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哲理文章>

大学生青春奋斗的文章

淑贤分享

  牛顿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青春奋斗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青春奋斗的文章:唯有义无反顾,才能勇往直前

  作者:庄姜姜

  【1】

  经过观察,我发现那些没有弄明白自己追求的人,往往比那些朝着目标坚定前进的人更容易感到疲惫。后者往往是一天工作12个小时都少有抱怨,

  前者却明明一事无成,还总在感叹生活不易,前路艰难。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才会特别容易觉得“不值得”。

  年轻的时候往往太浮夸,总想把自己所有擅长的事情都做一遍好让别人都知道。

  慢慢长大却发现,即使一件事你可做到120分,它也未必是你想要的;而另一件事你只做到80分,若放弃了,便会永远不快乐。

  爱情,梦想,都是太感性的东西,没法用回报来衡量。

  但最后的最后,往往也正是这些义无反顾的勇气,才为我们带来了最好的惊喜。

  所以,在你出发前,请挑个你最想到达的目的地吧——就像选择恋人那样忠贞坚决。

  唯有义无反顾,才能一往直前。

  【2】

  无论胸怀多少壮阔的梦想,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步的努力上。

  可是努力谈何容易?

  是人便会有惰性,这惰性往往体现在一切温柔的情怀上:

  早晨离不开被窝,饭桌上放不下筷子,行动时迈不动脚步,该有所作为时施展不开拳脚。

  ——你可以被这惰性困住一下子,甚至一阵子,但绝不能被困住太久。

  太久都叫不醒你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梦想。

  我的书桌上曾经贴着一句话:

  “你总幻想自己会做一番大事,让所有人跌破眼镜,可事实是你连早点起床都做不到。”

  那是我最颓废的时候写给自己的,想要起点积极的警示作用。

  可等后来,真的弄明白了想要为之努力的梦想,却不用任何话语激励,拼起来谁都叫不了停,有事儿惦记着,睡觉都睡得不爽。

  最努力看书、写文章的时候,每天都在没完没了地阅读和输入文字,几乎连续一个月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吃饭和睡眠。

  周围有朋友劝我:“为什么要这么着急?我们还年轻。”

  可是我没有办法停止。

  我惧怕每一天的我不够努力,梦想就会离我远一点。我惧怕这样盖着被子蒙头睡了一夜,我的灵感就会少一些。

  ——我不敢停止,更不想停止。

  因为我知道,我幸运地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3】

  这样停不下来的例子还有太多。

  我认识的一个男生,高中时候成绩不错,结果高考失利,去了一个三本学校。

  浑浑噩噩地过了三年多,突然觉醒自己不想过得这样混账,便一刻不停地、迫切地想证明自己优秀给别人看。

  他选择了一所名校的顶尖专业考研——跨学校跨考区又跨专业。大家都说难度太大,不承想,他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只知道往前拼。

  一开始因太久没学习不习惯,他总觉得坐不住,本能地想站起来走到教室外面透透气。

  他一咬牙,索性在学校后面的工地上偷偷拿了四块砖头,绑在自己鞋带两边,想从桌子上站起来都抬不起脚。

  还有一个学姐,机械系出身,毕业后却找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咨询工作。

  刚进公司什么都不懂,跟客户聊几句就卡住,每个细小的事情都急着问同事,以至于人家都觉得烦,懒得为她解释。

  于是她每天把自己遇见的问题都记下来,晚上回到自己狭小的出租屋里,翻着买来的书,开着电脑,一个个找答案,时常弄到三四点,早上七点钟

  又准时去上班。

  就这样神奇地度过了惨不忍睹的三个月,她奇迹般地搞定了一单重要的生意,在公司里也迅速站稳了脚跟。

  那些在你看来毫不费力却优秀无比的人,其实没有一个不是非常努力。

  好在,每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过后,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你真正渴望到达一个地方的时候,你会开始拼命换算努力同幸福的转换,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其他。

  “青春为什么这么短暂?”

  ——这往往是我在赖床时抱着被子嚷嚷的话。

  “所以才要更加努力,赶快做完必须做的事,然后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呀!”

