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议论文专项练习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2分)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7.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8.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8 分)三种诸葛亮邓拓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 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1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1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 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 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 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 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16.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2分)
A. “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 “风景这边独好”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8.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9.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4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2分)
说“笑”
杰斯·贝林
①那个夏天,我跟一只名叫“金”的大猩猩呆在一起,每当我抓住它的脚趾轻轻一捏,它就会抖着肩膀,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十五年来,那笑声常回响在我的耳畔。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有幽默感吗?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大鼠也会笑,贾克·潘克塞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他研究的课题是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
②潘克塞普和助手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实验,结果发现,在功能性和表达方式上,大鼠都和人类儿童的笑声有显著共性。大鼠似乎很怕痒,越怕痒的大鼠,通常也是群体里最爱玩的;挠痒能增进与大鼠的联系:被挠过的大鼠会主动寻找曾给它挠痒的手。如果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大鼠的笑会明显减少。如果有两只“性格”不同的成年鼠,那么幼鼠呆在喜欢吱吱发笑的成年鼠身边的时间会更长。这些显然不能只归结于愉悦的生理体验了。但潘克塞普对实验结果的解读,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但他坚信:“我们有证据和理由提出这一谨慎假设:幼鼠打闹时发出的吱吱声和人类婴儿的笑声,在进化上有某种联系。”
③不但某些动物会笑,而且笑也是它们的天性。不过,潘克塞普也承认,它的发现并不表示大鼠也有“幽默感”。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不能与人的“幽默感”同日而语;尤其成人的幽默感,作为高级的社交体验和增进社交的情感手段,似乎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其他动物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待研究,但他认为证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说猫是鼠一生的痛,那么当猫发生意外时,比如当猫掉入陷阱,或被揪着尾巴扔出去时,大鼠会不会心花怒放,会不会‘吱吱’地笑出来呢?”有人真做了这样的实验,大鼠目睹后却无动于衷。
④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神经心理学家马丁·梅尔曾的实验表明,大脑成像的结果显示,让人类受试者观看滑稽动画片或听讲笑话时,不仅在进化上古老的脑区如杏仁核和伏隔核会更加活跃,进化上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也会活跃起来,其中包括前额叶皮层的广泛区域。而当给大鼠受试者挠痒时,其并不发达的大脑皮质却处于静止或微动状态。所以尽管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笑,但人类的笑似乎还需要其他物种不具备的、更加特殊的认知神经网络的参与。
⑤各种各样的社交刺激,甚至负面情绪都能使人发笑,并激起其丰富的情绪。心理学家斯查梅塔特的研究证明,仅凭笑的声音特征,听者就能察觉出发笑者的心理意图,有时还会作出相应反应。他录制了传达不同情绪的笑,如愉悦、嘲讽、幸灾乐祸以及被挠痒等笑的录音,又组织多名受试者辨“笑”。尽管这些笑的差别十分细微,但受试者均能准确区分各种笑声。受试者对于幸灾乐祸之笑的判断尤其有趣:发笑者占主导地位,但不像嘲讽者那样居高临下;对被笑者既不友善也不敌对……
⑥可以肯定,有许多灵长类哺乳动物已经在表达不同情绪的笑和笑以外的其他情绪,只是人类还没有发现和“听”懂而已。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和跨物种社交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将来也许会出现猫追捕大鼠撞树身亡而大鼠狂笑不已的情景。因此,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但我相信,在动物“吱吱”发笑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奇妙的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当我们更多地听懂了人以外的更多生物的“笑声”,就会结交更多的“异类”朋友,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25.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某些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发笑在生理方面的主要差别。(4分)
26.关于动物是否具有“幽默感”,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对此你怎样理解?(4分)
2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28.“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你认为这样做的价值何在?(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29.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30.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31.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2.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8分)
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①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强的是一位无名老僧,他轻描淡写的几招就把数位绝顶高手全部打败。无名老僧曾这样阐释过:练功者每练成一项少林绝技的同时,自己的身体都会遭受莫大伤害,并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每练一种武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最终,是越慈悲的人,武功越是高强。
②想来,这位老僧道出了一个涵盖人生的大道理: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
③我们的情绪需要化解。郁闷时,需要发泄来化解;伤心时,需要眼泪来化解;失意时,可一醉方休化解胸中块垒;仇恨时,则需胸襟与笑容来化解。化解后,心灵才会平衡,心绪平和,然后,人生会重新进入阳光地带。
④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化解。每天静坐室内,或写着文字或面对着电脑屏幕,慢慢地,思维迟钝,视力下降。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以动“治”静。走出房间,来到自然中,用绿色养眼,用空气润肺,让鸟语叫醒耳朵,借花香恢复嗅觉。经此化解,再回到学习或工作中去,我们必会精神百倍,心情舒畅,思维灵活,工作更加高效。
⑤几天前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比尔·盖茨将从微软帝国转向慈善世界。这也是一种化解,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不变的,一些人攫取了过多的财富,另一些人的财富必然会减少,进而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仇富等社会问题。这时,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就会选择慈善来化解危机,以和谐社会关系,让别人认可自己。
⑥人生离不开化解,就像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不懂化解的人,人生观必然畸形,人生道路必将褊狭,这样的人生必然存在危机;不懂化解的人,会拘泥不化,执迷不悟,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以致自己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永远无法窥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法体会人生精彩有趣。
