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面的励志文章
在工作方面,我们都应该把心思放在上面,不断励志,才能获得成功,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作方面的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工作方面的励志文章:追求梦想,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文/田定丰
追求梦想,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林书豪的纪录片。那是“林来疯”之前,他一次又一次的坐冷板凳,甚至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球队给转卖了。他在不断被打击和受挫中,满怀失望却不放弃。
脑海中场景切换,我联想到前阵子新闻台播报,某家餐厅打出买一送一的广告,吸引消费者大排长龙。“饥饿营销”的手法奏效,部分抢不到好康2的消费者却在现场大打出手,成了广为人知的新闻事件。
两件不相干的事,却在心中不断交错。反复思考,大排长龙的消费者,真的了解他们付出大量时间取得东西的价值吗?会不会其实他们连自己人生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在被台湾日渐窄化的媒体引导下,是不是每个人只在“小确幸”中自我安慰或随波逐流,而忘了曾经梦想的初衷?也许,我们不能像林书豪那样创造奇迹,但难道不能活出独特的人生?
要活出独特的人生,要先知道“Who Am I”。
不认命的黑手学徒
将人生倒带回转。
十六岁时,我是一个黑手建教高中生。但是从不认命自己只能当个黑手,因为我有一个音乐梦。
虽然高中上第二志愿绝对没问题,还是选择就读大安高工机械科3。当时我们三个月在校上课,三个月在制罐工厂工作,每个月可以领三千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工厂的作业环境单调,但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就惨了。我曾亲眼目睹学长恍神,活生生轧断一只手。
我不喜欢机械,更怕变成独臂怪客,但因家庭环境的关系,我必须赚钱,赚得愈多愈好。赚得愈多,就能帮助终于挣脱可怕婚姻的妈妈减轻负担,帮忙拉扯弟弟长大,甚至离暴力老爸愈远愈好。虽然知道老头子无事就会回来要钱,有几次还把妈妈拉下水,差点害妈妈惹上官司。
苦闷的青春岁月啊!只有在音乐中,我才能得到救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存零用钱,就是为了买卡带。一个一个硬币慢慢累积,就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希望。我常常躲在棉被里,一遍又一遍地听卡带,音乐让我逃离了不堪的现实,医治抚慰我伤痕累累的身心。
在高中建教班,每月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钱,我也都拿来买卡带。听着听着,心中音乐的火种继续燃着,不被现实浇熄。
当时,我莫名其妙地被选为班长,和淑玲谈起纯纯的爱,还有几个换帖好友,大伙笑闹打屁,一起听音乐。
记得有好几次,我不管妈妈质疑的眼神,和淑玲待在房间里,一副耳机一人用一边,陶醉在歌曲中。这些当红的歌手,替我们唱出了喜怒哀乐,标记着我们苦闷懵懂又暧昧的青春岁月。
我的梦想,也在懵懵懂懂中开始飞翔。但这个梦想,我一直没有说出口,因为对我身边的人来说,太不切实际了。这个梦想是:我想成为一个会创作的音乐人,打造拥有很多歌手的王国。
嗅出自己的独特
潜藏的音乐梦,偶尔要让它透透气,否则就闷坏了。光听音乐已经不能满足我,于是我开始兴致勃勃地写乐评,描述对歌曲的感受,大胆预测歌手可能的走向和定位,发表欲按捺不住,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将评论文章寄到滚石、飞碟等唱片公司和各家杂志社,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
“要从事音乐工作,怎么可能嘛?我是黑手耶,就算再去读五专,也是黑手啊,哪有机会做音乐?”我常常在心中这样自问自答,不停地挑起希望,又不停地否定自己,但音乐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下,等待将会出现的萌芽。对流行音乐的感受相当丰沛,就像一股股的涌泉,每听完一首歌,就不停地冒出来。只有不停地写,不停地寄到唱片公司和媒体,心中的激动才能找到出口,不至于泛滥成灾。当年飞碟旗下的歌手苏芮,以《一样的月光》等歌曲,在流行乐坛刮起一阵旋风。在写给飞碟唱片的乐评中,我毫不掩饰对飞碟在塑造艺人方面的激赏:
高亢的嗓音、痛苦表情和中性外表,神秘氛围深深攫住听众的心。唱片公司成功地突显了歌手的特色,席卷市场当仁不让……
除了看法和分析,我还兴致勃勃地对各个唱片公司提出建议,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年少岁月呵。回想起来,这不就是未来营销定位能力的起源吗?
