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青年励志散文_描写军旅青年的散文(2)
军旅青年励志散文:我的军旅生涯
作者:任 彦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一支英姿飒爽的队伍从我眼前走过,看三十名威武雄壮的战士手持闪亮钢枪,迈着坚定而豪迈的步伐,随着“保卫祖国,固守边疆!”“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冲上战场”的响亮口号声正迈步跨向前方。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这是保卫祖国北部边疆的一支新生力量,她就是乌伊岭区前卫农场武装基干民兵连一连一排的全体战士。
我参加这样的队伍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农场三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和我的战友们历经摸爬滚打个个炼就了一身钢筋铁骨,我们的队伍真正成为了“拖不垮打不烂”的队伍,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而伟大事业中铸造成了“尖刀”般的钢铁意志,成长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坚强队伍!
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春姑娘”回来得特别的早。阳历刚进四月份,冰雪就已消融,柳枝冒发了新芽儿,大地也披上了嫩绿,春燕伴随着春风唱合着摇曳的春柳欢快的向人们报告春讯!
1970年4月11日,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光荣地加入了武装基干民兵连这支队伍,成为了一名佩枪的名符其实的光荣战士。由于自身的素质条件与政治表现,从加入民兵连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领导的重示,先后委托我担任班长、排长。
那时我还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小青年儿,刚出茅庐,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根本就不具备领导才能,担任领导职务对我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在这里我要感谢老排长蒋卫东,是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老排长是伊春的下乡知青,比我高两届早一年到前卫农场,七0年下半年他被抽调转正离开农场去了商业科,我接替了他的工作。
在儿童时期我就特别的喜欢枪,这可能就是男孩子独有的天性吧!其实,我本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打打杀杀的并不太喜欢,我道像个小姑娘。在学校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认真学习,遵守纪律,是老师放心的好学生。放学后从来不到处招惹事非,倒像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
尽管如此,男孩子的天性还是注定了我的成长与发展方向,喜欢舞枪弄棍的。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就能自己用8号铁线做弹弓、用木板做“滑子”,特别喜欢做木头小手枪。每次制作手枪时都是先画图纸,然后找来够厚度的红松木板,参照图纸通过锯、钻、刻、磨等工序制作成形。我做的小木头手枪还能打子弹呢,射程一般都在二十米左右。玩耍时举着自己制作的手枪指挥小伙伴们进行各种“战斗”别提有多高兴了!过去50 多年的儿时记忆,想起来还是那样的光荣和那样的自豪!
来到民兵连,我先是担任一排三班班长职务,带领九名战士学习政治、学习军事、参加生产劳动。
我们是武装基干民兵连,是配有武器的。我们连队的武器装备有加拿大歪把子机枪、国产冲锋枪、二战期间缴获的美30步枪。我使用的是国产冲锋枪,它的全名是:五六式7.62毫米半自动冲锋枪。
这种枪是我国1956年制造枪口径是7.62毫米木托式冲锋枪,它的射程不是很远,可以打单发也可以打连发,用它在近距离搞阻击战和冲锋追击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枪是用弹夹(枪梭子)储备子弹的,每个枪梭子能装30发,每支冲锋枪配有数个弹夹。发给我的是3梭子90发子弹,枪梭口处安上一梭子,另外二个放入武装带里挎在身上,穿上军装戴上军帽别说有多么威武了。
天真无邪、幸福而快乐的儿童时代就像梦一样匆匆而过,不知不觉中离我远去,每当想起那时的事情就好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似的。来到连队时我可是一个十七岁的、英俊的、健壮青年了。
