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念亡母的短文章
母亲,我们一生最亲近的人,那个我们最爱也最爱我们的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思念亡母的短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关于思念亡母的短文章篇1:十怀念母亲
常在散文网上看到一些凭吊母亲的文章,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泪流。不由得无限的哀思悄然铺开涌入心底,弥漫在疼痛哀思恍若遗憾里。遗憾着母亲竟英年早逝,在那无知懵懂幼小的年龄,记忆是一片空白,哪里还有母亲的形象?虽然父亲后来娶上了继母,但是我们之间似乎有着血缘相隔距离的生疏,阻碍了母爱。在我的心里依然不能认定她就是我的母亲,时不时的悲痛着生母为何要离我而去?在那遥远的天国,您是否还记挂着我,孤独的存留于世,痛苦的活着?生命的离去,是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如果生命的离去可以选择的话。我想,我的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离我而去,奔那遥远的天国,静赴安然。她也会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把我抚养成人,定要我快乐幸福!绝不会在那遥远的天国,与我阴阳两隔。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的死去,带走了暖融融地母爱,留下的是孤独痛苦的我。像是那流浪的猫狗,孤零零地走在大小街道,随时会受到人的恐吓,同类的欺凌。我正是那流浪的猫狗,时而会受到伙伴们的嘲笑或谩骂,说我是莫娘崽,没人要,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幼小的心灵受到无法倾述的心痛,委屈自心底蔓延,泪水似雨滴从脸上滑落,甚至禁不起伙伴们的奚落,哇哇大哭。每当此时,他们会哈哈大笑一窝蜂的散去,留我在原地委屈的悲伤。
当时,由于年龄小,无法理解母爱是什么?只知道人家有妈妈,我却没有。人家叫妈妈、妈妈、妈妈……从那一刻起,我似乎知道模模糊糊地母爱。当风雨来袭,母亲会给孩子遮风避雨;当寒来暑往,母亲会给孩子添衣御寒、脱衣除热;当头痛脑热,病病痛痛,母亲会背着孩子就诊看病,打针吃药。虽然明白了母爱,也懂得了母爱,更渴望能有一份母爱,来熨烫着我那孤独的心。让我不再委屈,不被同伴们耻笑谩骂,和他们一样的拥有着母亲,沐浴着母爱,快乐的成长,幸福的生活。然,我的母亲已经死去,长眠于地下,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她从九泉之下揪出!从遥远的天国里唤回!我又怎能得到母爱?虽然有继母,但我不是她亲生的,她又怎能给我母爱?经常是要理不理,要管不管,有时会遭到无端的打骂。在她的眼里,我根本就不是她的孩子,只能是她的累赘。所以,只要她脸上阴云密布,就会在我的身上发泄倾盆大雨,全不把我当回事。身为人母,如此般的虐待我,心有何堪?难道就不怕遭天谴、遭非议?然而,继母完全不顾及她的所作所为,任她的性格胡来刻薄着我。可怜弱小的我,只能逆来顺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在我的心里,也完全不把继母当母亲看,甚至也懒得叫她一声妈。
逆来顺受惯了的我,变得缄口无言,不大喜欢与人交往。若如一位深居闺房的小姐,羞于见到一双双诧异的眼神,只得躲于深闺之中。我却害怕那些怜悯的目光,在诉说不同寻常悲苦落薄的我,一声声叹息,一声声无奈,更增添了我的苦痛。生命的出生是无奈,生命的离去也是无奈。我的出生既是无奈,母亲离去更是无奈。我只能在无奈里挣扎,在无奈里痛苦,在无奈里苟活。
成长的年龄在缺失温暖爱意里孤独前行,任荏苒岁月凭苦痛浇泪磨啊磨,把那些悲苦轮廓磨成粉,碾成泥,洒在记忆的扉页。翻过记忆篇章,走出孤独的阴影,忘掉成长的痛。生命赋予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树起桅杆,扯起帆,斩风破浪,远航人生的坐标,到达幸福的彼岸。
生命的历程走过了曲折盘旋,终于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漂泊在五彩缤纷的城市。繁华绚丽诱惑着我心所向,不再为没有母爱而痛苦。然而,我不能不想我没有母亲!母亲虽然在我很小很小就离尘去世,扔下孤独的我,在人世间孤零零地成长,受过的委屈,承受没有母爱的痛苦。但是,我还是要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才有我在人世间痛苦的成长,经历了非常人的磨难。或许,我缺失母爱,收获了痛苦成长的经历,明白了人生苦短流长,世态炎凉,冷暖自知。也许,我会在我未知的人生道路上,多一份坚毅,少一分怯懦,长一份见识,生一份理性。面对生活的挫折,我会绷紧意志的弦;面对命运的作弄,我会遇事不惊,顺其自然,坦然面的,沉淀在命运的过往里,迈过坎,转过弯,又是崭新的开始。
母亲在我的心里依然是一片空白,使我更加怀念起母亲来,搜索依稀的记忆,找寻往昔的片段,究竟还是忆不起母亲的容颜。翻箱倒箧,想找一张母亲的照片,遗憾的是母亲未曾留下半张。无奈的思绪不是滋味,只能想着母亲静静躺在山坡上,隆起一捧黄土,那就是母亲居住的地方。也不知母亲在山坡上孤独的躺了多少年?惭愧啊,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生?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死?身为人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生辰年月,离尘祭日。真是天大不孝,不可饶恕的大不敬,在心里产生了一种罪恶感,对不起母亲,背负了愧对母亲自我的谴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奢望像那些孝子们在母亲床前孝行天下!我只乞求能知道母亲长啥样,姓氏、名谁?然而,我这小小的愿望却无从实现。只能增添着我的罪恶感,加重负重愧对母亲的心。每每别人问起我的母亲,而我只能无言以对。那一刻,我是多么负累、羞涩、愧疚、自责、不孝。
记忆里虽然没有一点母亲印象,脑海里也勾勒不出母亲的一颦一笑,除了一片空白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我还是深深地祝愿,希望我的母亲在天国里安好,幸福的生活!不孝儿在阳间怀念苦命的母亲。
关于思念亡母的短文章篇2:怀念母亲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我的母亲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而朴实。她未读过一天书,却能熟背三国、隋唐,未拜过一位师,却精通中医针灸。我佩服母亲的博闻强记,我更庆幸母亲赐予我一个健全人格。在母亲的教诲下,兄长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教师,而我则一直从事理论宣传工作。两个出身贫寒的儿子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尽忠尽责,报效着养育他们的土地,执着于心中热爱的事业。今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她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她却用她一生的爱和美德影响着我,我觉得,这比太阳更光辉,比黄金还珍贵。
今天,焚香撰文,寄予天国,倾诉感恩母亲心声,聊慰怀念慈母之情。
母亲,每当孩儿想您的时候,我都在回忆您那满含北方家乡泥土气息的粗糙而亲切的双手,闭上眼睛,仿佛从我脸上拂过,轻轻擦掉我孤独的泪水,告诉我要坚强面对;母亲,每当孩儿彷徨的时候,我都在默念您讲过的话,“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如拨云见日,坚定着我的信念,荡涤着我的思想;母亲,每当孩儿成功的时候,我都在怀念您烙的饼做的发糕,告诉我“路遥知马力,不为小成而喜”。您用您那没读过书的眼睛,用靠记忆累积的智慧,鞭策我不断奋进,继续前行!
