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宋史晏殊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芷琼分享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宋史·晏殊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宋史·晏殊传》文言文阅读原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宋史·晏殊传》文言文阅读题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规:规范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帝爱其不欺其可怪也欤B.延范仲淹以教后生焉用亡郑以陪邻

  C.当世知名之士蚓无爪牙之利D.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窃为大王不可取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殊推进贤才的一组是( )(3分)

  ①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②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③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④欲因群材以更治

  ⑤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殊小时被誉为神童,并被张知白举荐给朝廷。在廷诗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

  B.晏殊行事很谨慎,仁帝即位后,他用“垂帘听政”的办法解决了大臣丁谓和曹利用之间的争端。

  C.晏殊很注重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并都受到了他的举荐。

  D.晏殊重病期间仁宗曾亲自探问,但不久晏殊病逝,引起仁宗深深痛惜。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7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3分)

  (2)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4分)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3分)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宋史·晏殊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着帘子汇报,使太后在帘子内听政,不能看到他们是谁。(得分点:群臣奏事太后者,定语后置句式1分;其他两小分句,句意通顺,各1分。)

  (2)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得分点:平,平日,平素;好,喜爱,喜欢;其,代他,指晏殊各1分,句意1分)

  (3)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得分点:疾,病;行,将要,就要;愈,痊愈,好的意思,)

  (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5)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词意。规译为获取更为合理。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要联系原文,一一分析推断。A项第一个是代词,代晏珠,第二个是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B项连词,来;C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第一个为是做,第二个是认为

  【小题3】

  试题分析:①说的是请范仲淹教学生,④说的不是宴殊。⑤与其他人一起被任用。

  【小题4】

  试题分析:

  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等常见

  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得分点:群臣奏事太后者,定语后置句式1分;其他两小分句,句意通顺,各1分。(2)得分点:平,平日,平素;好,喜爱,喜欢;其,代他,指晏殊各1分,句意1分(3)得分点:疾,病;行,将要,就要;愈,痊愈,好的意思(4)得分点,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知通智。(5)是故译为因此。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

  《宋史·晏殊传》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晏殊。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参加殿试。晏殊文采神气没有被这种场合所震慑,提笔成文。皇帝很是欣赏,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为宋敌国。这么说意即晏殊不可重用)。”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否定了寇准的建议。两天之后,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接到题目后)晏殊说:“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文题,请换其他题目考我。”皇帝喜爱他诚实的品格,等到他写完文赋,多次称道此文。于是皇帝把他擢升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皇帝命直史馆陈彭年暗中观察晏殊都与什么样的人交游相处,得到回复后皇帝时常称许晏殊。

  第二年,皇帝召试晏殊为中书。升迁为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又迁为光禄寺丞,任集贤校理。晏殊父亲去世,回临川丁忧。 皇帝夺情,晏殊不得已终止丁忧,从祀太清宫。皇帝下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晏殊母亲去世,晏殊恳求满丁忧之期,皇帝又不允许。晏殊再一次迁任太常寺丞,被擢升为左正言、直史馆,成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晏殊迁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日子久了,成为翰林学士,又迁为左庶子。皇帝每次待见晏殊,向他问及政事时,晏殊都用巴掌大的小纸片以蝇头小楷书写意见。晏殊等到答奏完毕后,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皇帝颇为看重他缜密审慎的作风。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授权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摄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非议。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此事方定。后晏殊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这是太子的旧臣,恩惠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时,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晏殊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风旨。

  由于有次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怒了,用笏板撞他,把他牙齿打折了,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谪到宣州。过了几个月,改至应天府任职。晏殊延请范仲淹收徒讲学,兴办教育。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不久皇帝下诏任命晏殊为御史中丞,后改为资政殿学士、兼任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宋代的财政大臣),重新成为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这个相当于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等到太后逝世,晏殊从礼部尚书任上被罢免,主政亳州,后迁徙陈州,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以刑部尚书为本,兼任御史中丞,又成为为三司使(主财政的大臣)。

  晏殊徙至陈州,又徙至许州,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掌永兴军,迁徙河南府,又迁任兵部。因为疾病,请求归京师以寻医问药。康复后,再次请求出守,皇帝特地留侍经筵,下诏每五日便探访一次晏殊住处,待遇同宰相一样。过了一年,疾病加剧,皇帝乘舆将要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无非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足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司空兼侍中,諡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晏殊性格刚强率直,生活清廉简朴。累典州,属吏颇害怕他的急性子。善知人,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也。晏殊担任宰相兼枢密使,同时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想要辞退他兼任的枢密使一职,皇帝下诏不许。可见晏殊被信任知遇到这种程度。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其工于诗,闲雅有情思。晚年笃学不倦。《文集》共二百四十卷,等到删除梁、陈及以后名臣著述作品,成为一百卷的《集选》。


猜你感兴趣的:

1.新唐书裴潾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2.清史稿·甘文焜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3.史记·陈豨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4.晋书·魏舒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5.明史李钺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297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