虽然一封封信都石沉大海却不改其志,我凭借的不只是一股不认命的傻劲,更来自于嗅出自己的独特。
从高中时期开始,作文课就是我最重要的挥洒舞台。我的作品常被老师拿来当众朗读,或是贴在公布栏让大家欣赏。至于我费心撰写的乐评,只有淑玲和换帖兄弟拥有阅读的特权。
“阿丰,你还会写这种东西啊,很厉害喔!”从老师和好友们的肯定中,我渐渐相信,想从事音乐评论相关工作,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虽然如此,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妈妈,还是觉得我根本在做梦。凭着黑手建教生的一点薪水,我从家中搬出,自力更生,从此便主导自己的人生。
毕业后等待当兵的两年期间,一心想赚钱,拉过保险,在餐厅端过盘子,到三温暖折过毛巾,甚至在街上兜售英文教学录音带(其实我的英文很菜)。
“要吃头路,就要懂得赚钱,像我一样,不然就是捡角,没出息啦。”阴魂不散暴力老爸常念叨的话,在我的心头阴魂不散。
“我一定要赚很多钱给他瞧瞧,但绝对不要变成跟他一样。”我暗暗地发誓。
打零工的日子里,被生活的压力追着跑,但是心中梦想的光,却一样明亮。
追求梦想,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第一步,先找到自己的热情,第二步,确认自己在有兴趣的事物上具备能力,第三步,坚持去做,不要因为自己的出身妄自菲薄,也不要从众,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
由我从小的坚持,反观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只会盲从,不知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或是怨叹自己命不好,没有好野人5老爸。但我是黑手的命,谁会想到我日后会成为一位音乐工作者呢?如果当初跟多数同学一样,安安稳稳地当一名黑手,收入也会不错啊!但我愿意不断挑战自己,走出一条和大家不一样的路。
正在职场起步的年轻人,你也可以。
工作方面的励志文章:工作前几年,对自己狠一点
文/方奕晗
“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好难啊。”正在自主创业的老同学发来私信感叹。
同学所在的公司正在招应届毕业生,按照现在的市场价,起薪3000元。“这是8年前我的起薪。现在3000块钱怎么活啊,北京的合租房至少也要1500元一间了吧?”