母疼儿身,儿知母心。慈母的牵挂,是儿手中的碗,是儿身上的衣;慈母的牵挂,是儿居住的城市,是儿手中握的香烟,杯中倒的烈酒,是儿心中的喜乐与忧愁;慈母的牵挂,是长沙的天气和饮食,生怕儿出门未带伞,辣椒吃不惯;慈母的牵挂,是儿前面的路,脚上的鞋,是风霜雨雪,是春夏秋冬;慈母的感恩,是每一双在困难时帮助过儿的手,是每一片在烈日下为儿遮过荫的云。
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想起您,总是您那一头白发。我拜托风儿,轻轻撩起它,让我看清您盼儿的神情;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想起您,总是您那依树而立的身影。我拜托明月,照亮您的梦境,让您看一看儿寻觅您的眼睛。
母亲,孩儿想您,想您到长沙住住,好让儿为您洗洗头,为您捶捶背,为您炒个菜,然后,咱们再备上一壶家乡的老酒,母子对饮,给您谈一谈儿的心得体会。
母亲,孩儿想您,想您就在身边,能陪您聊聊天,能陪您散散步,能给您读一读我写的每一篇诗歌论文。
母亲,孩儿想您,想让您看一看您的小孙女儿,她那稚嫩的语言,迷人的小眼睛,一定会让您乐得合不拢嘴。
母亲,我失败过,但从不敢气馁;我成功过,但从不会骄傲。我知道,您的要求是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好为他人分忧,好为百姓干事。您说,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做一个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母亲,您是孩儿面前的镜子,让我在找到不足中前行;
母亲,您是孩儿脚下的梯子,让我在一步一个脚印中不断攀登;
母亲,您是孩儿头顶上的鞭子,我怎敢懈怠,一定只争朝夕,克己容人,求真务实,风雨兼程。
母亲,我深深怀念的老母亲……
关于思念亡母的短文章篇3:亡母志
作者:麦子色香
丧母的不幸,使我一个多月来难以从悲痛中自拔。回顾母亲的一生,写了以下六部分内容。言词不足以达意。请亲友们看,痛悼我的母亲!
——题记
内容概况
一、美丽聪慧仁爱平凡的一生
二、勤俭持家、关爱家人、疼爱子女的一生
三、虚弱多病、要强达观的一生
四、苦命老娘痛苦艰难的最后人生历程
五、平凡朴素的人生,简单简朴的葬礼
六、永远的记忆——写在最后的话
公元2008年8月13日(农历戊子年7月13日)上午12时54分,母亲撒手人寰,永远离开热爱她的亲人,享年69岁。从那一刻,我成了一个没妈的孩子。
一、美丽聪慧仁爱平凡的一生
农历庚辰年6月初6(1940年),母亲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赵集镇河南行政村孙闫营。瓜子脸,瘦高个,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是年轻美丽的。在我七岁,读小学二年级时,老师问起母亲的年龄,我说:二十几岁。教一年级的宋老师和父母十分要好,在一旁听了我的回答,笑了起来。不久宋老师把我的回答当笑话讲给母亲听,母亲也笑了:要是二十几岁,倒好了。原来母亲幼年丧父,舅母又在表兄三岁时死去,母亲为了照顾寡母幼侄,到快三十岁才和靠兄嫂抚养成人、也已是二十八、九岁的父亲结婚。我七岁时,母亲已经是三十七、八岁的中年妇女了。
然而母亲给人的印象确实是年轻的,见过母亲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的印象。他们一般都把母亲的年龄少估十几岁。我的爱人第一次见过母亲后,向我的岳母汇报说:王林森的妈,长哩好。据说,岳母听后曾笑骂道:你是相亲哩,还是相婆子哩。
母亲儿时曾随舅舅在私熟认识一些字,后来给行医的父亲抓药,耳熏目染竟熟知了不少文字,以致于能读书写信,在农村俨然一个识文断字的文化妇女,母亲的聪慧由此可见一般。母亲心灵手巧,工于裁缝、刺绣。在我走出家门在外读书以前的记忆中,家里总有姑娘媳妇拿了布料请母亲裁剪,只要说出式样,母亲总能量体裁衣,让人满意。更有年纪大的,卖了衣料、线,请母亲裁缝。那年月,在农村这种帮忙完全是义务的。我清楚的记得,母亲裁缝完毕,总是用新衣服包了裁下的布料、用省的线,给人送过去。要是凑巧那主人来取了,母亲总是很不好意思地说:正要给你送去呢。而母亲劳动的报酬,只是人们一句:孙姑娘贤惠啊!
邻居刘家五答的媳妇是外地山区的,不会针线活。五答总是卖了衣料和线来家,嫂子,嫂子地叫,说了要给家中谁做衣服,放下就走了。有时遇到母亲刚蒸好馍,而五答又很饿,母亲一让,五答就会毫不客气地拿一个吃着走开。那年我考上师专,笨拙不善言辞、掉一分钱要摸场大一片(形容一个人十分小抠)的五答,一下子煮了5个鸭蛋,一大早放在我的床头,说:林森,你吃了再去坐车(要知道,过端午节,他家也舍不得煮这么多)。后来听说,我去上学后,五答逢人就说:龙生龙,凤生凤,看人家孙姑娘,光做好事,咱这号二百五人,也放在眼里。人家的娃咋能上不了大学。艰辛的生活,致使五答刚过50岁,便因病致残,瘸了一条腿,行动十分不便。母亲病中的五年,做为邻居的五答,捌着腿,拄着杖,多次探望母亲。有一次,五答问候刚从城区看病回家的母亲,见母亲答非所问,五答竟是伤心泪下,叹道:多伶醒一个人,咋就憨了呢!还不如叫我这个拐子替你受这个罪。五答的长女和小妹一样大,自幼多得母亲关爱。出嫁后,五答要求女儿,回娘家给母带份礼。五答的女儿头一年春节回娘家给母亲带了礼,完全尽的是侄女在婶娘面前的礼路。在母亲的坚持下,五答的女儿后来回娘家,才不再给母亲带礼。但回娘家来,一定要到家看望母亲。她随了小妹称呼我的爱人叫“姐”,而不叫嫂子。我的女儿出生,还送贵重的熊猫玩具做礼物,完全尽的是做姑姑的心意。母亲下葬后,她才得到消息,很是悲伤。母亲“五七”,她和爱人的饭店生意正忙,仍然一起回来,制了一份供品,上坟烧纸。用一个农家姑娘最朴素的行动,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母亲善刺绣,常有姑娘媳妇围着,请她画鞋样、描枕套、剪花样。曾记得有做巧活的木匠请母亲画带图案的花模子。本村叫狗子答的,是个能漆会画、擅长书法的艺人,也总爱端了饭碗,绕个大圈子,来我家串门,为的就是借吃饭的时间,与母亲讨论关乎他手中活计式样的一草一叶、一鸟一兽。狗子答在村中没有人缘,原因是他的经济意识极强,不论谁家请他帮忙,都是要钱的,农村人叫他生意人、小能人。拿他的话说:叫我白干活,亲爷老子都不行。然而,他却为我家白做了两件活。一件是我七八岁时,他为父亲新做的中药柜写药名。整整写了一下午。晚上吃过饭,母亲递给他钱,说:九哥,应该给你封红封子呢。狗子答说:嫂子,你看不起我哩。咱三官庙人欺负我寡妇妈养活我这个狗子娃,大人小娃没人叫过我的大号,只有嫂子见我叫声“九哥”。我敬嫂子一家人抬举我,干这个活,我不要钱。另一次是1993年春,我家盖房子,刚打根基,已是久病(可能是胃癌)的狗子答就跑过来,对母亲说:我写一辈子字了,看来还能给你这新房写一次姜太公。