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教育>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文琼分享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往往要求真实材料,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惟有真实才能感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一、深入生活,借鉴真实经验

  生活是学习的源头,尤其是作文这样以主观感知培养为主的学习内容,更需要放大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感知周边的事物开始,点滴蓄积真实经验,充实写作印象,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在选材定位时能够迅速调动来自生活中的丰富素材,并做出分析,准确选取出符合主题的材料,为顺利写作打好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意识局限,常常照搬套路,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并没有得到启发利用。如果能够以生活为引,调动起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感知意识,那将为学生打开最自然的素材宝库。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除了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体验,多观察自然现象,多感受社会百态等,还需要将深入生活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可以通过感官教学和活动体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生活感知意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生活素材的重要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春天在哪里》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花草树木的自然变化中,放风筝、骑自行车等季节性活动的比较中,以及自己的衣着、舒适度感受中,发掘出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素材。

  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对小学生来说是最熟悉、最容易利用的作文选材渠道,只有真实的经历和感知才能让学生自主、轻松地完成选材。

  二、阅读积累,拓展广阔视野

  小学生因为心理、理解能力有限,仅仅依赖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最根本的认知视野上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巩固坚实的文化素养基础,为积累写作素材做好准备。要想拓宽眼界,增长见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生活中不易接触、领会的事物,能够因了解而促进其对生活、世界的热爱,从而也能积少成多地形成素材印象。阅读,是认识世界的第二扇门,能让学生走出身边狭小的圈子,带来精神上的无限启发。

  从风土人情到人文内涵等都可以成为写作取材的目标,有了这些充实丰富的元素,写作内容才会打动人心。为此,教师要有方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拓展阅读深度,还有必要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兴趣的驱使下有意识地发掘创作元素,形成取材概念。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安排主题阅读活动,也可以引导阅读讨论。例如,在小学语文《名人研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学生自行寻找课外材料阅读感兴趣的名人轶事,并在正式课堂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推荐介绍各自喜欢的名人趣事,让学生交叉吸收材料资源,跨越了生活周边,以及课内认知,学生的选材视野开阔了很多,选材的目标性也更为集中。

  三、激发情感,提炼独特感知

  学习语文,离不开“感”字,作为语言学科,基本的听、说、读、写无不在“感”字中升华。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能够由心而发地进行表达和吸收。

  因此,在语文写作中,最为强调的也是这个“感”字,一篇出色的作文必然满含情感,同样,情感也贯穿于写作过程中,从选材开始,情感便决定着素材的正确性、个性化。除了理论灌输,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牵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学生在写作选材时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激发出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思维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不能千篇一律,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释放自己的内心,从而有自信去表达,有独特性可渗透。

  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由情绪到思想的整体引导,可以利用外界工具和环境进行激发,也可以由语言、故事进行带动,总之,要巧妙地将学生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

  例如,在小学语文作文《回忆那一刻》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对学生们剖白心迹,讲述了自己病中被母亲关爱的深刻回忆,声情并茂的讲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有感而发,也积极表达了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亲情、友情故事,写作选材也因而变得轻松。

  2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一、源于生活,选取真实的材料

  评价学生作文首先看有没有这回事,再看语言和写作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惟有真实才能感人。

  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几乎是一个面孔,材料是惊人的相似(写老师都是深夜还在灯下批改作业,上课还在吃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总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背自己去医院看病……)学生所写材料失真:人,是虚的;材料,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

  作文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便没有了生命的气息,纵然有华丽的外表,也令人感到枯燥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回归生活本真,选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哪怕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朵野花,一棵小草,一片树叶,也有其价值。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样能表现出自身价值,闪耀出动人的光彩。

  要善于挖掘它蕴含的深刻意义,小中见大,表现大主题。比如《卡罗纳》、《中彩那天》等课文,就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经典之作。

  比如,写人文章的取材。 我 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谁还能对自己不了解?从外表长相到性格特征到兴趣爱好,或突出某一点或全方位展示,准能写得头头是道。与 我 有关的人那就多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邻居等,只要自己熟悉的,都可以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都有特点,真实的把它写出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文章好就好在真实、可信。

