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风水宝地
风水是有着十分的讲究的,每个人想要一块风水宝地,中国有哪些著名的风水宝地呢?
中国著名风水宝地(一)
杭州:天目余脉、山清水秀
杭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浙江的北部,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了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杨孟瑛所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毓秀于其中。”
杭州风水有三绝:一是葛岭山下是胜境。栖霞岭—葛岭山—宝石山三山相连,以葛岭山为中心呈弧状向南展开,统称北山。山脚为断桥至岳坟的北山路;这里是一段北山缓坡地。西北倚山,东南面湖,近有孤山为案,远有夕照、玉皇山为朝。山水相连,视野开阔,以保俶塔山为背景,雷峰夕照为对景,南屏山、玉皇山为借景,保俶塔、雷峰塔南北两塔连成西湖中轴线,以雷峰塔做聚焦点,构成一幅美丽的西湖山水画。
二是西溪河畔有佳境。从灵隐经玉泉至浙大,为灵隐谷地,实为一个古洪冲积扇,是丘陵向平原过渡地段。谷地北坡,是灵峰山—美女山—将军山—老和山;南坡是栖霞山—葛岭山—宝石山。三是凤凰山麓建皇城。宋徽宗被俘后,其九子赵构南逃杭州建都,即为南宋高宗。当年高宗请全国风水名家来杭勘察,最后选定凤凰山东麓建皇城大内。北起凤山门,南止江干地带,东起候潮门,西达万松岭,“方圆九里”凤凰山,地处西湖西南,北有九华山,南有将台山,三山之间有向东展开的谷地,均为谷口古洪冲积扇形地,地面平缓起伏。凤凰山向东延伸的冈丘成为大内宫殿的“玄武”主山。前有将台山东伸余脉为“朱雀”案山,东有馒头山为“青龙”左辅,西有慈云岭为“白虎”右弼,东河屈曲环抱。向东南可远眺钱塘大潮,西北可看西湖美景。倚山临水,进退自如。这对于南逃求安的南宋小朝廷尤为重要。
中国著名风水宝地(二)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北京作为首都,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元代蒙古贵族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于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描述北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询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他认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大厦将倾。有些风水先生认为应归罪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其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又围京师,实是多灾多难,政局一直不稳。
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易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清朝怎么能在北京据都二百多年?
中国著名风水宝地(三)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洲、张公洲、白鹭等沙洲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重这块宝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处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大环境中,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资源丰富的粮仓,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据说,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清凉山筑城,又埋金以压王气。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叶兑纷纷主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说:“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钟山赋诗,邓伯言云:“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是一句极赞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邓伯言以为太祖发怒了,吓得半死。
朱元璋听了众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明实录》卷21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修筑城墙和宫殿的情况:“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胜焉。”
明代的封建文人认为,天下能够作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过两处,一是南京,二是北京。《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还是建都南京之争,明成祖后来终于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机构,负责南方事务。
太平天国也存在定都北京还是定都南京之争。洪秀全执意定都南京,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军攻陷,农民革命惨遭失败。许多史学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不应当定都南京,而应当锐意北伐,直取北京,夺取全国胜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风水先生对南京的龙脉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支,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