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亲情文章>

父亲节缅怀父亲的文章3篇

乐平分享

  父亲节缅怀父亲的文章 怀念我的父亲

  明天是父亲节。 我的父亲是一个五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从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每日早出晚归,甚至几天才回一次家,肩背棕色已破烂的药箱和一顶同样破烂的草帽,走村串乡,打针送药,为村民服务。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虎背熊腰,高大伟岸,是一个标准的“伟丈夫”。在家中,是真正的“顶梁柱、主心骨”。因为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我兄妹七个,大哥大姐已结婚成家,还有五张口“嗷嗷待哺”。在那个年代,要靠在生产队挣工分分粮吃饭。而我家人口多,父亲因为是有“手艺”的人,按规定可以不下地,又拿高工分。所以在“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村民中,既招人羡慕,又招人嫉恨。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穷都穷,“一碗水端平”,你碗里的糊汤要是略稠些,其他人心里都会不平衡。

  父亲一生辛劳,待人宽厚,没“架子”(在那个年代,他是十里八村公认的“能人”)。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病人家属上门来叫,他询问病情后,收拾药箱,抬脚走人,从未含糊过。那个年代,人的觉悟高过私心,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本来每个行政村都有“赤脚医生”的,但我父亲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信誉度高,经常是“跨区作业”。农村人,医生上门为你瞧病(服务),他们就要拿出好吃的招待(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好吃的,只不过相对而言)。临走时,患者或家属还要塞几个熟红薯、土豆,要是给一片馍,那简直就是最高“礼遇”了。照例,我父亲是不会收的。但他们就会说:“你家娃们多,拿回去添补添补。再说让你跑这么远的路,你不拿,我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再推辞,就做作了,只好收下。那是淳朴的山民真诚的心意、谢意。这也算是父亲“受贿”了。也多亏了父亲所收的“贿赂”,我们兄妹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勉强度过那个饥荒的年代。

  九十年代初,因了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政策的落实,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大家开始过上了真正的好日子。父亲却病倒了!他一生辛劳、节俭,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悬壶济世”、救人无数,自己却在72岁上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今天选择从医,应该是与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的,也算是子承父业吧!我为我的选择感到无悔和骄傲。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此刻,我深深的怀念起我的父亲,我想我今生的目标就是做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文章阅

  父亲节缅怀父亲的文章 父亲节怀念父亲

  2015年6月21日是西方定的父亲节,其实东方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父亲节,只是当时在抗战的烽火中,以及各种原因,让人们遗忘了自己的父亲节。怀想当年制定父亲节也是挺有意义的。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1946年5月社会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的法定“父亲节”。

  由于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七七”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接着发生“八一三”淞沪抗战,抗战主力部队是以广东藉士兵为主体的19路军,我的叔父丘安祖在此次抗战中遇难,失去了做父亲的机会。叔父是真正的抗日烈士,我还看过这张烈士证书,因为证是由中华民国政府发的,且有徽章,担心保留此物有“变天”的嫌疑,烈士证家中就未敢保留了。母亲丘梁氏因幼子遇难悲愤去逝。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第16军相继侵占荷属印度尼西亚。在印尼万隆生活的父亲和他三个哥哥商议,为避遭日本侵略者蹂躏,决定留一位安邦兄继续在印尼谋生,父亲安敦与另两位安铭、安治兄返回祖国。父亲回国后适逢家乡发展教育事业,被聘为梅县白宫公学和鹏飞学堂的教师。回国后与我母亲林远香结婚,1942年他真正做了父亲,我的兄长士才出生了,看到了儿子做了父亲,父亲的父亲——我的祖父春源公却走了。而我则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来到了人世间,从此确立了丘安敦与丘立才永远的父子关系。

  父亲起我名字的意图

  我知道村中世昂丘公明朝从9世祖在富良美开基来,传至15世祖成斋公后裔的辈份安排,16世绍字辈、17世逢字辈、18世光字辈、19世春字辈,20世安字辈,21世才字辈,我属21世,当然属才字辈。但问父亲为何起名立才,是不是立志成才之意,因为我下面有个弟弟志才,早年夭折去世。他曾说你现四兄弟:士才、立才、用才、向才。“士”就是要读书,成为读书人;“立”就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人;“用”就是要成为有用的人;“向”就是要做向三位哥哥好好学习的人。后又庄重地对我说:“立大志,才为党用。”后来在历次运动中,改名字成了时尚,特别是在““””中,当有要我改名时,我把父亲起我名字的意图说了出来,也未遭指责,从未有更改。

