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网更要读书阅读题及答案(2)
高中语文阅读题解析
就今年名著阅读试题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第25题采用主观题(微写作)的形式,分值为10分。总分值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显然,这样的比重会对教学实践中经典阅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其二,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今年《考试说明》所明确的考查的范围为《红楼梦》《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就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学生读完所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考虑到了教学实际,比如第25题不仅有三道题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这几道题涵盖了6本书,为没有全部读完这6本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其三,考查体现出层次性。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之后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倡导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整体把握、理解、感悟、个性化体验和思考就体现了考查层次的丰富。比如微写作第③题,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点很巧妙。这道题需要学生对所选人物的经历、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对雕像的设计上则完全可以有个性化的思考,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其四,强调名著阅读与“读”“写”的结合。比如第24题和第25题的第①小题与散文阅读结合,即将名著阅读与散文阅读勾连起来;而第25题为微写作题,即将名著阅读与写作勾连起来。这样的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五,立足于引导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开展。今年的名著题倡导学生真读名著、读整本的名著、有体验和思考地读名著,而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从试题呈现来看,第24题立足于“环境”,第25题第①题立足于“情节”,第25题的②③题都立足于“人物”;很显然,环境、情节、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关键的是,试题对这三个要素的考查没有要求死记硬背若干细节,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进而考查学生在整体了解基础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享受名著,在于倡导将经典名著变成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把经典名著琐碎化、功利化、试题化,防止将经典名著变成新的应试负担。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第一印象很重要
以下6点虽然只是皮毛,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最有用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一印象是整体上阅卷老师对试卷的直观感觉,很重要。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下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中高考评分原则下,你得分的机会就很大了。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二、给阅卷老师美的享受
漂亮的答卷可以给阅卷老师美的享受,让老师保持愉悦的心情批改你的试卷,可以让双方都满意。
只要记住两点:
1、可以写得不漂亮;
2、一定要能看清楚。
记住,你是参加考试,不是书法比赛。
以下是采访实录。
学姐说:
我去年参加的高考,感悟颇深,在此说点经验来分享。
在高考之前的N个月,我们的语文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写这样一种字,宽度与作文纸的格子基本一样,而高度只有作文纸格子的三分之二,而且居中,就是基本连成一横行,但是行与行之间距离很大,高考是电脑阅卷,这种字体被我们学校视为“高分字体”。
写起来我感觉很别扭,但是,在投影上一看,真的很可观,它不要求你的字漂亮,有字体,可以遮盖你写字的一大部分缺点。
老师说:
从电脑阅卷的经验来看,这么几点:
1、写楷书,也就是说尽量不要连笔;
2、字要写得稍大;
3、需要一大段文字时,写之前要排版。
如果你平时字写得丑,卷面糟糕,那么你写字一定要写得慢,考前可以找几个题目,强迫自己慢慢地写字,一笔一画地写字。放心,写字的速度跟完成整张试卷的速度一点关系都没有,答题速度只取决于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你思考的速度。
高中语文阅读解题思路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看过“读网更要读书阅读题答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