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校园文章>

大班家教文章3篇

乐平分享

  大班家教文章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和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过这时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随意发脾气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如摔跤了也不太会大声啼哭,而且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但同时也有个问题,就是他不再愿意轻易的把想法告诉成人了,经常我们会问不出他想干什么。他们的喜好也比较稳定了,有了一定的好朋友圈子,经常会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回家也会打打电话。

  2、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加独立了,他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衣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了,也能自己独立地安睡,而且非常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幼儿园里也非常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事情,这样他们会很高兴,同时各方面生活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他们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3、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了,这时经常会听到“我不睬你了”、“谁叫谁不要睬你了”类似的矛盾。在游戏中他们能很好地分配各种角色、工作任务,在大班年龄小组活动的形式会越来越地出现,这时一种锻炼孩子团队行为的活动形式。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破坏规则的儿童会被排除在外,这段时间成人要适当引导,这对孩子今后的集体意识培养是有益的。

  4、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5岁的儿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平衡能力明显增强了,还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骑小自行车、滑板车、滑旱冰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进行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我们在体育游戏中会更多安排一些有竞争的游戏,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对与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更感兴趣,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他们也不在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们更喜欢自己找答案,他们对百科全书更感兴趣。而且这时的孩子非常喜欢把玩具拆开,其实不是搞破坏,是他们更满足于探索玩具里面的奥秘,他们对自然现象和机械运动的原理开始感兴趣,我们不妨提供一些废旧的东西让他们拆。

  大班家教文章 《培养大班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学习活动时或平日做事时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在大班培养孩子逐步学会控制和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对提高孩子注意力很有帮助:

  1.拼图、下棋: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

  2.在听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还可以要求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经常让孩子帮助你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要求在一次中完成。“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一些纸巾和几个牙签。”经常让孩子做传口信的人,如“告诉爷爷,今天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从简短的到长一些的语句。

  4.让孩子听和看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那种配套图书。它和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主要用看来理解故事,并且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而这种以听磁带与看图书的方式,是一种很实用的学习方法,对孩子将来在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孩子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5.增加一些专门的训练:让孩子把纸上大小不同、次序也被打乱的1-100的数字,依次找出。让孩子把1-100基至更多的数字按顺序连接起来,组成各种有趣味的画面。让孩子把你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孩子猜出是什么东西被撤掉。教孩子跟随你说话,你完整地说一句话后,你说前面的半句,让孩子来说后面的半句。把几种不同形状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口袋里,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摸,然后提问孩子:“有几样东西?都是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家长若能按照以上方法对孩子坚持进行训练,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对事物的注意力。

  大班家教文章 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低落?

  孩子一发愁,家长跟着愁,甚至,家长比孩子焦虑得还厉害,这是最不可取的。要培养孩子的乐观情绪,家长先要把自己打捞出情绪深渊,孩子的气质与行为方式,说到底受家长的影响很大——

  “病例”:换了幼儿园,孩子变沉闷

  小珏最早上的是妈妈单位的子弟幼儿园,那里的老师对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俨然全天候保姆,小朋友之间一闹矛盾,老师就会迅速介入,安慰受委屈的一方。

  小珏满了4岁,小珏妈考虑到子弟幼儿园没有开英语课和微机课,就将小珏转入一所名声响亮的实验幼儿园。小珏就像只孤独的小鸭放入了 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中间。做游戏分组时,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找伙伴配对”,小珏跟大家都不熟,经常落单。

  小珏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竟买了一大包巧克力“贿赂”小珏班上能力最强的小朋友,恳求她们带小珏玩,又当着小珏的面送礼物给老师,说自己的女儿“越大越沉闷”,“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货倒不出”,希望老师多给小珏表现机会,多关照小珏。老师笑着谢绝了,说:“小珏转园过来总要有个适应期,你不要一着急就给孩子贴标签,说她笨啊、内向啊,这对孩子不好。”礼没有送成,小珏和妈妈的情绪都很低落,两人默不作声走了一路,小珏突然问妈妈:“小朋友不和我玩,老师也不愿意照顾我,我想回以前的幼儿园去,我做了好几次梦,都是我又回以前的幼儿园了,老师抱着我亲了又亲……”妈妈一说“这是不可能的”,小珏就眼泪汪汪。