  ——这是我起床开始新的一天时,自己给自己的回答。

  【4】

  生命中需要那么一种纯粹的勇敢,去灌溉你心里最美的那朵玫瑰花。

  不断向前奔跑的努力,听上去或许很辛苦;可等到你真正找到了这种勇敢,你只会觉得这持续的努力是种莫大的快乐,甚至幸运。

  我们会觉得焦灼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更好”,而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就算生活有快乐也有失落,但只要有所收获,便是值得庆贺的。

  只要一直在前进,在崭新的每一刻里,你会不断发现自己更加精彩的可能。

  曾经的你在远方,最好的你在路上。

  大学生青春奋斗的文章:舒适区终有一天会毁掉青春

  作者:李尚龙

  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做舒适圈。

  这一个月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见到一个许久没见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刚刚被公司解雇。我问他,一个月没见,最近忙啥呢。

  他说,没忙啥,呆着呢。

  我问他,啥叫呆着。

  他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时间好快,这一个月啥也没干就过去了。

  旁边的朋友在创业,整天焦头烂额,于是问,啥意思,还能有这种状态,一个月不知道做了什么?我要给你点一首歌《时间都去哪了》……

  他说,滚。

  我说,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你这个月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特别无忧无虑,恨不得连电话都想丢了。

  他说,电话还是得要的,不过确实电话每次响起还是有点紧张,总觉得自己安稳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点点头,想起了《肖申克救赎》里的一句话: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呆着,这种“舒适区”一旦被建立,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了周围的墙,恋上了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每个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而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我们都有过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妈叫停的时刻,但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回家后,不过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计划了。

  看,他们的舒适区,就这么变大了。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毕业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穿着打扮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而后者,更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累很忙,不过是重复无意义的循环着,这样的生活,过着过着只会觉得舒服,却没有本质的变化。

  我曾经见到一个在医院门口收费的哥们,每天摆着一副臭脸,谁也不能多问他一个问题,否则他会大发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后来,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后,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个人舒适区被打破,才能见到突破和卓越,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功劳,也就没有苦劳》,说这个时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无闻埋头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创造力的人,所以,那些总是在舒适区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墙,甚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围城,就像每个远行的人,也都记得回家的路。不过,人的区别不过是围城的大小而已。

  人应该要有一颗愿意挑战的心,有一个喜欢探索的心态,学着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尝试见一些没见过的人,试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别怕自己在年轻的日子里,把日子过成发条,只剩下滴答滴答。于是,从开始工作第一天起,就没有坐过班,即使是现在创业,董事会非要求坐班,我也断然拒绝。甚至有一段时间闹得很僵,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全心投入这份工作?

  我跟他们说,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时一周坐五天,也就干了十个小时的活,搞得自己也郁闷。而我给我自己安排时间,是主动的,工作十个小时,效率可能是二十个小时的。

  后来,我拿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许多事情,跨了几个领域,这些领域能互相协作,而且都做得不错。

  其实,我还有个原因不愿意坐班,就是我特别了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变得循规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这么强的创造力和闯劲儿。我怕自己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换了环境就不适应了。

  不过是想趁着年轻,趁着还没定型,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让自己更强大点,强大到能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活得下来。

  至于舒适区,等我老了,拼不动了再回去过吧。

  我其实不赞同年轻人刚毕业就走进写字楼的一个办公室参与写字楼政治,我希望他们能多出去看看,哪怕这个业务很累很忙需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刚毕业就用青春年华在办公室建造起了一个舒适区,然后让这个舒适区一点点的残害着本应躁动的青春。

  关于走出舒适区,并不是盲目的辞职,相反,你应该有一份保底活下来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给自己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没吃过的超辣鸡翅;去表白一个只见过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书;和闺蜜去一个不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去毫无保留的烂醉一次;去看一场能唤起回忆的演唱会。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电影《七号房间的礼物》那只被监狱防护网拦住的气球,和那对父亲和女儿渴望自由的眼神。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奋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么自由的躯体,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自由地飞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模样。

  所以,别让舒适区毁掉青春,相反,应该趁着青春,去围墙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固步自封的人,舒适区会越来越小,终有一天,会发现世界早无安脚之处。真正的强者,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沧桑,化解了迷茫,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疗伤,他们在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适区,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愿年轻的我们,都是后者,能不顾一切的闯荡。

  大学生青春奋斗的文章:请你拼尽全力,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文:苏听风

  Y一度曾是同学们曾经非常羡慕的对象,他的父母十分能干,在他是少年时就开始做起了不错的生意,Y可以说是在一种家境优越的环境下长大。

  成年之后,Y让欣赏的一点就是他并没有养成一副养尊处优的习惯,他跟许多的我们一样,去到大城市,谋求自己的工作。他确实有十分努力的找工作,而每一项工作,都是以月为单位的工龄。当然,他从不愁下个月的房租,下一顿饭钱,所以他总是可以潇洒的换着各类新工作。

