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校园文章>

语文教学文章

淑贤分享

  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和生机,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学文章: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五年级,这个高年段的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侧重于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教学方法由“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半学期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一、以学生为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这样使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二、以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感悟内容,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没有什么收获。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同时可培养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以读书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读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高年级较适合的方法是“默读”,默读有助于思考,读思结合。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是需要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觉得无从下手空泛、不生动。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批注式阅读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入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抓得不够实,中下等生批注得很肤浅,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抓好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文章: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长春版四年语文上册的《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德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为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语文教学文章:语文教育应是国魂教育——走积累、感悟与生成三部曲

  老鼠杂食,鼠性灵活;马吃草,马性雄健;狼吃肉,狼性十足……如果吃乱套了,哪一个都会丧失根本,吃出病来。

  一件衣服,整体看,可见其优劣档次。若盯准某一部位,细加钻研雕琢,必会破坏对衣服的整体感观。如果再细分解各部位进行钻研,定会丢掉这件衣服,即使它再好,也会成碎片。

  一个人,语言和文字就是他的精神家园。正常情况下,不能说话或不会说话,就是弱智或白痴;不能书写或记录自己的心声,就失掉了灵魂;胡说胡写或终日抄写就变成了疯子,而假话疯话套话却是疯子的“活命符”。

  我们的语文教育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以上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望诸位共探讨之。

  一是积累不足,基础不牢。

  掌握必备的字词、修辞、语法、文体等基础知识,是学习语言,规范语言的基础,不可缺失。目前有人提出淡化语法和文体,很不妥,否则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禽言兽语,岂不乱套。这些我们做得不够。

  必须储备一定量的经典,尤其是国学经典,因为那是我们语文最重要的养料。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同我们的民族一样,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而国学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不可动摇。不能全部接收,更不能全盘否定,而是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的文化河流,减少会枯竭,断流会死亡。经典里有我们的文化传承,文明薪火,民族精神和做中国人的底气。我们不复古,但更不能忘本,否则灵魂无所依。这点我们做的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远远不够。儿童、青少年、青年阶段,头脑中储备足够的优秀的国学经典和文化思想,将是民族大事、国之幸事。

  二是肢解课文,缺乏深度感悟。

  从小学高年级一直到高中,学语文就逐渐变成痛苦的差事了。

  其中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是罪魁祸首。这是目前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师生最大的苦恼。死记硬背答案,却常常用不上。一些高明的老师制造公式往外套答案,忙得昏头涨脑,却总是很难做对。因为出题者总是不断的钻研出新的出题点来,为了有区分度,有的题简直如哑谜一般,能难倒专家教授,甚至是作家本人,以致造成一些闹剧。试问,丢掉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几位老师还能教,几位学生乃至成人还能做得上。文章本是语言艺术和思想文化的载体,请问这两样有标准吗?这种破坏文章整体的做法,让学生遭罪,导致很多走出校园的青年人惧怕语文,不但没有培养成阅读习惯,而且还间接导致了漠视主流文化的思想意识。

  学习语言文字本是人的精神食粮,应该是多么快乐的事,为什么如此痛苦呢?

  笔者在教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曹刿论战》的时候,我就想,这是多么好的经典文章,里边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意识和民贵君轻的治国思想,还有智慧的启迪和对生命的思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学生熟记成诵,理解文意,有所感悟,对青少年来讲,终生受益。学生那种从心灵深处得到的感悟,将是指导人生方向的重要情感,这是多么好的设想。

  可是,当我翻阅教师用书和教辅材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打击,不禁寒颤起来。如果像我那样教的话学生得不了几分,因为到处是知识点,到处是考点,而且多数都很精当,也很重要,少数偏难怪题还不算。试问,谁敢不要分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的只有围绕着知识点转了,老师和学生敢不这样吗?掌握那些考查点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有精力或时间进行心灵的洗礼般的感悟呢?只好把感悟冲淡得虚无缥缈或无影无踪了。

  课文犹如一株苍翠的大树,枝枝干干叶叶完全分解开,每一点全有作用,我们从中可见桌子椅子床和燃烧的火焰以及带来的光明,就是不见大树,更无法去认真的看看大树,欣赏大树,感悟大树。一张试卷定乾坤,这就是考题给闹的。是呀,题出简单了,没分量,也没区分度;出难了,虽显示了水平但多数人做不上。高考语文卷很难得分,让专家学者教授们都来做一做吧,看看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学生们辛苦得像苦行僧似的学习却屡屡考丢信心。然后再问一问,语文是不是这么个学法,为什么艰苦的劳动换不来应有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语文伴我们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工作、学习、生活、交流,点点滴滴,甚至在梦中,都离不开它。语言是精神世界的展示,是表现思想灵魂的工具,若民族性的惧怕它,不亲近它,将是多么可怕的局面,又将扼杀多少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基因啊。