⑦化解,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化解之道,就会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豁然开朗,突见柳暗花明。化解,更是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生命时段的校正与反思。懂得化解之道,人生就有所悟,有所得,精神修养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时,我们离成功也更近一步了。 (选文略有改动)
33.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的事例,其主要作用是:
(1)引出 的论点;(2) 。(2分)
34.文章③、④、⑤三段,从情绪需要化解、 、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2分)
35.文章⑥、⑦两段采用 的论证方法,强调化解能让我们
,更能让我们 的看法。(2分)
36.初三毕业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化解学习压力?谈谈你的体验或想法。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 C
【解析】
试题分析:C句中“满招损,谦受益”是讲做人要谦虚的,不是讲学习要刻苦的。
考点:句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稍加阅读即可作答。阅读题有些问题是很简单的,解答时不要自设难度,无端的绕弯子,已经明确的问题直接回答。
2.C
【解析】
试题分析:A《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中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B……“云云”应去掉其一。D“满招损,谦受益。”中的句号应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点评: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 加标点题 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3分,如答“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或“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也可。)
4.在国外,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当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个人的文明程度在国际上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会更大。(4分)
5.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述了不文明现象远涉重洋的原因。(共3分,论证方法分,观点2分。)
6.答案示例:在公共场合大专长喧哗时;在旅游景点知扔垃圾时。(2分,每点1分,其他合乎题意者也可)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读文章,能够明白作者的观点是批评“到此一游”现象,把握住如何批评?如何指导改正?写出及时核心观点。
4.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联系上下文含义得出“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所以,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
5.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事实论证”, “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7.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8.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1分):接着举出齐白石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1分),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1分);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9.D
【解析】
试题分析:
7.本题其实是概括作者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如本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运用“花开半时偏妍”这个话题,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示例: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8.本题是论述这个话题的论证过程。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分析这一论证过程。示例: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接着举出齐白石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9.D项中“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这句话是来论证“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这一观点。结合D项的分析,所以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点评:对于基本的议论文常识知识要熟记于心,在做题中,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论证方法一般证明前面的观点,有时可能是分论点。论证过程,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做题时,先把内容划分成几部分,然后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10.B
11.A
12.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13.(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14.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解析】试题分析:
10.题干“比较多的是……”与原文意思不符,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比如在云南……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所以B项不正确。新课 标 第 一 网
11.两个“诸葛亮”不一样:B、第七段第二行,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
C、偷换概念,“误用马谡使长亭失守”是为了证明“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
D、与原文不符,“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宁可多一些时候的诸葛亮倒也不坏”……“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12.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诸葛亮”在两个句中的意思。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因此阅读时注意将深入挖掘。
13.此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意分值,判断答案大致有几点内容。2,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进行概括,注意信息不要遗漏。3,注意扣题。题目问“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因此回答时应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14.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的观点,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基本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理解及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本文就属于最后一种,应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全文内容及语段的意思、位置、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尤其要注意,把句中的关键点解释透彻。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议论文要注意看清文章的结构,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
15.B
16.A D C B
【解析】
15.试题分析:“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的说法不正确,语段在文中起到提出分论点,引出下文论述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16.试题分析:根据空后面的“超然、自信、傲骨、洒脱”等词语,所引用的诗句与之语意搭配,第一个空应填写“众人皆醉我独醒”,第二个空应填写“风景这边独好”,第三个空应填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第四个空应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中的二和三两个空相对容易,可以先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另外两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感及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点评:整体把握语段内容,注意空前面的句子的内容与句式、空前后词语的搭配等特点,并要注意给出的选项中几个句子的特点,经过比较筛选,把正确答案选择出来。