立柱吉日,狗子答挥笔在他亲自裁好的红纸上写下: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然后执拗地颤危危地,一定要亲自爬梯子去往柱子上贴。母亲见谁也劝不住他,绕着弯子劝道:他九答,林森今天在屋哩,咱都是给他盖房子,这个姜太公就让他贴了吧。狗子答这才把贴子交给我,指导我贴正了。说:林森去搬撂瓦来。等我搬过瓦来,他已经拿过两个碗来,在一个碗中倒上半碗白漆,把一个碗扣在瓦上用毛笔划圆,然后在圆中用正楷写道: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二日(农历二月二十日)落成泥工高志榜高敬斌木工张天仁魏仁兰。写了对我说:狗子答写了一辈子字,恐怕最后只能在你娃子这房子上留下这几个字了,你是个识字的人,有一天你扒旧房盖高楼了,叫人把狗子答这几个字保存住。然后抬头对母亲说:林森“五一”结婚,他们学校来人贺礼,别忘叫我赔客。说完,站起身就走。不论谁劝,也不在我家吃饭。工地上盖房的工人都说:怪了,这张狗子白帮忙,还是头一回见。五一节我结婚,母亲早早让我去请他来陪客。一辈子走南闯北的狗子答,和学校50多岁的美术、音乐造诣彼深的张兰贵老师谈得投机(省优秀教师,一生为农村培养美术、音乐人才无数,有百多学生考入中央、省、地区美术、音乐学校)。宴后,拉了张教师去他家,看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一幅下山虎的中堂、几帧楷书条幅,和他画在大礼柜上的牡丹蜜蜂图,那牡丹是他一笔画成的。送张老师走的时候,他说:张老师,我这一辈子,就这点爱好,算个民间艺人吧。可我王家老嫂子可是个善人呀!所以林森能当个好老师,迷信说法,叫有善根。不久,狗子答去世。他艺人的一生很少传人,湮没民间。
记得村中谁家有了红白喜事,程仪谋划,帮厨择菜,总少不了母亲。特别是丧事扎花圈,母亲带着两三个妇女,用麻杆扎架、白纸扎花,做成点缀丧事场面、烘托哀悼气氛的花圈,供在灵前,最后扎上坟头。如果是谁家媳妇的娘家有了丧事,也会请母亲为蒸的大馍上扎绿叶红花。在母亲的灵前、墓地,看到小妹为母亲从丧仪馆卖来的精美的花圈,我不无感慨地在心中哀叹:母亲一辈子帮多少人家办了多少红白喜事,扎了多少花圈,送走了多少乡邻呀。
母亲的心灵手巧还表现在大集体的时候,农村各生产队都要培训烤烟分级员。母亲因为体弱多病,加上父亲常年行医在外,又要照看年幼的儿女,没参加过一次这类既轻闲,又记高功分的技术培训。然而,队中培训过的分级员,却往往分不清级。而母亲只要和她们在一起捡上次烟,再去集上烟叶收购站卖上一次烟,便把烟级分得一清而楚。每次捡烟,妇女们捡完烟,分级员一定要母亲和她一起验收。因为是按烟级和重量计工分,妇女们也一定要母亲认定后,才放心把捡的烟叶交到仓库称量。
母亲一生素食,热情好客,和睦邻里,与人为善。母亲吃一辈子素,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做得一手好菜。来客、过节,家中割了肉,母亲总是先炒素菜,再炒荤菜。然后刷净了锅,做饭。由于父母热情好客,我家过往的老亲旧眷、亲朋好友太别多。由于客情大,父母要留在家中招得客人。很小的时候,我这个小孩就代表家庭走亲戚,成了亲友们赞许的小大人。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年春节,我一个人走了36家亲戚。在当时的农村,春节走亲戚是孩子们的美差,因为吃得好,又能得到一份压岁钱。但农村家庭子女多,总有孩子被大人禁止走亲戚,兄弟姐妹哭闹着争着去走亲戚,是当时农村春节的一大景观。母亲是在我七岁时才抱养的妹妹,所以,我七八岁就一个人拎了礼品,跑几里、十几里走亲戚。那年头,农村旧礼多,一年要走春节拜年和六月农闲望夏两次亲戚。特别是春节寒风苦雪,夏季的烈日暴雨,可谓是雨淋日炙,风寒雪冷,一个小孩蹒跚其中的苦和累,是今天的孩子难以想见的。所以一提到走亲戚,我就叫苦不迭。而母亲是不许我叫苦的。她教育我:礼尚往来,好亲戚是走出来的。为了提高我走亲戚的兴趣,我八岁时,母亲就让父亲教会我骑自行车。现在的孩子从童车上长大,骑自行车是不用学的。而七十年代的农村,一个村庄也就那么两叁辆自行车,许多成年人都不会骑自行车。然而,母亲待客从不厌烦,冬天在厨房里烧柴锅,还好受。夏天,中午一点火,厨房简直象蒸笼。母亲做一次钣,浑身总是被汗水湿透。热情好客的母亲,一辈子多操了多少心、多受了多少累!
父亲幼年丧母,自小多亏我大娘照看。母亲婚后对兄嫂十分敬重,从我会说话起,就让我称呼大娘“妈”,因为伯父家住在我家后边,为了区别称呼,我一直叫大娘“后头妈”。母亲和后头妈妯娌相处融洽,一辈子从未红过脸。四堂兄长我一岁,母亲更是视如己出,从小给我们做一样的衣服,买一样的玩具、零食。把我们打扮的走出门去,常被认做双胞胎。父亲行医捎回了好吃的,母亲总是先分一半,让我送给四哥,然后才让我吃另一半。妯娌们和睦相处,两家亲如一家。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后,我们和伯父家一直共养一头牛,其间买牛卖牛,有赔有赚,兑钱分钱,两家人从未有争执。甚至购卖肥料、农资,出售粮食,大都是一起的。她们逢年过节,探望对方的老人,平时谁娘家大人小孩有个病灾,也都惦记在心,时常关怀。妯娌们互相尊敬对方的娘家人,这也赢得她们彼此娘家人对她们的喜爱。双方娘家来走亲戚,一定是带两份礼,两家都走到的。我们做儿女的也都有了两个外婆家。我们对外人说起外婆家的事,一般都要说清是“柏柏张外婆家”还是“孙闫营外婆家”,村里人、亲戚才能搞明白,我们说的是那家子的事。
1998年伯父患肝癌,后期痛苦难耐,父亲调理中药,为大伯减轻病痛,用药至伯父病终。丧事后,三个堂兄到父亲的药房算药费。母亲说:你爹给你伯抓药是心上出方,就没有药单,算哩啥账。执意不留下一分钱。在大伯去世后,父母更是侍嫂如母,每年春节,母亲都要提醒我给后头妈备一份礼。母亲患病后,与父亲一起随我住在市区,到了春会,总要让父亲接后头妈来住几天。母亲病危,已过花甲之年的后头妈从家中赶来,守在母亲身边,至到临终。姊妹情意可见一斑。
母亲兄妹二人,我却有一个至亲的九舅,一个姨。一直到我很大了,我才弄明白亲戚间的关系。九舅是外婆家前邻,家中子女多,多得外婆与母亲在娘家时的照看。母亲出嫁后,与九舅一家又常互有照顾,母亲回娘家也总要给九舅的孩子带礼物。九舅与九妗母感念这份情意,逢年节总要派表哥来家看看,情意就如亲兄妹。九舅过世后,九妗母随子女常住西峡县城,两家的走动才少了。但表姐表哥们回来,是一定要来看望父母的。2006年春节,大雪之后道路泥泞,久病的九妗母随表姐回来,一定要见父母一面,说是恐怕姊妹们都在病中,见一面少一面了。托表姐带的越野车的福,九妗母才能来到家中,老姊妹相见,老病相惺,其情其景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8月11日,九妗母的小儿子因事回来,在表姐家听说母亲病危,匆忙赶到家中探望。表哥直扑母亲床前,此时母亲已几近失语,但面对娘家侄儿的问话,竟然从喉咙发出:“嗯、嗯”的应答声。她睁大眼晴,紧望着表哥,似乎害怕他的离去。表哥拉着母亲的手,哽噎难语。当表哥告诉母亲要走了时,进食已经十分困难的母亲,竟然用右手接过表哥要喂她的旺旺雪贝,一口一口,吃了下去。似乎要让表哥转告亲戚们:我不要紧,还能吃东西。善良的母亲,临终还在为让亲戚们不为她挂心做着努力!母亲去世后,我们考虑到九妗母年事已高,且久病在身,为生者计,我们没有将丧事告知九妗母。仲秋节其间,九妗母的长子归来,获知母亲的不幸消息,回去后告诉了九妗母,九妗母闻听几度伤心泪下。国庆其间,我陪父亲前往西峡看望九妗母,以慰长者之心。九妗母见到我们即快慰,又伤心,提起母亲依然伤心落泪。次日又安排她的长孙送父亲回来,与她的长媳、长孙媳、重孙一起到母亲的坟上烧纸,代表九妗母一家人沉痛悼念母亲。