  而伯父丘安邦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谋生,娶了印尼姑娘为妻,但心向着祖国,生下四个儿子,取名仍按家族中才字辈来排列:中才、正才、国才、根才。中国真正是他们的根。生下五个女儿,取名喜容、屏容、明容、国光、国容。1967年伯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市去逝,得知后写有《吊伯父印尼去逝》诗两首,寄给我父亲:“恶耗传来涕泪多,年高怎奈病魔何?夕阳正暖忽西落,却教椿楦受苦磨。”“吟成句句俱悲歌,弄斧班门试笔戈。小鬼阎王一起战,诗坛我占莫蹉跎。”其时红卫兵的我口气何其之大!1968年我父亲改这两首诗:“恶耗传来涕泪多,高年怎奈病魔何?最是伤心慈伯去,顿教我父受苦磨。”“吟罢悲歌奏凯歌,弄斧班门试笔戈。三反恶魔休作怪,文坛我占刹一过。”改诗前父有示儿信:“前信写成七绝二首,不甚切题。缺点尚多,上下句的意义不衔接,好像东拉西扯,不知死谁,谁哭谁?平仄音韵倒可以。如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肯定是有进步的。但对于字的讲解,辞的意义更要深入研究,独立思考。你翻开辞源一看,首页里字书与辞书的说明,心中便可以豁然。兹我特改正二首如下。”

  父亲使我保有中国国民的身份

  父亲是位教书先生,可是1950年后失业了。在农村不会农活,身体又不好,且孩子又多,生了5个儿子、两个女儿,夭折一子一女。家庭生活开支全靠我母亲下地干活,父亲替村中不识字的妇女给南洋丈夫写信给点润笔劳驾费作为家庭帮补和自己医药费用。家庭困顿给我的外婆知道了,我林外婆到南洋去谋生,当时是到南越的西贡市,她回国想要带我去,既可减轻女儿家的困苦,也有利于我成长。父亲知道我好学上进,不肯让我离开他。他与岳母谈,如果真要的话,给大的士才,让她带去。岳母也喜欢我,如果真给的话,就让阿二牯给我带走。如果父亲同意的话,我就成了越南国的国民了。如在南越,我不可能像广府人的莫登庸(1470~1541)能成为越南莫朝开国君主,要不或成为越南国的国民,或者成为越南国的华侨,或者成为像姨母林霞香那样的难民从西贡流难到香港再流难到加拿大。感谢父亲留我在他身边,使我保有了中国国民的身份。

  我的外婆是“狼外婆”吗?我家在广东梅县白宫镇的富良美村,家庭出身是贫农。而外婆家则在相邻的丙村镇竹筒坝村,家庭出身是“华侨地主”。经济上没有半点支持过她的女婿、我的父亲,政治上却牵连了我的士途。因为她去谋生的地方是南越美帝扶持阮伪政权首都西贡市(现改为胡志明市),偏偏我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目是《写给越南人民抗美的一封信》,不知我是否写得不好,高考落榜。本来我在重点中学广东东山中学高三毕业时的成绩是不错的,班主任要我填报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可我却名落孙山了,只好回农村家中去当一名修理地球的“农民工”,干各种农活,表现俱佳,进步成了生产队的记分员干部,还被征召参加修筑当时梅县最大型的水利工程——上官场水库,在高考前一个月请假离开工地回家复习,终于考上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成为我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引以为荣。

  父亲的嗜好

  父亲是位教书先生,失去教师职业,回到农村当农民,也无力干农活,父亲的嗜好仍然是阅读与思考。他反复翻阅书架上的书,并将他以前读的《幼学琼林》熟记后,交给我好好读,至今还保留在我书房,时时阅看。他常常回到他曾任教的鹏飞学堂(后改为飞英小学)看新闻报纸,有什么新消息会在他居住的私塾“红锦山房”,乡下人称为“嬲馆”的地方,与众人分享。我则是一位忠实的听众。我记得,父亲在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什么会战败时剖析,日本原与德国商量好,德国从西边攻击苏联,日本则从东边攻击苏联,东西夹攻,势必攻下苏联。但日本则从东边攻击苏联,拿下的地方都是西伯利亚这些穷地方,于是掉转方向进攻中国华北,以及东南亚这些富庶的地方,更甚袭击夏威夷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战争,把美国拉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扔下两题原子弹,日本焉有不败之理。

