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2019建国70周年征文《父亲的村庄》和《我眼中的美好》

惠敏分享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热情讴歌建国以来兰溪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体现“诗路钱塘”中的兰溪风貌,精彩呈现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精神,中共兰溪市委宣传部、兰溪市文联、兰溪市作协、兰溪市融媒体中心、浙江施维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施维康杯”诗路兰溪主题征文活动。今天推出的是第十一期,题为《父亲的村庄》:

  建国70周年征文

  父亲的村庄

  文/鸿影 朗诵/倪楚

  家乡在浙西一个小山村。但只是我父亲的家乡。

  说是家乡,绝不是郁达夫笔下“阿奴生小爱梳妆,屋住兰舟梦亦香”的家乡,也不是戴叔伦诗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的家乡。那个小村庄,不过几十户人家,稀稀落落的,在一个黄土坡上,没有青山郭外斜,也没有流水绕人家。在我三、四岁的记忆里,有的只是泥屋草房,断壁残垣。

  父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父亲不足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生病去世了。我无法想象,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失去亲生的母亲,不久父亲又续弦的境况下,如何熬过他苦难的幼年和童年。父亲很少说起他小时候的经历,我只知道五岁的父亲,便要每天摸黑早起煮稀饭了。 十岁不到,便当正劳力使了。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挑着一担比他个头还要高出许多的柴草,摇摇晃晃走在山间小路上,不慎连人带担滚落到山崖后,回家还要如何挨父亲的揍。

  九岁那年,全国解放了,渴望读书的父亲才有了正式读书的机会。

  我不敢问,也不忍问父亲这些苦难的遥远的往事。也因此,我从来不承认,我是那个小村庄里的人。

  我宁愿忘却自己的姓,以此遗忘那个苦难的村庄。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说,她的祖母不喜欢她,她也不喜欢她的祖母。萧红七岁那年,祖母去世。九岁那年,母亲又去世,继母接着进门。童年的萧红,唯有在祖父的园子里才能找到快乐。关于祖父的园子的那段描写,是整个《呼兰河传》中最精彩也是最快乐的文字。然而即便这样,我依然能感受到萧红文字后面的悲凉。

  后来我读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更感受到了那份无助的悲凉。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六岁的孩子离开生母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每个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哭的情景。所以成年后的季羡林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我常常想,萧红后来性格中的乖戾,季羡林老来对亲情的冷漠,莫不与他们童年失爱有关。但是我的父亲,最终没有长成像季老所说的“灵魂不全”的人。他的至孝,他的明理,他的担当,他的勤勉,都证明苦难的经历也可以成为人生的财富。

  父亲19岁便做了一家大企业的车间主任。谁都说父亲是“干出来的”。他是到哪里都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三年后,父亲参了军,是空军地勤兵。父亲自己的生活简朴之至,节省下来的钱,留下一部分寄给家里外,大部分都捐给连队。多年以后,有一次我无意中翻父亲的抽屉,发现满满的一柜子荣誉证书。听母亲说,父亲曾经被树为全军学雷锋标兵,敲锣打鼓地到基层部队去作演说。在那个精神至上的年代,那是无上光荣的褒奖。

  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父亲寄给家里的东西,哪怕是现在看来最普通的桂圆荔枝银耳,也是整个村庄里最珍稀的礼物,何况还有一封封情真意切嘘寒问暖的家书。我的父亲,自然成了家里的荣耀,也成了全村的荣耀。

  父亲转业到地方后,在一家大型企业的后勤部门做管理。按理,这是一份油水很足的工作,可是,我的父亲,依然保持着他的“傻愣”,连公家的一张纸都不贪。用父亲的话说:无愧于内心。