姨家在邻近的徐岗村,每年我都要去的。直到读初二那年夏天,舅父去世,我才知道:姨是外婆家一个远邻,甚至不是一个家族。因为娘家没了亲人,有事回娘家多得善良的外婆与母亲的关照,与母亲象亲姐妹一样相处了几十年。
在我小时候,队上有一个看护菜园的老菜板老王,是母亲娘家邻村的,可以说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母亲却象对等娘家叔伯一样,逢年过节请到家中款待。我和堂兄们都称呼他:老王爷。使孤独的老人,在这个人人叫他“老菜板”的村子里,生活多了许多亲情温暧。
受父母热情好客的影响,也使我从小就交往了许多同学朋友。我从十一岁开始在外读书,十三四岁就有同学朋友在家中走动。母亲从不因为是小孩家就慢待。母亲对我的学友,不论新友故交,富贵贫寒,一视同仁,朋友来家,再忙再晚也要准备四个菜。要是在家住下的,每顿饭也准备出一两个菜来。临行的一顿,也该外丰盛。家中有弟妹的还准备有熟鸡蛋、落花生、爆米花、瓜子糖果等类的包(俗语叫修包,给家中小孩捎一份零食的意思)。母亲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大方,学友中有困难的,从学费到生活,只要母亲知道了,都要问长问短,尽力资助。在我的记忆中,从初中开始到参加工作,我的母亲给我朋友的资助,从十元八元,到六七百元,都是毫不犹豫,极时帮助朋友,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要知道母亲是一个连省城都没去过,一生过手钱财很有限,有生之年,她和父亲家庭年纯收入最高也没有超过4000元的农村家庭妇女。
母亲对我交友也是因时因事指导,特别是我上高中后,来往的同学朋友谈话中,话题总爱围绕着学校的女同学,母亲总能适时插进话来,告诫我们要尊重女同学。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儿也少,闺女也少,看到你们在一起玩,象家门自己兄弟一样,我就象有了好几个儿一样。听你们说你们的女同学,我听着就象在讲我自己的闺女。你们在一起上学,要象自家兄弟姐妹一样,才好。我上高二的时候,在学校发起组织“飞絮”文学社,和文友们交往,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还有外校几个男女同学。母亲对那几个女学友,象等自己的女儿一样。当时我交往邻乡一个同学,是复习几年的高中毕业生,谈了一个女朋友,退学在家。朋友考学压力大,家中又不满意他谈朋友,十分苦恼。有一次他把心事谈给母亲听。母亲一听就说:你是个好娃,你看中的人,一定也错不了,你好好考学,考上考不上,都要对人家好。到时候,你家不同意,我去给你保媒。只要你考上学了,你在家中说话,才有份量。那朋友最终没有走通升学之路。母亲果真给他保了媒,促成了一对有情人。其中的一个学友,在母亲去世前几个月,在和我通电话中得知母亲病情,很是感慨地对我说:学生时代我最妒忌你的,就是同是农村的孩子,你怎么就有一个开明的、通情达理的“妈”。母亲那样善良,怎么得了这个病。我要不是家中的长子。我真要给“妈”做儿子。
母亲平凡的一生中,有两次拾金不昧的亮点,很值得一提。一次是在我八九岁时,父亲在村南的公路上拾到一头重500斤左右的大白猪。那猪一看就知道是公社食品公司收购的,因为嘴被验级用的撬扛撬伤了,背上还用剪刀剪了等级记号。人们都劝父母杀了卖钱。母亲却说:外财不富命穷人,这发不了财。后来把猪还给了公社食品公司。次年夏天,父亲在公路上又拾到了一包打好包外运的中三等级的烤烟,有二百多斤,值七八百元。当时公社烟站在收购烤烟时压级压价,民愤很大。人们见父亲拾了这么大一包烟,都说:看,收咱们的四级烟,他娃子们按三级出,一斤,打拐咱们近两块钱。这下,叫他们也背个事。都劝父母别上交。母亲对邻居们说:压级是他们坏了良心,咱也不昧他东西。各事是各事的理。最后母亲还是坚持让父亲把这包烟上交了。不过烟站来拉烟时,气愤的村民们争着去烟包里往外拽,被抢走有几十斤。
母亲一个农村妇女,面对两笔不小的意外之财,那分从容与平静,豁达与开明,给我终身以教益。
二、勤俭持家、关爱家人、疼爱子女的一生
母亲是很会过日子的一个人,父亲行医在外,家中没有劳动力,在大集体的日子里,我家是缺粮户。我刚记事,四五岁的样子,我就听懂了母亲在春荒时与父亲筹借粮食的事。是在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母亲,我就侧坐在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母亲与父亲商量:家中没有多少吃的了。好象父亲在大队当医生,工分轮流记在生产队上。父亲就决定到下一年记工分的生产队预支口粮。母亲说:那就取30斤吧,取多了,明年怎么办。第二天,父亲就带我到邻村杨东队拖了30斤小麦回来。母亲用这三十斤小麦,从常管公社干部饭的人家换回了一拉车红薯干,度过春荒。从此我牢牢记住了“30斤小麦”,因为几乎每年父亲都要在春天或借或量(卖)回“30斤小麦”,母亲再把这“30斤小麦”兑换成粗粮来度春荒。
在那个年月,买粮食是要粮票的,粮票是用粮食换的。缺粮的农民是换不到粮票的。母亲解决缺粮的另一个办法是养猪。我家的猪圈是用机砖垒的,比我家住的房子用的砖都好。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一个成教专师培训班。在豫南农专的课堂里听到一个养猪专家讲一个笑话,说一个外国考察团,参观他的现代化的养猪场后感慨道:这里的卫生条件比我们住的宾馆都好。我笑着小声对邻座的同事说:我小事候,家中的猪圈就比住的房子盖得好。
父母每年春节后都要抓(买)回一头猪娃,养到夏天,够称(当时公社食品公司制定的商品猪的最底收购标准)后买给食品公司。然后再抓回一头,养到春节前,交给生产队杀了,分给每一户。可以抵工分,多分份口粮。父母养猪很让人眼气,因为每年能养两头够称的猪卖。而一般人家养一头猪要一年,或更长时间。现在想来父母养猪是很科学的,当时在农村为了节省饲料,牲口都是放养的,以至于每个生产队都要雇专人看青(看护庄稼,驱赶因饥饿跑进地里,偷吃青苗的牲口)。而父母坚持圈养,父亲每天出诊回来,去地里割青草,或在红薯秧疯长时,割红薯秧,回来用刀剁了喂猪。冬天的饲料也是以干红薯秧为主。再就是父亲当医生的好处,认识的人多,能买到麸子、油饼之类的饲料。最重要的是,当时农村由于经济团难,一般家庭买不起小猪娃,都是等邻居、亲戚家母猪生了猪崽,过了月,靠亲情关系以欠账的形式,养大后再给主人家钱的。猪的品种都不太好。而父母却从不养人情猪娃,坚持到集上抓猪娃养。父亲认识集上卖买牲口的经济人,托他们卖来纯种的猪。我记得家中养长白猪的时候,人们当稀奇看。说这猪象穿扁条子鱼(一种长而扁,长不大的野鱼),咋能长大?出人意料的是,几个月,长白猪就够称出圈了。人们才争着托父亲给习这种猪。再就是父母养猪,够称就卖,从不贪大。而当时农村没有科学养猪的意识,一头猪一养一年多,却不知猪越大长得越慢,饲养成本越大。