17.D
18.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1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
的观点。(2分)
19.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
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原文语句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而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介绍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选择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18.试题分析:第四段论述了“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题目中的“不丹王国”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这个例子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
考点:考查学生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掌握能力。
点评: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必须有契合点,否则就无法证明论点,论证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19.试题分析:审题后找答题范围,即主体部分三至七段,找到其中的关键语句,可看到三个分论点,根据这些语句,便可回答本题。即同样的生活水平,觉得甜蜜、幸福的人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反之则会感到失落、痛苦。
考点: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及理解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议论文要注意看清文章的结构,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尽量要全面,不可遗漏。
20.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1.①引出论点: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强说服力
22.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圄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高与热爱。
23.举例论证(1分〉。引用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具体典型事例〈1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1分〉。【意近即可】
24.要求: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启迪,内容必须积极向上。
参考示例:我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童心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懂得了"爱的哲学"。
参考示例二: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参考示例三:我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了解到一个老北京人力车夫-一祥子从人变成鬼的悲惨经历,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从而更加珍惜今大幸福美好的生活。
【解析】试题分析:
20.读文章可知,题目就是明确的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即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照应题目,在段末也提出了中心论点“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21.第一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之后,照应题目,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引用具有引出论点的作用,同时又做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论点,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2.审题后确定范围,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每段有一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三、四、六段可直接提取,均为首句。第五段可根据段意概括,其分论点在段末。文章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23.此题易于混淆,表面看引用了很多人物的名言,但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言行为例,证明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因此应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4.我们读过的名著都可以作为备选作品,对哪一篇印象深刻,能找到与题目的契合点,我们就选哪一篇,如励志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幻类的《格列佛游记》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提取能力。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及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议论文首段的常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具有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但基本上概莫能外。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议论文要注意看清文章的结构,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论证方法一般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对于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从读书中发现的问题等等,自己不仅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还要多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答案】
25.①发声方式和声音特点不同:一是吸气,一是呼气;一是爆发式,一是共振式。②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不同:人发笑时大脑的古老区域和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都很活跃,而动物的大脑皮质并不活跃。
26.说“肯定”,是指发笑包含愉悦的生理体验和低级的社交体验。说“否定”,是指并非高级社交体验,没有一定水平认知能力的参与。
27.答案示例: ①如“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运用作比较,浅显易懂地写出了二者发笑的相同之处。②如“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运用打比方,形象说明人类对动物情绪的研究是肤浅、幼稚、片面和荒谬的。③如介绍斯查梅塔特的实验,通过举例子,说明人类与大鼠发笑的生理机制的不同,令人信服。
28.①人类对动物情绪表达的研究还非常肤浅、幼稚、片面甚至荒谬;②动物发笑可能隐藏着 “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 ③可以认识事物真相,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解析】
25.从“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可概括出发声方式和声音特点不同:一是吸气,一是呼气;一是爆发式,一是共振式。从“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更加特殊的认知神经网络的参与。”可概括出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不同:人发笑时大脑的古老区域和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都很活跃,而动物的大脑皮质并不活跃。
26.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依据。说“肯定”的依据是“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说“否定”的依据是“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似乎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
27.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画图表)等10种。从原文中选择一例,如:“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