  诊脉:孩子从一个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环境来到必须独立选择,以交往能力换得被承认感的环境里,有点不知所措是自然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孩子必要具备的。小珏妈的错误就在于怜女心切,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小珏缩短这一过程。她“贿赂”小珏的老师和同学,就是希望小珏所处的环境,能向小珏习惯的生活靠拢,这种做法一是暗示了小珏的“弱者地位”,二是暴露了小珏妈内心的紧张、焦虑和气馁。妈妈也在怀疑小珏的能力不足以让她融入新集体,4岁的小珏怎能不更气馁?难怪老师“拒礼”的行为会被她误解成“老师也不愿帮助我”呢。

  药方:首先,小珏妈应该对小珏在新环境中所受的挫折淡然处之,可以为她出出主意:“没有人找你配对玩,你能不能勇敢地要求加入你看中的那个小组?”“你能不能自己来当小组长,召集乐意跟你玩的人?”但一定不要表现出对此事过分的关注和忧虑,更不能语气严重地说:“居然没有人肯跟你结对子,这我得找你们老师谈谈。”

  其次,妈妈应改变每天的问询方式,比如,别再每天忧心忡忡地问:“今天幼儿园有没人欺负你?有什么坏消息吗?”可以这样问:“今天你交到新朋友了吗?有什么有趣的事可以告诉妈妈?”前一种问法让孩子进一步留心到新环境的糟糕之处,而后一种问法却让孩子触摸到一步步融入新集体的希望,这对孩子度过情绪低潮期是有益的。

  最后,妈妈应充分肯定孩子的能力,再三告诉她:“你不开心是暂时的。”“要是你的同学知道你会系这么复杂的鞋带,知道你的漂亮的辫子都是自己梳的,他们一定想跟你交朋友。”孩子受到了鼓舞,下次很可能会因帮人系鞋带而交到朋友呢。

  融入新集体,有时只需要系鞋带这样的举手之劳,只需要主动向他人表现出诚恳和善意。这一经验,孩子一生都有用。

  “病例”:孩子被他的钢琴老师PK了

  琴童辉仔的妈妈发现,自从儿子到钢琴名师闵老师家去上课后,他的周期性情绪低潮就出现在周五和周六的早晨——周六早上10点钟是上课时间,儿子的情绪低落会在早上7点半钟起床后达到顶峰,一点不称心就发脾气。辉仔妈起先不晓得儿子为什么在周六早上“变了个人”,后来儿子的坏脾气提前到周五发作,而且周六中午以后马上就变得情绪安定,辉仔妈才领悟到“可能是闵老师给了儿子太多压力”。

  闵老师教多了天才琴童,对辉仔这样懒洋洋、悟性又一般的男孩不是很耐烦,上课时经常教训辉仔和恭立一侧的辉仔妈:“你看他弹得有气没力,是不是早上没吃早餐啊?”“他又没照规定背谱,你以为你儿子是天才啊,下次再这样你们就不要来了,说出去是我弟子我还嫌丢人哩。”辉仔妈唯唯喏喏。当辉仔提出来“我要是有时光穿梭机就好了,碰上我不喜欢的星期六一按机器就可以跳过去”,辉仔妈还是舍不得退掉闵老师这个家教,因为闵老师教出那么多天才琴童,别的琴童想拜师还没机会哩。

  辉仔不得不一再地经历他的“磨难周六”,情绪低落更影响了他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上课时表现迟钝,自己在家练琴也“呆若木鸡”。