  再讲讲记事文章的取材。生活中的事,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类是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记忆犹新,印象最深刻。写这类题材,学生各个兴致盎然,而且都写的有血有肉。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我——最的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都急于表达,乐于表达,写出来的作文既真实又不失精彩。

  学生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班级组织的各种比赛,课间的游戏,课堂上的某个情景,家里的趣事,菜场,商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遇见的事,事无大小好坏,只要看的真切的,听得明白的就都可以写。

  有一个学生写了爸爸妈妈吵架这件事,她不但把为什么吵,怎样吵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及对此事的看法。其实,这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就是真正展现真实生活的好文章。

  只要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学生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不会“无话可说”,不会千篇一律。

  二、丰富生活,创造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范围有限,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也较小,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只有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着把单调的作文课上成作文活动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开阔眼界。

  如 “我为父母献孝心”、“劳动我最棒”、“我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寻秋”、“感受冬的魅力”……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开展“我是小小活雷锋”、“献爱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

  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用心地去参与、体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看到或听到、想到什么,往往控制不住要找个对象“吹”一番。教师切勿因此将视为不守纪律而扼杀,其实这种“吹”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达。

  学生有了这种表达欲望,老师及时捕捉住这种时机加以引导,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做到想得广、写得好。活动要丰富多彩,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日积月累,作文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三、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从一年级起,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描写春天时时,我不是让学生拿起来就写,而是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寻找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美。

  学生不仅了解春天不但美,而且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前至后等。让学生有重点、有主次的观察,或者从整体入手,在具体观察每一个细节等。

  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了。观察时更要明确目的和任务,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只有观察目的明确了,学生才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的放矢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总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熟视无睹。所以,观察前,需要教师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3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1、学会用事实说话

  读同学们的习作,常有这种感觉:文章没有说服力,中心思想不是通过细致的描述或刻画表现出来的,而是靠“喊”出来的。一句话,文章空洞,缺少具体内容、具体事例。

  例如写《我的老师》,全篇都只是泛泛地写老师早起、晚睡,工作很辛苦;带病上班、教课,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冒雨家访、补课,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带学生去医院、给学生端水送药,时刻把学生的健康放在心上。

  这位老师的确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只是由于文章缺少具体详实的事例,因此使人总感觉文章没有说服力,人物形象苍白,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文章,用来直接揭示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不可少,但务必要杜绝那种全文空洞、泛泛陈述的做法,即要让具体事实来说话。

  2、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前面讲了,写作文,要学会摆事实,用事实来说话、表现中心思想。那么,采用哪些事实呢?这就涉及到了选材的问题。什么是选材呢?选材就是选择材料,就是打开手中或记忆中的“材料库”,从几个或若干个作文素材中,依据一定的选择标准,经过一番思考、比较,最后确定出其中合适的可以选用的材料。

  这个过程就叫做选材。总之,选材必须要经历一个从“多”中筛选的过程;如果想到或寻找到一个素材,也不管好与坏,切题与否,拿过来就用,这不叫选材,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寻找”、“找材”或“抓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很难尽如人意了。

  3、学会依据题目特点选材

  审题完毕后,对自己文章的主题和方向有一个把握了,接下来就是围绕该主题进行写作材料的选取了。

  (1)对限定了中心的题目,如《记一个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的人》,首先要准确、深刻理解题目中揭示中心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弄清什么叫“不怕困难,努力进取”;接着,按照题目中限定的中心考虑写作对象(摆列 3~5 个),确定写作对象;然后,广泛搜集材料(摆列 3~5 个), 从中选取最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最佳的作文材料。

  (2)对没有直接限定中心,但是限定了中心范围的题目,如《我的亲人》:首先要弄清中心思想的范围有多大,都有哪些人是自己的“亲人”,还有哪些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些“亲人”各有哪些品质、特点。

