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年1季度货币政策相关内容

嘉敏分享

  2017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关于货币政策又有哪些的观望的景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1季度货币政策,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1季度货币政策

  2017年一季度概况

  本季度资金面总体趋紧。公开市场操作总投放量逐月减少,同时2月和3月净投放量均为负值,并且绝对值远超1月净投放量,可见央行进行了比较大的收紧银根回笼资金操作。利率方面,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均波动上行,银行间市场资金呈现趋紧态势。

  公开市场利率走势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共2299.74亿元。此外,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13380亿元,对三家政策性银行净增加抵押补充贷款(PSL)共2175亿元。

  资金面概况

  2017年第一季度,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呈趋紧态势。本季度总投放量为43,600亿元,较上一季度减少49.40%,净投放量为-10,250亿元,较上一季度减少429.19%;与去年同期相比,总投放量减少9.07%,净投放量减少472.73%,这也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量继去年4个季度连续为正之后首次出现负值,详见图1。分月来看,本季度公开市场操作总投放量逐月减少,同时2月和3月净投放量均为负值,并且绝对值远超1月净投放量,详见图2。由此可见,央行进行了比较大的收紧银根回笼资金操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上,受美国经济走强、美元加息预期提升、特朗普新政不确定性影响,国内债市承压加强;二是国内方面,受经济脱虚入实、政策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力度不断加大等影响,央行执行了偏紧的货币政策。

  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资金呈现趋紧态势。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R001和R007整体呈波动上行态势,春节假期结束后,利率一路上行至2月中达到高点,后有所回落,之后3月又有较大幅度上行,3月下旬ROO7和R001分别行至高点5.0%及3.27%;上证所新质押式回购利率GC001和GC007整体也呈波动上行态势,1月中旬春节前后,利率大幅上行,2月整体回落,3月中旬及月底又有两次反弹至高点。总体来看,市场对资金面较为谨慎,资金利率上行。

  本季度,各个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Shibor隔夜、Shibor1周、Shibor2周、Shibor3月基本均呈上行趋势,反映出资金面趋紧态势。季度末,受宏观流动性收紧和MPA考核趋严等因素影响,资金利率有所提升,但在 1季度配置需求的支撑下,我们预计2季度资金面或将有所改善。

  本季度,同业存单利率持续水涨船高,同业存单规模持续扩张也令人震惊。据统计,本季度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已达4.98万亿元,6092支。

  由于同业存单发行人为银行,信用资质通常较好、流动性好、可质押能力强、银行风险资本占用少、期限短,一般被视为短融利率的底。机构分析认为,年初以来同业存单利率节节攀高,主要由供需关系引起。目前银行对资金的需求仍较旺盛,但后续对资金成本抬升的压力将难以承受,且在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同业存单供需两旺的“盛宴”未必能长久。

  对于投资者而言,同业存单也具备很多优势,其相对较高的流动性、收益率,以及相对较低的风险,使得其深受货币基金、广义基金流动性管理需求的喜爱。业内人士指出,从需求角度看,一方面,同业存单违约风险小,利率却大于信用债,性价比很高。目前同业存单利率明显高于同期限同评级信用债,且其实际的信用风险更低,这导致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热衷于投资同业存单。另一方面,同业存单于银行间市场发行,相比线下吸收同业资金,市场交易对手更丰富和活跃。同时,同业存单在场内发行,可转让、可质押回购,流动性较好,亦方便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

  2017年春季全球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

  1,2017年1季度中国外部经济景气程度持续走强。中国外部经济综合PMI达到54.5,较上个季度上升1.8个百分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制造业PMI相较于上季度都有明显上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也较好,处于枯荣线上方并且较上季度上涨。

  2,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势头有所缓和。2017年1季度 CEEM大宗商品价格较上季度上涨10.1%,同比上涨72.1%,在经历了1年的快速上涨后涨幅收窄并有走稳迹象。

  3,全球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并带动新兴市场货币升值,全球股票市场显著上行,全球长期利率在美联储加息影响下上行。

  4,对外贸易持续改善。中国对外进出口增速均显著上升,出口增速上升主要来自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仍在回落;进口增速上升主要来自中国内需走强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5,全球经济上行趋势短期内仍将维持,但是上行高度有限。未来需重点关注欧洲大选、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调整等风险。

  一、外部经济景气程度持续走强

  2017年1季度中国外部经济景气程度持续走强。2017年1季度中国外部经济综合PMI[1]54.5,较上个季度显著上升1.8个百分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制造业PMI相较于上季度都有明显上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也较好,处于枯荣线上方并且较上季度上涨。