  因为工作的关系,父亲出差比较多,走南闯北,大半个中国转遍了。可是他心里最惦念的还是他那个老家。那个在我印象里只有泥屋草房,断壁残垣的老家。

  退休后,父亲几度想回老家安居,都被我们阻止了。

  今年四月,开车载父母去见他们的老同学。父亲忽然指着330国道旁边一座漂亮的村行政办公楼说,那就是我们的村庄。只见宽阔的马路直通村中,一幢幢金碧辉煌的乡村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

  家乡,和我童年记忆里的完全不一样了。

  父亲指着不远处一座山坡说,你看,我们家的宅地就在这里,山下就是一个大水塘。山上可以种点什么,塘里或许可以养点什么。

  八十岁的父亲,大概又开始做他的振兴家乡梦了吧。

  建国70周年:我眼中的美好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粮票、大锅饭到如今提倡绿色健康食品;从1952年铁路营业里程仅2.29万公里到“地铁覆盖全城、高铁联通全国、专车随叫随到、快递次日可达”;从1949年80%的文盲率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从技术薄弱、科技工业水平低下到中国天眼、北斗卫星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建国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作为生长在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完材料,你有怎样具体的认识和感悟?请根据材料含意,以“我眼中的美好”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

  1.角色限制。 “作为生长在新时代的中学生”这一要求,表明要以新时代中学生的身份写作,任何其他角色的人或者没有角色限定的,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2.内容和价值取向限制。材料第一段列举我国建国七十周年以来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矛盾的变化,给人“美好中国”的具体直观印象;第二段用两句话总结建国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强化了“美好”的特点。考生所写内容不能离开这个限制。副标题“我眼中的美好”中“美好”二字再一次强调,考生要以表现国家发展中“美好”的一面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要看到国家发展的日益强大,而不能关注负面的东西。

  3.题目限制。要求以“我眼中的美好”为副标题,所以考生必须自拟正标题,切不可用副标题代替正标题。副标题“我眼中的美好”明确强调考生要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写作。

  4.思维限制。“你有怎样具体的认识和感悟”,暗示考生要把宏大主题具体化。

  开放性

  1.立意是自由的。材料共列举了建国七十年以来国家发展中五个方面“日益美好”的内容,且后边是省略号,因此考生只要能从“我”的角度表现对“建国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认识和感受,不管是单独立意还是综合立意,无论选择哪一个具体方面来立意都是可以的。

  2.思维的开放性。尽管所写内容必须是建国七十周年以来各个方面的“我眼中的美好”,但宏大主题所具体展现的美好是开放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体现在各个方面,俯拾即是,至于要选取哪些作为素材以展现美好,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积累,既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展现美好,也可以写材料中没有列举的美好,只要是以中学生的视角来展现建国以来国家发展的美好,都符合要求。

  3.文体是自由的。对于“你有怎样具体的认识和感悟”,既可以写成议论文,偏向说理阐释;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侧重自身体验。从提示上来看,写成书信体、演讲稿均可,但必须合乎相关文体的要求。

  解题

  这是一则任务明确的材料类作文,材料列举了建国以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具体而直观地展现了我国取得的巨大成绩,“经济”“文化”“科技”等都是考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因而有话可说。考生可以充分调动积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构思,展现“我眼中的美好”。但是“你有怎样具体的认识和感悟”又要求考生不能说空话、套话,而要从“文化”“科技”“经济”等具体方面展开去谈,能分析具体的“美好”,这样才是符合要求之作。结合材料中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立意确定为:就现在的美好分析原因,进而谈憧憬的美好。作文要求展现的是“我眼中的美好”,因而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可以一带而过,主要谈憧憬的美好。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

  1.科技为基,梦圆华夏。

  2.科技进步,引领未来。

  3.享今日之繁荣,续美好之未来 。

  4.变化全华夏,美好满中国。

  5.便利出行让生活更美好。

  6.美丽中国,美好未来。

  7.国家强盛,教育先行。

  8.奋斗在左,美好在右。

  偏题立意:

  1.祖国应充分平衡地发展。(着眼于不平衡,不符合“我眼中的美好”的要求)

