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中国随笔选

木兰分享

  中国随笔有很多,那就来简单欣赏几篇。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国随笔选,希望你有所收获。

  中国随笔选篇一

  五年前,学者刘建平提着一袋山东老家产的淡黄色小米来到我家。他一边阻止我端出花花绿绿的小食,一边对我和我的丈夫、他的朋友设问道:“你们觉得未来中国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是什么?”

  “我们这个民族将没有东西可吃。”

  我们把感激的目光投向他带来的小米,但对这个形而下的结论还是相当失望,于是只好用中国庞大的粮食储备安慰他。但是他摇头:“我不是说饥荒,我的意思是,如果现状永远是这样的话,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因为所有领域的假冒伪劣而导致所有人吃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毒食品,时间久了,我们必然会吃坏了脑子,沦为一个人人可欺的智障民族。到那时,什么都晚了,什么改革,什么发展,全晚了,因为我们的智力已经瘫痪,不再能进行自我反思了。”

  听完他的话,我含蓄地表示,我对他的国际政治学和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向来钦佩,但是他刚才提出的主题,似乎应由一位唯物主义科幻小说家来完成。他也不争辩,径从背包里掏出一篇文章塞给我们,标题是--“社会冷战论:在政治史、社会史研究中理解中国”。

  读罢文章,我才明白关于有毒食品的忧虑只是他诸多忧虑的末端,是他所命名的“社会冷战”--此系指一种全民性的相互欺瞒坑骗现象--的人人有份的后果之一。至于“社会冷战”从何而来,他未从社会道德维度加以考察,而是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中找到其发生根源和运行逻辑,也探讨了逃离这一陷阱所需的政治条件。

  辗转四年多以后,此文得以发表(我替读者谢谢《阴山学刊》了)。五年多以后,中国爆发了举世侧目的“三聚氰胺”事件,千万中国孩童为成年人的罪愆承受病苦,人们突然陷入什么都不敢吃的食品恐慌之中。在媒体纷纷叩问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之时,再读此文如醍醐灌顶,我被它的理论解释力和预见力所深深震惊。读者可从本书中看到这篇不那么“随笔”的文字(题目已被作者改为《冷战社会的历史与社会冷战的逻辑》),同这位从真实中汲取知识和思想的学者一起,理解更深刻的中国现实。

  在今年发表的文章中,刘再复先生的《“五四”理念变动的重新评说》、李零先生的《读〈动物农场〉》和耿占春先生的《话语中的熵》份量厚重,引人深思。

  总而言之,一年的汉语文章浩若烟海,编选工作更像一场披沙拣金的战斗。对编者而言,收入本书的每篇文字皆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但因眼界和篇幅所限,遗“金”之罪势所难免,只期待未来的工作能有所进步。

  中国随笔选篇二

  2008年的天空飘荡着太多“深刻的中国现实”--既盛放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奥运会、“神七”发射成功的焰火,亦降下了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事件、冰灾、水灾、雪灾、建筑、医疗、医药事故、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寒霜。历史跌宕的幅度在这一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如不想法麻木神经,就无法安顿自己的生命。

  麻木的效果是成功的:惊魂甫定,回首刚刚过去的惊天往事,竟然恍如隔世,宛若闲谈。时间是多么无情的雕刻家,遗忘是多么称职的麻醉师!把我们从时间和遗忘中救出的,安慰我们的灵魂、赋予我们以经验、释放我们的道德焦虑的,是诚实记录现实面目和深切观照精神真相的文字。在这本年选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秦晖回望“三十年”时的公正立场与逻辑魅力,钱理群剖析孔夫子当代命运时的忧患胸襟与警觉眼神,何光沪反思“毒奶粉”事件时的信仰关怀与制度关切,陶东风批评中国大学之病象时的金刚怒目与赤子情怀……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巨大悲剧,我们能看到记者李宗陶摹写“映秀伤痕”时的严冷锐利,胡赳赳疾书“震灾叙事”时的慷慨热肠,以及诗评家徐敬亚对“悲痛中总是饱含激昂,丧事中总是夹带锣鼓”的庸俗诗学的愤怒。这些文章非为“随笔”而作,但却天然地秉有随笔的灵魂--对精神责任的自由担荷。

  中国随笔选篇三

  有几位作家的文体意识和精神气质是十分醒目的。这里要先谈谈并未出现在今年年选中的缪哲和薛忆沩(见2007随笔年选)。缪哲治中国美术史,兼译一些妙趣蕴藉的英文随笔,如《瓮葬》、《塞耳彭自然史》、《钓客清话》等。随笔只是他学术研究的余墨,却无一篇不精,其语言雅涩佻达,充满灵智,味近周作人,而有周氏所无的冷衅、炽情与傲慢。若寻这味道的来源,或可溯至他的反愚谬与求平等的道德意识,这使他的小品亦透辟辽阔。薛忆沩是低调而出色的小说家,近年在《随笔》、《读书》等杂志发表了不少人物随笔和阅读随笔。他善于以小说家的敏感,抓住人物命运中脆弱易碎的部分,以之击中读者的良知;亦善于在读解文学作品时,高度精确地捕捉其诗学细节,彰显其哲学意味。他的文字饱蘸体恤慈悲,散发诗之光芒,对柔软灵魂的呵护凝视动人不已。

  在今年的年选里,我们亦可看到不少妙笔。批评家周泽雄的文章博雅雄辨,时有古风,其锐利的谈锋来自其思想之忠直,其勃发的文采来自其美感之丰沛。他的文学批评、读书随笔异于常道,宜于品鉴,偶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亦是立足于文化本位的立场,言必有据,剀切内敛。小说家李大卫的随笔则有另一番风光:博识,多闻,幽默,恶作剧,顽童式的反讽中暗藏自由意识的观照,其近年为《财经》杂志开设的专栏是汉语写作中的上乘小品。诗人、乐评家贾晓伟的音乐随笔、电影随笔和美术随笔光华独具,他的诗性判断无时不统领其技术分析,每一论断与犹疑,皆是对上帝之“在”的求告与遥望。学者许志强的外国文学随笔则深入作家精神生活的腹地,游刃有余地揭示其含混幽暗之处,其言语姿态与其说是客观的研究者,不如说是参与和介入的知己。此外,青年学者杨早从容、舒徐、隽厚的文史随笔,青年作家刘春率性、偏至、俏皮的性灵随笔,也是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大可期待的。

中国随笔选相关文章:

1.2016年中国随笔精选

2.2016中国随笔精选

3.高中随笔精选

4.精选名家随笔

5.文艺随笔精选

    14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