  美国经济景气程度持续上升。2017年1季度美国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月度均值为57.0,比去年4季度的均值53.3显著提升,企业管理层的市场预期较为乐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带动采掘业回暖,即使剔除采掘业,美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也由负转正,结束了去年下半年的低迷状态。美国国内需求的回升、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均对制造业产生拉动作用。

  消费支出保持平稳,真实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保持在3%左右,其中主要耐用消费品—汽车仍处于年率1760万辆的高位。企业投资低位恢复,2017年1季度有46%的企业预期增加投资,高于2016年全年的36%,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房地产开工量小幅提升,2017年1~2月开工量提升到127万套。就业市场改善空间缩小,1季度月均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17.8万人,比去年18.7万人的均值略有下降;2017年3月失业率为4.5%,创10年新低。

  通胀率缓慢上升,美联储第三次加息。2月美国整体CPI和核心CPI同比增速分别为2.8%和2.2%;美联储更看重核心消费者支出价格指数(PCE),1~2月该指数同比增速均为1.8%,尽管仍低于联储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但增速抬头趋势已经较为明显。根据最新数据,2016年4季度企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同比增速2.2%,比2012-2014年1.8%左右的增速有所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收紧会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北京时间3月16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0.75%-1%,这是美联储近10年来的第三次加息,联储表示利率恢复正常之后才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在失业率已经略低于长期水平的背景下,美联储对国内劳动力市场较有信心,因此其注意力将集中在通胀走势方面,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也将影响其加息决策。

  特朗普政府面临重大挑战。特朗普在竞选时期提出废除奥巴马的平价医疗法案,特朗普与共和党议员在3月份发起立法努力,但因为民主党议员持反对立场,共和党议员内部不够团结,因此改革法案在投票之前胎死腹中。特朗普宣布未来将把注意力转移到税制改革方面,但是因为该问题更加错综复杂,短期内能否实现突破存在很大疑问。3月15日美国国债规模达到法定上限,财政部开始采取非常规措施腾挪举债空间,以避免联邦政府债务违约。白宫已经提交2018年财年预算案,建议提高国防、国土安全等方面开支,同时削减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开支,从目前的态势看国会通过的概率很低,特朗普政府能否通过预算来实现自己的政策意图仍有很大变数。

  欧元区经济显著好转。2017年1季度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月度均值55.7,较上季度增加约1.8个百分点,且3月综合PMI达到56.7,创6年来新高。综合PMI节节走高主要因为区内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均表现亮眼。1~3月欧元区制造业PMI较上季度均值跃升了约1.7个百分点;服务业PMI也提升了1.8个百分点。

  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季度均值为-5.33,较上季度提升了1.1。企业投资表现平稳,2017年1季度产能利用率为82.1%,较上季度的82.4%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依旧处于高位。欧元区失业率下跌,2月欧元区季调总失业率为9.5%,低于1月的9.6%和去年同期的10.3%,同时创2009年5月以来的新低。捷克(3.4%)和德国(3.9%)的失业率最低,希腊(23.1%)和西班牙(18%)的失业率最高。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失业率则保持在10%。青年失业率也继续保持了缓步下降的趋势,2月欧元区青年失业率为19.4%。

  欧元区通缩风险渐渐消失,欧洲央行决策层在退出刺激计划的战略上发出了相互矛盾的信号,导致市场对欧央行是否将在量宽退出前加息的猜疑甚嚣尘上。4月6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在法兰克福发表讲话时指出,欧央行需要更多信心才会改变立场,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转变通胀预期。他表示,近期通胀的上升来自于油价走高,而非薪资增长之类的经济基本面改善,整个区域的通胀压力还不足以令央行撤销此前的刺激性货币政策。

  反欧盟力量初败,民粹主义警报未消。3月21日荷兰大选最终计票结果公布,现任首相马克·吕特领导的荷兰中右翼政党自由民主人民党(自民党)赢得33个议席,继续保持第一大党地位。荷兰大选结果表明,在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等不确定的形势面前,荷兰主流民意最终选择了稳定、可靠的政党,这令担忧民粹主义得势的欧盟各国政府暂时舒了一口气。然而,4月23日启动的法国大选仍将是决定欧元区命运的重要一环,极右翼法国总统候选人勒庞若当选为法国总统,则极有可能促使欧元区走向解体。考虑到40%的法国民众目前尚处于摇摆状态,竞选局势依旧扑朔迷离,民粹主义警报难言消除。

