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读写结合随笔

木兰分享

  语文就是需要读写结合,因为它们是一体的。那老师对读写结合有什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写结合随笔,一起来看看。

  读写结合随笔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艺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写作是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水平,可以将作文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要做到“读写结合”,不但要兼顾到个性形成、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在看到读对写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写对读的促进作用,更要看到读与写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丁有宽老师也认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了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增强了,又能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的这个联系点,即读与写的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与写的结合要讲究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挖掘课文“潜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从“写”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自发地写、自觉地写,才能发诸真情,才能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例如冯骥才老先生以其诙谐的风格,真挚的感情写成的《珍珠鸟》,就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珍珠鸟”古怪的性格以及冯骥才先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在这一周的周记中,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描摹了自家的各种小动物,其描写之细致、感情之真挚,令我为之动容。可见,课堂教学要是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作文也能变成“坦途”。

  课文与写作教学最成功的结合,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不但对课文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而且从写作上得到了有益的启迪,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并且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善于充分挖掘课文的“潜质”,并时时注意提供能激起写作冲动的“棒槌”,使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思想深处的“闪烁火花”,及时地将想写、需写的东西写出来。唤醒学生的生命知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从容地领悟到写作的真谛。“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只要是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来,从而自觉地把写作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写作就不再是件苦差事、累差事了。在学习了《烟台的海》、《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课文后,同学们对我们邻近的南黄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去洋口港观光学习,到老一辈们那里去了解南黄海的历史、传说,写出了《海上遐思》、《家乡的洋口港》等等许多优秀的作文,由于观察仔细,感情真实感人,有些还在优秀作文评比中获奖呢!在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后,同学们纷纷被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深深情谊所打动,忽然间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母亲身上也有着许多不平常之处,纷纷从记忆“仓库”中找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写成了讴歌父亲、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二、借助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扩充“材料仓库”。

  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曾经说过:“必阅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不其然,则心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二月河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广为赞誉的历史小说家,原来他主要从事“红学”研究。就是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大量有关清史的资料,被“康乾盛世”时的几个皇帝所深深感动,拥有了强烈地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写出了“皇帝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完成一部作品,虽然只是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是自己平时积累的表现。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多多积累,打牢基础,这样,我们的写作之泉才会源头不断,活水长流。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却是良莠不分,因此,我们应将课文看作是学生的“精读”书目,将其作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来源,将课外阅读看作是“泛读”,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使学生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北大荒的秋天》用优美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北大荒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以生动可感的画面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大荒美景的句子,通过反复地吟诵涵咏,淡化分析,以读代讲,使学生对这些句子能熟读成诵。小学语文课本中像这些值得学生牢牢记住的句、段、篇还有很多很多,如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恰佩克的《田园诗情》、郑振铎的《燕子》等等。让学生烂熟于胸,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就能博古通今,游刃有余。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朗读一些优秀书目,以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就可以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供同学们阅读;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史记》相关的书籍;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可以推荐介绍肖邦的书籍以及肖邦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了《七律·长征》,可以推荐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等作品,领略伟人的大气;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著作;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中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推荐给同学们品读,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学习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课内外相结合,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体味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学生“材料仓库”的储备自然就会增多,写起文章来自然也会信手拈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便是这个道理吧。

  三、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以写作实践为主,因此,我尽量避免生硬的写作理论的指导,改变“写一一评一一写”的模式,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少走些弯路,能将作文写得更好。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总喜欢进行景物描写,而且言辞绮丽,描写细致生动,但常常所写景物与作文主题无关,反而因为写景的文字太多太细,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明白在记叙文中写景是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如《黄河的主人》中在一开头便有一段对黄河的景物描写,在学习时,让学生比较有无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到这段景物描写所包含的内涵:表现了黄河的凶险,使形势更加紧张,为后面描写黄河的主人做铺垫。在学习《九色鹿》、《三顾茅庐》、《草原的早晨》等课文时注重让学生体会到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领悟到写景或表达人物的心情,或渲染气氛,或蕴含道理,或表现主题,使学生能逐步掌握写作方法。

  对于一些写作技巧,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习作,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就没有了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又没有交待,造成文章上下脱节,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此,在课文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借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前文中写“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后文又写“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我提醒学生有时写作文时,开头提到的事情,结尾的时候可以再交代一下;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就文章开头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文末写“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我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文时要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以表达主题;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爱你”一句,让学生知道可以在文中相互照应,以起到点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课文紧密衔接,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读写例话”里,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是生动的具体的写作方法的示范,由具体文章演绎出写作方法,再由写作方法去体会课文,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更易为学生所掌握,效果自然更佳。

  四、发挥课文优势,设计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融合。

  平时的作文训练固然要精心设计,然而要使学生“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光靠“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作文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写作的意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恰当地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曾经看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知识小品文《新型玻璃》时,没有按一般模式进行讲授,而是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一篇介绍新型玻璃的短文,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成了,而且大部分学生写得既准确,又具体。试想,同学们已经写出了这样好的文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我在教《鼎湖山听泉》时,也尝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写出一段导游词,介绍鼎湖山的美景。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进行热烈讨论,结果大多数学习小组能合作写出准确、生动而优美的导游词。

  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有创意地写作训练,形式还有很多种: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学习了《乌鸦喝水》后,让学生以“乌鸦第二次喝水”为题,创作出一个童话小故事;可以对某一情节进行想象、扩充,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以“嫦娥到了广寒宫之后”为话题,就嫦娥在月宫里的生活展开想象;可以就同一材料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辨,学习了《最大的麦穗》后,让学生分小组就“最大的麦穗是什么”进行辩论;可以就一组课文梳理归类写出一篇新的文章,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几篇课文后,从富兰克林到谈迁,再到诺贝尔的事迹对你又有怎样的启迪……这样,学生在“写” 中读懂了课文,在“读”中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激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阅读和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一个学生的身上,不是孤立、静止的。我们一定要在优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考虑与写作的沟通、揉合,努力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169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