艰难、窘迫、无奈,相信这是现在不少年轻人初入职场时的切身感受。不仅仅是自身价值被低估的问题——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无法换回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收入,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
同样是工作第一年,同样是3000元的收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只愿意拿出一部分能力和精力投入工作,以匹配自己眼下的收入,求得内心的平衡;而另一部分人则甘愿倾力付出却不计回报,拿着3000元的钱,操着3万元的心。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见仁见智。但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除了是谋生手段之外,更是一个机会。在这里,你学习职业技能,积累人际资源,洗掉学生气,试着以共赢的姿态与人合作。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第一年的意义就像挖井。挖到1米深处,隐隐有水渗出,你当然可以就此打住,安享有限的劳动果实;但如果你能对自己狠狠心,耐住寂寞坚持下去,3米深处,很可能就是汩汩的甘泉。
01
家门口美发店里的洗头妹在她职业生涯的第一年便开始谋划未来——升级成为美发师。
上班的日子,她每天要从上午10点忙到夜里10点,回到集体宿舍就几乎累瘫掉,一觉醒来又是新一轮忙碌。20岁出头的女孩,爱玩爱美本是天性,所以当她那天说,每周一天的宝贵休息日被用来报班学习剪发时,我瞬间对这个小姑娘充满了敬佩。
洗头妹的工资并不高,平日里省吃俭用成了习惯,但花几千块钱在发型师培训课程上,她却豪爽得不得了。她对我说,现在这工作年轻时干干还行,但自己要为长远打算,学一门真正的手艺。趁现在年轻,辛苦一点不算什么。
160元的假发套,一周就要消耗掉一个,这是学费之外的开销,对洗头妹来说,压力不小。她尽可能把每一个假发套充分利用——从女士的长发剪到中长发,再剪到短发,接下来是男士发型,偏分、板寸,最后是光头。每天店里客人不多的时候,她就躲到后面,对着这玩意儿修修剪剪,然后再拉着发型师仔细讨教。
用假发练手总是不过瘾。洗头妹请示了老板,在附近的建筑工地贴出告示,每晚8点半,免费给农民工剪发。我每次晚上路过那门口,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工围在一起,任由她打理头发。因为是免费,没人计较她的技术如何,就算是剪坏了,多半也不过是呵呵一笑,“反正过两天又长出来了”。
你能想象吧,当我逐渐从诸多细节中将这个故事拼凑完整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和敬佩。也许洗头妹的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很遥远很陌生,但她在职业生涯第一年中所展现出来的勤奋、坚韧、远见和智慧,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往往会感叹“理性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扪心自问,多少人有洗头妹这样的勇气,敢对自己下如此的“狠手”——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用实际行动逼着自己往前走,而不是坐在那里怨天尤人?
工作前几年,首先需要磨炼的是职业技能。从学校到职场,每个人的角色和定位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把书本上的理论、公式、概念、理想模型,转化成实打实的方法、经验、技术和业绩,如何在现实的种种不理想状态中找到最优方案,如何尽快察觉自己在哪些方面还达不到岗位要求,如何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一步步为之努力——所有这些,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做事,在一次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实践中,答案自会浮出水面。
02
小雷工作的第一年,我就预感她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销售。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原因只有一个:她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看似无用的助人活动上,心甘情愿,从不计较得失。
有一次打电话给小雷,她正带着一个巴基斯坦青年爬长城。“腿儿都遛细了。”电话里小雷的声音听上去有些疲倦,“这周还要去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
简直莫名其妙——不管是巴基斯坦青年还是逛北京这件事,都跟小雷的工作、生活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后来我才知道,一个小雷并不算太熟的朋友在某次聚会中说起烦心事:一个有恩于他的巴基斯坦哥们儿要来,人家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他自己上班时间又不可能跑出去,只能四处求人帮忙陪同兼导游,但屡屡被各种理由推托掉。
饭桌上七八个人谁都不吱声,只有小雷傻乎乎地搭茬儿:“你要是实在找不到人,我去吧。”
事后,那个朋友摆下大宴答谢小雷,其间几次提到“你们公司那产品……”。小雷只是微笑,说:“我帮忙是看你当时太为难,不是为了让你买我的东西。我们的产品你现在用不上,等你真正需要了,再找我吧。”
小雷给我讲这段往事的时候,神情笃定:“当时有太多人不理解,大家都觉得我有病,多此一举。但我知道,他是认定我这个朋友了,等他真正有需要时,肯定会第一个找我来买的。我觉得销售就得这么做,而且这种客户会特别忠诚,还会把周围有需要的人都介绍给我。”