母亲靠自己的聪慧,在那个特定的困难时期来安排一家人的生活。做为家中的长子,我虽然很早就知道生计的艰难,但我却没有饥饿的感受。这是我的许多同学朋友在一起谈起缺吃少穿的少年时代时,羡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亲幼年丧母,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半年的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就开始在家乡附近村镇辗转行医,每到一个诊所工作,父亲就向老中医与同事学习,收集背记成方,学习专业书刊,痴心于医学,终成地方名医。父亲醉心于医术的提高,以致不谙农村人情事故,母亲打理家庭,人情往来全是一个人操心。父亲行医在外,早出晚归,不管早晚,到家总有热茶热钣。从我记事起,我家是一年四季都备有开水的,这在当时渴了喝凉水,只有来了客人才烧茶的农村,母亲这一习惯既方便了父亲看病时,用开水给器械清洗消毒、病人吃药,也便于父亲早晚回家有杯热茶喝。同时也大大便利了邻居、病人,一天到晚,都有邻居端了碗给老人孩子找茶喝。大多数病人抓了药,父母总是倒上一杯开水,让病人吃了药再走。有远处的病人赶在吃饭的时候,父母热情留客,真心实意,让许多病人大为感动。父亲有时有紧急病号,深夜出诊,母亲为此不知担了多少心。我清楚的记得,多少个傍晚,母亲带着我站在村头,望着父亲归路的尽头。多少个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纺花、做针线活等晚归的父亲至深夜。无数个早上我起了床,才揉着惺忪的睡眼,问母亲:父亲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实行分田到户后,父亲除了看病还要做地里活,车拉肩挑,十分辛苦。父亲等于一个人干两份工作,有时候刚到地里,或者正干着,有了病人,只好放下地里活出诊,耽误了很多活。所以他的时间就显得格外紧张,往往干起活来十分卖力投入,以至于忘了吃饭。有多少早晨,父亲天不亮就下地了,一干起活就忘了时间。母亲在家做好了饭,原指望父亲早回来吃了饭,母亲也好下地帮父亲干活,而左等右等不见父亲回来,母亲只好到地里喊父亲回来,往往因此误了母亲好多时间,所以母亲常常十分生气。平时温柔的母亲,此刻总要很吵父亲一回。母亲常骂干起活不要命的父亲是“黑李逵”(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不知好孬的人)。然而话语中又有许多对父亲过分卖力的疼与惜。为了减轻父亲的劳动量,我们家每年都种早熟的庄稼,以便提前收获,在邻居亲戚有空闲的时候,能请到帮忙收割的劳力。我读高中的时候,就会在农忙季节请了同学朋友到家帮助收获庄稼。每到农忙前夕,我家就请来多则七八个,少则一二人帮忙。母亲会特意提前赶了集,割肉买菜,人多时还要请人帮着炒菜做饭。这都是为了给父亲节省出时间,减轻父亲的劳动量。
回想幼时,我一直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可以说是衣食无忧。现在想来,除了母亲的勤劳与精打细算外,就是母亲的手巧,自己会裁会缝,乐于助人,和睦亲邻,在农村人缘极好;而父亲又是个医生,交际面广,因而在困难时期能够东挪西借,拆东补西,使子女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
母亲一生五建家院,七置房产,其艰辛是文字难以表述的。第一次建房时,我尚在襁褓之中。父亲兄弟三个,在父亲结婚后分家了。遵照长子不离堂的古训,伯父一家分得上房三间,父亲和小答分得偏房两间。刚成家不久的父母不知是怎样的东挪西借,托亲求友在老房前的宅子上盖了两间青砖作底,泥坯垒墙的瓦房。在西山墙搭了半间草房做灶火(厨房之俗称)。在小答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把偏房让给小答一人居住。父母这样做的意思在于,让小答有了个人住房,有利于找对象成家。在门前靠了大坑(一个矩形水沟,其实并不大)开辟菜园,院中种了梨树、青桐。童年的春季那一树梨花,落花时的遍地的雪白,留给我的甜美,比树上果实留给我的印象还深。水沟边有一棵落花甜,梨花一落,果实就是甜的,确实神奇。不知为什么后来都挖掉了。园中的一棵青桐树,才栽上是一人多高、鸡蛋粗细的小树,后来长成比碗口还粗、两丈多高、枝叶如盖、高擎入云的大树。盛夏时节绿荫遮地,是一家人与邻居避暑乘凉的去处。后来因为建房平整园子,也挖掉了。现在想来,十分可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中境况有了好转,父母又在院子东边盖了两间偏房,青砖绿瓦,北边一间做厨房,南边一间做父亲的药房。1991年我从师专毕业,父母为我筹建新房,1993年扒了两间主房,盖了三间红砖青瓦砧子房。此后又垒了院墙盖了楼门。1998年扒了两间偏房,盖了三间平房,在院子西边留出一块占院子三分之一面积的空地做菜地,院子其余的部分用水泥、沙石硬化。建成了在当时农村一流的小院子。2001年爱人调入城区二初中上班,为了方便爱人上班、女儿上学,我在城区卖房,父母又先后为我置房投入多元。2007年为了方便父母生活,我在市人民医院附近为父母卖了一套单元房,父母又先后投入了元。回顾父母一生一共五次在老宅上建房,加上两次为我在市区卖房投资,共七次置办房产。做为一个普通农民,这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大事。盖房起屋,在一个农民的生活中是最大的事,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往往要向亲邻好友东挪西借。但改变居家环境,对农民来说是生活的需要,住房的好坏也是一家人生活地位的体现。父母也不能免俗。但他们的建房主要集中在我上班以后,原因是他们在我上学其间,把经济收入主要投入在供我读书上。较之同村的同龄人,我11岁就走出家门,辗转各地读书,由一个体质较弱,智力平平,学习一直是中下等的学生,靠了留级与复读,得以升入师专,有了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不能不说父母在农民之中,是较有远见与牺牲精神的。父母在老家建的小院,因闲置,现无偿让在外漂泊一生、身无分文孤贫的小答居住养老。父母耗去一生收入的大部分置办房产,为生活所需、为子女、为面子,也给同胞无助的三弟提供养老的住所,其所付出的心力,没有白费,得益的小答与我们后辈,铭记在心,永世难忘!