  诊脉:名师严师并不一定是好的幼儿教师,这一点,常被“望子成龙”的家长所忽略,一旦孩子视学艺生涯为“服无期徒刑”一般,试问,他怎么能对所学的课程有强烈的兴趣?真正能把孩子引上艺术之路的老师,首先应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旦孩子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老师信口的评价使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掉进深渊,半天爬不上来,这样的老师专业水准再高,也应该被PK掉。

  药方:如果孩子的情绪低潮是由家教老师的负面评价引发的,并且父母明确感受到老师的偏激和不友好,帮助孩子重建快乐和自信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下回老师训斥孩子时,勇敢地与老师争论一次,然后趁势把家教退掉。虽然,我们一般不提倡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挑战老师的权威,但当老师的负面评价可能摧毁孩子一生的自信时,我们必须这样做。这样,离开老师的家后,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忘掉老师对你的评价,忘掉他的偏见,10年后,我们一定会让老师后悔他没有教到你这个学生。重建孩子的自信不一定要再来弹琴,暂时忘掉弹琴这个“沮丧之源”吧,不妨教孩子一些一两天就能学会的技能,如折纸手工,学会跳绳,学骑自行车,学习滑冰或打羽毛球,你会看到孩子学得越快,他在老师的斥责中崩塌的自信心重建的速度也越快。

  “病例”:孩子忧惧自己的小学生涯

  6岁的张媛在大班一直是女孩中的调皮分子,最近学珠心算和汉语拼音的进度都不理想,妈妈急火攻心,经常这样吓唬她:“告诉你,小学老师可不好说话。默不出拼音要抄30遍,要不天黑了都不放你走。”“你怎么算了一半就吃上点心了,告诉你,上了小学不准随便吃东西,连上厕所,不到下课也不许去。”还有的指责也蛮离谱,譬如,张媛看电视时妈妈会说,“都快上小学了还看这么幼稚的动画片”,妈妈越这样频繁地提示,张媛对“上小学”3个字就越反感,她最近常像老年人一样唉声叹气,回忆“那过去时光的好”,说:“我好羡慕小班或者托班的小朋友哦!我想永远呆在幼儿园,妈妈,人怎样才能变小呢?”

  妈妈说张媛“别人家的孩子都盼着长大,你却羡慕小毛头,怎么这么没长进!”妈妈经常在电话里大声向朋友抱怨孩子“没出息”时,张媛就坐在旁边,一遍遍神情忧郁地梳洋娃娃的辫子。

  诊脉:约有40%的孩子会对近在咫尺的小学生活产生莫名的疑惧心态,其中约10%的孩子会由此萌生情绪低潮,这都很正常。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熟知的环境,小学是陌生的环境,加之如今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提前为幼小衔接做好心理准备,常不自觉地夸张小学生活“严肃”的一面,这反而会使孩子对将要进入的小学生活产生惧怕、躲避的心态,这种情绪低潮经常左右了孩子对变化的抗拒,妨碍孩子情绪饱满地进入下一阶段的习惯养成与心智锤炼。

  药方:不管孩子的情绪沮丧“来源”是多么荒诞,绝对不要用“没出息”、“不长进”之类的评价,让孩子把沮丧心态生生咽下。解决孩子的情绪低潮,要疏不要堵——首先要让孩子把引发沮丧的原因表达出来,然后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譬如,孩子一提“上小学”就神情忧虑,我们可以想办法带他到附近的小学看看,观摩一年级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实地体验将学习内容与游戏共熔于一炉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观摩小学低年级的课间餐、“娃娃电视台”,也许,当孩子看到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在午休时间也通过“娃娃电视台”看动画片时,对小学生活的想像就会来个180°的大转弯。父母可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讲明:小学生活比你想的有意思得多;人都是要长大的,长大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快乐。要令孩子对“长大”充满自豪,从而不怵于去应对“长大”后必要面对的压力,家长还可跟幼儿园老师沟通,让孩子去小班当“小老师”,也可由幼儿园出面邀请附近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述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

    4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