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年大学生形势政策心得体会(2)

嘉敏分享

  2017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篇4: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摘要:描述了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来源,分项分析了污染(水、汽、固废)处理技术的关键点,阐述了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企业环境报告书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及框架结构,结合海尔的案例,分析了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世界及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78-01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现状、来源及处理技术关键点

  1.水污染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第一,物理法: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反渗透。

  第二,化学法:常用方法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药剂消毒等。

  第三,物理化学法:常用方法有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技术。

  第四,生物处理法:该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

  2.大气污染。就全球而言,目前有以下问题:

  2.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即“温室效应”。

  2.2臭氧层破坏。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离地面约20至25千米的平流层中,并称为臭氧层。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从而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氟氯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向大气排放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2.3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化石燃料燃烧和和汽车尾气排放所引起。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顺还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等。

  引起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2)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3)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

  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以除尘技术为主,包括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出尘;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法有燃料脱硫、低硫燃烧、废气脱硫;对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方法有低氮燃烧、废弃脱氮;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方法有燃烧法、吸收法、冷凝法。

  3.固体废物污染

  “十五”时期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递增率分别为7.5%、6.5%、6.3%、19.5%、12.0%,平均年递增率为10.36%。“十五”时期生活垃圾较“九五”时期增长了48.9%。全国生活垃圾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主要集中在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52个重点城市。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有关数据,“十五”时期,天津市垃圾产量呈递减趋势,上海市和北京市垃圾产量增长率都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了平稳增长期,分别为3.5%和2%,重庆市垃圾产量增长率为4.77%。

  二、河道生态化整治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以韩国清溪川的生态化整治为例。

  首先,整治工程恢复了河流的自然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有关数据显示,清溪川复原前,高架桥一带的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以上,而在清溪川复原通水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6℃。

  其次,整治工程拆除了横亘市中心的高架桥,取而代之的是改善后的城市公交系统。据统计,与2003年12月份相比,2004年7月新公交系统投入使用后,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增加了11%;与2003年6月份相比,利用地铁出行的人数增加了6%。

  第三,目前大多是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上的好处,而不是出于社会、环境责任,因此企业不愿公开其环境目标。环境报告书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贯彻实施有重要意义,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只是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只有在环境报告书的作用下,它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从2005年起,海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连续三年发布环境报告书,对集团的物质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等工作进行集中披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海尔通过实施“设计制造零缺陷、资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战略,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的节能减排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使海尔在家电这个利润薄如刀片的领域实现了健康发展,并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娅.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92.

  [2]山西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

  [3]刘利刚.结合城市控规的城市新区生态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11.

  2017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篇5:农业土地现状

  《我国农业土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提要]我国有三大产业,第一大产业就是农业,据统计我国有85%的农民,也就是说我们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基石,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所以对农业土地问题的研究,对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农业;土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4日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业是属于原料产业,它是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始于农业,有了农业的发展才有了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才有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土地,狭义的来讲指的就是地球上的陆地,它是人们生活、发展以及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虽然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共同需要的条件,但是对于不用的生产部门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比如,在工业和其他的非农业部门中,土地并不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但在农业部门中,土地则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因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没有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二、现行农业土地使用现状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而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它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等等。

  (一)我国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土地开发不合理现象严重。我国虽然拥有世界第三位的土地资源,但我国土地使用现实则是山区面积大,山高谷深,高坡等地带耕地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则土地使用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因而在这些地方的人们为了生存就采取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方式。最后,则出现了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填海造陆等一系列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方式,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其次,农村土地建设的违法违规现象严重。我国对农村村民的住宅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即农村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和耕地不可以同日而语,并且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相应的标准,然而村民们并不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而是多占、抢占更多的地去建房子,特别是由于现在土地开发严重,那些城中村的村民们为了在建设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抢占地盘或多占地盘、占好地盘的现象更为严重。在农村,不仅违规违法占地现象严重,而且村镇建设规划无序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最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严重。农村土地流转指的就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由于我国建设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村的村民都不在家务农,而是在外打工,从而造成了土地的闲置,而且以前的那样小耕小作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在不改变家庭承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到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从而实现实效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二)我国农业土地问题现有解决对策

  首先,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我国政府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农业发展也是适用的,我国政府应督促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特别是保护18%的耕地底线,并开展农业资源的休养生息试点,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江河湖泊的综合整治、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等。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土地使用合理进行。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是实行家庭承包责任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管理模式,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和抵押、担保等权能。同时,也要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地籍调查和农村集体建设使用权颁证工作,切实完善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工作,并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最后,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征占农村农民的土地,农民们失去了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工作,所以为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为将来人们生活能有基本生活的基础,因而政府提出相应政策,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并完善对被征土地的农民给予合理、规范的保障机制,健全征地争议处裁机制,保障被征农民相应的权利。

  三、农村土地改革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土地所有制多元化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农村的发展,无外乎就是农村土地的发展,土地的发展最核心的就是土地改革,即谁拥有土地,谁就是土地的主人,土地的经济属性是公有还是私有,这是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关于土地所有制的改革,目前理论界最主要的主张就是建立集体所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也就是说,坚持完善集体所有权,确立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根本,根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规模经营的趋势,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连片分配土地,化零为整,为实行规模化的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集体经营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方说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可以实现“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一村一品”经营方式,这将是农村土地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土地流转是未来农村土地改革方向。土地流转在我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现阶段的社会状况之下,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存在着农业效率低下,农村外出劳动力逐步增多,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土地承包管理较弱和农民税费负担重等一系列的情况,通过土地流转将使得以补贴为核心的粮食生产政策发生改变,将改变“单干”模式、促进规模化经营方式,将使得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得以继续转移的基础。因而,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加快我国农业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将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必由之路。我国农村土地大多都是分散化的包产到户,大都实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形式,这种形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过去也是现在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模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渡,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难以适应。因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济模式,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种模式的转变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这种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

  四、结束语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缺乏弹性,而且土地还是稀缺资源,供给数量还是一定的,因而我们要在这样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适应我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物资,这将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农业土地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效率,所以对于农业土地改革的发展研究将永远也不能停下脚步,应当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模式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主要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2]南京林业大学.新中国土地改革及其趋势.

  [3]李晓霞.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2017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篇6: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途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告诉我们如何为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中走出来的,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

  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并非易事。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浴血奋斗,付出巨大牺牲,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有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建国后,经过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中华民族引向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使经济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历程,可以看到,这条道路充分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艰难探索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开辟和形成的历史有力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正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彻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战胜了各种困难和考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年均增长近10%,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0倍以上,我们在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唯一正确道路。

  用中国道路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们就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要做到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凝心聚力,甩开膀子,真抓实干。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力量之源。五千余年的中国历史,战争、灾难、瘟疫等各种天灾人祸难以计数,尤其是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然而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我们所以能够在每一次重大危机面前化危为机,转变成推动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近现代史上,每当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爱国主义精神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从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他们勇敢地将复兴中华的责任扛于肩上。这种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激发,而最终被整个民族所认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今天,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更需要发扬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更需要中国精神的力量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激励中华儿女实干兴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深圳等特区为试点,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伟大革命。对于发起和领导这场改革的邓小平,有人曾评价他是“20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是开创历史的伟人”。人们怀念这位世纪伟人,同时也倍加珍惜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敢为人先、敢于打破教条、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正是依靠这样的中国精神,我们才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是发展、是合作,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和平发展,世界因此受益。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梦的实现也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提供更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修订版、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3、《党的领袖与党史研究》

  4、《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

  5、《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记忆》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心得7篇

2.2017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000字

3.2017形式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3篇

4.2017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大学生心得体会参考

5.2017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354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