母亲只生了我一个儿子,小妹是小姑的小女儿,在我七岁时出生的,与我的生日同在一天。由于小姑家子女多,姑夫又多病,小姑身体虽好,却有点神经病,便把小妹给了别人家。母亲听说后又托人要回来自己抚养。在小妹之前,表姐是在我家长大的。我十二岁时,和母亲只小三岁的三表哥因年龄大了,还没有结婚,娶了外地的表嫂,表嫂来时带一个与我同龄的女孩,是我的表侄女,在我家也住了几年,由母亲照顾抚养。我大姑早亡,所生的大表哥因后娘不很待见,到了大龄才结婚,大表嫂是外地人,才过门虚弱多病,大表哥因刚分家,生活也困难,大表嫂就住在我家休养治疗,由母亲照顾她。所以母亲的一生是操劳辛苦的一生。
母亲十分疼爱我,我在一岁多时害了一场病,那是一个春季的早晨,母亲起床后,抱着我,让我拉屎撒尿。我尿没撒出来,却拉了一摊稀屎。那一摊拉得很远绿的稀的东西,让懂点医疗知识的母亲很害怕,急忙叫大堂兄去找当时在五六里外的赵马村卫生所上班的父亲。父亲与一个同事(当地小有名气的儿科中医)急忙骑着车子赶回来。父亲与同事一进家门,一看我的气色,一口同声埋怨母亲叫他们晚了,把我的病耽误了。父亲的同事让母亲把我裸放在园子当中一张破席上,一边让父亲给我输液,一边叫人抓了一只大公鸡杀了,开了膛,贴在我的心口。而此时父亲因为紧张,怎么努力也不能把针头扎进我的血管中。只好赶到集上公社医院,请儿科医生来用刀剥开我脚上的皮,才把针扎上。那一番让人手忙脚乱的折腾,我一点记忆也没有。后来人们当村中一件大事讲起来,我听了也没有一点后怕。只是恨那个把鸡子放在我肚皮上的医生,因为那天他做完这件事,没待我输液的针头扎上,就勿勿走了。几天后他到公社医院开会,向给我扎针的医生打听:文京(父亲的名字)家小孩啥时候丢的(俗语,指死亡)。这个临阵脱跑的家伙原来很不看好我呀。
我虽然大病不死,却从此体弱多病,只要发烧就很难治好,而且夜间高烧很容易引起抽搐。人们都怕我养不大。母亲为了防止我生病用尽了偏方。不让我吃大肉,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母亲向逮鹌鹑的老人、抓麻雀的孩子,求来捉的这些野鸟给我吃。农闲时邻居们在河里逮了鱼,母亲也总是去讨了来,做给我吃。一直到我十几岁,从秋到春,我穿的内衣都是用姜煮了开水糨过的。
那时候,生产队要待到春节前才给每家分一点油、糖。我家人口少,又没有劳动力。分的油装不到一个输液瓶的一半处。父亲经常不在家吃饭,母亲做好饭,总是用筷子蘸几滴,滴在我的饭碗里,给吃食不太好的我开胃。春节我家也能分到半茶碗红糖。这糖是要留在待客时煮鸡蛋茶时放的,也只有我在生病时才给我和糖茶喝。但每当母亲分糖回来,总是把茶碗放在小桌上,从用做山墙的高粱杆织的薄上擗下一小片细长的弧状的干叶,让我当小勺,吃上一阵子,过上一回糖瘾。寒冷的年未岁尾,那种带着母亲温情的甜蜜,至今让我回味无穷。母亲给我吃糖的另一个方式是,把很少的糖兑在炒熟的芝麻粒中给我吃,又香又甜,又省糖。这种吃法我和小妹都很喜欢,一直到后来家庭情况好转了,还这样吃。只不过兑的糖多了,更甜更香了。有一次,爱人炒芝麻粒,我做了给女儿吃,结果大人小孩一同叫好,比现在时兴的果品点心更受女儿的喜爱。
我上小学后,秋冬季节放了早学,回到家,如果饭没有做好,母亲总给我准备一碗热茶,给我驱寒。特别是“过了六月节(农历六月六),芽子红薯鸡蛋粗”,缺粮的农户开始挖红薯煮稀饭,我是不爱吃红薯稀饭的(现在人们讲究养生,认为红薯富含多种营养,且有抗癌之功效,大都在煮粥时兑些红薯块。悉不知在“红薯面条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农村人吃够了红薯饭,不是为了裹腹,谁也不爱吃红薯饭)。每天早自习回家,总有一碗兑了盐的煮红薯稀饭和面前盛出来的热开水等着我。那甜甜咸咸的热开水,喝下去爽口开胃,真象是今天孩子们喝的早餐奶。记得六七岁时,一个下午放学后,从村东的小学一路玩耍回家,一眼就看到堂屋的小饭桌上放着一个小茶碗,碗中有3颗鲜艳欲滴的樱桃。在校门口,我同小伙伴们刚围观过卖樱桃的挑子,箩筐中的樱桃卖一分钱3颗。那年头,孩子们的口袋里都空空的,解了眼馋之后,一哄而散,各找各的乐子去了。而此刻,碗中就有3颗樱桃。肯定是妈用一分钱卖的。当时是独子的我,独吃独占惯了,自然伸手抓了,跑到灶火偎在正在烧火的娘怀里,吧咂几下嘴,吃进肚里。味道肯定是很鲜美了
母亲是温柔和善的,讲道理总是因事而发,循循善诱。我三四岁时因无人照看,就随了母亲下地。我记得母亲锄地时,总让我挎一个小筐跟在身边,她锄掉一棵杂草,就让我捡起来,并教我把草头前尾后顺着放在筐里。和母亲一起干活的妇女都笑母亲“死劲”,说:一把草,孩子想咋搁咋搁,管恁严干啥。母亲回答说:这样放齐了装得多。收工的路上,母亲告诉我:草放齐了装得多。你上学了,写字也要横平坚直,让人看了才显得稳重。干啥事都要整整齐齐,看着顺眼,也能省地场(俗语,空间的意思)。很多次,母亲通过不同的事例向我讲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想来,是为了要我养成一个良好的做事习惯。
大约我上小学二年级的秋季,我和一群小朋友到村西三四里外的公路边的林场玩,说是林场,其实已无多少树木,小林子里有十几棵桃树、杏树,有一个看场的,终年住在那里。公路边靠着林场有一个自行车修理铺,修车子的师傅,因为骑车子、修车子时习惯歪着脖子,所以人们都叫他歪脖。因为父亲和他是朋友,所以我叫他王叔。那一群小伙伴围着他,看他修理车子。一边“歪脖”“歪脖”地乱叫,老王很是生气,抬头轰他们走,看到静静站在一边的我,便笑着叫我。我随口叫他一声“王叔”。刚被乱喊一通“歪脖”的王叔,听到我一声甜甜的“王叔”,一定很高兴,因为他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二毛钱,递给我,让我到修理铺隔壁的代销店理买糖块吃。二毛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字,能卖十六块糖。平时大人最多给我们二分钱卖块糖解馋。春节走亲戚,得到大人的压岁钱,也只有一毛钱。我买了糖块,欢跳着回家了,当我把吃剩下的糖展示给母亲看时,原想母亲一定会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很平静地对我说:你要是把这二毛钱买成作业本,你王叔才高兴哩。通过这件事,母亲又教给我怎样合理处理亲友的馈赠。后来一次,在舅父上班的村诊所里,舅父给也给我二毛钱,让我卖糖吃,我卖了两个本子和八块糖,舅父果然很高兴。平素极严肃的舅父少有地笑了,抚摸着我的头向同事夸我懂事。后来还把这件事说给许多亲友听。母亲听说了,平静地高兴地笑了。
母亲又是严厉的。五六岁时,幼不更事,常惹母亲生气,被母亲训责后,一个人跑出家门,躲在村边的土沟里,或蹲在沟旁的树坑中,望见行医的父亲回来,才敢随了回家去。好在母亲是不算旧张的。见我有知错悔改的表现,也就不再追究。我一生中对母亲总有敬畏的情愫在心底深处,也就是在幼时被母亲调教出来的。
六岁,母亲就把我送到了村小学。我和大我一岁的四堂兄一起上的学。当时村中的孩子一般八九岁才上学。当我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一贯严厉地批评我。记得上二年级时和好朋友张守峰干了一架,为什么事,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因为论辈份,大我两岁的守峰,我要叫小答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一脸的严肃,把一根草绳扔在地上对我说:在旧社会晚辈与长辈吵嘴打架是要上绳索的(一种用绳捆了人,吊起抽打的旧礼法)。现在你说咋办。我一时吓坏了,说:你也吊了我,打吧。母亲板着脸教导我:新社会打人是犯法的,打坏了人要坐班房。现在打你起不了啥作用,你去找你小答赔个不是。往后你们还在一起好好玩。我低着头,赶快去找守峰赔礼。怕母亲不想信,拉了守峰到家。我清楚的记得母亲认真地对守峰说:守峰,你侄子再给你犟嘴,你拽他来见我,我给你出气。完全象对一个我成人的长辈一样讲话。从小一起玩大的守峰,一时还摆不正角色,不好意思的说:我俩打着玩呢。刚才回去我妈还说要我和林森好好玩呢。
