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关于豆腐的记事随笔:假女人和他的热豆腐

凤婷分享

  编者按:《假女人和他的热豆腐》一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事文章,写了一个人绰号叫“假女人”的男人做豆腐,卖豆腐的事情,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假女人,因称呼冠以假,故当然是男人,货真价实。

  假女人其实有名字,姓张,名允建,挺男人的一个名字。五十来岁,中等身材,皮肤微黑,一对小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走路扭捏,屁股左摇右摆,声音尖细,颇有娘娘腔,看背影的确有点像女人,假女人之名由此而来。还有一说,老张手巧,洗衣做饭摊煎饼,缝缝补补纳鞋底儿,女人的十八般武艺他几乎样样精通,除了没有女人的功能,女人的所有技能他都会,因而得名,不知属实否。

  慢慢地,大家就都叫他假女人,再没人叫他真名。起初,他也是有些抵触的,每每为此涨红了脸,那窘态就愈发可爱。不过慢慢也就习惯,近而似乎颇有些享受了。别人叫他,便愉快地应着,乐呵呵地,有时候还甚至逗笑地摆个造型,翘起兰花指,款款地走上几步,就好像他原本就是个女人。

  假女人有个绝活,那就是他做豆腐的手艺。据他说,那手艺,祖传。我们也无需深究这手艺是不是真的祖传,反正,他做的豆腐的确好吃。

  正因为他的这个手艺,早些年就在他村头的路边开了个豆腐店(东林村,邳城老街往东,过城河,下坡就是)。乡里乡亲的也都来捧场,给过往行人也带来许多方便。路过时候,饿了,就停下来,吃一碗热腾腾爽口的豆腐,压饿又解馋。

  假女人做豆腐的确有两把刷子(方言,就是很拿手)。首先,在选料上就很讲究,绝不凑合。必须是那种饱满油亮的当年大豆,颗颗精品。他说,这样的大豆做出来的豆腐又香又滑嫩,好吃。选好的大豆先用清水漂洗几次,滤干净,然后再用从甜水井里打来的水浸泡一夜,待大豆喝饱水,完全泡开才能磨。磨浆,那种老式的石磨最好,出浆。看着雪白的豆浆从磨盘汩汩流出,就是一种享受,仿佛就闻到了豆腐的清香。

  不过,这种半成品的豆浆是不能做豆腐的,还要过滤掉里面的豆腐渣。过滤并不复杂,用大块纱布,四角系上绳,用两根木棒支撑,成吊床型(我们这管这种物件叫吊包)。悬空吊起来,底下用盆接着,纱布里倒入新磨的豆浆,轻轻晃动,牛奶般的浆汁哗哗流到盆里,豆腐渣就留在纱布里了。这样滤过的汁才能用来做豆腐。

  豆汁倒入一字排开的两口大铁锅,灶里加入木柴点燃,大火烧旺,待豆汁滚开,还需小火熬几分钟才行,据他说,这样能多出豆腐而且做出的豆腐香。

  豆腐做得好不好,点豆腐是关键。常见的是用石膏或者盐卤点豆腐,不过,区别很大,用盐卤点的豆腐硬,口感不好,用石膏点的豆腐更香更柔软滑爽,好吃。假女人都是用石膏点豆腐,至于用量,必须拿捏好,这是秘方,他是绝不给外人透露的。

  点好的豆腐脑盛在一口大缸里,澄一会。然后才能盛出来,用纱布铺在事先做好的模具里,包好,用大块石头或者其他重物压住至少半小时,豆腐才能成型。如果喜欢汁多嫩一点的,就压的时间短一点,喜欢有劲道的,就不妨多压一会,这个没有太多讲究。

  假女人做的豆腐香,好吃,还不完全是豆腐的品质好。他做的辣椒酱那也是一绝,娇艳鲜红的干辣椒,去梗,在油锅里炒脆,待炒出香味再盛出。假女人有个石臼,现在已经不常见了。石臼很大,又深,炒好的红辣椒放进去,捣碎,辣椒的香味就弥漫在空气里。捣辣椒的时候必须要戴上口罩,把头脸裹得严严实实,要不准会呛到你。我就经常看见假女人因为忙,没包裹好被呛地鼻子眼泪的,哎呀哎呀嗲嗲地叫。

  做好的辣椒面,还要放上盐和我们当地的特产豆抽油调和,那才行。这辣椒酱,地道,有味!还没吃,光看着这油亮亮喷香的辣椒酱,馋虫就早已经爬出来了。大伙去吃豆腐,好多也是奔着这油亮爽口的辣椒酱,比如我。

  假女人也爽快,大方又厚道。两块钱就给你盛上一大碗,保管你吃饱。我饭量不大,可因为是熟客,每次去吃饭,他都会热情地招呼,摇摆着把豆腐递到我面前,盛的也比别人的多。我就劲量吃完,如果剩下,我觉得那不仅是浪费,也是对他的好心的亵渎。

  附近几个村的人都喜欢来假女人这吃豆腐。加上路过的行人,有时候他两口子就忙不过来。他出嫁的闺女就会来帮忙,闺女人很好,热情勤快,快言快语,常常惹得这些吃客开怀大笑。每每被辣椒呛到,眼泪汪汪的,不知道是她的话惹的还是被辣椒呛的,反正小屋里就充满了温情。

  吃饭的人多了,人手这一够,假女人的“野心”也来了。慢慢地,又会做几个小菜,小鱼炖豆腐就是特色。炸得香酥流油的小鱼,配上滑嫩爽口的豆腐,用地锅一炖,再撒一把鲜嫩的芫荽,真叫一个香。有酒瘾的,再顺便来上两口,所有的劳累和烦恼就瞬间无影无踪。

  因为有假女人和他的豆腐店,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就多了许多融洽和温暖,也就渐渐地热闹起来。

  我不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做的豆腐咋样,但我知道,去豆腐西施那里多半是为了看西施,而来假女人这里,恐怕就是为了他的豆腐和辣椒酱吧。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每天发生变化。但愿,咱老百姓的口味不会变,能在心底里留着对老辈们的感怀和记忆,让这满满的清香代代传承。

  作者:张全刚

  公众号:文化佳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