设、厅直单位改革、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的水利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创新思路,推进 数字黄河 工程建设
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黄委根据水利部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创新治黄思路,提出了建设好 三条黄河 (即 原型黄河 、 数字黄河 、 模型黄河 ),维护 黄河健康生命 的现代治黄理念。其中 数字黄河 建设就是以水利信息化作为支撑。
数字黄河 主要是借助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有五大技术环节:一是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采集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基础信息;二是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传输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治理等所需基本信息;三是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利用高容量存储和高速度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四是数学模拟系统。利用优越的计算机性能和水利学、气象学、环(2016年学习考察报告)境学等学科知识,实现对天气系统、水流及泥沙运动、生态及水环境变化等现象的实时模拟;五是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内容全面的知识库,优化选择一个可行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
其建设十分强调实用性。 数字黄河 的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防汛减灾,即利用遥测、遥感、卫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科技手段进行降雨预报、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洪水演进;水量调度,即建立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河口地区生态模拟系统、现代化水资源实时调配系统、引水口门的自动监控系统、地下水观测系统等;水质监控,即在关键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建立实时监测预测系统;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即运用3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治理和评价;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即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建立水库、堤防等工程运行和管理系统。
2、推进水利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数字黄河 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为达到预期目标,统筹各单项工程建设,避免重复,黄委确立了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共建共享;先进实用,开放拓展;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的原则,并采取四项重要措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20xx年9月成立了以李国英主任为组长的 数字黄河 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过程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抽调了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是精心规划。20xx年10月,黄委组织委内有关单位开始进行 数字黄河 工程规划编制,并于20xx年12月完成,20xx年4月通过水利部批复,成为水利部批准的第一个江河数字工程规划。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再进行了各相关专题规划。为 数字黄河 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是实施开放式建设。针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实际,黄委采用开放的方式,遵循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的原则,在基于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项需求进行 数字黄河 工程总体规划和重要专题规划的同时,还采用国际招标的办法吸纳了清华大学、河海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美国微软公司等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校和国际一流的IT公司参与,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
四是注重吸引和培养人才。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专门人才是关键。为此,黄委一方面制定优惠措施,大力吸引国内外IT和水利方面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分批派出业务骨干出国学习,及时掌握国际最新科技动态,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
3、以水利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推进黄河开发治理的现代化
随着黄河水利信息化的推进,极大地带动了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 数字调水 有效地提高了水量调度方案的科学性和控制能力。黄委已实现了委机关与沿黄各地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水量调度的统一和现代化,从黄河水量调度中心发出指令,可以启闭远在千里之外的引水涵闸,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在水调中心的大厅,随时可以看到各地的可用水量和实际取水量,实现了用水的适时自动监控。水量调度的大部分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 数字防汛 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黄河 数字防汛 体系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警预报、洪水水沙调度、组织指挥、洪水水沙演进、抢险减灾五大系统。目前已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应用系统包括小浪底库区物理模型、黄河下游泥沙冲淤数学模型、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视频异地会商系统、防洪预报调度与管理耦合系统等14项。依托数字微波、光缆、通信卫星、公共电信网等通信资源,初步建成了覆盖黄河下游省、市、县三级通信网络和四级网络节点的计算机广域网。黄委至七个指挥分中心以及河南、山东两省14个市的异地会商系统已经建成。日臻完备的防汛专业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构建起有机结合、功能强大的数字化防汛体系。在20xx年黄河防汛指挥部署中,实现了 三条黄河 的联动。 原型黄河 提出防汛决策的基本需求; 数字黄河 借助现代化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快速分析洪水演进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为防汛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模型黄河 通过不同的物理条件,模拟自然水沙运动,观测变化要素,验证防洪调度方案的合理性。
三是 数字黄土高原 大大提高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 数字黄土高原 系统是借助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手段,把黄土高原装进计算机,通过数据集成,模拟、分析、研究有关黄土高原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寻求最佳治理方案,最终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黄土高原 是通过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的,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已经开发的应用系统包括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黄河上中游地区三维可视化信息查询系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淤地坝辅助设计系统、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这5个应用系统贯穿了从基础数据获取、规划设计到项目管理等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环节,可以为水土保持的监测、规划、治理和预防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套系统已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建成投入使用。如要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想查询某地的水土流失状况、防治成果,想对某小流域建淤地坝前科学选择坝址及每年运行效果,想在空中从不同高度和角度查看黄河流域典型区域的真实地貌,只要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轻点鼠标,这一切马上呈现眼前,方便、快捷、直观、科学,让人切身感受到高科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黄河水质监测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黄委建成的花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是我国首座江河自动化水质监测站。在花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从取水、化验、分析等各环节已实现了自动化,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不受风雨洪水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确度。
从一日千里的 数字黄河 到一步百米的 模型黄河 ,再到气势磅礴的 原型黄河 ,一天之中跨越 三条黄河 ,折射出强烈的现代水利气息。 三条黄河 科学构想和创新令人感慨。信息化,正在加速黄河治理开发的现代化。 三条黄河 ,三位一体,互为作用,成为我国水利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水利的发展方向。