但母亲也不是不分是非,一味批评我。上四年级的一个大雪天,早自习放学回家的路上,撒开花的同学们追着一群大白鹅打,看着嘎嘎乱叫在雪地上笨拙地奔跑的大白鹅,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越追兴趣越高,把鹅撵得东倒西歪,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身为班长的我,想到老师要求放学路上不准追逐嬉戏,更害怕鹅的主人发现了。就上前止制。我一发话,大家都停了下来。谁知惹恼了同班大我好几岁的王书杰,他在同学中间是个小霸王,课堂上最严厉的数学王老师也打不服的。他一见我扫了他的兴头,冲上来二话不说,一下子把我摔倒在地。我刚起来,说声要告诉老师,他就又一下子把我摔到了,还笑着说:叫你多球余,我就不怕老师。这一下摔得很疼,我放声大哭,一个同学快跑着要去告诉他妈。他见事情闹大了,才去追那个告状的同学,以免他妈知道了。一到家母亲就知道了,对我和跟随我一起到家的同学说:谁多余,老师选个班长就是替老师管事哩。他不怕老师,老师是干什么的?就是管教你们哩。他不是怕他妈吗。一会你们上学去了,我就去找他妈。中午放学回家,我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王老师又把杰娃好好收拾了一顿。妈妈叹了一中气说:杰娃这娃,太不让人省心了。然而母亲并没有去到杰娃妈那里告状。因为事后的一个傍晚,书杰从我家门前过,母亲叫住了他问道:杰娃,你比林森大几岁?“三岁。”杰娃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问他这个,随口答道。“哪你是他哥,还是他是你哥?”“我是他哥。”“那你为啥前天早上还打他?世上那有老大哥欺负小老弟的理。你要再打他,我不只要给你妈说,还把你们同学都找来,叫你向林森喊哥。”书杰走后,我对母亲说:你咋不给他妈说哩。母亲叹了口气:唉,这杰娃在家他妈打,到学里老师打,谁家娃挨打老里不心疼。可光打也教育不好他呀。谁知从那以后,书杰对我太别亲。记得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我和书杰一起到他姐姐工作的烟站上卖烟叶,回来的路上,经过一个村边,遇见几个半大小子欺负生人,挡住路找茬。我可吓坏了,书杰把他们挡在一边,让我从前边走,还给我状胆说:不怕球他,惹我躁了,我一个打他们一忽片。那几个见这边的不好惹,虚张几下声势也就散了。书杰说:看吧,他们那样子,还给咱们挣事哩。
母亲的一生关爱多,奉献多,付出多,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考虑的少,是我们做子女的楷模与典范!
三、虚弱多病、要强达观的一生
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到秋冬季节几乎都要生一场大病。是气管炎的病根。母亲在年轻时身体是不错的,母亲回忆说,刚分家时,生产队派劳力到灵山拉石头,每家都要出劳力。父亲当时在公社医院上班,母亲和其他劳力一起起早摸黑,拉着人力车,去山上拉石头。是家境的贫寒,是我幼年的多病,是母亲强出力伤了身体,是母亲一个人替父亲替家庭替别人多操劳了心力……使母亲人在中年身体早衰。中年之后便常有大大小小的病灾,一至没有离开药。虽然是“苦口良药利于病”,但“是药三分毒”。母亲终在老境痴呆,身心苦痛,遭了许多罪。
母亲虽然体弱多病,但要强达观,她知天达命,从不迷信。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生活中这几个片段,从中可以看出母亲要强达观的性格。在我五六岁时,邻居二爷正在赵集高中当校长,子女或在外地工作或在县上要害部门当邻导,家庭兴旺,如日中天,为村上办了不少好事,安排要好人家的子女到县上、公社当临时工。农村人知恩图报,又无以表达,只有在二爷家有事的时候,尽力帮忙。所以二爷家盖五间头(一连五间青砖瓦房)的时候,帮忙的人挤满了院子,干起活来热火朝天,象年集、会场一样热闹。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母亲对我说:看看,求人家帮了忙,拓下人家的亏欠,这人情账,几代人也还不清。咱可要争争气,考上大学,分配个工作,少拓些人情。我不谙世事,说:中!没想到母亲竟然开心的笑了:咱娃真有志气。
在我刚上学那一年春上,父亲托人在三十多里外的夏集公社一个煤场弄到几百斤煤票,那时政府为了给农田打农药,用飞机撒“六六粉”,在夏集建有小型飞机场。母亲与父亲商量用人力车去拉煤,顺便带我去看飞机场。好象是一个阴冷的天气,我坐着父母拉的人力车出发了,经过一晌奔波,终于在一片麦田中看到一大片水泥地坪,这就是飞机场了。远没有天上飞着的小小的飞机看着有意思,也没有远处铁路上喷着烟雾,轰鸣着疾驰而去的火车留给我的印象深刻。我的收获是不少,可父母赶到煤场一掏口袋却傻了眼,原来父亲把煤票拿回家后,放在母亲经常放钱的茶杯里,今早走的时候他以为母亲把煤票带上了,而母亲则以为父亲把煤票一直带在身上。父亲很是懊悔,白跑了一趟腿,耽误了许多事情。而母亲则劝父亲说:没有拿煤票只是白跑趟腿,强是煤票带掉了,就当咱赶回夏集。父母又说些什么又吵些什么,幼年的我不甚关心,留在我记忆里的画面,是父母又说笑着,用人力车把我从夏集拉了回来。
从小记得,东间大床所靠的后墙上有一个小窗。小窗有四分之一个平方大小,很高。七八岁的我站在床上也拿不到放在上面的磁茶杯。小窗有几根木柱,看来原来是透光通风的,但从我记事起,木柱后面就用坯堵上了,上面放东西很保险的。放在上面的白磁茶杯,有盖,母亲把钱放在里面,就算家中的“保险柜”了。有一次,我从中拿出一毛钱,也不知做什么用。拿在外面玩,被母亲发现了,我想起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拿了家里的钱,被大人很揍了一顿,很是害怕。没想到母亲只是看了看我手中的钱,对我说:小孩家拿钱干什么,还不搁起来。往后可不要拿钱玩。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多次在和邻居亲戚谈到小孩背着大人拿家中的钱时,总是当着我的面夸我:俺们林森从来不背着大人拿钱化。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总这么夸我,因为我确实背着父母拿了家中一毛钱,只是没化罢了。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教育学,才知道母亲是通过夸奖,来巩固对我教育效果。现在我在家中把日常用的零钱总放在女儿能拿得到的地方,养成了女儿从来不背着大人乱化钱的好习惯。这也是我童年时代从母亲那儿得到教育的传承吧!后来不知怎的,那个茶杯放到了前窗户台上,可能是为了取用方便吧。然而,不久放在茶杯中的三十元钱不见了。那时候一元钱能买十二个鸡蛋,相当于现在四五元钱买的鸡蛋。反正在当时肯定是父母心中不小一个数字,父亲正要办一件什么事,取钱时发现了。父母一时都傻了眼,很是着急。父亲问我拿钱了没,在一旁的母亲肯定地说:不是林森拿的,林森从来不拿家中的钱。对子女对家人的那份信任,给了我极大的安慰与鼓励。后来母亲告诫父亲与我说:钱没见算了,这一定是溜门贼偷的,往后咱可得小心。这件事不要乱讲。然而父亲终沉不住气,不久在与一个手脚不干净,有小偷小摸习气的人生气时,拿这件事质问那人,那人当然不承认了,并与父亲胡搅蛮缠,弄得父亲很没面子。事后母亲劝父亲说:说话做事要就事说事,你扯你掉钱的事干什么。他那号人,是给你论理哩?你又没一把抓住人家手脖子,说人家偷了你钱,谁能承认?结果有理的事,让他给你搅个没理。母亲这一番话也给了我许多教益,我至今记得。
母亲的处事稳妥、机变,遇事不大悲亦无大喜,真让人配服!
