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音乐鉴赏教案及反思
《梁祝》这是一部以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题材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经列为世界名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梁祝》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梁祝》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分析乐曲的主题,并能哼唱、记忆。
2.能够运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乐曲。
3.能够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难点
分析、哼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梁祝》音乐片段
师: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请把你们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梁祝》的资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课教学
(一)作品简介
1.请同学们按组别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与大家进行分享。
生:分小组介绍。
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的绝唱。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古至今,由于无数人被它的凄美爱情所感染,人们更使用不同的形式来传颂这个故事。比如京剧、吕剧、越剧昆曲、苏州弹词等等。而今天我们所欣赏的是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所表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提问:那什么是协奏曲呢?只有小提琴演奏的演奏形式叫什么?
2.展示课件
(1)协奏曲的概念。(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2)乐曲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提问的形式,初步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协奏曲的概念,为深入欣赏作品做准备。)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1.引子
聆听音乐,并思考,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模仿了哪种动物的叫声?这段旋律为大家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长笛模仿鸟的叫声,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画面。明确引子在音乐中的铺垫作用,为讲述爱情主题打下基础。)
2.呈示部
(1)聆听呈示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它的速度、力度、音区有何特点?主奏乐器是什么?
(2)呈示部—主部
①聆听爱情主题,思考:这段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如何用音乐语言来刻画“爱情“的?(从速度、力度、情绪、旋律进行等音乐要素方面思考。)
②随音乐哼唱爱情主题旋律。
③聆听草桥结拜主题,思考:这段音乐由哪两种乐器主奏?它是如何刻画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的?(从音区、力度、速度、情绪、旋律进行等方面思考。)
④完整聆听主部音乐,思考:爱情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何变化?
(3)呈示部—副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如何表现这种情景的?(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加以分析。)
②再次聆听副部音乐,思考:除了教材中出现的两个主题,还有没有其他的主题?并尝试着哼唱。
③边听音乐记录这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4)呈示部—结束部
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如何表现这种情景的?(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加以分析。)
(5)听音乐并完成以下表格。
主题
速度
力度
节奏
旋律
情绪
同窗三载
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
长亭惜别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听辨,熟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解决教学重难点。)
3.展开部
(1)聆听展开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它的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速度、力度、音区有何特点?
(2)看谱聆听展开部前三个主题,记录这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3)聆听展开部“不祥征兆”主题,思考:这段音乐中最突出的是哪种乐器的音色?它的旋律进行是怎样的?
(4)聆听展开部“封建势力”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怎样表现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的?旋律进行有何特点?
(5)聆听展开部“抗婚”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出激烈的“抗婚”场面的?
(6)聆听展开部“楼台会”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出”楼台会“时梁祝二人的悲痛心情的?这是小提琴与大提琴的第几次对话?与之前对话相比,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
(7)聆听展开部“哭灵泣诉”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祝英台坟前泣诉、哭灵投坟的情景的?(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加以分析。)
4.再现部
(1)聆听再现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它是否完全再现了引子和呈示部爱情主题?它是如何刻画梁祝“化蝶”的美丽情景的?
(2)随音乐跟唱“化蝶”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实践,加深对主题音乐的把握。)
5.巩固练习
(1)听辨几段音乐主题并说出片段名称。
(2)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3)老师讲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通过欣赏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那动人的音乐调动着我门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通过这部作品,也告诉我们真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梁祝》反思1
我在教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时,对学生 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学生为初中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2、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对民族音乐较为排斥,认为听不动。3、学生大都接触过《梁祝》的音乐,而且对其中《化蝶》一段较为熟悉。因此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整节课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
除了对学生分析外,我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分析,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把重点放在欣赏过程中,其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运用分段欣赏与讲解相结合,了解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各段的音乐表现力与元素。能使学生理解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特有音色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对各种乐器有所认知,并能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用动人的音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通过设计提问使学生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
由于,欣赏内容较多,学生活动较少,大部分时间都为旋律欣赏和教师 讲解。应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梁祝》反思2
上了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25分钟的欣赏课中,我用了录音机和CD机作为教具,给学生欣赏了《梁祝》呈示部分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能熟悉“爱情主题”的旋律。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一、在内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5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因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复听的过程能随乐哼唱“爱情主题”的旋律,如只选择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在时间上会从容很多,着重欣赏主部主题,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乐主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
1、导入。
这一环节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设问:“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故事的情节。而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含糊其词。
如当时可设计成这样的板书形式,整个思路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更易掌握音乐主题发
展的每个环节。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写景“引子”)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抒情“爱的主题”)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2、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在听赏“爱情主题”时,也是先给出问题“这一主题跟我们前面听过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处?重复了几次?是连续重复还是穿插重复?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听赏连接部和副部时,先把问题摆出“这一部分的速度、节奏、旋律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表达《梁祝》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了解到听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故在最后设置了3分钟的互动。
从头欣赏完整的呈示部音乐,“请同学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来即兴创作一段舞蹈。”但因时间已到,临时把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听歌曲《梁祝》并跟着哼唱。使学生更深刻记忆《梁祝》“爱的主题”,起到深化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