  父亲是村中的一支笔。父亲除了替村中不识字的妇女给南洋丈夫写信外,村中或丘氏祠堂要与海内外联系的文书统由我父草拟。他的书法也不错,经常替村中红白喜事书写对联,我则替父磨墨、牵纸,目濡耳染后也让我潜移默化,使我日后坚定地与文字结成终生伴侣。父亲有意栽培我,将他认为写得好的书信、诗文抄写一遍,使我从中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在大学中文系没有学习撰写诗词的课程内容,我则偷试仿效着父亲去写诗词。1968年村中旅居印尼的丘钟秀先生回到梅州城居住,写有一首七律给我父:“喜从天外赴梅州,愧乏铁鞋步出庐。意气昂然民自得,徘徊当道客躇踌。寒流二月看秧舞,春暖陌阡入眼收。不识社员规格律,富良村上比东湖。”父亲依韵也写《感怀口占七律一章以应钟秀老侄指正》:“闻道君归到梅州,乘车我欲访柏庐。残躯已恨神犹惫,醒脑频思意躇踌。里闾既改新妆样,阡陌稻黄报丰收。但愿居从耕读地,相期游钓绿水湖。”父亲把他和钟秀族兄写的七律一并寄给在广州读大学的我,于是我亦仿照写了七律一首寄给父亲,《步父亲与钟秀兄台韵而和之》:“闻道兄归到广州,未知返梅住柏庐。先前两思寻访,随后一直意躇踌。学海波澜无有境,诗林枝叶尽皆收。家乡能否成东事,动地惊天需五湖。”

  在读大学期间,因红卫兵串连而停课,学习一度中断。我到中山大学串连时拜识了历史系谢健弘教授,他带着我们又去拜候丘逢甲的儿子丘琳教授,回来后填一首词《浪淘沙》“应谢健弘先生指正”:“自幼攻诗文,尚未知门,千辛万苦枉辛勤。难觅西宾墙外望,意志沉沦。名字早多闻,月夜登门,诗词学问果冠群。百尺竿头同进步,努力耕耘。1968年2月16日”想不到谢健弘教授以《浪淘沙》回赐:“立才同杞华、金隆于元夜来访,次日复寄浪淘沙一阕,依韵答之。早岁爱诗文,异说纷纭,三馀攻读费辛勤。主席延安弘教化,禹甸生春。风笛隔江闻,带月登门,座中忧乐果同群。红雨青山春正好,好共耕耘。1968年2月19日于康乐园”我与谢健弘教授说到父亲也喜爱诗词,于是谢健弘教授便送我父一本《毛主席诗词》。我将此书及《浪淘沙》给父亲阅看后,便送谢健弘教授《感怀口占七律一章》:“硕德芳模世所钦,识我我恨叹晚迟。吟坛喜咏工农句,教界人歌五好师。百年大计为党国,一代新生尽朝晖。知订忘年情益重,全凭毛著一本词。”寄给谢健弘教授,他又酌改寄回:“硕德芳模世所期,采风我恨识君迟。吾侪共立‘三忠’信,教界人歌五好师。大计百年循党化,神州七亿沐朝晖。梅江珠水情何限,长记煌煌主席词。”

  父亲的嗜好是吸烟。他有一支长长的水烟筒,它紧靠着父亲专坐的靠椅旁。用纸条点火,猛吸后吞云吐雾状,恍怫灵感就在其中。吸烟上瘾,明知对肺有害,仍坚持不辍。家庭困顿,当自己买烟与儿子买作业本发生矛盾时,他的天平意识肯定倾斜到买烟去了。有一次,父亲叫我替他去买包烟。我去到刘屋小卖部,与售货员说,买半包烟,剩余的钱便买作业本,售货员满足了我的购买要求。回到家交给父亲,满足了他要吸烟的要求,也满足了我要购买作业本的要求。由是,我发誓一辈子不吸烟,要学习。日后拜祭父亲坟前,只似欠了他半包烟的要求,定要点烟摆在坟前,满足他的嗜好。