28.联系:“因此,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说明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还很肤浅、幼稚、片面。联系“但我相信,在动物“吱吱”发笑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奇妙的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归纳出第二个要点。联系“当我们更多地听懂了人以外的更多生物的“笑声”,就会结交更多的“异类”朋友,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地球文明。”可归纳出第三个要点。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9.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30.(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3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即可)。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32.(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言之成理即可;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
29.读第三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30.读四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
31.读第五段可知,列举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读书的例子,并把他们的不同读书方法进行了对比。
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6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
③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A.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B.拟人 作比较 列数字
C.列数字 列数字 作比较 D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打比方)
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分类别)
C.我们导弹家族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分类别)
D.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列数字)
3.将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3分)
A、打比方 B、作比较 C、列数字 D、下定义 E、举例子
(1)、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
(2)、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3)、天空中的云大多很美丽,如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等。( )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4.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5.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 。(2分)
6.第④段首先采用了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8.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9.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10.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11.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12.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1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小题。(6分)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6.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光环的大小、云彩颜色的排列以及出现的位置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引用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判断”,用“常常”“大多”而不用“全部”,这些词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性与准确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⑴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⑵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⑶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⑷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⑸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⑹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⑺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⑻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
18.为什么说章鱼是“海中变色龙”?它有哪些特征?(4分)
19.“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0.文中第⑻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说它的作用。(4分)
21.文章第⑺段从那几个方面来体现雌章鱼“慈母”的特点的?请分条概括。(4分)
“零高度”飞行
①从上海浦东龙阳路往国标机场方向,一条白色的“游龙”飞驰而过,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仅用了短短的六七分钟时间,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令人折服、赞叹。这就是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列车竟然是在地面上“零高度”飞行。
②众所周知,超音速飞机要在几千米的高度飞行,直升飞机也至少要有十几米的高度才能飞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创造近乎“零高度”飞行的奇迹的呢?
③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首先要将列车腾空。
④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常导磁吸型”磁悬浮列车。这种磁悬浮列车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安装悬浮电磁铁,在轨道上铺设磁铁,利用磁铁的吸引力,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腾空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悬浮运行。
⑤为了保证这种悬浮的可靠性和列车运行的平稳度,必须精确地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保证磁场稳定的强度和悬浮力,使列车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厘米的间隙。这个间隙是使用气隙传感器来控制的。
⑥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除了将列车腾空,还得让它前进。
⑦磁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的原理一模一样。通俗地讲,在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就能使列车启动。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吸引,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N极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方向就反转过来了,即原来的S极变成N极,N极变成S极。这样循环交替,列车就可以持续向前奔驰了。
⑧为了控制列车前进的方向,列车侧面安装了一组专门用于导向的电磁铁。当车辆发生左右偏移时,列车上的导向电磁铁与导向轨的侧面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排斥力,使车辆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列车和导向轨侧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当车辆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运行在曲线或者坡道上时,控制系统通过对导向磁铁中的电流进行控制,来保持这一侧向间隙,从而到达控制列车运行方向的目的。
⑨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公里,比普通货车要快好几倍。那么,如此高速行驶的列车是如何做到行驶稳妥、安全可靠的呢?
