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关于泉州文化随笔

木兰分享

  泉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城市,那关于它的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泉州文化随笔,一起来看看。

  泉州文化随笔篇一

  有人问:“为什么东亚文化之都是泉州?而不是大家看好的西安和咸阳呢?”让我来解释吧!

  置身历史与全球的坐标,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也是唐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性大都市、“东方第一大港”,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泉州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有31处,其中泉州南音、提线木偶等四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可仅仅这些,是不能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我认为当选的理由还有很多很多:

  当选理由1文化传统

  这项条件要求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城市风貌、人文遗产能够体现东亚文化传统,具有鲜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

  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市级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泉州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启动泉州木偶剧院、泉州歌舞剧院、泉州大剧院、市图书馆新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泉州木偶剧院新址将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木偶剧院。

  当选理由2硬件设施

  泉州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馆6个;文化馆(艺术馆)11个,国家一级馆5个;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0多个,其中国家一级馆2个。全市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3个,覆盖面达100%;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街道)覆盖面100%;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2349个,覆盖面100%。全市有村级文化广场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完成61个省级文化激情广场示范点建设。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349个,率先实现100%行政村(社区)都有“农家书屋”目标,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

  当选理由3资金保障

  为改善闽南文化保护传承软硬条件,从20XX年起,泉州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市本级投入3亿多元,建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梨园古典剧院、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闽南文化标志性场馆设施。

  今年,泉州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近年来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对“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遗”的考察点文物进行维修及环境整治。

  当然,当选理由还有很多很多,我只罗列了一些,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东亚文化之都是泉州了吧!

  泉州文化随笔篇二

  我的家乡——泉州“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我的家乡泉州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说起泉州不能不提起泉州的提线木偶戏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曾亮相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另外,泉州高甲戏也很出名。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一种化装游行演出,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宋江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艺人们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再次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了微剧、江西腔和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始称高甲戏。

  高甲戏操闽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吹奏南乐,形成本地区具有很强欣赏性的大剧种。它演时活泼风趣,舞蹈性极强,涌现出“柯贤溪、陈宗熟、林赐福、许仰川”等闽南名丑。培育出中国戏剧“梅花奖”优秀演员。

  20XX年以来,高甲戏《连升上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舅婉儿》等剧目接连引起轰动,在中国戏曲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还有泉州的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演出上可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即戏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操偶师傅操作人偶于戏台上的表演,后场则包括了操偶师、乐团和口白师傅。

  最后再说说泉州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和昆剧是中国现存两大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因保留并能演出许多早期南戏的剧目,而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一些经典剧作中的忠孝节义与男女爱情的故事,是那样深入人心,让人百看不厌。泉州的文化让我这个家乡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为泉州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泉州文化随笔篇三

  泉州,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对我来说,泉州在我眼里已经是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了!

  泉州的市花是刺桐花,所以她还有个别名叫刺桐城。泉州的景色十分美丽。春天的早上,“温柔”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树下,蝴蝶悬空飞舞;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花儿,也伴随小草的节奏,一点一点地张出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泉州方言可以说是我的母语,从咿呀学语讲第一句话到求学、工作几乎每天都要用到。从平常的学习、应用、交流中我对自己家乡的语言有了更深刻、更全面客观的了解,现在我要开时接绍泉州。

  我眼中的泉州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她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____、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泉州还是一个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多万人。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她辉煌的业绩展示过去,更为未来发展奠基。泉州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创业,对业已形成的“大泉州发展战略”框架进行拓展、深化、创新和完善,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和泉州湾滨海城市,努力提升泉州在国内外的整体经济竞争力、科技文教竞争力、现代城市竞争力、民生保障竞争力、行政管理竞争力,力争把泉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文化繁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海峡西岸侨乡工贸旅游港口中心城市。

  我热爱泉州,我难以望了泉州这个美丽的城市。


泉州文化随笔相关文章

1.校园文化随笔

2.班级文化建设随笔

3.学术之美海峰随笔

4.中医文化随笔

5.古镇古城散文随笔

    15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