  确定出写作对象及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接着,根据题目限定的范围,广泛地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材料可以表现这个范围内的中心思想;最后,从想到的众多材料中,挑选出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3)对于完全没有涉及中心,而只限定了选材范围的题目,如《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首先,要广泛地想一想,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有哪些材料可写,即爸爸和妈妈之间都发生过哪些事;接着进一步思考,每一个材料各有什么意义。

  最后,把没有意义或自己还不能确定中心思想的材料舍去,从有意义、能确定中心的材料中,选出一个自己认识最明确、体会最深刻的材料来写。

  4、要选取真实的材料

  (1)选取真实的材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实”二字——真实的内容,真实的情感。真情实感才最能打动、教育读者。编造、套背的内容,既不符合记叙文的要求,也难以表达真实的感情。

  (2)选取真实的材料,由于掌握了比较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最容易、最有把握把文章写好。一位作家曾指出:“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文的成败,便是‘真’与‘假’二字。”“真实”的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要义。

  套背、尤其是编造的内容,如前面所举的例段,无论你考虑得多么周全,写出的文章也一定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让人觉得不可信,甚至闹出笑话。

  (3)选取真实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最有新意。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来的材料也往往是新鲜的,是“顶花带刺儿、挂着露水珠儿”的。有人说:“生活中真实的内容,也一定是具有某种新意的内容。”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

  (4)选取真实的材料,有利于推动、促进自己养成深入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因为真实的材料,一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源于日常的勤奋观察和积累;所以选取真实的材料,又一定会反作用于观察、积累,促进人们更加热情地观察和积累。

  (5)选取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培养自己认真作文章的良好习惯,在作文中逐步学会诚实做人。抄袭别人现成的作品(与摘抄好文佳段不同),套背、篡改他人的文章(把“赵大叔喂牲口”篡改成“姥姥喂鸡”。

  把因为“小木船”造成友谊破裂篡改成因为“小飞机”造成感情失和等),胡乱编造故事,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不但难以提高观察、思维、认识、表达的能力,还会助长人们养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坏习惯。

  5、要选取熟悉的材料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时一定要选取真实的材料,这是第一前提。为什么强调要在真实的材料中注意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呢?这是因为,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作文时才会感觉容易,才会有话可说,才有可能把文章写清楚,把细节写准确、具体,文章才会令人信服。

  4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一、开拓思路,再现生活

  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使他们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因而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是学生群体上取材雷同的主要原因。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为小学生作文的"写什么"提供了依据,即写真实的生活。

  尽管学生的生活面不怎么广,生活内容不怎么丰富,但毕竟还是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历的。作文时之所以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没有养成积累生活并及时把它记下来的习惯,只是到了作文课,老师布置写几次就是几次。

  因此,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就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学生对生活中原已感知过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这时就觉得脑中空荡。

  其二,课堂上,老师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作文时,其取材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作文题中的"例举材料"和所指范围具有优先选取的心理。如:"我们每天都要做许多事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如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等。"多数学生都只选取"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来写。

  这三项被别人选取后,许多学生将陷入困境。这说明,例举材料能给学生指示取材方向,也能使之陷入此中不易开脱。二是前一个学生的取材会引起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的注意并作好"我也写什么"的心理准备。

  这对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来说具有提醒和开导作用,但也使这些学生大多只能沿着先前学生的取材思路选取类似的材料。这两点可以说是定势思维的作用。

  二、选材新颖,体现时代风貌

  学生作文取材的陈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陈旧,如《我的妈妈》这种题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比如我生病了,妈妈如何连夜把我送到医院,如何照顾我之类,没有新意。

  二是思维方法上的陈旧,对于具体题目的取材,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写猫总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事总免不了拾金不昧,或者冒雨帮助某生病的老人买药;写爸爸妈妈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等等,假话连篇,漏洞百出。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提炼生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取材上的独立,要指导学生学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