⑩列车高速行驶,危险因素之一是转弯半径问题——转弯半径不能过小。上海的整条磁悬浮线路上需要转弯的地方也有几处,其中最大转弯曲线半径达到8000米,肉眼观察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在转弯时乘客不会有丝毫不适;而最小的半径也达到1300米,即使是高速行驶中的转弯,乘客也同样感觉平稳舒适。
⑪列车与轨道没有接触,安全制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磁悬浮列车的制动方式有三种:电磁制动、涡流制动、滑撬制动。当列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运行控制系统通过快速判断,对三种制动方式进行最优化选择,使列车停在合适的位置。
⑫由于磁悬浮轨道“平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万一轨道上出现障碍物对高速行驶的列车构成威胁怎么办?据介绍,磁悬浮轨道全线两边50米范围内装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隔离装置,人为在轨道上制造障碍几无可能。
⑬总之,磁悬浮列车的运行,真正实现了陆上交通工具的“零高度”飞行,是人类在交通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本文有删改)
22.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零高度’飞行”的含义。(2分)
23.本文围绕磁悬浮列车的“‘零高度’飞行”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况。(3分)
2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是如何做到行驶稳妥,安全可靠的。(3分)
25.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26.文章第⑫自然段的说明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阅读《泥石流》,完成小题。(共7分)
泥石流
①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突降暴雨,泥石流在8日凌晨倾泻而下。截至9月4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78人,失踪287人,受伤住院72人,其中转院治疗59人,治愈出院10人,还有3人住院观察,累计门诊治疗2315人。
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产生的大量水源携带上游堆积的丰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③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合理的开挖也会形成泥石流。有些泥石流是因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也会形成泥石流。如1972年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在一场大雨后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使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也很容易产生泥石流。此外还有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的大面积山体,也会产生泥石流。
27.阅读第②段文字,说说形成泥石流的三个条件。(3分)
答:
28.根据第③段内容,判断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分别属于哪一种,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材料一】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材料二】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将废弃物遗留公路边,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桥就是桥梁,涵就是涵洞)淤塞。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过发生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政伐掉了 ;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29.本文说明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0.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1.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2.读完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
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狮子被视为狰狞之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根据它的凶猛性格,设计出狮子雕塑,并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护卫。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古代陵墓和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两旁,甚至房梁、屋顶上,都有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主人并显示着主人的威势。
②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③唐代顺陵位于陕西咸阳城之北,其四方门口左右都有石雕的狮子作护卫。这些石狮造型夸张、体形高大,腿和爪都特别粗大壮实,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显得非常有力。这些石狮,立者作昂首行进状,蹲者呈张口挺胸势,整体形象使人望而生畏。
④北宋皇陵都统一建造在河南巩县,如今那里留下了大量墓前石像,其中石狮也不少。这些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
⑤明清时期,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狮子雕塑更多,在宫殿、园林、寺庙、王府里,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铜狮子、铁狮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故宫宁寿殿门前的铜狮子,为了强调护门狮子的狞厉,将其腿部的肌肉表现得特别鼓凸,嘴张得很大,露出很尖的牙齿,但这样一来,狮子反而失掉了整体的雄威。
⑥狮子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的风格特征和那个时代的特征相符合。唐代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步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上气势大不如前。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建筑装修上镶嵌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所以我们发现清朝的狮子有的竟成哈巴狗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
33.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
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
D.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3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代石狮高大威猛,腿爪粗壮有力,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
B.宋代石狮比唐代更具有写实性,头部及四肢等细部刻画得很真实。
C.唐代石狮呈现的风格与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D.宋代石狮的雕刻技术比唐代更加成熟,但气势却远不如唐代。
35.同学们要排练一出以清朝为背景的课本剧,大家为剧中的道具——“狮子雕塑”的设计出主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小华说:“让狮子的嘴张大一些,让它的牙齿尖一点,露出来。”
B.小鹏说:“设计得酷一点,让它头上的卷毛夸张一些,不那么写实。”
C.小莉说:“这个狮子呀,给它打扮一下,最好镶嵌一些宝石。”
D.小燕说:“别忘了,还要在它的脖子上配个铃铛。”
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A
【解析】(1)中“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是打比方;(2)中“6条”是列数字;(3)中“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是作比较。
2.B
【解析】B应是“作比较”。
3.C A E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列举了“31亿”“100次”数据;第二句将“云”比方成“招牌”;第三句“如……”列举了不同种类的云。
考点:说明方法。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句子的说明方法都是常见的,学生识记清楚。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是很多的,学习要注意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注意区别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比如,在说明文中常有“比方说”一词,不是“打比方”,而是举例,还有注意使用术语,比如,在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就是“比喻”,都要说“打比方”,而不能说“比喻”。