  父亲对我的期望

  父亲是位读书人,对我的期望当然也成为一位读书人。我对读书也有兴趣,有好的文章诗句,抄录下来,默记于脑,甚至涂写在墙上,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口号句。在父亲居住的私塾“红锦山房”墙上,我曾用木炭写下《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时时激励自己要“好学”。而在我出生地的“景云楼”的出生房前墙上则用毛笔写着“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国家”、“花落有意,水流无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字历半个世纪,仍清晰在墙壁上,却深刻在我心中。

  父亲是位教书先生,对我的期望当然也成为一位教书先生。所以当我在西阳中学初中毕业时,反复督促我去报考县师范学校,既可减轻家庭负担,又可快速出来工作,摆脱家庭的困境。学校老师知道我学习成绩好,肯定是重点高等中学东山中学的学生,考上东山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跨入了大学的门槛,考上东山中学就为西阳中学争了光。在前途的诱惑下,在学校的栽培下,我暗暗努力,考上了东山中学。当西阳中学的老师到我家,当面向我父祝贺时,他感到了骄傲与自豪。再后来考上华南师院中文系,知道毕业后也将成为一位教书先生,父亲也宽心了。大学毕业正在““””中分配我到新丰县行政机关工作,想去当一位教书先生也不可。再后来,考上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当一位教书先生,这是父亲所不知道的,但冥冥中也合了父亲对我的期望。

  父亲是位体弱的人,对我的期望是日后成为一位医生。我是一个固执的好学好问的学生,有些问题还要“打破砂锅问(璺)到底”,有的问题问到老师答不出来,因此个别教师就说我是个“调皮学生”。此话传到我父亲耳里,知子莫若父,他知道儿子的本性,不会永远是“调皮学生”,即使是调皮学生,也可教育培养成“调皮医生”。所以我在东山中学毕业时,!父亲希望我去报考医学院,当一位对人能救死扶伤,对己又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对父更有切肤的帮助的医生。我对他说,父深知儿的兴趣就是爱好文学,现代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原先也是学医的,后才转为文,我更不能去走弯路,会走终生学习的路。于是不管遭遇了““””,我还是坚持学习下去:从读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5年,工作10年后再读研究生3年,获得文学硕士后,也抓着机会进修学习、自学学习,使自己学习途中不断进步。由“调皮学生”进步到“调肉学生”,由“调肉学生”进步到“调骨学生”,由“调骨学生”进步到“调心学生”,由“调心学生”进步到“调脑学生”,学习的前进步伐永不停息。

  父亲对我的嘱托

  乡谚曰:“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父亲对我是充满着希望,由于6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我又没有学医,他似乎对我有点失望了。有一次放假我从广州回到梅县的老家,偷听到父亲与母亲拌嘴说:“我食唔到阿立的,你能食到。”父亲的这句话对我触动太深刻了:我深知父亲在四子弟中最宠爱的是我,我是父亲的希望,我是父亲的骄傲,我是父亲的光荣。我本来是读四年大学本科的,因““””的干扰,推迟一年才毕业,一毕业就分配工作,有工作就有工资,有工资就可买东西给父亲吃食,我盼望着早点毕业,能准时毕业也好,偏偏又拖迟了一年。

  1970年我终于由华南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广东省新丰县革委会工作,那时每月的工资是45、5元,那时是实行计划经济,有钱也买不到肉鱼来孝敬父母的,那是需要票证的时代,肉票粮票比钞票还重要。幸好我在县革委会工作,通过商业部门的批条,就将工资收入的大部分买了腊肉、腊肠、鱿鱼等一批食品,于1971年春节带回家中去孝敬父母。父亲见到我带回一批紧缺的食品,开心高兴,还送些给村中的乡亲。这些动作,证明了他还是食到我的了,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探亲假结束我要离开家时,他拄着拐杖亲到车站送我登车,望着他那张既满足又不满足的脸,我离开乡村,也离开了父亲。

