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氛。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引发各种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原因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这种模式已经悄然渗透到校园,步入大学想轻松度日已经不可能。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里的竞争比社会上的竞争一点也不低。这首先表现在学习上。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学生不仅必须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还必须学习如何有效的支配时间,有效的学习等,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2、大学生负载的期望过高
在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下,受教育,特别是进入大学,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仍占少数。因此,一旦有些人考入了大学,可以说他们就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这样的大学生几乎承载着整个家庭,或整个村庄人的期望。特别是那些从边远的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他们承载的众人的期望更高。大家都觉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在大学里,以及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上做得更好,而事实上大学里人才济济,在一个新的集体里,他们是否能象在原来的集体里一样突出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原来的中学里,考核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而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远远复杂得多。并非原来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就一定优秀,而且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并不能表示你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更不能代表你能够在方方面面都特别突出。但是当大家都意识不到这些时家长就可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当学生不能表现的如家长期望的那样时家长就会不断的给学生压力,有时甚至爱也成压力,使得大学生在大学起步时就背负了过高期望,结果就有可能被这样的期望压垮,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对大学生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大学生是我们的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来源。作为对一个企业或单位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社会当然期望自己未来的员工都应该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即能用,用即能干,干就干的出色。
3、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低。面对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和精神负担,任何一次小小的挫折或困难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把他们压垮。
从心理适应方面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普遍都比较低。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运转,在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单一等问题,等到发现需要面对许多新的、陌生的知识时,或面临新的问题时,学生们常常会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结果或紧张、或恐惧、或逃避,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时,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从情绪控制方面看,大学生阶段正处于人的思想情感发展和丰富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很快,而且他们很敏感,学生和生活非常容易受情绪的左右。但在大学里,学生的生活相对于中学时期,还是要独立得多,父母、老师与学生接触大大减少,而学生们在自己的情绪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就突然失去了依赖,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控制比较差,而在情绪化的状况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决定,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本来情绪就不好,结果学习又不好,没有效果,或者是决定干的事是错误的,或者是干的不好,使自己的情绪进一步低落,甚至影响到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会丧失自信。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他们不可能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抓得很紧,甚至有过分之处,但是我们对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却可以说是疏于引导。原来一直进行的思想教育也由于缺乏效果而流于形式。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由于原本就毫无准备,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围饶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运转的,成绩的高低,能否达到重点大学得分数线等等,以分数为标准的衡量指标,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把目光死死地盯住学生们的分数,而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几乎被人遗忘。即使有人想重视,也会被“考不上大学,什么都不是!”的理由顶回来。当这些心理素质极薄弱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随着家人、老师对学生的控制的减弱,学生们需要自己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时,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变得格外的突出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
1、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惧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2、冷漠。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手段。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
3、狭隘。狭隘表现为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思想上产生“意结”常常为一些小意见和得失而烦恼,不能自拔,遇事好猜疑,万事计较。
4、狂妄。狂妄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需狂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任性逞能、目中无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
5、自卑。自卑表现为完全丧失信心、胆小、信心不足。病态的表现为:怕见生人,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为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研工作
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提是为了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
4、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种教学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及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5、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
总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医学等多学科人员的合作,形成综合研究,综合服务的力量,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