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医学知识>

附子的药用价值及功效有哪些

王燕分享

  在医学上附子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附子的药用价值及功效,一起来看看吧。

  附子的药用价值

  【性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附子的药用功效

  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附子的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附子的配伍效用

  1、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2、配白术、茯苓: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3、配大黄: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4、配干姜: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5、配桂枝: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6、配花椒: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7、配黄芪: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8、配肉桂: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证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附子的药用选方

  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

  2、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

  3、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4、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5、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

  6、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

  7、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8、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

  9、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

  10、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

  11、治肿疾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

  12、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3、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4、治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15、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

  16、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

  17、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

  18、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

  19、治吐血:生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药三两为末,以地黄膏子和成剂,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服。

  20、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

  21、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

  22、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3、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25、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26、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27、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28、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29、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30、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31、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32、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33、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34、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35、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36、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37、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8、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39、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40、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41、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43、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44、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45、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46、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附子的食用方法

  1、真武汤:熟附片9克、白术12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水煎服。

  2、实脾饮:熟附片9克、白术12克、茯苓9克、厚朴6克、大腹子6克、木瓜6克、草豆蔻3克、广木香3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3、四逆汤:熟附片15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4、附子汤:熟附片12克、白术9克、党参12克、白芍6克、茯苓9克,水煎服。

  5、参附汤:人参15克、熟附片12克,水煎服。

  6、附桂八味丸:成药(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每日9克,一次服或分早晚二次开水送服,也可用其它汤药服送。

  7、右归饮:熟附片4.5克,肉桂3克(煸服)、熟地18克、山萸肉9克、淮山12克、杜仲9克、杞子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8、桂枝附子汤:桂枝9克、熟附子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水煎服。

  9、附子理中汤:熟附片12克、干姜6克、党参15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猜你喜欢:

1.川乌的功效与作用

2.最具有补肾功效的中药材有哪些

3.川椒的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

4.祛风散寒除湿中药泡酒配方大全

5.茵陈的药用价值

    384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