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第一季度的货币执行报告是什么。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期信号
近日,央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报告在强调“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发出了几个明确的预期引导信号:要正确理解所谓央行“缩表”、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以及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
信号一:要全面客观正确理解所谓央行“缩表”问题。近期,市场各方注意到,3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月末分别下降了1.1万亿元。在部分经济体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也开始考虑“缩表”问题的背景下,各方对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非常“敏感”,各种探讨之声不断,其中当然不乏一些因误读而带来的担忧情绪。对此,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央行表示,这一次所谓的“缩表”,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具体而言,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而财政支出加快是3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
在对短期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作出具体解读的同时,央行还明确指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更值得市场各方注意的是,央行在作出全面客观的解释之后,还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4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可以说,央行在加强与市场充分沟通的同时,还给出了明确的前瞻性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各方预期。
信号二: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将更好的协调配合,有机衔接,以进一步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坦白地说,在近期金融去杠杆强监管的进程中,市场上存在种种担忧情绪,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也呈现出下跌的走势。原因在于,有分析担忧,过快去杠杆的直接后果恐将带来流动性的骤然紧缩。而如果各监管部门协调不畅,紧缩性的政策很可能引发更多信用事件,导致流动性骤然紧张且市场波动性加剧。
对于市场的这些担忧情绪,有关方面已在预料之中,既要“保持战略定力”,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又要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做好多目标的平衡。对此,人民银行在本次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市场各方对于这一信号要有正确理解,央行当然会维护流动性总体基本稳定,拿捏好节奏和力度,但也将更加强调保持定力,更加强调道德风险的防范,更加强调市场化风险化解机制的作用。
信号三: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依然处于转型与完善之中,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综合运用量价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同时,央行也强调,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 及实体经济的传导。
从具体操作看,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发生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使用逆回购和MLF工具,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在对相关操作、工具搭配进行阐述之外,央行在本次货币政策报告中就“期限品种搭配”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央行表示,为完善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将以7天期为主,当出现临时性、季节性因素扰动时,也会择机开展其他期限品种的逆回购操作;MLF操作将以1年期为主,必要时辅助其他期限品种,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此前,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演进更加强调了透明度和规则性,这本身就是强化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帮助公众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并据此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央行在本次货币政策报告中给出的这三个明确信号,有助于各方正确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看待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准确判断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搭配的内涵。从中不难看出,央行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场的沟通和预期引导,对于稳定当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央行5月23日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进一步完善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1月,为保障春节前由现金投放形成的集中性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陆续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为现金投放量较大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
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6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扶贫办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的通知》(银发〔2017〕19号),切实发挥评估工作对进一步改进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的积极作用。
2月17日,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定向降准相关制度,对参与定向降准金融机构2016年度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其存款准备金率。
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58号),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和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3月13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银办发〔2017〕48号),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提高信贷政策定向结构性调整功能,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指导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2017年信贷政策工作。
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调整。丁学东、郭树清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肖捷、尚福林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
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发展分析
01内外环境稳定趋好
“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步伐有所加快,部分新兴经济体仍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市场存在较多风险隐患。”会议认为,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趋好态势,且会议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提示也相对弱化,整体判断相对乐观。
上季度例会则认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有所加快,欧元区复苏基础尚待巩固,日本经济低迷,部分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面临更多挑战。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隐患增多。
另外,会议维持对国内经济总体平稳的判断,“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长江证券宏观分析师赵伟表示,这一表述自2015年一季度以来一直保持一致。维持经济总体平稳的判断,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作出大的调整,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心在于防控金融风险,货币环境将继续维持中性局面。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对记者表示,目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整体来看较为乐观。“过去表现疲软的巴西和俄罗斯经济今年开始止跌回升;美国在失业率、新增就业、经济增长率方面表现亮眼;欧元区更是创下6年来PMI值新高,失业率也在持续回落。”他表示。
赵庆明认为,对于对外贸易依存度依旧较高的中国来说,外部环境表现出乐观势头,无疑对国内经济的复苏形成很大利好,为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营造了良好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胀也有所抬头。过去3个月时间内,美联储已两次加息以及考虑“缩表”问题,而欧央行和日本则发出退出量化宽松的信号。
02强化预期管理
本次会议指出,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表述上,上季度例会强调“实现”,而本季度例会则改为“引导”,显示央行在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方面正在加大力度。赵伟表示,这意味着央行对信贷和社会融资方面的调控或加强。另外,把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信贷和融资结构的论述提前,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限定词由“加强”改为“深化”,更加突出融资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4391亿元,但比1月份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的增量大幅减少。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有1.15万亿元人民币,低于1.45万亿元的预估值,也比1月份3.74万亿元的历史高点减少70%。
“央行加强引导与上述数据表现息息相关。”赵庆明表示,2016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抬头,这些因素都促使信贷加快增长。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规模,贷款事实上还是略低于预期,尤其是社会融资方面,远低于预期。他强调,这与央行加强MPA考核、资管业务收紧以及表外理财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不无关系。
“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收紧资金,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所以,管理层希望能够补齐一些领域的资金短板。同时,对部分过热的领域进行调控,这也是此次货币政策委员会强调‘引导’的原因所在。”赵庆明表示。
03稳健中性基调不变
专家分析认为,总体来看,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
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相比,2017年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变成了“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上一季度例会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中性”。而此次例会的表述更加直接,强调“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表明维持基调不变的决心坚定。
另外,此次会议还将“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表述改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赵伟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实施将更加注重全面调控。
如何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中性?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自2008年9月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回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欧洲又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其他国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国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回归。
央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须保持审慎和稳健。
除了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之外,其也需要注重与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和措施的配合使用。赵庆明强调,未来,不同政策将发挥不同作用,要打好“组合拳”,以更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核心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