  我牢记住爸爸对妈妈说的那句话:“我食唔到阿立的,你能食到,”我明白,这是父亲对我的嘱托,要我孝敬母亲。于是我在成家后就接到我身边来一起生活,我反复对母亲说:“有我阿立食的,就有您吃的!”并妥善安排了她到北京和香港去旅游一趟。旅游回来后,我调侃地笑着对母亲说:“您爱人没有带您去旅游,子女带您去,其实都是父亲嘱托安排的。”

  父亲对我的遗嘱

  父亲生于1903年5月14日,去逝于1971年10月14日,享年68岁。父亲去逝时,我在新丰县革委会工作,母亲也刚好在我工作的地方。接到家中电报:“父逝,速返。”我即对母亲说:“接家中电报,父病重,即返!”于是带着母亲辗转回家奔丧。回到家,见到父亲已躺进棺材里即将进行大殓,母亲和我都哭得天昏地暗。正无限悲恸之际,理事丘俊元兄走过来扶我说:“你爸有一份遗嘱给你!”于是我马上止住了哭声,要他示以遗嘱予我。他从口袋里搜出一张纸,我展示一看:“我儿立才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学习于华南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党的关怀和爱护、分配到新丰县县革委工作,来信说有决心争取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特写七律一章以勉之。青春未遂凌云志,老去难伸奋战心。卫国保家吾有责,谁知事与愿相违。寄语儿曹干革命,阶级斗争要认真。帝修狂妄今如是,对党效忠正及时。笃根氏丘写于1970、10、1、国庆节”其实父亲写给我的诗,别人认为是遗嘱,说来也对,更主要的是安慰了我。父亲也早在离世的一年前寄给了我,我于1970年11月3日也写有唱和诗《观父亲诗后,有感口占七律一首》:“长征不拘年高低,前进途中争上游。贫病饥寒成逝迹,繁荣昌盛始开头。才高亦靠江山助,志切常需朋友酬。赢得全球妖怪灭,拼将热血写春秋。”

  父亲去逝后,我于197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35岁又考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获取文学硕士学位后,分配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任教,这些都在祭拜父亲坟前禀告的,家祭必当禀告先父知之!2003年父亲诞辰100周年,在家中举行了简朴的纪念会,村中父老们踊跃前来参会,会上发言者有丘鸿淼、丘泰秀、丘让元先生等,也赠送2000元人民币给父亲曾执教的鹏飞学堂(今飞英小学),表达父亲生前对教育事业的关注。

  父亲去世已有44年了。父亲啊!永远安息好!您的遗愿,儿一定替您实现!

  父亲节缅怀父亲的文章 关于父亲

  又是一年柳絮飞,又是一年盛夏时,又是一年父亲节。

  朋友将晚报“父亲节”征文启示发给我,说有现成文字可以参与。面对朋友的邀请,我有些漠然。不是没有文字,也不是写不出文章,而是因为有关父亲的哪怕一点点的小事,只要想起,就会心痛。十几年来,我一直不能,也不敢面对父亲的离去。

  我对朋友说:“父亲,是我的殇,关于父亲,我可能今生今世也不会释怀,更不会有好文字淋漓尽致以纪之。”

  是的,关于父亲,我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文字要书写。可是,每次当我付诸行动倾注笔端时,我都会语塞词穷。我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来写英年早逝的父亲,是写他留给我的无尽的思念和哀痛,还是写他节俭纯朴、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写他的耿直善良为人师表,还是写他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更或者,写他一心朴实地为了学生,甘做蜡烛奉献?……

  我找不到切入点,来作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更何况,我拙劣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内心多年来一直鼎沸不息的情思。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儿。十五年来,我始终如一固执地认为还在外地治病,他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因为父亲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还有学生在等着他,还有许多牵挂放不下!可是,父亲终是在元月月圆之夜一睡不醒,撒手人寰!