  日本经济持续缓慢复苏。2017年第1季度,制造业和服务业PMI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上方,并且较上季度进一步提升。其中制造业PMI由51.7上升至52.8,服务业PMI由51.5上升至52.0。从需求看,企业经常利润增长率回升、商业信心恢复,投资需求抬头;消费需求回暖,股价仍在高位为提振消费提供了支撑。新屋开工户同比数据2017年1-2月合计同比增长4.8%,这意味着住宅投资仍然活跃,对经济好转有所支撑。2017年第1季度,进出口额均出现同比正增长。1-2月合计,出口同比增长了6.5%,有望结束持续了5个季度的同比负增长;进口同比增长了5%,有望结束持续了8个季度的同比负增长。鉴于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开始回升并双双由负转正,日本的衰退型顺差的状况或将缓解。

  2017年3月的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维持对日本经济正“持续缓慢复苏”的基本判断,并保持目前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此次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以7比2的投票结果,决定继续维持短期利率在负0.1%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0%左右的目标值。此外,日本央行决定继续每年从金融机构购买80万亿日元资产额度,以尽快实现其设定的2%通货膨胀目标。

  金砖国家经济活力回升。2017年1季度金砖国家经济整体延续向好态势。俄罗斯制造业PMI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1-3月分别为54.7、52.5和52.4,制造业复苏态势不断巩固,俄罗斯经济正在逐步摆脱经济负增长状态。巴西制造业PMI仍处于枯荣线下方,但有所上升,1-3月分别为44.0、46.9和49.6,显示制造业慢慢有所恢复。此外,巴西当前经济形势的当前形势指数(ISA)上涨了2.2点达到70.3,这是自2015年8月以来该指数达到的最高水平。印度1-3月制造业PMI重新恢复至50以上,分别为50.4、50.7和52.5,印度商品和服务出口和进口继续维持快速增长。南非制造业PMI继续维持在枯荣线以上,1-3月分别为51.3、50.5和50.7。

  东盟六国与韩国经济回暖进一步坐实。东盟六国2017年第1季度加权平均经济增长预计为4.7%,与上季度持平。由于主要外部经济体均出现显著复苏,本地区始于上季度的回暖被进一步坐实,所有六个国家的经济前景都将好于上年。外需好转给韩国动荡局势下的经济带来正能量,预计2017年第1季度经济增速为2.5%,略好于上季度。受内外需回暖及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影响,本季度各国通货膨胀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货币走势平稳。本季度东盟和韩国回暖的坐实也较多源自中国贡献,向中国出口多出现双位数增长。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势头有所缓和。2017年1季度CEEM大宗商品价格[2]较上季度上涨10.1%,同比上涨72.1%,在经历了1年的快速上涨后涨幅收窄并有走稳迹象。石油的触底反弹过程基本结束,进入供需再平衡的调整过程,在此期间国际政治的复杂化会加剧其区间内的震荡。上季度OPEC达成减产协议后,OPEC产油量下降,但这部分市场份额被非OPEC国家趁机获取,主要体现在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产油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使得供应端保持平稳。美国的例子最为明显。随着油价升至50美元上方的成本线,大量页岩油生产商复工。截止4月7日当周,美国的活跃石油钻井机数新增10台,推升总数至672台,刷新2015年9月以来新高,也比去年同期高出84%。美国的石油净进口量一季度明显下降,商业原油库存也连续多月正增长。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原油出口创新高,对国际油市的影响更加直接可见。

  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回暖。2017年1季度,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2%,较上季度-5.2%的增速大幅回升9.4个百分点,延续了去年4季度以来出口回暖向好的走势。相较上季度,分地区看,1季度出口好转主要来自香港和欧盟。其中,中国对香港出口下降4.4%,降幅较上季度收窄16.3个百分点;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4.8%,较上季度回升8个百分点。1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7.8%,比上季度回暖5.8个百分点;中国对东盟和日本出口分别增长4.6%和4.3%,较上季度好转近7个百分点。分产品看,1季度出口好转近66%的贡献来自机电产品[3]。其出口同比增长5.1%,较上季度回升10.7个百分点;1季度,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下降1%,降幅较上季度收窄4.2个百分点。

  中国进口增速继续显著上升。2017年1季度,以美元计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3.3%,较上季度的2.1%大幅回升21.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2016年2季度以来逐季回暖的走势。进口大幅回暖受到了内需继续好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外需改善的支撑。

