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开题报告范文(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借助以往学者的研宄成果,从理论上说明技术进步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最后根据研宄结果进行分析,对有关低碳发展政策的制订及执行提供有力依据,试图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碳减排提出合理性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低碳经济” 一词起源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建低碳经济》,同年10月《全球科技经济瞭望》对英国的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各国纷纷效仿,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的速度。作为工业革命背景下科技进步的产物,世博会始终是科技创新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在2010年以“城市科技的创新”为分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上,绿色新能源的身影随处可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LED景观照明灯和燃料电池汽车都实现了零碳排放,也预示着低碳经济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低碳经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09年之后相关文献呈井喷态势增多,截止2015年4月1日共有19588条检索结果,其中包含技术进步的期刊共有3772篇。
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不断充实对它的研究角度和深度,国外著名学者莱斯特.R ?布朗(2002)⑴对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进行了早期探索,研究结论指出若要缓解气候变暖的现状,必须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争取早日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等非清洁性能源向热能、风能、水能和氢能等清洁性绿色能源转变,这样才能使碳减排取得较大的进步,尽快使我国经济向低碳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在布朗对低碳经济的早期探索产生的重大影响下,各国学者纷纷对本地的碳排放现状也做了较为系统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早期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如英国的Johnston等(2005)和德国的Treffers等(2005)分别对其国家的碳减排现状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和相关政策对促进碳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呼吁相关政府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不断深入研究低碳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最近10多年来,我国学者们紧随外国研宄者们对低碳发展的研究脚步,对低碳发展的研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如奔涌之势涌现出来。如庄贵阳(2005)何建坤(2009)等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碳减排的核心在于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可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碳排放。牛文元(2009) 贺庆棠(2009) [7]同样得出,目前实现我国经济低碳化的关键途径是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迅速扩大企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对清洁、绿色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追求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技术进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途径,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应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中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对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相关指标的上升幅度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可靠的衡量,说明碳排放强度指标的降低与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并进一步分行业计算北京市2005-2012年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值。其次,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2005-2012年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价;最后,在第四部分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的技术进步指标作相应的替换,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
本文首先在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文献研宄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验证技术进步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总结出技术进步促进了碳减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将定量分析说明技术进步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通过分析和借鉴以往学者的研宄结果,建立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就是本文的主要理论研宄部分。数量分析主要体现在,将技术进步作为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推动力进行研究,运用灰色关联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验证技术进步的两个主要变量研发人员比重的增幅和R&D经费比重的增幅与碳排放强度降幅之间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从而说明二者与碳排放强度降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验证了技术进步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推动力,并进一步分行业分析计算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值;最后,以北京市企业为样本,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技术进步的两项指标进行逐年替换,剔除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最终计算出北京市2006-2012年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论 7-9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7-8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8
0.2.1 研究目的 8
0.2.2 研究方法 8
0.3 研究思路 8-9
1 文献综述 9-13
1.1 低碳经济相关内容概述 9-11
1.1.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9-10
1.1.2 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10
1.1.3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10-11
1.2 企业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1-13
1.2.1 企业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贡献 12
1.2.2 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2-13
2 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碳减排的途径 13-17
2.1 促进碳捕集与封存(CCS) 13-15
2.1.1 碳捕集 14-15
2.1.2 碳运输 15
2.1.3 碳封存 15
2.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16
2.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16-17
2.3.1 增加能源可采储量 16-17
2.3.2 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 17
3 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 17-27
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18
3.2 企业技术进步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18-23
3.3 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碳减排效应的量化分析 23-27
3.4 小结 27
4 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的量化分析 27-40
4.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27-29
4.2 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29-37
4.2.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30-31
4.2.2 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递阶层次 31
4.2.3 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模糊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31-36
4.2.4 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36-37
4.3 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计算 37-39
4.4 小结 39-40
5 结论与展望 40-42
5.1 研究结论 40-41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41-42
5.2.1 研究局限性 41
5.2.2 研究展望 41-42
参考文献 42-45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5-46
致谢 46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台湾:东方出版社,2002.
[2] Johnston D, Lowe R,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8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 (33) : 1643-1659.
[3] TrefFers T, Faaij, Sparkman J.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systems for the long-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i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Policy, 2005,(33) : 1723-174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8-12.
[5]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46-50.
[6]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19(3).
[7]贺庆棠.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N].中国绿色时报,2009-8-4 (2).
[8]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 14-19.
[9]丑洁明,封国林.构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01 (1):48-53.
[10] Ehrlich P R.Ehrlich AH.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issues in human ecology [J].San Francisco: Freeman, 1970: 89-157.
[11] 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lation of proposedScenarios [R]. Paris: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Working Group,IPCC,1989:1-25.
[12]陈万龙,侯军岐.基于Kaya模型的中国低碳经济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2010,(22):3-5.
[1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候出版社,2007:24-67.
[14]周元春,部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9,(23):99-101.
[15]王锋,吴丽华.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
[16] Dietz T, Rosa E A. 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technology [J].Human Ecology Review, 1994,(1) :277-300.
[17]孙敬水,陈稚蕊,_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研宄一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07(26) :85-93.
[18]付加峰,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8(20) :38-43.
[19]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L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27):160-165.
[20]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管理,2010,32(5):15-18.
[21]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3(21):54-59.
[22]吕学都,王艳萍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 :27-33.
[23]余丽生,冯建等.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统计研究,2011,(10) :110-112.
[24]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25):43-48.
[25]金浩,刘静.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6):114-119.
[26]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J].财政研究,2009’ (10) :35-42.
[27]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8] Goulder H, Schneider S.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attractiveness of CO2abatement policie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9,(21) :211 -253.
[29] Popp D. The effect of new technology on energy consumption [J]. Resource and EnergyEconomics, 2001, (23) : 215-239.
[30]申萌,李凯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 (7):83-100.
经济学开题报告范文3: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国风能发电行业的可选政策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现有的风电发展状态以及国情,在招标制、购电法和配额制这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中进行抉择。本节将介绍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依赖导致了化石燃料的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浪费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更是可观。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化石燃料的逐年减少,中国的发展将会陷入瓶颈。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的再生,并且可以永远进行利用的资源,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特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潮汝能等类型。这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小甚至为零,而且它们的资源分布十分广泛,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具有很多优势。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和推崇。在本文中,主要以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为例进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政策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