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是什么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那我们要如何养殖鲟鱼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鲟鱼的饲养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鲟鱼的饲养方法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鲟鱼的外形特征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鲟鱼的生长繁殖
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裏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
鲟鱼的病害防治
一、卵霉病
1、病症与病因 卵的表面长有黄白色的毛状絮状物,严重时鱼卵在水中像一个个圆球。发病原因是卵上寄生有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毛绵霉等。这种病多发于受精卵的人工孵化阶段。
2、防治方法 主要是提高卵的受精率,清除坏卵及未受精卵,防止其腐烂后污染水质;其次是可以用50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孔雀石绿浸洗鱼卵15分钟。
二、水霉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是因鱼体受机械创伤后,患处感染水霉而致。严重时病鱼行动迟缓、体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防治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浓度为35-50克,每立方米水体的孔雀石绿和1%的食盐水混合溶液浸泡20-30分钟,有一定疗效;二是在苗种发病期间通过提高水温加以控制,水温范围为25℃以上,最好是28-50℃。
三、出血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 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 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以及在饲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四、细菌性肠炎
1、病症与病因 此病为细菌引起的。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 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五、肿嘴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病征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 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六、锥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时;其中第一二天用药量为40国际单位,第三天后用药量为20国际单位,约7天左右可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七、车轮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八、斜管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九、小瓜虫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病征是: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外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发现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十、三代虫病
1、病症与病因 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过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 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十一、拟马颈鱼虱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 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
十二、肝性脑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多发于鲟鱼苗种阶段,鱼体重在15-20克、体长15-20厘米之间。发病原因是饲料中的添加剂有毒。发病鱼体色、体表均正常,无明显病症,偶尔鱼的头部前端和吻部前端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部呈粉红色,患病鱼初期有跳跃现象,散游或独游,食欲下降;后期则处于昏迷状态,停食,而后陆续死亡。解剖发现肝脏呈紫色、褐色、灰色,肚糜烂,胆囊正常,肠内无食物,肾脏、脾脏和心脏正常。病鱼的脑组织坏死,糜烂。
2、防治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乳果酸或乳梨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尚不严重的病鱼,可在饲料中添加对鱼肝损害不严重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
十三、心外膜脓肿病
1、病症与病因 鱼的体色正常,体表除心脏部位外无其他症状,肝脏的外型略显肿大,其颜色受个体大小而有所不同程度的淤血点影响,个体较大者呈黑色 ,小的则为红色,或局部出现灰红色。心脏外表呈不规则凹凸瘤状,腹面由白到红,动脉球红色。个体较大的鱼体心脏前端为灰色,后部为紫红色;稍小的个体心房肿大。患病鱼体前肠空,后肠食物较多。肠壁、肾脏、鳃、脾、脑等器官外观无异常。病鱼患病初期适量下降。散游或独游,后期则游动缓慢,停食以致死亡。
2、防治方法 因病原不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投喂人工养殖的水蚯蚓或减少饲料中添加的药物。
十四、心外膜脂肪织炎
1、病症与病因 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理变化,解剖可见有严重的脂肪肿,心脏表面颜色为灰褐色到黑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可见受损坏的细胞在血管周围向中心集中,或呈带状沿心外膜边缘脂肪组织分布,严重时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组织增生,脂肪被炎性细胞和增生组织所代替,而脂肪组织下面的心肌层未见异常。脂肪组织细胞坏死。此病仅见于高首鲟。致病原因可能是营养失衡或过量摄食脂肪所致,也有人认为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等所致。
2、防治方法 主要预防措施是提高饲料质量,满足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量
十五、黑体病
1、病症与病因 病鱼身体发黑,瘦弱无力,腹部瘦小。解剖可见胃内无食物,肠道半透明,内充满淡黄色黏液。病因是代谢不正常或营养不良所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规格为8-12厘米的幼鱼阶段,危害不大。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质条件,采用流水养殖方式;或将病鱼移至另一池内,改投线虫或营养较好的饲料。
十六、大肚子病
1、病症与病因 病鱼腹部腔膨大,腹部向上浮于水面,游动无力,。解剖可见胃中食物较多,有气,肠道内有气泡。有人认为是营养不良或气单孢菌引起。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质条件,降低养殖密度,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6%、或干酵母8%-12%、或大黄3%,5天为一疗程,若发现鱼粪便变稀,应及时减量用大黄。
十七、红斑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多发于仔鱼阶段。病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及背部、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鱼上浮水面,游动缓慢,一般从发病开始到死亡时间仅10天左右。发病原因可能是水蚤、虾类咬伤所致,或在孵化过程中水流过大所致,无传染性。
2、防治方法 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时的水流速度,避免仔鱼受伤。
看过“鲟鱼怎么养”的人还看了:
1.鲟鱼如何饲养
4.饲养中华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