  当他“看透”了一切工作的无趣之后,他去创业了。在他创业的同时,他的父母在老家已经帮他买好了房子和车子。创业一如工作一样是无趣的,起起落落之中,Y总是说,要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末了,也总会补一句,如果都做不成,那还是可以回家做家里的生意的。在他反反复复抱着这样想法的近4年时间里,他家的生意已经变得萧条。

  旁观者大概一下子就能看清事实情况:Y无论做什么,他都时时刻刻地看着自己的后路。或许说,他时时刻刻的依赖感已深入骨髓。他不能坚持的完成一项工作,他不能全力以赴的去开创一份事业。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许在向前人生的道路上,有这么一条后退是一大幸事。它是一个港湾、一个怀抱,随时让你觉得安全放心。然而,它也像是一个蛀虫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侵蚀你的生命力。

  我曾深有体会。

  在我还是很年轻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我第一个工作的地方是我堂哥介绍的,是一个做鞋的外贸工厂。他当时已经是一个部门主管了。所以,我几乎是能过免面试的机会就直接上班了,尽管在鞋厂刚开始的基层工作十分劳累,但确实没有什么压力。身边的同事都对我照顾有加,复杂的事情一般也不会有人为难我,在这种被关照的环境中,我度过了快一年的时光。

  堂哥因为自己职业的发展,他跳槽到另一家企业上班。以我的能力,并没有资格去哪里上班。在他走后,我的世界空然就黑暗了,曾经友善的同事变得面目可憎,部分复杂的事都成了我的工作。我在充满“恶意”的世界里煎熬了二周,鼓起勇气打算再次投奔堂哥。我大声地跟他哭诉我的遭遇,细数着我被“欺负”的经历。在我说完这些后,堂哥很平静地跟我说,这些事他都知道。他说,部门的哪些人,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故意来针对一个不足轻重的小姑娘。正常的工作环境本来就如此,有矛盾、有纷争、有委屈。曾经我没有体验到,是因为他帮我解决了很多麻烦,以至于我在这一年中并没有太多长进,反而对这种并不“正常”的工作环境形成了依赖。

  我在哭诉中回忆了曾经的工作经历,堂哥说的没错。我曾经多次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开始找他,或许让他解决、或者让他出主意。自始至终,我从来没有独立、自主地解决过问题,面对过问题。我的依赖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我却毫无察觉。“你要开始学习面对你工作中的麻烦,学习和别人友好相处,摆脱对别人的依赖。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是十分漫长的,你不能一直想要别人给你安全感。”

  堂哥的话如当头棒喝,让我更加的伤心的哭了起来。那会的哭,已不再是因为遇到工作的麻烦而哭,而是害怕这无知的未来而难过。意味着我的工作的生活状态,都要重新开始了。我知道,如果我再次向堂哥求助的话,他一定会心软出手帮我的,他要么去解决我的问题,要么让我再次跟着他工作。那时,突然有一个声音跟说,不可以这样做。我要摆脱这种依赖,即便以后或许要哭更多次。

  接下来,我依然觉得我的办公室时充满着“恶意”,我时常有想走人或是求助于堂的冲动,但在强烈的自尊心的压制下,到底没有这么做。我开始接爱别人的“为难”,虚心请教我曾经不想学习的工作方法,加班加点完成别人不愿意做的麻烦事。我也会再次的伤心痛哭,但无助感一次次减弱,我越来越明白,任何事,唯有自己付出耐心和努力去面对,最终都会成功。

  如今,再次回忆这段并不美好的往事,回想起堂哥跟我说的话,就十分感谢他对我的良苦用心。他对我说的“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一直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我经历着爱情、工作、生活的种种变动,但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要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不依附于他人而生活。

  歌德曾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还是要依赖自己。”我们可以经由他人获得帮助、获取支持,但无论如何,都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取持续的生存力量。这一股能支撑你自己不断向前的力量,只有自己能产生。只有你自己产生的力量,才是安全又长久的。

  无论你现在是处在情爱中的依赖、职场中的依赖、生活中的依赖,都请你,尽早地拼尽全力如当年的我一样,摆脱出来。

  
看过“大学生青春奋斗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关于青春奋斗的文章

2.关于青春奋斗的励志文章

3.青春需奋斗

4.大学生的青春奋斗故事5篇

5.大学青春奋斗演讲稿3篇

    83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