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2000字范文(2)
2017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2000字篇4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期间的二十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被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称之为"大稳定"的阶段,特别是2002年到2007年这五年,世界经济处于黄金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和除了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中国在这个阶段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直到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断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直到2010年,还有大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只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现象,政府认为采取一定的经济刺激策略就能让经济重回高速增长轨道,因此各国政府联合起来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而我国的经济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本文将就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展开探讨。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思维
引言:我国于2014年年底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应该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并根据现有状况准确的判断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有辩证的、历史性的认识,特别提出要认识、适应并恰当的引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逻辑。但是目前对新常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错误,具体来说就是在认识新常态是简单的、片面的、固定的、静态的,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等问题,认为新常态是能够自然保持的经济增长状态,因此不必担心新常态的发展状况,存在这些错误和缺陷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不利影响。正确的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经济发展新常态概述
我们所说的常态就是正常状态,而新常态就是新的正常的发展状态。正常的经济增长率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正常波动,这也是经济增长的特点之一,按照经济周期理论,不论是国家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不可能呈现直线式增长状态,国民经济总是在不断波动,而高新企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和落后企业倒闭破产都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不论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还是科学技术,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对于我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以往比重最大的为第一产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只需要更少的劳动力就能够得到足够的工农业产品,因此比重最大的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点加速并且不断变化,也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
经济发展的非常态是与常态对应的,在衡量非常态和常态时,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例如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时,不能仅就经济增长速度谈速度,认为经济低速增长或者高速增长是常态。在分析经济增长状况时,需要分析多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要素能否支撑经济增长;(2)物价是否稳定,正常的、健康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通胀、高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存在高通胀、低增长或者高通胀、高增长等现象,则说明经济增长滞胀或者过热;(3)经济增长是否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过去几十年里,袅袅炊烟显然不是环境污染,但是在现在则是环境污染的标志;(4)经济增长稳定与否,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忽高忽低,阶段性经济增长极不稳定,那么说明经济运行是不健康的;(5)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也就是稳定的、长期的曾张,如果目光短浅,用短时间的经济增长换取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显然是得不偿失的。目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的竞争,一些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状况,主要就是国民经济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由于:第一是生产要素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原本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供给接近无约束或者无限供给,现在则是有限供给,在某些阶段甚至出现了短缺问题,实际上就是能源和自然资源难以维系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环境容量导致经济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三是经济增长不够稳定,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率最低和最高相差可以达到1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严重,我国居民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将会存在严重差异。我国目前的客观条件要求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尽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尽量保持通货膨胀率的正常。
2、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错误认识
(1)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不是不顾及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要让经济发展从高速状态进入中高速增长状态,一些人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需要考虑经济发展速度,这是对新常态的错误认识,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换挡期,但是是换中高速档,而不是低速档。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有一个底线,不可能放任经济增长或者减少,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对于任何经济增长都是适用的,因为只有保持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以体现。我们必须追求可持续、质量高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2)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加快发展是改善落后状况和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有效途径;(3)要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停滞导致社会问题增多造成的。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即使一个国家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低速增长阶段。
3、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3.1保持正常的心态
经济增长回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逃避只能适应。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容量增大,增长速度势必会有一定的回落,就像滚雪球,雪球比较小的时候滚动速度较快,体积变大后滚动速度就会放缓,雪球越大滚动速度越快是不符合常理的,速度降低的情况下经济容量仍然在增大;经济增长的适度回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和能源的紧张或者短缺状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能源短缺等,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增长。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奉行的理念,切忌用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3.2深化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经济增长侧重量,经济发展侧重质,也就是经济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不代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能够实现协调发展,这些系统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各自独立但是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故障都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经济发展能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资金支持,但是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其他各项也能够随之发展。
3.3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
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革新对政府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应该采用新的思路;分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的不同功能,尽量减少出现诸如政府职能错位、干预太多等问题。
结束语
综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63.
[2]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4,(09):46.
[3]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85.
2017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2000字篇5
《小议我国当前货币政策》
[摘 要]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所潜伏的弊端展露无遗。作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能否扛起复苏的大旗,护送中国经济重回稳定轨道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挑战,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工具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挑战
(一)投资与消费失衡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否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目前多以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为主,还有低廉劳动力成本推动产品大量出口,整体经济长期运行在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中。投资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消费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
(二)国际收支持续巨额“双顺差”
1.外汇储备规模失控
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多年来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量中所占的比例长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由此可能衍生的相关风险接踵而来。另外,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会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限制中央银行运用基础货币和汇率政策高效调控宏观经济。
2.流动性过剩
自2004年以来,我国M1和M2整体增长速度都高于GDP增速,货币供给大大超过经济正常发展的需求,说明流动性过剩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隐患。过多的流动性注入资本市场后会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造成股市和房地产出现严重的泡沫现象,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从而破坏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3.人民币升值预期趋强
贸易长期巨额顺差导致外汇市场供大于求是人民币出现升值预期。我国实施的各种鼓励外资的政策使得外商可以在我国境内直接投资也使人民币升值预期趋强。从而导致大量海外游资开始涌入中国的股市和楼市,企图攫取人民币升值的利益,投资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
(一)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冲金融机构的流动性,2007年至2008年10月,我国将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期间中央银行共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10年1月18日,针对较为充裕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再次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5%,2月25日再次上调至15.5%。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为提高企业和个人应对国内价格上涨的能力,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在2007年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都在2007年末达到历史高点,分别为4.14%和7.47%。2008下半年四次下调1年期贷款利率,在年末下降至4.86%,5次下调1年期存款利率,在年末达到2.25%。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现券交易、回购交易(正回购、逆回购)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自2007年以来,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开展正回购操作、重启三年期中央银行票据等措施,有效回收市场上多余的流动性。
三、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目前扩大民间消费仍是最大的难题,货币政策应继续关注和鼓励民间投资,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将货币政策重点放在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上。同时要合理控制信贷的投放规模和流向,扶持中小企业、弱势行业发展。进一步通过适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收经济运行中多余的流动性,避免通货膨胀出现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面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货币政策应积极寻找平衡国际收支的途径,从而控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总之,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外部环境和国内情况适度进行灵活微调。
四、对当前货币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
扩大内需的核心又在于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尤其是扩大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考虑的办法除了通过将储蓄利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还能向发达国家学习,将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模式,鼓励城乡居民使用信贷消费方式。
(二)改善“双顺差”格局,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均衡
无论是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还是过剩的流动性和日益增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主要是由巨额“双顺差”引起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国际收支。目前,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通过缩减进出口差额,再配以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均衡,将外汇储备控制在合理规模内,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寻找新就业增长点
其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等参数,从而影响就业率。尽管依靠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汇率,争取外资投资,扩大外需,从而达到就业率提高的方法是可行的,但这样依旧以大量低廉的出口产品换取美元,外汇储备会进一步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经济增长模式将越来越不平衡。
其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贷款结构,改变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达到改善失业率的目的。可做的努力有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的发展,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挖掘潜力,发展与高科技相关产业;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贷款,鼓励失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杜军,任景波.流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M].首经贸大学出版,2009
[3]汪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徐雪.中国经济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