  2.核心技术落后的反思。(尽管有些技术我们还不能突破,但没有关注到我们在科技上的进步,不符合“我眼中的美好”的要求)

  3.学无止境 扫除文盲。(未联系材料中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信息,不符合“我眼中的美好”的要求)

  4.绿色出行 注意饮食健康(未联系材料中科技进步、便利出行的信息, 不符合“我眼中的美好”的要求)

  5.食品安全,何时“安全”?(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材料显示的是从食品供应不充足到现在供应充足、种类丰富的转变,抓错了重点)

  6.西部崛起,何日可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确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是材料的重点是目前发展的进步程度,着眼于不平衡则没有抓住重点)

  7.中国“智造”,路有多远?(尽管有些核心技术没有被突破,但是我们已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如此立意不符合“我眼中的美好”的要求)

  范文展示:变化全华夏,美好满中国

  ——我眼中的美好

  风雨沧桑七十载,砥砺奋进强国梦。建国70周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锅饭到如今提倡绿色健康食品,从技术薄弱、科技工业水平低下到中国天眼、北斗卫星;从社会矛盾的变化到祖国即将圆梦。时代在进步,“美好”在变化,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发展势头更是不可阻挡。东方巨龙,翱翔天际,放眼祖国,灿若虹霓。(对偶句的运用增加了本文的文化气息,转述材料简洁,引出中心自然,结尾的四字句形象生动,提升气势。)

  作为生长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眼中的美好首先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直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领路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日渐美好,最直观的感受是衣食住行的变化。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按需购物;还可以不出家门,网上购物。出行方面,地铁覆盖全城、高铁联通全国、专车随叫随到。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欣赏戏剧,跳广场舞;博物馆、图书馆免费开放,成了周末好去处。所有这些,无不彰显着人民生活的美好。(从身边能够感受到的美好来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典型而接地气。)

  我眼中的美好还是科技进步,自主研发,创新卓越。

  一个国家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生产力。如今的中国,正走着中国特色的新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自主研发频频出新。移动支付遍布城乡,凭借一部手机可以走遍中国。天眼北斗卫星,散裂中子源等科技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始新纪元。“蛟龙”深潜,“嫦娥”登月。复兴号时速三百五十公里,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第一。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国产大飞机、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科技人员的努力,国家领导人的正确指导,让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更加美好。(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列举中国科技发展的美好,举例典型,用语恰当。)

  我眼中的美好还是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复兴强大的基础,是人们实现美好理想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三学子的我,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在义务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入学率达到94%,国家近年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缩小地区间教育的差异。在不远的将来,9年义务教育将变成12年义务教育,更多的学生能够轻松上学。现在的高中教育正朝着多样化、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多媒体基本普及,上课更加高效便捷。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人才比例逐年提高。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实实在在的内容,实实在在的美好。)

  我眼中的美好都是由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创造得来的,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登上新时代的舞台,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前面,而不在我们背后”,生长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是黄金时代的主力军,感受着祖国的美好,更要以让世界震惊之力推动时代变化,要以赤子之心为祖国更加美好承担起一份应有的责任,肩负起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在分析“美好”原因的基础上,引用名人名言,贴切、有力,后文接续自然,水乳交融。)

  相信以我之力,更能壮我中华之景,起我中华之势。泱泱华夏,更加美好。加油,美好中国!(照应开头,文笔有气势,明己之志向,申文之旨意。)

  点评

  本文紧扣“我眼中的美好”进行构思,明确落实了任务要求。从人民生活、科技、教育三个角度展现“美好”的具体内涵,结构清晰,前后照应。每个角度都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具体展现“我眼中的美好”。结尾部分在分析一代代人接力传承奋斗精神的基础上,表明自己接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新中国的愿望。所举事例符合中学生的身份,既典型又不流于琐碎,彰显了作者简明清晰的逻辑。名言的运用恰到好处,和文章贴合严密,且彰显文气。

    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