  父亲是在我人生最破败、最无奈、最无助的时候离开的。也可以说,是我生活的变故,给予父亲以致命一击。一向讲尊严讲人格的父亲,终是抵不住世俗背后的戳点及人们奇异目光的注视,倒下了。对于一生都严于律己的父亲来说,一个人因为渎职被通告,是天大的耻辱。严厉的父亲寡言了,沉默化作内心焦灼的痛苦,煎熬终是焚烧了他的身躯,从不生病的父亲一病不起。从不吸烟饮酒的父亲,最终被肺癌夺去了生命,终年52岁。

  父亲去世时,我们的家境刚刚好起来,一生教书育人的父亲,清贫一世,两袖清风,却收获九洲桃李。父亲22岁萌芽(师范)毕业参加工作,30年如一日地讲授初中代数、几何。父亲上课从来不拿教材,也不拿讲义,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或是一只圆规,就是授课的全部。父亲的课讲得干净利落,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在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一提及镇中学的数学老师_,人们有的是敬佩与赞许,更多的是尊重和爱戴。

  父亲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一样严格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聪明却厌学者,父亲往往会以家长的身份教育他们。一向不够言笑的父亲,有着无严自威的震慑力,不知道有多少淘气鬼,在父亲的威严下,成为祖国的栋梁;也不知道,为了那些农民的儿女能够学有所成,父亲又下了多少功夫,在我少年的记忆里,父亲每每在家,都是手不释卷,眼不离书的。除了数学,父亲也有着极强的文学功底,或清晨,或日暮,兴致来时,父亲便会朗声吟咏诗词歌赋,诸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样的诗句,我都是自幼从父亲口里听来并牢牢记住。

  父亲一生都是一个极守时的人。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容忍别人的不遵守时间。在父亲看来,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因为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30年中,每一次上课,父亲都不会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当踏着铃声气喘吁吁的学生跑进教室时,父亲已经安静地站在讲台上,在父亲看来,课堂上45分钟,每一秒钟都是极其珍贵的,丝毫懈怠不得,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只可惜,少不更事时,并不懂得和理解父亲近乎苛刻的言行,每天只想着疯跑玩耍。只是这一点,父亲当真与现在年轻的父母不同,虽然他极其珍惜时间,但我们年少时,父亲从来没有逼迫要求我们学习过什么。而我们最早的智力开发,是在父亲那里耳濡目染来的。就这一点而言,父亲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成长。

  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似乎就是下棋、读书、品茶。如果说前两者可以在平常日子里很容易地满足父亲的兴致,那么,最后一项爱好,则受到了生活的制约。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真正可以恣意品茶的日子不多,且是在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因为祖父母去世早,父亲兄弟姐妹五个是由太祖父一手带大,家境的寒酸可想而知,所以,父亲即便是喜好喝茶,也因为生活的窘迫而终是不能天天奢侈地享受品茗读书之乐。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买得最多的是一种猴王牌的茉莉花茶,用塑料袋简装,冲泡后有一股淡淡的茉莉花香,味道清香淡雅,极好闻的。茶叶买回来,除非过年,或是家里来客人,父亲才饮用,其他时间,父亲会很仔细地将袋子封严实,放到柜子里保存。相对于家境的贫寒和子女的教育,父亲别无选择地忍痛割爱。

  父亲的节俭还在于吃穿上。父亲从来不挑穿着和食物,那个饥荒年月,父亲虽然每天要往返几十里山路,但父亲一样和家里人吃糠咽菜。如果偶尔母亲做些白面干粮,剩下的给父亲第二顿吃,父亲是坚决不吃的,他会将白面馍分成相同的几份,分给我们,而我们,则诚惶诚恐地从父亲手里接过馍,一小口一小口地品食,极怕狼吞虎咽吃掉了味道。关于穿衣戴帽,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笑露不笑补,洁净就好。

  父亲平日里极少言语,但每次言语必是掷地有声,特别是我们犯错误的时候,父亲从不厉声呵斥,更不会斯文扫地,单是那一双眼睛,就能穿透你的胸膛,看透你的心思,由不得你不为自己犯下的错误道歉忏悔。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用身教,来替代言教,用目光说话,不管你是怎样的情形,遇到那束适时而变的目光时,便会因了那目光而产生不同的情形和心境。那目光里有问询,有审视,有谴责,有鼓励,有温暖,更有爱怜……很多年来,每当我懒惰懈怠无助时,都会感知到父亲炯炯的目光在不远处注视着我,每当我感受到这目光的存在,我便勇气倍增,精神振奋,一刻不敢放松。茫茫黑夜里,那一双如泓的眼睛,就像夜空的星星,闪烁着慈爱、温暖的光芒,照亮我的人生旅程。我知道,父亲将全部的爱都凝聚成光束,每当夜阑无眠,只要我抬头,便能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睛在天幕上切切地望着我……

    5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