看到了吧,小雷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通过一次“徒劳”的北京游埋下了一份交情,更在于她并没有急着把自己的付出变现,而是静待它开花结果。
而这,恰恰就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有的人做事之前喜欢计算投入产出比,再根据收益率的多少决定做不做、做多少、怎么做。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对工作第一年的新人来说,这种权衡并不是可取的职场立足之道。实际上,很多看似徒劳的事情,其中埋藏着巨大的机会,说不定在未来的哪一天,就会成为你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跳板。
退一步说,就算自己的种种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年纪轻轻的,多做些事情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小雷的“狠”就来自这种心态。
03
小梅的职场生涯从送一封信开始。
刚去单位报到的时候,小梅并没有被安排具体工作,领导嘱咐她,先适应适应环境,多跟同事学习。可小梅放眼一看,同事们各自对着台电脑敲敲打打,忙得脚打后脑勺,谁都顾不上招呼她。
小梅抱了堆材料在一旁翻看,忽然听到两个同事在低声讨论什么送信的事,大致意思是说,有份重要文件需要送到同城的另一个地方,交给快递怕不安全,自己去又抽不出时间。
“要不,我去跑一趟?”小梅适时地搭茬儿。
燃眉之急就这样被轻松化解,同事怀着感激仔细地向小梅交代此行的任务和目的,告诉她见到对方该说什么、怎么说,并叮嘱“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不会凭空而来,一定是在某些共同经历之后,彼此才会有那种“你办事我放心”的默契。这次本职工作之外的跑腿儿,让小梅迅速获得了团队成员的认同。而在职场上,信任这东西很奇妙,一旦建立起这种默契,我们就更容易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交给对方完成,而积极的结果也会让我们更加确认自己对一个人的认同是正确的。
如果能在工作第一年就进入被信任的轨道,无疑是幸运的,也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信任的前提是共事,共事的前提是做事,只有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地多做事,才有可能获得同伴的认同,让那份幸运离自己更近一些。
这种“狠”,是过程之狠。
在进入职场的前几年里,不妨对自己狠一点儿——无论是关上门苦心修炼职业技能,还是从一次次无效劳动中寻找机会,或者通过每一次合作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少说多做。而这,始终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工作方面的励志文章:我们的距离不在于工资的数字
文/恰巴
之前一篇很火的文章《穷人都是省出来的》被转疯了,我也把文章转到了朋友圈,有时候在朋友圈转发不是为了 mark下来觉得对自己有价值,而是我想让某些特定的人看到却不能光明正大地一对一发给 ta,因为有些道理本身讲出来会显得有点没礼貌,就比如上面这一篇,很容易造成看不起对方的不必要误会。
前段时间一位好友有点苦恼说他貌似得罪了他的同事,他俩在争论功利主义跟权利主义执是执非的辩题上聊到社会资源分配一说,他随口说了一句 “难道你穷你有理了? ”其实常人一听就知道这个所谓的 “你 ”不具备任何指代性,然而他的同事恰巧是个农村背景的穷小伙,一句话就这么结束了一场本来实力相当的舌战。要说到现在的社会地位,同事之间拿着相当的工资,处在相当的平台,却对言辞痛点的反应悬殊,真是说句话都嫌费劲。
我工作几年了还是一分钱也没剩下,但我的每一分钟都活得很好,就是那种知道下一秒世界末日也能笑着死去的活法。在公司里我有一个关系较好天天结伴跑厕所的同事,她跟我一样 “出身贫寒 ”,来自湘西的农村,家里现在还是靠烧柴火做饭,回一趟家要在大山里兜转好几个小时。她是个节省到极致的妹子,租住的地方在城中村环境很恶劣,我曾经还看过她连续一周每天只吃自己做好带过来的米饭和白菜,老实说我真的看了很没食欲。不是说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有次无意中看到公司的工资条列表后发现她工资比我高,我就真的不懂她为什么不尝试更轻松一点的生活方式。别人在外面一顿饭钱,她就能平摊到每天多吃上一个肉菜,真的有必要为这点钱让自己吃苦么?后来我了解了她的经历,因为父亲离世上学常常面临欠学费的困境,很小的时候就要攥着衣角独自战战兢兢站在班主任面前求她再宽限一段时间,偶尔还会有不懂事的同学对她指指点点。这个年纪轻轻的 90后已经有了定期存款的习惯和决心,她的存款对我来说算得上是个小富婆,但她的贫穷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那里像有个冰库一直在发冷,告诉她只能靠自己,一定要备足粮食去面对可能突如其来的绝境。
而我呢,我出生在南中国一个人口不到三万的海边小镇,三面环海一面临山,有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初中以前我几乎从来没离开过那个 “破地方 ”,在那里你甚至感觉不到阶层的存在,因为那时几乎没有同龄小孩穿着带牌子的衣服,就算有也不会有人知道,因为看不懂。脑子里不存在牌子的概念,我们只知道我穿的是红色的你穿的是白色的他穿的是蓝色的,仅此而已。现在大城市的各校方推说穿校服是为了避免攀比心理,我们估计都省了这事儿了。当然我觉得避免攀比心理纯属扯淡,这种对比是打从心里生出的,是观念指导行为,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明令禁止就能扭转观念。你外套统一了,难道能剪掉街上那些 “不小心 ”露出的 ck内裤头么?