4.引出说明对象;(2)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
5.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
6.举例子 艾的药用价值(评分:2分,每空1分)
【解析】
4.此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作用的理解和把握,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人看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5.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联系上下文既得答案。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7.①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答对一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3分)
8.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答出说明顺序2分;说明理由共2分,其中结构1分,分析1分)
9.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10.B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根据第一段介绍内容写出其危害即可。注意语言简练。
8.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顺序的掌握。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理解具体分析即可。
9.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 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
(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10.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辨析能力,A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C项这个共振率是项圈藻浮力细胞的不是全部藻类的;D项“不会起作用”表述不正确。故选B
11.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12.作比较〈1分〉。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1分)
13.不能删掉〈1分〉。"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如果本掉,与实际情况不符,改变了原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4.C
15.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内容要积极向上。至少写出三点,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不畏强敌,以柔克刚;逶迤前行,勇者无惧
【解析】试题分析:
11.读语段可知,问题句“蛇助文化演进”是语段的中心句,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文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的。
12.根据句中的“与 相仿”可知,是作比较,这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数克”是列数字,因让写一种,所以把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写出来即可。说明的目的是突出蛇的小和轻。
13.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4.A中的“大量的”说法不当,原文是“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其它地方也有分布,但不是“大量”。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故B项中的“大约有70公斤”说法不当。D “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的说法与原文“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存在差异。
15.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原文,回答不能去掉。回答理由时,可把词语去掉再读一下句子,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比较的结果即可。一般从词语的作用、去掉后出现的情况两方面拟答。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和语句,根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寻找出正确答案。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段与前文的关联,把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即可。
16.(3分)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天上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17.(3分)B
【解析】
16.段首第一句话,是选段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17.B“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虹是通过方位来推测天气变化的,不是看它出现的时间。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本题考查说明文语段的理解。
18.第一问①章鱼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②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
第二问①善于变色(会施展“变色术”)②聪明警觉③有一定的攻击性。(每点1分)
19.(3分)不能去掉(1分),“一般”表明章鱼妈妈通常情况下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不排除有其它特殊情况(1分),去掉“一般”则表明章鱼妈妈一定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没有其它情况,表述不准确(1分)。
20.(4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2分);举例略。(第一问说明方法2分,举例并阐述作用正确2分)
21.(4分)①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②孵化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③平时翻动、冲洗孵粒,使它们获得氧气,保持清洁。④当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会因饥饿和劳累死在子女身旁。(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根据文章的第3段来分析为什么说章鱼是“海中变色龙”,示例:①章鱼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②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根据文章的第4、5、6、7、8段来分析它有哪些特征,示例:①善于变色(会施展“变色术”)②聪明警觉③有一定的攻击性。
19.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这一特点,常常用一些副词来体现这种特点。如本句,“一般”表明章鱼妈妈通常情况下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不排除有其它特殊情况,去掉“一般”则表明章鱼妈妈一定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没有其它情况,表述不准确。
20.第8段为了表现其具有攻击性这一特点,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这一句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准确地说明了大王章鱼的巨大。/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这里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真实地说明了大王章鱼异常凶猛。
21.文章第7段主要表现章鱼慈母这一特点,从产卵后、孵化期间等角度来分析。示例:①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②孵化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③平时翻动、冲洗孵粒,使它们获得氧气,保持清洁。④当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会因饥饿和劳累死在子女身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中涉及到概括内容、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方法等类型。概括内容做到“在审清题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语段,从前向后寻找关键语句,并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概括出它们的特点。提倡分条作答,但要注意分数的设置,一般一分对应一点”。说明文语言以及说明方法做到“说明文语言一般考查准确性和生动性两个方面。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说明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