  人弃我取,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大胆求异求新,选取真实生活中比较有新意的东西。一次,我出了个作文题目:《一次考试》。有个学生通过记叙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儿童心理测试取得成功的事例,反映我国儿童一代新的思想风貌,文章选材新颖别致,记叙生动具体,立意深刻而有意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这样一个新颖的材料是怎样选择出来的呢?这位同学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进行了一番审题,然后把平时生活中的素材像是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思索了一遍,回想起一次次的语文考试、数学考试、体育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他经过分析比较,觉得这些考试太平常,太一般了,于是他想起一位美国专家曾到某小学做过的一次心理测试。专家设计了一个矿井,里面放着三个小球,小球用三条线分别系着,代表三名矿工。有三位同学被叫到前面做试验。

  专家说:"我喊一、二、三,看谁能最先将小球拉出井外。"意思是说,当矿井充水的时候,看谁能最先逃出矿井而脱离危险。井口通道很窄,如果三个人争先恐后,势必卡住通道。其中一个机灵的同学在听到命令的一刹那间,迅速地将两个小伙伴抱在一起,悄声说:"你一他二我三。""呗儿!呗儿!呗儿!"三个小球顺利地被拉出境外。"

  试验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成功,今天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的孩子真了不起!"这不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吗?在"你与我""生与死"面前,中国的孩子经受住了考验。小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新颖材料作为写作题材,创作出一片出色的作文来!

  此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取材的方法。对于具体作文题目的取材,学生往往取面不取点,取虚不取实,取大不取小,取表不取质,取同不取异等等,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童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之自能依法取材才是作文取材指导的目的。

  如:(1)弃虚取实。不写自己不理解的、体会不深的内容,写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看过、想过的、印象深刻的。以"心爱的红领巾"为题作文,不少学生都选取其历史意义和作用等自己不理解的大理论来写,写起来干干巴巴的。

  有的学生则不这样取材,如有个学生写他刚进一年级时,见别的同学戴着红领巾很好看,回家后便要妈妈去买一条。没想到戴着它去学校,却被同学取笑了,连老师也劝他不要戴,并和他讲清原因。他在羞愧中摘掉红领巾,心中暗暗发誓:这条红领巾总有一天要重新戴上。

  从此他就向老师要求的条件去努力,终于符合条件重新戴上它了,所以他特别珍惜这条经历曲折的红领巾。这样的材料真实可信,富有童趣,写出来具体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

  (2)以点代面。当作文题所包含的面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时,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点来写,通过这个典型的"点"来反映面,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如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多数学生习惯上都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去写,这就很难把作文写出新意。

  有个学生的取材就起到以点代面的效果。他写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老大娘去商店,要售货员给她挑一条最好最贵的毛毯,售货员以为她是买给女儿结婚用的,就为她选两条红色的。没想到居然判断错了,老大娘说是买给自己用的,还说家里没有人缺这个。

  对此售货员发出感慨说:自己以前总能根据顾客的年龄、身份判断出对方能买什么,为什么而买,顾客很满意,现在不行了。这样取材新颖,收到"窥一斑知全豹"之效。此外还有以小衬大、以反托正、同文异取、同取并用等。

  三、材料典型,文章生动有趣。

  作家魏巍很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比如他写得很感人的文章《再见了,亲人!》,就是其中一例。作者为要表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来写,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三个代表人物是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这是老中少三代人的代表,是全体朝鲜人民的代表。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第一件事大娘领着全村妇女给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而大娘却累得昏了过去。

  第二件是在敌机轰炸时,大娘首先把志愿军伤员背进防空洞,因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小孙女。第三件是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因而失去了妈妈。第四件是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炮弹炸伤致残。

  这四件事的的确确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想一想,连自己的生命和亲骨肉的生命都舍得牺牲的人,还有什么不肯无私的奉献出来的呢?文章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说明:这是怎样的一种亲人呀?文章的中心思想因而非常集中、鲜明、深刻。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相关文章:

小学作文写作怎么选材

小学语文写作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必看的几个作文选材基本方法,18种作文结尾

语文作文选材的原则

小学语文的几大写作方法总结

写作指导:小学语文写景作文写作方法

初中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作文选材三诀窍

小学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45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