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读后感

嘉敏分享

  形势与政策观后感怎么写,这里有几篇范文可提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读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读后感篇1

  形势政策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历史选择也是历代伟人领袖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人们从中国的巨变中深深地意识到,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为何对中国道路如此自信,为何走中国道路如此坚定?除了因为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结晶,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缓慢的,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既然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才使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主义。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读后感篇2

  中东地区的大国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歇。利比亚扳倒卡扎菲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即剑指叙利亚、伊朗两国。近期,欧美军事打击叙利亚的信号愈发明显,法国直言或将军事干预,并在土耳其等地帮助训练反对派军队,美国则敦促公民撤离,阿盟也欲派遣观察团,叙利亚战事正一触即发。分析指出,对于中国而言,其实西方打不打叙利亚,都值得中 国方面高度警惕。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句老话,但用来解释今天的时局依然有效。2011年初刚刚打了一场利比亚战争的西方各国,之所以急于再次发动一场叙利亚战争,就是因为时间紧迫。2012年被称作大选之年,美国、法国等诸多国家都将举行总统大选。而持续肆虐的债务危机令各国难以在经济上交出满意答卷,只有寄望通过外部的军事行为满足军工复合体的胃口,同时也可以转移国内视线。从交易的角度来看,战争也是一笔巨大的交易,双方围绕着止损点展开争夺,谁先败下阵来,则账面亏损变作实质亏损,而获胜一方则收获利润,即便交易途中可能出现账面亏损,但止损未到,便可无虑。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西方发起对叙利亚的战事,必定将全力以赴直至取得胜利。而一旦叙利亚失陷,伊朗的处境将更加艰难,中国的能源线也将受到极大的牵制。当然,中国和俄罗斯的强硬态度,仍然令叙利亚的结局存在不确定性。俄罗斯立场鲜明:派出了三艘军舰抵达叙利亚水域,并且扬言要派出航母为叙利亚助阵,另外在反导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唇枪舌剑,西方受到的压力自然不小。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西方不打叙利亚,也值得中国警惕。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即使是不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也将挑起叙利亚的内部及外部事端。阿盟已经被成功洗脑,矛头直指叙利亚,法国据悉也在帮助训练叙利亚的反对派军队。因此,未来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挑起叙利亚的内乱,并借此挑起阿拉伯世界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纷争,对于美国而言其实更为有利。毕竟有俄罗斯助阵,战争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是较大,而且美国也正在从中东逐步撤出军事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阿萨德政权,美国不仅免去战争的不确定性,也可以避免什叶派穆斯林的坐大,还不会影响中东撤军计划。因此,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也就能够很好的铺开,进一步实现对中国的多方面围堵。美国此前爆出伊朗计划刺杀沙特驻美大使的猛料,无非也是想实现这样的战略意图。因为无论如何,只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出对叙利亚问题已经表现出急不可耐的样子,那么中国就必须开始提高警惕,并且需要提前对形势进行预判,以便及早布局,防止危机来临时不断失去主导权,因为美国的终极目标仍是中国。 西方国家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认知中,流行一种看法,即任何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中东,中东同时也是埋葬大国的坟墓。在当前的国际体系转型阶段,任何大国仍须高度重视这个“板块”的战略价值:地理位置,油气资源、重要的文明文化影响力、在各种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政治经济作用、对其他大国力量构成的牵制、屏障功能,等等。问题在于大国与这个

  “板块”交往的目的和方式:是侵略、占领、控制和干涉,还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中国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应继续坚持冷静客观的研究判断,根据国际体系转型中的大国力量变化和相应政策调整还未形成的国际局势,从中捕捉中国的发展机遇,并认真地谋划中国在中东伊斯兰地区的战略部署。这里谨提出的几点看法。

  第一,重视构建中国的中东战略。如果政府和学界都能认同上述的“现实导向”范式,那么就得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在外交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主动设计、经营中国的中东战略,包括核心国家或重要次区域组织的确定,各种合作机制的构建,议程的设置等。在G20还处在建章立制阶段,国际体系转型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的现阶段,及早加强同西方国家最感棘手却又具有全球影响的伊斯兰国家的沟通和协调,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互利共赢,也有利于化解西方国家对华的持续挑衅和施压。

  第二,中东的战略空间正在出现变化。奥巴马一年多来的中东外交与布什政府相比,虽有区别,但美国欲主控中东事务的目标未变,它中东政策中的双重标准也未变。但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视角看,奥巴马政府是口惠而实不至。美在中东的政策调整,现阶段正呈现出战略收缩态势,客观上已为其他大国和新兴大国腾出了战略空间。

  第三,中东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在当前的国际体系转型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建过程中,大国固然是主导力量,但从文化文明体系看,也必须高度关注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一的伊斯兰核心国家的价值观走向,是继续片面强调战斗的“圣战”观,还是转向温和中正的伊斯兰中间主义道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油气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也就必须关注世界主要能源产地中东海湾国家的政策走向,如它们对新能源的看法,对中国油气合作多元化的反应等。从非传统安全看,我们还必须关注中东核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等威胁的发展态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较之美欧与它们的关系,一直具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友好传统,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优势和亮点。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在能源需求和海运通道安全方面,仍将依靠中东;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也离不开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合作。因此,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将中东伊斯兰国家关系仅定位为中国“周边战略的延伸和大周边战略的组成部分”,已不足以反映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关系的实质性内涵,在中国已经形成广泛全球利益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改用“中东伊斯兰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支撑”这样的定位,使之更加符合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始终建立在“假想敌”基础之上。事实上,包括中国和中东伊斯兰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维护的只是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自己的文明文化传统,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具体应对西方国家的肆意挑战或压力时,与中东伊斯兰国家这个“战略板块”构成掎角之势,不失为是一种有利于双方的选择。

  第四,大力加强包括宗教交流在内的人文外交。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看,坚持求同存异精神,深入开展文明对话,是中国发展与这一“战略板块”关系的重要基础。 对中国来说,中东伊斯兰国家虽是一个“战略板块”,但在国际体系转型期间,恐仍会延续其被动惯性。研究中国不要等着它们来了解、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政策,而应多采取主动,积极走出去交流,开展人文外交、公共外交,有针对性地去做争取、整合工作。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读后感篇3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 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

  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隐性原因—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

  1、当生态失衡后,稳定协调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效率便会受到影响而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有效物质和能量的产出减少,即生态供给量减少;加上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使整个社会对生态的全面需求急剧增长,造成总需求大大高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必然拉动相应的物价不断上涨,从而产生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生态失衡的表现之一是生态环境恶化,治理生态环境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治理的社会成本费用又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各个公民和厂商,这种社会成本最终要由生产厂商来承担,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升高,相应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生态失衡还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开采的难度日益增加,由此导致资源开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价格上涨,使生产厂家的内在成本增加,造成所谓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生态失衡所导致的生态结构的失衡和环境污染在导致供求总量失衡时还会使供求结构关系变形。即使整个社会的产出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却会因为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而无法满足总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门的产品价格上升进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机构型通货膨胀。

  二、 通货膨胀的对策及措施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

  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从综合效益来看,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竞争力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周边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崛起,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淡化,很多企业把工厂往东南亚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迁徙。不过,这其实可以用效率来补足。用简单一句话来讲:“中国劳动力工资是越南的4倍,同样的劳动力在中国产量是越南的10倍。”


猜你喜欢:

1.2017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2000字3篇

2.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心得7篇

3.2017年形势与政策总结

4.形势与政策2017年心得体会

5.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精选

    3047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