  毫无疑问,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占了大部头的阅读理解出大问题了。不是阅读理解本身出问题了,(很多阅读理解的题干设计很好,很精当,只有少数题干简直是祸国殃民。)而是阅读的宗旨出问题了,出了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冷静的问一问了,阅读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就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学生的思想体系。而事实上我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直接的阅读目标分解碎了,无法形成系统的感知、认识和再创造。现在的做法是分解得越细越好,而事实是分得越细离阅读宗旨越远,甚至危害越大。这种失误,不仅是语文学科的,而是影响到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系统,不够大气,思想凌乱琐碎,甚至委琐,进而是民族精神缺失。方向远比目标更重要。

  尽管如此,也不必失望,我们的文化灵魂还在,越分越细的阅读知识点不是把文化分解没了,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罢了。经过这一段的沉淀和反思,只要调整方向,就是语文教育“涅槃重生”的时刻,就是引发民族精神振起的时刻。我们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得担负起这个使命。

  对于阅读,直接目标是感悟,理解分析为感悟服务,感悟到的就是学到的真知识,感悟的多少深浅就是学习的水平。考题就要考感悟,这是指挥棒,全体师生都会感悟起来。不考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干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没有感悟。试想,课堂在感悟,学生在感悟,进而引发全民在感悟——感悟生命的价值,感悟国家的兴亡,感悟我们的发展方向,感悟自然,感悟社会,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前进动力。在这种氛围下,一定会出伟大的思想家,鉴赏家,文化大师,贤达巨匠;一定会培育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一定会提振国家的正义力量。

  三是思想涣散,缺少主流,不能真实作文。

  前几年有一种导向,大力倡导尊重个性、发挥特长的教育,宣扬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的精神(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等却淡出舞台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教育规则,这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接轨,好像没有问题,不能怀疑,但很多人仍有质疑,总觉得别扭,却没有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实际上这种提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偏离,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结果。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特点讲究“和”,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主,但从没否定个性差异;而西方的文化特点讲究“分”,分得越清楚越好,追求“分工合作”,“团队精神”,以“个”为主。中国文化好比象群,和睦相处,互利共赢,本身就是团队;西方文化好比狼群,在利益面前分工合作,之后便分而食之,它们若不讲究团队就会灭亡。鞋的大小只有脚知道,思想观念的产生一定要扎根在本民族的先进文化土壤上。西方人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分得清清楚楚,中国人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基因,朋友吃饭喝酒就得抢着掏钱,你若敢和父母分得明明白白,你还是人(中国人)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在文化里还贯穿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那种“仁以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追求,那种充盈宇宙的恢弘大气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而今的语文教育还剩多少呢?教师还剩多少呢?目前的文化领域还剩多少呢?值得反思的是民国时期或建国之初,出了许多文化大师,思想大师,语言大师,至今人们仍无法企及,而建国后尤其是近些年,思想领域里的传统因素却非常惨淡了,然而别的文化如潮水般涌来,乱象丛生,狼性十足。这就是文化缺失的影响,舍本求末,民心漂浮。对浩如烟海的国学思想宝库,我们撷取的太少,再加上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我们的思想更显得模糊不清,常常是左右摇摆,飘忽不定。

  还有师生缺少对有限的文本感悟,极少有学生形成具有民族特质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于是学生的作文乌压压的在说假话空话套话,苦不堪言。文字堆砌成文,变相抄袭成文,就是鲜有表现自己思想光华的作文,就是鲜有表明自己独立个性的作文。可悲的孩子们,有多少人灵魂在流浪,思想在漂泊,精神没有家园。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语文教育,会做文者有几?能真实的抒写心灵者有几?能写下水文的老师有几?毋庸讳言,我们的语文教育,破坏了语文功能,没起到对学生应有的人文教育,却强化了造假功能,学校是真理的阵地,不是说假话的乐土。

  从感悟做起,必须下大力气从点滴做起,一个字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真实感悟,都会是思想的提升,人格的发展。积少成多,能写出或浅或深的感悟文字,自然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体现自己的独立人格。心中有,口能说,笔能写,对生命有尊重,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对社会有责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思想和情感自会流于笔端。没有感悟,内心失落,眼内自然空无一物,虽锦衣玉食,却精神盲从,虽丰泽厚爱,却贪得无厌。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教学方向的改革,即由重知识到重思想的转变。热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国民基础,有认同感,并且一脉相承。这种思想上的改革,不但体现在语文课改上,也体现在各门学科、各项事业的改革上。

  语文改革,迫在眉睫。

  进一步概括,语文课改无非是三部曲: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经典国学文献的积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补充)——对文本知识的感悟(包括大量的名著阅读。同过去相比,主要是阅读理解部分改为阅读感悟部分。)——生成思想体系,形成作文,完善人格。(前两部为第三部服务,以第三部为主。)

  这样,语文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起来,因为以学死知识为主变成了以思想碰撞与发展为主,语文不再恐怖,而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课堂上具体的做法也要简单化,无非就是读读背背,想想讲讲,讨论讨论,写写练练,让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这就是学习语言,这就是深化思想,这就是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成绩。

  
看过“语文教学文章”的人还看了:

1.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2.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3篇

4.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3篇

    96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