在连队,班长挎冲锋枪,战士扛大杆枪,这是连队武器配置规定的原则,可能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吧。一天训练结束后,我向连长请假跑到照相馆,肯求摄影师为我拍下一张跨冲锋枪的照片,这张照片就是我“军旅生涯”的真实记录,照片的形象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们是毛主席的战士 ,
时刻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我们连队和解放军部队的编制是一样的,是“三三编制”。就是说:三个班组成一个排、三个排组成一个连、三个连组成一个营、三个营组成一个团(这里指的是正规军部队)····1971年末扩编为“四四编制”。据说扩编是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是增加内含人数,加强部队建设提高战斗力。
我们连队的编制是“三三制”,设有一、二两个男生排、一个女生三排 。男女一样出操训练、一样站岗巡逻、一样打靶行军。
民兵连每天行动都是以号声为令的。“打····搭····,滴····搭····,滴····离····打····搭····”。这是起床号。早上听到这个号声赶紧起床,号声就是命令,20分钟之内必须穿戴整齐跑步到操场集合进行操练,天天如此,雷打不动。“打····搭搭搭搭····滴滴滴滴····滴离滴搭离嘀嗒····”,“搭搭滴离····搭搭滴离····”。起床、上工、学习、熄灯等都是以号声为令的。当然了,开始时分不清什么是什么,只听号声响但不知道是吹的什么号,是上工还是什么?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1972年夏季开始的时候,由于工作的需要,连里决定由我代理司号员工作半年。这半年是我最清闲的半年,也是我深入学习的半年,更是我难忘的半年。每天除了按时吹号其它时间全归自己安排了。于是我就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自学号谱、自学音乐简谱、学习速记,有时间还整理歇后语等,反正不能让时间白白的流失掉。
还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被学校选为鼓乐队的号手,学校发给我一把带有三角队旗的长号。每天我都把它带在身边,爱不释手,特意买了一条手帕揣在兜里,有事儿没事儿的掏出来擦试我的宝贝号。就这样,我的生活中有了新的“伴侣”。
我们号队使用的是七音长号,比部队的五音军号要长出不少。课余时间,几位号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先是学习握号姿势、学习号谱,练习吹号和吹号时的行进步伐等。“斗····斗少米····斗····少斗米斗少····斗····斗少米····斗····少都米少斗····” 这个号谱各地都用,但有所不同,都是为配合大鼓点而选用的。
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上午,我们的鼓乐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美溪林业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庆祝大会,游行中我们排在第三位。全区十几所学校的鼓乐队参加了游行,十几支鼓乐队一同敲响,那阵势非常宏伟和壮观。行进中,我们的鼓敲的最响,我们的号吹的最响。
半年的代理工作很快就过去了。每天除了按时吹号外,还同农场的七名小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1972年春,农场成立了第一所小学,共有七名学生,分为三个学年。小学生们每天上午到学校上课,下午有时间就来我宿舍学习美术,由我担任临时美术教师,这是我同学生们自愿达成的口头协议。
学校校长周玉芬是我们一起下乡的知青,在营部是广播员,成立学校后她便是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四个职务一肩挑。当时我在连队是宣传员,经常写广播稿拿去播放,所以同周老师非常的熟。她对我自愿但任学生的课外美术教师非常赞同,并嘱咐学生们积极配合。
半年的时间在我与孩子们的有说有笑、打打闹闹中度过了。回到连队之后,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们接触,与他们在一起说笑也就越来越少了,可他们时不时的还是往我哪里跑····
预备用枪杀声响,
四防突刺连发枪;
苦练杀敌真本领,
誓出吾辈战疆场。
听到喊杀声我的手就痒痒,心脏也在不断的提升,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凶恶的敌人就在眼前。“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战场上,如果你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敌人消灭掉,被消灭的可能就是你自己了。所以,为了战时少流血,平时就得多流汗,练就一身硬功夫,到了战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英勇杀敌,履建战功!
