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学习总结>

最新化学开题报告范文(2)

雪锦分享

  常温下纤维素的糖苷键对碱是比较稳定的,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素会发生碱性降解。

  碱性水解使纤维素的糖苷键部分断裂,产生新的还原性末端基,聚合度下降,纤维的强度下降。纤维素碱性水解的程度与碱液浓度、处理温度、时间等有关,特别是处理温度,当温度较低时,碱性水解反应甚微,温度越高水解亦越强烈。经测得莲纤维中含有2%左右的蛋白质,碱液处理时破坏了纤维表面的蛋白质结构使其色泽发黄,同时除去了大部分半纤维素使木质素含量升高,因此手感变硬。

  3.7 莲纤维的耐氧化还原性

  常温下还原剂对莲纤维作用微弱,本文选择使NaHSO3 溶液在微沸状态下对莲纤维进行处理。氧化剂NaClO 和还原剂NaHSO3 对莲纤维的作用皆不大,浓度低时纤维失重率微小,处理后的最高失重率也仅在10%左右。随着NaClO 浓度增大,纤维的断裂强力下降,而浓度不超度50ml/L 时,强力下降缓慢,且均高于未经处理的纤维强力(1.95cN),同时纤维的表面形态几乎没被破坏。当NaClO 浓度达到60ml/L 时,纤维强力明显下降到1.717cN,表面形态被轻度破坏,出现细微凹槽。纤维的强力随着NaHSO3 浓度的增大迅速下降,但在浓度低于40g/L 时,纤维的强力均高于未经处理的纤维强力,且表面形态没被破坏。当浓度达50g/L 时,纤维断裂强力被破坏,低于未经处理前的,表面亦出现少量腐蚀斑点。浓度为60g/L 时,纤维强力明显下降,表面出现大块腐蚀斑点,之后浓度的增加对纤维的破坏不再明显。

  常温下在没有碱存在的情况下,氧化剂对纤维的作用是不显著的。氧化剂浓度低时,纤维素主要发生自由羟基和潜在醛基的氧化及葡萄糖剩基的破裂,因此强力变化不大。随着氧化剂浓度的增加,莲纤维中的木质素被去除,使得纤维无定形区减少,分子结构更规整,因而纤维的强力较未经处理前的有所升高,且韧性增大。但当浓度过高时,氧化作用使纤维分子链断裂,强力明显下降。常温下还原剂对莲纤维的作用是微弱的。高温煮沸的情况下,低浓度的还原剂对纤维损伤很小。高浓度时,还原剂部分破坏分子结构中的氢键,使得纤维强力下降。

  4.结束论

  X 射线衍射测得莲纤维的结晶度为42.78%,晶粒尺寸为2.7nm,低于棉麻纤维的,而取向度为73.3%,高于棉纤维接近于麻纤维的用FAVIMAT AIRBOT 单丝强力仪测得单根莲纤维的平均线密度为0.91dtex,单纤维平均断断裂强度为2.23cN/dtex,与棉纤维的相近,平均断裂伸长率为 2.60%,接近于麻纤维的。这与其低结晶高取向的分子结构相关。莲纤维吸湿性能优异,其吸放湿曲线走势与棉纤维的相似,由吸放湿平衡达到的回潮率分别为 9.37%和12.30%。良好的吸湿性主要因为其结晶度低,无定形区多,利于水分子的渗透,同时小晶粒尺寸及超细的直径使其比表面积高,表面吸附能力强。稀硫酸对莲纤维的作用很小,当硫酸浓度达到50%时,纤维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失重率高,断裂强力显著下降;经碱煮后的莲纤维失重率及断裂强力损失率均很高。因此在用酸碱处理莲纤维时,应注意控制酸碱液的浓度、处理温度及时间。氧化剂次氯酸钠及还原剂亚硫酸氢钠对莲纤维作用不大,当浓度过高时断裂强力会有明显下降。

  最新化学开题报告范文篇3: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背景)

  课题提出

  为进一步总结、完善、提升近年来的课改经验,今年洛江区教育局明确提出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 的理念,积极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有效教学的力度,因此,根据我区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化学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进修学校的 研究、服务、指导 作用,特提出《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会学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形成洛江区地方特色的教学框架。

  国内外研究背景

  高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 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

  (1)20世纪初研究的是教师特征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

  (2)20世纪60、70年代研究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要研究人员有加涅、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②关注师生关系。③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3)教学媒体与教学的高效性。①微格教学。六十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②新技术与教学的高效性。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国内近几年在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李如密认为,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但针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有效教学的契合点 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多样化的教学呈现策略 巧妙掌控教学时间的运筹 掌握教学艺术技巧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 等都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化学高效课堂是针对化学课堂教学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 教学策略 就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评价化学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化学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化学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着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化学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大纲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 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观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学习 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它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交流,从而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 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 有效教学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 有效教学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 有效教学 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看了最新化学开题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

1.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2.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化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4.化学类论文开题报告

5.化工开题报告范文

6.化工类开题报告范文

7.大学开题报告范文

8.最新本科开题报告范文

9.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3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