虽然我是穷小孩堆里的一员,但我从来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自我感觉良好 ”得简直丧心病狂。首先因为小镇这个池塘把我圈养得很好,没有鲸鱼的捕杀,没有色彩斑斓的热带鱼游过来显得我很丑。我的目光所及是县级顶多市级的小世界,因为老家靠海资源丰富还比周围的小镇富余得多,每次说起自己是XX镇的,自豪感炸裂得像是08 年的刘翔。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觉得这小孩长大了要往无知跟鼠目寸光的方向发展了,然而并没有,因为我有一对帮我营造健全体魄和乐观心态的父母,就算爸爸拿的是很低的公务员工资,除了确保我日常的衣食住行无忧外,从来没有多余的钱带我去旅行增长见识,也不能让我像其它小孩那样从小就学钢琴舞蹈自我增值。他是个普通知识分子,擅长画画书法,很小的时候我每晚就躺在他的怀里听他讲笑话故事。直到上大学,我才知道原来 lv比 zara贵好多,原来我父亲是个连一件衣服都买不起的穷光蛋。然而我的大学,身边全是于我而言很富有的朋友,她们去大商城买衣服的时候我常常连试都不想试,因为我知道好看也买不起,但是我从来不羡慕不嫉妒,因为父母给我的教育是该有的总会有,我注重当下自己活到了力所能及最好的状态就好。闺密家庭条件优越,有次她爸爸从老家飞来学校看她,他突然问我 “XX,你会自卑吗? ”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并没有抱持任何负面的成分,我只是在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辈问出这样的问题,就因为我是穷地方来的,我拿的是很落后的手机,我穿的是路边摊,所以他觉得我应该会自卑,所以我自卑是 “水到渠成 ”的?当时我那句坚定的回答 “不会,从来没有耶 ”在记忆里也还是掷地有声。
《变形记》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把差距造成的戏剧效果当一场戏剧来欣赏。我曾经也作为一个局外人沉溺在这种看似合理甚至必然的剧情当中,直到有次我机缘巧合得到了《变形记》的一期拍摄脚本,而且是对我非常有触动的一期,我发现脚本上面连人物的反应表情都仔细注明了。的确,我们看的真的是戏,但如果说我们能如此入戏,是不是就意味着编剧对这种差距的解读其实符合大众的认知呢,是不是这就是经我们认可了的理所当然的现实?
“听了一堆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讲了这么多,可面对出身阶层和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先天困境,还是只能一脸懵逼。有些距离不在于日后你拼命追赶就能超越的工资数字,是那些从你出生就被父母阶层地位定性了的先天 “基因 ”,再加之后来渐渐又被他们的思想素质加深了的后天塑型。我们没有一按就能重启人生模式的魔法按钮,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多看看书里现实中接触不到的东西,武装自己的脑袋,起码就算挣不到钱带我们的小孩去环球旅行,也还能有信念和思维的力量,去装饰他们精神的小世界。
看过“工作方面的励志文章”的人还看了:
1.经典励志文章大全
2.工作励志文章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