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是由什么植物形成的
自然界绝大部分煤层均属原地生成﹐底板中直立的植物根系化石或树干化石就是证据。那么煤是由什么植物形成的?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煤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煤的形成过程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堆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冰川过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遗体汇集和保存。
成煤植物简介
成煤植物,即形成煤的原始植物。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低等植物菌藻类次之。成煤植物的有机组成及化学性质影响煤的类型和性质。
成煤植物的有机组成及化学性质影响煤的类型和性质。植物的有机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树蜡﹑孢粉质﹑角质﹑木栓质等。此外,还有鞣质﹑色素等。高等植物的组成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低等植物则以蛋白质为主,并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构成植物营养细胞的细胞壁﹐半纤维素和果胶质还经常混合出现﹐或集中于植物的果实中。木质素分布在植物茎部的细胞壁中﹐包围著纤维素并充填其间隙﹐增强茎部的强度﹐是成煤植物中最主要的有机组分。蛋白质是组成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物质﹐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是有机体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脂类化合物中﹐脂肪是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成分之一﹐低等植物内含量较丰富﹐高等植物中含量少﹐集中于植物的孢子和种子内﹔树脂在植物体内呈分散状态﹐当植物受外伤分泌胶冻状物质﹐其中的易挥发物质逸出後﹐残留的物质经氧化聚合变硬﹐起保护外皮的作用﹔树蜡呈薄层覆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表面﹐防止水分的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角质是覆盖植物的叶﹑嫩枝﹑幼芽和果实表皮的角质层的主要有机组成﹐木栓质浸透植物的木栓组织﹐都起保护作用﹔孢粉质是组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花粉外壁的主要物质﹔鞣质(丹宁)则浸透在老年木质部的细胞壁中﹐许多树皮中鞣质高度富集。
植物遗体堆积在沼泽中﹐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易发生分解。植物的不同组成﹐化学稳定性差异较大﹐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易水解成葡萄糖﹐还可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木质素相对比较稳定﹐也可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放出氨气并形成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脂类化合物中只有脂肪容易因水解而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而树脂﹑树蜡﹑孢粉质等都很稳定﹐在强酸环境下也难溶解或分解﹐只有当沼泽水流通性强时﹐才发生氧化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