我们连队的军事训练大多是在农活不是很忙的春秋两季进行,冬季也搞训练,主要是野外行军拉练。三年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多少次军训早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最初的一次夜行军还是让我记忆犹新的。
1969年初,我在林场学校读书时自发地组建了一支46人的“红少兵巡逻队”,下设人数不等的三个小分队,大家推荐我为“司令”。我们的任务是:白天正常上学,晚上才是我们的活动时间,学习、训练、站岗、巡逻,天天不拉。我们每天都要对全场区的重要部位进行察看:油库、发电站、拖拉机库、汽车库、修理部和办公室等都是我们查看的对象。
“红少兵巡逻队”制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1)有事必须提前向分队长请假;(2)集合号声一响15分钟之内必须到场;(3)缺席三次自动离队。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学校和林场的高度重示,同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场“革委会”特意安排木匠为我们制作了三十几条简易的木头大杆儿枪,用这些“枪”武装了我们的队伍,有了“武器”队伍就更有“战斗力”了。训练时,“战士们”的士气更加高昂,巡逻站岗就更加认真了。
千锤百炼为实战,
一声号令冲向前,
未闻硝烟也战场,
挥戈上阵战绩传。
1970年10月秋季训练进入高潮,按照上级的命令将在本月20号举行全连的实弹射击比赛。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鼎沸,奔走相告,终于盼来了打枪的机会!
4月初参加民兵连到现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训练,每天都是练瞄准、连击发,还就是没有真正地放过枪。要打靶了,兴奋得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一直在盼着20号的快快到来。兴奋之余就是紧张了,这是我们加入民兵连之后的第一次、也是我们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啊!
骑马挎枪保边疆,
胸有朝阳。
爬冰卧雪练杀敌,
意志如钢。
平战结合显神威,
英姿飒爽。
备战备荒为人民,
红心向党。
说起实弹射击打靶,那可是对我们的心理素质和训练结果的全面大检验。
1970年10月20日,天气晴朗,略显寒冷。在农场东北方向约500米处是一片麦地,坐北朝南。南头地边的雪地上一字排开10个靶台,正北100米相对靶台立有10个靶牌,靶牌上贴着带环数圈的靶纸,就是我们射击的目标。每个靶台的右侧都放着一条射击用的步骑长枪,这种枪第一次见过,木制枪托,长枪管,枪身一侧附有三棱形刺刀,弹仓很小,只能放进6发子弹,枪身长度比“美30”要短,打开枪刺才有1.6米左右,使用的子弹同“美30”的一样长短。这种枪并不是我们平时训练用的枪,而是专程从逊克军马场借来的。
上午8时射击比赛正式开始。一轮10人,每人5发子弹,听到统一命令后开始打靶。累计环数,30环为及格,瞄准时间不限。
我曾经参加过乌伊岭区武装部组织的“简易射击学理”和“反坦克要领”理论学习班,对射击的基本要领有所掌握。
乌伊岭区武装部主讲教师王文利是刚从部队转业的理论干部,1.78米的细高个,很有风度。军事理论非常扎实,为人说笑风趣优佳,是我们公认的好教官。
学习班上,王教官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详细讲述“简易射击学理”,另外,还为我们介绍了反苏联的“苏T62”坦克爆破要领。
“简易射击学理”讲的是各种长枪共有的特性。从理论的角度讲:枪管的长度与目标的距离,决定抢标尺的度数,抢标尺的视线通过准星确定射击目标,而目标的远近又限定标尺的度数。选定好枪身上的标尺,使之标尺的缺口、枪管前端的准星和射击目标形成一条线,这就是射击学理的术语“三点成一线”。“三点成一线”在射击学理中是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教官要求我们必须记在心里,运用到实际中。
“苏T62坦克”是前苏联在1962年生产的,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坦克。“苏T62坦克”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马力大(发动机500马力)、甲板厚(前甲板厚度有40公分)、双履带(可以自行更换,并且外带防护罩)。