22.指磁悬浮列车能够在距离轨道仅约1厘米的地方悬浮运行,且速度极快。(2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23.①磁悬浮列车如何腾空②磁悬浮列车怎样行进③磁悬浮列车如何保障行驶安全(3分,每方面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24.转弯半径足够大;通过运行控制系统实现安全制动;轨道全线两边50米范围内装有先进的隔离装置,防止人为在轨道上制造障碍、(3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25.举例子、列数据 用具体的例子和准确的数据,说明了磁悬浮列车最大和最小转弯半径的长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磁悬浮列车的转弯半径要足够大。(4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26.示例:
准确严密:“目前”限制时间,说明磁悬浮列车的隔离装置在当前这段时间内是最先进的,表达准确严密。 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轨道‘平躺’在‘光天化日’之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轨道平铺在地面上、毫无遮拦的样子。(3分,任选一个方面分析,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解析】试题分析:
22.“零高度”表明是距离很近几乎与轨道相挨。“飞行”既指速度快,又指其工作时需要架空。结合课文内容,这里的介绍的对象是磁悬浮列车。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23.读语段可知,“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首先要将列车腾空”“除了将列车腾空,还得让它前进。”“列车与轨道没有接触,安全制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掌控文中结构的关键句子,结合对这三部分的阐述简要概括即可。
24.读语段可知,“列车高速行驶,危险因素之一是转弯半径问题——转弯半径不能过小。上海的整条磁悬浮线路上需要转弯的地方也有几处,其中最大转弯曲线半径达到8000米,肉眼观察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在转弯时乘客不会有丝毫不适;而最小的半径也达到1300米,即使是高速行驶中的转弯,乘客也同样感觉平稳舒适。”是本文对磁悬浮列车的安全的阐述,应从此部分提炼出答案。
25.根据句中的“半径达到8000米”可知有列数字,由“上海的整条磁悬浮线路”可知是在举例子。
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说明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面积之大。
26.一定要注意题干限制的语段,即审清题目,不可到全文中找句子。读第十二自然段,找出准确或生动的例子,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据介绍”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明了内容的来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考查。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下定义一般要介绍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解释与之类似。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生动性,二是准确性。生动性语言的体现主要是使用修辞,运用典故,引用诗句等。准确性语言一般常用修饰或限制类词语。
27.答案:①有险峻的地形 ②上游有堆积的丰富松散固体物质 ③有大量流水来源
评分标准:共3分。一个点1分,答泥石流特点不得分。
28.答案示例:
材料一属于“不合理开挖”形成的泥石流。因为香港劈山填海或填方破坏了山坡表面的植被,影响了山坡的稳定性,赶上暴雨,造成滑坡。
材料二属于“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形成的泥石流。因为采石的地点在公路附近的沟内,大量的弃土弃渣难以处理,赶上夏季雨水汇集,容易形成淤塞。
评分标准:共4分。材料一、二各2分,答对类型得1分,分析时必须结合材料和原文,条理清楚,表达明白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7.阅读第二三自然段,抓开头几句从地质条件、天气状况方面来概括即可。
28.注意二则材料表达的共同内容是人为破坏的结果,从这个方面来概括。
考点:阅读材料,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内容明确,易于概括。阅读考试中大多有概括要点这类的题目,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文字信息,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直接引用或用自己概括,概括要点,语方要简练,点明即可,要点不能遗漏。
29.(2分,每问1分)答题要点:物种正在加速灭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用原文第⑦段中的句子“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回答也可)
30.(3分)答题要点:第⑤段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说出一种说明方法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速度之快。(1分)
31.(3分)答题要点: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不能删去;(1分)“或许”表示估计和推测,说明“某种生物灭绝”有导致“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跟着破灭”的可能,但这种情况并非一定会发生,去掉“或许”,就表示一定要发生,显得太绝对,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意思对即可,视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程度酌情给分。)
32.(2分)答题要点:读完此文,我得到的启示是: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非常密切,(1 分)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做出贡献。(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9.抓住第⑤段“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 100万倍。”这句话,可知道文章主要谈的是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速,原因是第⑦段中的句子“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是人类本身的行为”。
30.根据“比以前快了”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是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准确直观地说明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非常快。
31.先定性,说不能删,再解释“或许”的意思,“或许”是表示估计和推测,说明某种生物灭绝可能会导致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跟着破灭,但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如果去掉“或许”,就是一定要发生,太绝对。用“或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2.可以抓住“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来谈启示,说明人要节制欲望,用积极的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阅读
点评: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问一个词语能不能删去,先定性,再解释这个词语,看它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3.D 34.B 35.B
【解析】试题分析:
33.根据第二段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及三、四、五段的唐、北宋、明清都可以得出是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因此,正确答案应选D。
34.试题分析:根据第三段“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可得出 B选项不正确。
35.试题分析:根据第五段“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可得,明清时狮子的形象更为真实,因此B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