最新学习考察报告范文篇2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 领雁工程 县小学校长培训班,并于12月8日至13日进行了为期一周上海考察学习,培训时间虽短,但是能够近距离聆听那么多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和名师大家们解读校园文化内涵,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剖析学校管理真谛,共同体验成功校长的成功之路,并且参观了四所学校,实地领略了名校风采,感悟了名校的办学思想及其特色,感受了名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收获很多,感受颇深,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增强信心、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
参加这次培训是对我办学理念的一次洗礼,是对我教育及管理行为的一次鞭策、规范。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欣喜、激动、充实之余,更多的是切实的感受和深深的思考,从而对这次学习和今后的学校管理工作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成功的学校管理,不是停留在制度管理的层面上,而是校长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一种引领。在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中,不管是聆听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还是到名校去实地考察,我们都可以真切感觉到每一位成功的校长,都对教育工作有着深深情结和执着追求,把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我们一次次惊叹于清晰明朗的办学理念,又一次一次折服于高深前端的教育思想。如七宝中学校长仇中海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学校提出了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 的办学思想。 全面发展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人文见长 是学校教育的特色,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学校风格,构成了独特的学校管理文化。学校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树立充满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建立充满人文精神的师生关系.学校业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感恩教育为核心,以学校课程开发、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科技艺术教育为途径的整体联动教育模式。基于文化立校的理念,把学校八大主题文化节 感恩节、读书节、 爱生节、班主任节、狂欢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纳入人文教育的体系,使校园文化的 人文 特色更加鲜明,成效更为显著。我也切实体会到在办学实践中,校长须通过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领导集体,影响师生员工,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引导全体成员共同进取的意向行为,就会创建出富有特色的名校。
现在各地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地搞课改,有些人在课改尝到了些许甜头,但大多数学校在课改中不是被搞了没底气(双基都不能保证),就是照旧(举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而到了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特别是接触到张人利校长办学理念以后,你可能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课改。 减负校长 张人利的做法总是看上去有些 怪 ,附校提出的一系列教改新举措,一次次地颠覆传统,令人 瞠目 。 一怪:一年级不上数学课。一、二年级的语文为每周10课时,英语为每周6课时,一年级没有开设数学课,只有一节用英语上课的 英数活动 课,解决幼小衔接和数形概念的前期渗透问题。二年级开始开设数学必修课,每周4课时。在缩减数学课的同时,增加英语、语文的课时,增加识字量和扩大阅读量。 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两个重心移位的思想。 张校长介绍,将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重心 下移 ,将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重心 上移 。二怪:不订教辅书中考拿高分。不知何时,教辅材料已像教科书一样,成为老师手中、学生书包里的必备物品。而在静教院附校,不仅小学生不用教辅书,连即将中考的初三毕业生也不用。 减负校长 张人利用事实告诉大家,没有一本教辅书,同样也能创造神话 秘诀就是请老师下题海,自己编写习题。三怪:德育课拿身边大事当教材。在附校,还有一件奇怪事,该校的德育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动态资料包。 我们倡导关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在小学部的课表上,附校的德育课程叫做 新德育 ,到底新在哪里?德育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基于三个理由:第一,编了教材,就无法保证时效性,比如神七升空、汶川地震等内容就可以随时增补;第二,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效果最好;第三,编了教材解决不了针对性问题。简言之,就是以现有教材为资源,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自主开发德育课程。但 怪 的背后往往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是追求建立高效能学校的体现,更是对新课改的独特理解。
走进上海西南模范中学,走近汪劲松校长,我就被汪校长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对教育四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在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校长寄语》和《校园心语》都能体现出汪校长在学生德育方面所倾注的心血,也是他对学校德育的独特理解吧。
从20xx年起汪校长就每周一篇以校长寄语的形式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感悟和启示,亲切自然地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尽可能使教育达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境界。校长寄语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应该反映学校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师生的精神和情操。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特色,又必须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撰写 校长寄语 总是结合时事政治、社会风尚、校园新事,选取恰当的切入口,与学生谈理想,谈情操,谈道德,谈品行;把深刻的教育理论,常见的政治术语,化为自己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激情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感染教师。 校长寄语 议论范围很广,爱国、做人、成才、竞争、榜样、人生、情感、爱好、学习方法等等都会有涉及,师生的反响也很好。但后来汪校长觉得既然是校园文化,应该让全校师生甚至各位家长共同参与,搭建师生、家校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大家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环境主流意识,更能潜移默化地转变成师生出自内心认同的思想、精神、情操、价值观。所以后来将 校长寄语 改为 校园心语 ,并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人生路上,有人登攀,也有人滑落。如果群体中的人们能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经常交流登攀中的有益启示,那么,追求升攀就会成为他们的主流意识。作为前行者,我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 校长寄语 形式奉献给大家,也算抛砖引玉。可喜的是,全校师生在登攀成才高峰历程中,感悟到的许多真知灼见尤为令人感奋;及时交流,相互学习,对继续登攀前行很有帮助。所以将 校长寄语 改为 校园心语 。 实践证明, 校园心语 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良师益友,成为西南模人精神和追求的旗帜。
以往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往往停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很少顾及,而新课程改革恰恰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现有教师队伍的进行排序,或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在反思传统评价弊端的基础上,感到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教师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与途径,更是让教师从评价反馈中获悉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建立教师工作卷宗评价制度旨在努力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多方面收集信息,以期尽可能使对教师的评价科学、公全面。从而建立了 教师工作卷宗评价模式 是以教师个人直接参与与选择、分析与自评为前提,按照评价内容要求,将自己的工作实绩记录整理的相关文字资料或音像资料,不仅能全面反映教师工作的成果,还能反映他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明显进步,展示一学年里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发展上的成绩。教师工作卷宗评价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评,年级组教师之间根据教师工作卷宗进行互评,学校教育委员会根据教师工作卷宗,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专业化发展进行考评。通过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价的整合,从外部主管评价转向内部客观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在不间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不间断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把评价理解为最终结果的测评,而应视之为对通往结果的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多维度的评价,是对其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师德修养等各方面全面的评价。运用多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自评、互评、他评、考评等评价形式,对教师实行比较客观科学地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以工作量为评价的基础,注重工作实绩的评价,鼓励教师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