战斗中,一般的小型弹头对它是无能为力的。爆破的要领是:用反坦克炮攻击车身与炮台的结合部位,可以将炸药包放置车身后面的发动机散热窗的防护网上,再就是两次炸毁车履带等等。
我们打靶的目标是人体半身胸环靶,距离100公尺,要求统一使用第一练习的卧姿射击。
“乒···乒···乒···”靶场上枪声响个不停··· 前面几组的打靶在顺利进行着。眼看就要轮到我们这一组了,这时的心跳得更厉害,真的快要调到嗓子眼儿了。我双手按在胸口上对自己说:“要沉着,要冷静,千万千万不能出错。”
又一轮打靶战士撤离下来,这回轮到我们上场了。随着指挥官口令的发出,我迅速地在3号靶台前俯卧完毕,准备完成下面的指令。又一道指令下达了,我迅速地按照平时训练的程序要求检查枪的保险是否打开、定好标尺、拉开击发机、压上子弹并推上枪膛,之后就是等待开始射击的口令了。
开始射击的口令刚一下达就听“乒”的一声,不知道是哪位哥们儿心急先放了一枪。听枪声那个脆生劲儿,有经验的老兵都能猜得到:脱靶了。正在猜想中,我的手指头也不听是换了,还没等瞄好呢不知不觉中也来了个脆生劲儿。不好!一心真的不可二用,这就是心不在焉。定定神儿,进行几分钟的自我心理调整,非常顺利地打完了后面的四枪。
验靶员旗语报告:“命中四个8环!”还好,及格了。及格是及格了,但是与优秀射手相比还差的很远很远,欢喜中也在自责起来:“就这个水平还能上战场?就是上了战场不也是白白去送死吗?这可不是在开玩笑啊。眼下苏修正在我国边境地区大量屯兵,火药味十足,随时都有发动战争的可能。再不好好的练习杀敌本领怎么能行呢?麻痹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战地讲评时,连首长肯定了这次全连打靶成绩优秀的辉煌战绩。同时,首长的风趣讲话,很快打消了我心中的不悦。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
时间过得好快呀,从农场转回林场已经10个月了,眼间到了1974年的春天。
冰雪消融融入春,
春唤芳香香沁心,
心花怒放放天歌,
歌唱七四四月新。
1974年4月10日,我同“”林场民兵班一起参加了乌伊岭区组织的“全区民兵军事技术大比武。”
我们的领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叫林继山。个头不是很高,1.65左右,身体稍有发胖,黝黑的脸庞,两只放光的大眼睛非常有神,在林场都叫他“老兵”。“老兵”是西克林防火站的工人,后转到“”林场后勤做瓦匠工作。
他当兵时,是在沈阳军区某野战部队步兵连当班长。连队进行各种军事训练那是家常便饭,再平常不过了,所以,“老兵”的军事技术掌握得非常娴熟。在这次全区大比武中只有他一人是左撇射击,并且5发5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在总结大会上武装部的领导点名表扬了他。
在农场时,我们的军事训练已经进入到第二练习:跪姿射击。
“跪姿射击”:是单腿跪地,肘关节支撑大腿,用手托起枪身射击。“跪姿”较比“卧姿”有很大的难度,关键是“跪姿”没有了依托,失去了稳定性,精神稍有疏忽就会产生晃动,射出的子弹肯定是偏离目标的。
训练时,我们为了提高端枪的稳定性采取了好多方法,比如:单臂端枪练习瞄准、枪管前端悬挂物体等。老电影《小兵张嘎》里面就有这样的镜头:战士们把砖头绑在枪管前头,一块、两块、三块···在太阳底下一练就是大半天儿。
乌伊岭全区的这次民兵军事大比武分为几大项进行:(1)队列基础知识:包括便步走、齐步走、正步走;(2)刺杀综合练习:包括防左刺、防右刺、放下刺、防后刺;(3)第一练习射击打靶:规定每人5发子弹,不计算环数,只看命中率;(4)反坦克班组进攻;(5)“75无后座力炮”实弹射击表演。
1970年12月初的一个漆黑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天空好似倒扣的黑锅,没有一点光亮,就连北斗七星也躲藏起来不和我们见面。旷野里静得要死,听不到其它声音,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息声和自己的脚步声。我们全连指战员全副武装行进在山林中,一个接着一个默默地走着。这是要去哪里?去执行什么任务?一时间谁也说不准。
大约就在半小时之前,还在梦幻中游玩的我们被传令员唤醒:“赶紧起床,有情况!”10分钟后我们出发了,大概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南。
夜间行军还是头一次。我背着冲锋枪走在队伍中间,边走边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深更半夜的,还全副武装,队伍往哪里去呀?”根据自己平时记忆的方向来看不像是在兜圈子,有可能真的是有情况急需我们去执行。
