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感悟随笔

晓晴分享

  编者按:农村是作者的故土,那里有挚爱的亲人,但是现在年轻都逃离农村使得农村变得瘦弱,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活感悟吧!

  从小生在农村,五十年代初,父亲当兵转业,到了一个小县城有了工作,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城里人。

  在城里长大的我,小时候去过几次农村,因为那里有我至爱的亲人,是我根基的故土。每当回到农村,家族的父辈都赞叹我们是城里人,衣食无忧。从他们口语和依恋的目光中,我多多少少有了一种优越感。我的这种优越感是父亲用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换来的。父亲建国前就参加第四野战军,出生入死地打了无数次仗,回到了地方才有了好的归宿。家族的长辈都说,你爸爸要不出去当兵,也离不开农村呀。

  是呀,那个年代离开农村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呀!生产队那会儿,社员起早贪黑地在队里劳动,一年到头好的人家能分到百八千的,有的家人口多还胀肚了(反倒欠生产队的钱)。城里人和乡下人划分得那么清楚,城里人吃供应粮旱涝保收,农村人十分羡慕,所以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都梦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的一个本家哥哥他大我一岁,很有才华,高中毕业那年,他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谈上了恋爱。女方家里不同意,给那个女同学找了一个城里人。我那可怜的哥哥呀,一时想不开竟喝了农药死了。农村的一些老人也时不时地向孩子们灌输,长大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做个城里人。

  那时的城乡差别,限制了农村人逃离农村的梦想,农村的青年只有当了兵,考上了大学或女孩嫁给了城里人,才能渐渐地成为城里人,落上城市户口有粮本儿。至于当今流行的农村青年进城里打工,根本没那一说。主要是那时城里经济还不够发达,也不缺乏那么多的劳动力。我参加工作那会,还是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时候。城里人拿着红粮本,去国营粮店按月领买供应粮。七十年代初我曾在粮店当过收款员,那时每人每月供应3至5斤面粉,三两豆油,2斤大米,其余的就是玉米面等粗粮了。那时的面粉才0.185元一斤,小米0.112元一斤。我们收款的把收款的粮价压在玻璃板下,扒拉算盘只用加减法,就可以收款了,因为这种方法快捷。

  那一年,我去林源车站油罐车里挖石油,偶尔结识了一位在铁路上,同我父亲年龄差不多的工人,当时他帮了我忙,后来我们来往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他有事求我帮忙,是他大儿子娶了个农村姑娘,粮食关系一直落不下,一向很原则的父亲破例为他跑了几次粮食科,办好了他儿媳妇的粮食关系。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很大的事儿了,了结了他家的心愿。尽管农村姑娘进城粮食关系不好落,但一些农村比较好看的姑娘,还是托人以找一个城里的工人为荣耀,把人生的最高境界定为吃供应粮。六、七十年代大批石油工人汇入了大庆这片土地,石油工人艰苦的野外生活和工作环境,使石油工人找老婆成了难题。那时很多石油工人婚姻的结合都是经人介绍的,当时在大庆油田流行这样一句话:“石油工人一声吼,找个老婆没户口。”这就是那年代时光记忆的真实写照。

  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给中国的经济体改革带来了一缕缕春风,七十年代末,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推广了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方法,在全省点燃了“包产到户”的星火。随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以土地承包为主的农业改革政策。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惠民三农政策的实施,免征农业税和土地直补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来,全国取消了使用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也取消了城里人的粮本。

  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有许多城市加大了城镇户籍改革,取消了农村人来城里打工的一些条条框框。城里人亲和的人文关怀,使农村人在城里不再受到歧视。他们受到了同城里人一样的优惠政策,他们孩子的入托、上学到入住廉租房,同城里人几乎没有区别。致使全国广大农村的青年人大量流入城市,中国的农村村屯人气的脉搏不再呼吸顺畅。留守的都是一些中年妇女支撑着家庭,她们承担了奉养老人,伺候孩子的重担。

  前不久我在某报看到,江西宜春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五名留守儿童溺亡。发生了这样大的事儿,来救援的人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与儿童的问题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在北方的一个农村我了解到,全村过去兴旺的一百余户人家,现在只剩下六十几户。一家兄弟四人,只有老二在家侍奉土地,有哥三个在外打工。青年人再也不愿意去种地了,他们也不会侍奉土地,他们把自己仅有的那些土地租了出去,他们把土地留给了父母,那些守护着土地的老人们,脸上堆满了皱纹,淳朴善良的眼神变得凄凉和恍惚,晃动着和实际年龄不符的身影在村庄无奈劳作,这些村屯成了孤独、年迈、凄凉空巢的词汇。他们中也有的把土地卖给了开发商,他们飞向了理想中的城市。

  城市这个时候,凸显出了它们仁慈的胸怀,接纳了他们的到来。他们四处奔波为生计而奔忙,他们中有的人脚踏实地辛辛苦苦地工作。有了回报,在城里结了婚购买了楼房。他们中也不乏精英受到了老板赏识,一步登天。他们中也有少数人好逸恶劳,因一念之差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曾在法院做了五年的陪审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青年来城里的犯罪率人数高于城市青年。主要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低,文化素质、修养等导致了他们走向了失败的另一面。

  是土地供养了人类,是农村奉养了城市,但是城市却掏空了农村。是城市绚烂的灯火诱惑了农村,使农村人迷失了方向。十年前,城里人雇一个保姆,只需要每月支付500元工资。可现在要雇一个保姆,三五千都雇不到。一些饭店也是这样,过去五、六百元可以挑着选,现在月薪三四千的服务员都不容易雇到。是城里人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城市劳动力缺乏了,我不得而知。一些人说是城里的孩子就业观念差,不愿意做那些廉价的工作,才出现了用工荒,我想这只是其原因的一个方面。城里的待业青年、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毕竟高职高薪、舒服安逸的工作是少数。还有一部分城里的待业青年没有固定的工作,把眼晴盯在了父母那点退休工资和房子上,整天无事可做成了啃老族。

  城市乡村这个相关的代名词,我们称呼了多少年。城市越来越臃肿,而乡村越来越瘦弱。这种要高楼、要汽车、要富足一边倒现象,已越来越深地扎在了年青人的心中。他们把奉养了我们无限深情的土地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远走他乡背叛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土地已日渐丢失逐渐减少。

  我想,失去了土地,我们以后的根又在哪里呢?

  作者|张俊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8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