  二、美联储加息,全球金融市场波澜不惊

  全球金融市场2017年1季度运行平稳,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上升。外汇市场总体波动性下降。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数据持续转好,对高收益货币的套利交易再次兴起,推动中国以外的大型新兴经济体货币普遍升值。

  全球股市普遍向好。发达经济体中,美欧日股市涨势突出。美国股市1季度相比上季度平均涨幅超过6%,法国德国股市涨幅更是超过9%,日本股市涨幅也接近8%。新兴经济体股市普遍向好,巴西甚至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高,印度股市也几乎追平多年来的峰值。不过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股市波动性也更为明显。

  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调整分化。发达经济体不同程度利率上行。新兴大国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随国际金融环境趋向稳定,短期拆借利率有所下行。美联储升息直接带动美元LIBOR上升,虽然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仍维持了之前的量宽和负利率政策,但市场拆借利率有一定上行,上行幅度非常小。与之相比,人民币短期拆借利率则在央行有意的流动性调节下显著上升,平均较去年四季度上升18.4个基点。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则得益于通胀下行以及资本流入增加的因素,银行间市场短期拆借利率有所下行。其中印度、俄罗斯相比上季度平均分别下降10和14个基点。全球长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比上季度上行31个基点,欧元区长期国债市场对此有比较明显的反应,上行达19个基点。日本长期国债市场反应较弱,接近8个基点。新兴市场上,印度、韩国、土耳其等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不同幅度上行。巴西长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以来大幅下降,今年1季度仍延续这一势头,则是主要得益于通货膨胀水平的快速下降,全国消费者物价同比增速从2016年初的11.3%已下降至2017年2月的4.7%。

  跨境资金流动总量同比增速下降,跨境资本外流规模下降,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弱化。新年伊始,外管局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外流管制,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逐步平稳,离岸市场CNH甚至与在岸市场CNY出现倒挂。企业获得美元后持有美元结汇意愿大幅上升,企业涉外支出的购汇比率随之下降。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与支出总额为14000亿美元,同比下降15%。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6891亿美元,同比下降8%,银行代客涉外支出为7091亿美元,同比下降21%,涉外收付款逆差为200亿美元。银行结售汇差额逆差为755亿美元,跨境资本外流规模下降。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逐步弱化,市场主体结汇意愿逐步回升。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银行代客结汇占银行涉外总收入比率从45%上升至49%,银行代客售汇占银行涉外总支出从61%降至至54%。

  三、2017年全球市场展望

  全球经济上行趋势短期内仍将维持,但是上行高度有限。2016年下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PMI不同程度回升,全球贸易回升,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涨价。这一趋势在2017年1季度得以延续,尤其是制造业的回暖程度达到新高。当前的经济复苏,尤其是制造业和相关投资的复苏,并非来自新的带动经济上行的中长期力量,而是来自对过去几年投资低迷的补偿。供求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企业盈利预期改善,投资和生产回升在情理之中。得益于未来全球经济环境改善,中国出口增速也有望改善。

  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欧洲大选。荷兰大选虽顺利过关,报出对市场有利的结果,但接下来的法国大选、苏格兰宣布将再次进行独立公投等因素或给市场带来负面冲击,英国脱欧进程也存在不确定性。反建制党派可能在法国和德国大选中获胜、英国脱欧谈判变得棘手,以及全球保护主义升温将是欧元区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2,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美达成了100天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中美经贸分歧。这是中美双方政府积极努力的初步成果,但究竟能够达成多少共识还难以确定。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主要来自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和中美经济基本面,减少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潜力不大。美国如果过度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不仅成果有限,而且将会对中美双方福利带来严重损失。3,大宗商品价格的再次剧烈调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达到高位且缺乏进一步上行动力,未来可能会面临较大认知分歧和价格剧烈动荡。

  [1]China External Environment Monitor,根据外需分布确定各国权重的PMI加权,简称CEEM-PMI。

  [2]CEEM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月度)综合计算前五大进口商品月平均价格,并根据中国进口量分配权重。5种商品价格为OPEC一揽子石油价格、普氏铁矿石综合价格指数、澳大利亚动力煤FOB价格、钢材亚太地区远东市场综合到岸价以及美洲综合大豆价格。指数以2012年平均价格为基准。

  [3]这里产品分类为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他产品三大类。2017年1季度,这三类产品占总出口比例依次为58.2%、19.7%和22.1%。

2017年1季度货币政策相关文章:

1.2017宏观货币政策

2.2017中国现行货币政策

3.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

4.201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2017货币政策

    316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