走在身后的机枪手赵泰春,肩扛加拿大歪把机枪边走边风趣地说:“咱们这是去上甘岭还是去凤凰山?要是去凤凰山那有多好呀,过了大沙河到桃村就能见到我媳妇了!”我们这不是“南征北战”倒像是“北征南战”。“你想的美。”我接过话茬说:“什么上甘岭、凤凰山?什么大沙河、桃村?我们这里统统的没有。我们这里是祖国北部边疆,小兴安岭的北麓,著名的黑龙江南岸。”正说着话赵泰春一个不留神差点让树棍子绊个跟头,我赶紧把他扶住,定定神继续朝前走。
由于他的不小心提醒了自己,也提醒了大家。估计又走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前面的队伍突然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竟然朝家方向走去。“噢,原来真的是一场虚惊。”这下悬着的心落地儿了,走起山路来脚步也轻快多了。当我们返回驻地时,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民兵军事大比武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民兵班参加的前三项比武顺利通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居全区上游水平。 第四项是反坦克班组进攻,我们排在地八位将近上午10点进行。正好利用这个空挡时间学习学习其它班组的好经验,弥补一下我们的不足。于是,我和“老兵”偷偷地靠近比武现场秘密观察,了解其它班组的实际操作,拿到第一手材料之后研究制定我们的行动方案。
研究的结果如下:参加行动的9人分成三组,每组三人。第一组在左翼前方为突击组,第二组在右翼前方为掩护组,第三组为爆破组在两组后方居中位置。班长在第三组指挥行动,其余两人为爆破手。我在第一组负责侦察任务,并用手势向后传递情报信息。
我们进攻的战斗打响了,按照方案的部署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之中。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一辆敌人的坦克车从左前方的山坳向我们快速驶来,300米、200米、100米···我用手势不断地向后传递着信息。
当50米的信息发出之后,班长一声令下,第一爆破手夹着炸药包一跃而起冲了上去。他动作灵敏、机智勇敢,迅速接近了目标,只见他点燃导火索之后来了个就地十八滚。“轰”的一声,敌人的坦克在他身后不远处被炸得粉碎,残渣飞上了天空···敌人的坦克被炸掉了,全面进攻的通道被打开,随着冲锋号的响起我们的战士们冒着战火硝烟冲了上去···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男同学也经常玩“爆破”,那时的“爆破”其实就是“摔泥炮”。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轮番着摔自己制作的泥炮,比谁摔得响,飞出的泥巴看谁的高,最后谁剩的泥最少谁就是赢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玩的游戏,比起真正的爆破确有天仰之别。每当想起儿时的花样玩耍心情同样兴奋、同样难以忘怀。
大比武最后一项是“75无后座力炮”实弹射击表演,由贮木场女子炮班的战士们执行。表演之前主教官王文利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炮的性能、构造、人员配备以及发射时注意的事项。
表演开始了,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就见女子炮班的战士们各就各位开始忙碌起来,摘去苫布、调整炮身方向、打开后支架、打开弹箱取出炮弹,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得非常娴熟、迅速与连贯,完成准备工作后站在指定位置等候发射命令。
炮的正前方大约300米处设置了游动靶牌,一块4米见方的木牌上画有“苏T62坦克示意图,顺着油丝绳绷起的滑道来回游动着。战士们要在靶牌游动中瞄准射击将其击碎,是有一定难度的。
射击时间已到,发令员小旗一挥,瞄准手、射击手、投弹手又是一阵忙碌,几秒钟过后发令员小旗一挥就听“咣”的一声,炮身后座45度角内一溜火光喷出,足有四、五米远。再看前方,敌人的坦克被炸得粉碎···一炮打中,观看的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祝贺炮班的女同胞们,是她们的行动证明了她们的辉煌!
1974年秋,我从民兵行列光荣退役,弃武从文,迎着灿烂的阳光走进了新的课堂!
看过军旅青年的散文的人还看了:
1.军旅青年励志散文
2.有关军旅散文
3.描写军旅散文
4.赞美军人优美散文
5.军人梦想起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