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哲理文章>

春秋战国哲理短文

晏付分享

  在中国历史伤,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灿烂的历史,百家争鸣,发生了很多很励志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哲理短文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春秋战国哲理短文篇1:完璧归赵

  春秋战国时期,有块稀世珍宝“和氏璧”, 曾经引发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波澜,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价值连城的美玉,它光洁透明,色彩迷人,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几百年飘荡中,每一个传承环节,都隐藏着一段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但诸君知否其来由吗?

  据说楚国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盛产宝物的荆山。当时有一位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人,

  名叫卞和,善于识宝, 亦知“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故此,卞和上荆山寻宝,某次,适遇天下大雨,行至半山腰,偶然间见到一块平整光滑的石头,雨水滴在上面就像珠子一样滚落,卞和断定这是一块名叫‘璞’的宝石,于是卞和将这块石头搬回家去。卞和将“璞”献给当时楚国执政的厉王,厉王见了这块不起眼的石头, 心有不快, 当即传来一名雕琢玉匠验证一下,岂料这玉匠也是个不识宝的蠢货,随便乱琢几下,就说是顽石一块,并非宝物。厉王大怒,怒斥卞和是个刁民,竟敢以顽石戏弄君王,便令手下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可怜卞和好心却无辜获罪,拖着一支脚抱着璞玉哭着回家去。

  后至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光阴荏苒,武王驾崩,文王即位。此时,卞和还是优心这稀世珍宝被埋没, 他抱着璞玉来到楚山之下放声大哭了三天三夜,他眼泪哭干,甚至连眼底都哭出了血。此事惊动了文王, 文王比较有头脑,心中细想此人为献宝失去双脚,总不会是想骗取功名利禄的小人,为探明原因,就派人去询问卞和为何哭泣?卞和终于等到有一个愿听他心里话的明君,随即进宫,说明其中的道理,此块宝玉外形虽则与一般石头没有两样,但是石头内的结晶,是汲收了千百年天地精华凝结而成的珍宝。只要将此石剖开,里面一看便知端倪。文王也不再找其他人来辨认,只招来玉匠剖开璞玉,果然见到里面有一块两寸见方的宝玉,其色晶莹剔透,闪砾发光。文王大喜,令玉工精雕细琢,当成国宝收藏。为了念及卞和献宝的功劳,就赐这块宝玉名为:“和氏璧”。

  再说卞和为献宝失去双脚,但是他能坐得很稳,此因他那种坚持真理的顽强精神,赢得人们的敬仰,人们就将他的坐像捏成泥人,称这个泥人为‘不倒翁’。

  春秋战国哲理短文篇2: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春秋战国哲理短文篇3:孙子练兵

  孙子原是中国春秋末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因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改姓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又被齐国国君赐姓为孙。

  一次,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了吴国,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读罢兵法,虽赞不绝口,但也怀疑作者是否只是一个理论天才,于是,他召宫女一百八十人,令孙武操练。

  孙子将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命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称为左姬、右姬;又设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镰刀戟,列于阵前,以壮军威。宫女们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孙武于是当众宣布军法:一不许行列不整,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军令;然后他亲自教习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项‘约束’,并三令五申之。演练开始,击鼓宣令‘右’,宫女们掩口嬉笑,行列参差不齐,孙武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于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击鼓宣令‘左’,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叫道:‘执法者何在?’执法者前跪,孙武大声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但现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听从,这是士兵的罪过。按军法当如何处置?’执法者答:‘当斩!’孙子喝令:‘士不尽诛,罪在队长,将左右二姬斩首示众!’力士们不敢违令,便将二姬绑缚。吴王在台上观看操演,忽见斩爱姬,大为惊骇,让大臣持符驰救。孙子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于军前。宫女们见状,无不大惊失色。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队长,并申令击鼓,女卒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毫发不差,寂然无声。

  于是,孙子向吴王汇报道:‘兵已整齐,愿王观之,唯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这就是孙子练兵的故事,它说明,任何组织,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孙武连被中国古人污为‘小人’的女子都可练成‘赴汤蹈火’的士兵,更何况男子汉呢!吴王不得不承认其‘通天御地之才’;孙子于是被封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伐楚”。

春秋战国哲理短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哲理短文

2.春秋战国名言名句

3.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

4.大学生哲理美文欣赏

5.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哲理故事

6.春秋战国名人名言

7.古代励志故事及感悟

8.春秋战国时期寓言故事

9.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10.大学生正能量文章

    273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