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村中盛传盐要涨价。一时间各家各户争相大量地买盐,有一家甚至买了一大麻袋。据说他们一家人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父母一定也会买许多盐放在家中。可是好几天过去了,也不见家中买盐。我有点着急了,问母亲:咱们咋不买盐呢?母亲笑了:行啊,娃也知道操心了。可是,人家说是盐涨价,又不是面涨价。就是十块钱一斤,咱一家能吃多少盐。咱何必弄那么多盐放在家中。听母亲一说,我也觉得有理,一直到现在不管人们说什么涨价了、什么大降价了,我很少动心。总是根据家庭的需用来购物。反倒省了许多心力,少浪费了许多钱。
从十一岁开始,我在离家四五里的堤南高村开始上初中,也就在那一年,都说是人民币要贬值,农民的说法是:钱不值钱了,好象一元钱就要当一毛钱化似的。村上的人争相购物。只有父母没把这当会事。有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听到母亲与一个亲戚谈到这件事。母亲说:钱再不当钱,也是钱。到啥时候,你有了事,要化钱。那论百上千的钱也是一分一毛算出来的,总不强,你一子就有了一万块钱。现在想来,母亲对于钱的理解是朴素的物物交换观念。是呀,你没有原始的积累,那来的亿万财富。母亲的一生穷也吧,富也吧,一直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的看待金钱,给我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
我从六岁半开始上学,到十一岁小学毕业,没有留一级,这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和我一起上学的一般要比我大几岁,小学其间一般还要留级,到小学毕业,也都有十四五岁,很少再上初中,大都回生产队务农,接着结婚生子)!所以父母坚信我读书一定会有出息。然而初中三年,我却读了五年;高中三年,我又读四年。现在想来,是父母坚强的自信给了我不断进步的勇气,一年一年读下来,才有今天教书育人,收入稳定的工作与生活。1990年,20岁的我考入南阳师专历史系,这在农村无疑是一件大喜事。在农村有学生考上学的家庭都要东挪西借给孩子添治衣物,家中再苦再紧,也要让孩子体体面面的去上学。然而母亲好象这是她意料中的事一样,很是平静,只为我在集上买了一件急需的背心,就打发父亲送我上学去了。简单的一件事教给我朴素的人生观。1992年我毕业分配回家乡联中任教。亲友们都夸说父母有远见:别看你们供学生,现在只有这两间瓦房,娃子有本事了,不要房子照样结婚,给你们找吃商品粮的儿媳妇。但是父母却没有歇一下心,开始了他们一生中最为操心的家园建设。
在农村旧俗很多,逢年过节烧香烧纸的很多。而母亲很少做这些事情。逢年过节,家中也很少祭神。儿时,一个年三十,我看到许多家都在祭神,问母亲:咱家啥时祭神。母亲平静地对我说:祭神有神在,不祭神不怪。母亲晚年病重,我曾劝母亲信主(近年信基督教、天主教的较多,俗称信主),以分散、减轻母亲心理痛苦。母亲听了,从不做回答,只有一次她在说起一件什么事时,对我说:我吃了一辈子素,比信什么不强。人的病,信什么教也治不好。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能不说一下母亲的生死观,小时候村上死了人,母亲总爱说一句话:这人要是在地里睡几年,再起来多好。看来母亲是有生死轮回观念,对死亡是恐惧、不解、迷惑的。舅父去世的那天下午,天空出现了大片五彩云朵,亲人们都说舅父成仙去了。而母亲却叹道:啥人哩仙哩,你没舅了。外婆故去后,两个表哥在丧事后向母亲表述孝行,母亲说:行了孝在心里,不兴说,说了就不孝了。你奶都死了,还说这干啥!可见母亲的知命达观的人生态度。
从我毕业开始,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是家庭生活最为幸福平静的时期,那十年母亲身体较之以前也出奇的好,虽是小病不断,却没有大的病灾,连当医生的父亲也高兴的认为母亲的生体越来越好了。还引经据典地说:看你外婆都活了八十多,你妈吃了一辈子药,说不定老了,还要多活二年哩(俗语,高寿的意思)。然而母亲的命运并没有亲人们期望的好。2001年春节前,母亲高烧不退,当医生的父亲与三堂兄最后决定用了还在实验期的先锋霉素,才止住了烧。这似乎是母亲健康的一个信号,然而我们都忽视了。200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我接到三堂兄的电话:母亲病重,可能是阑尾炎。没有经过世事的我,一时慌了手脚,不知该怎么办好。那一晚我们安排了专车,在凌晨把母亲送到公疗医院,三堂兄托了朋友的关系,当天上午给母亲做了阑尾切除手术。那天上午,我在母亲手术的责任书上签字后,又在麻醉手术责任书上签字,那一刻,我觉得字有千斤,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把母亲往鬼门关里送。因为我觉得母亲虚弱的身体,很难经受这一刀。身为医生的父亲十分清楚母亲的身体状况,吓得连看都不敢看;也是医生的三堂兄,因担心母亲的心脏功能不好,对母亲的手术也不十分看好。然而做为儿子,我只有闭了眼,在亲属意见栏里签下“同意”两个字,为濒临危境的母亲求一条生路。
母亲手术后,不久康复了,亲友们无不欢欣,都十分高兴。然而病后的母亲却吃不下去饭,也懒得活动。我们把这都归因在手术后,人体恢复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母亲越来越显得迟顿,我们求治了市公疗医院最好的老年疾病专家,认定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吃了一辈药的母亲多吃几样药,似乎没有太影响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却错过对母亲对症下药的最佳时机,这是父亲和我一生最为后悔、最为难过的事情。
手术后母亲的身体时好时坏,到2005春节前后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此时大脑还算清醒的母亲以她要强的个性、自强的毅力、做人的尊严,掩盖了病情,再一次错过了一次治疗机会。
2005年10月23日傍晚,一个深深的午睡,似乎还没有带走我一星期的疲惫。我在迷迷糊糊中接到父亲的电话:母亲病危。我匆忙跑到街头,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回家去。当晚我们把母亲送到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德高尚的王茂基医师在问诊之后,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当即安排母亲做脑部CT。当晚的CT诊断报告称母亲:CT描述为:两侧额叶内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区,两侧侧室前角受压变窄且向后移位。中线结构向左移位。CT印象是:1、两侧额叶脑水肿。2、建议:增强扫描。
已是昏迷的母亲,此时经过一番折腾,竟出奇的清醒。王医师见母亲没有什么危险,一时又诊断不出病因。建议我们第二天再来医院做一次螺旋CT。
10月24日上午螺旋CT诊断报告的CT描述中,平扫描述与前日CT描述相同。其增强扫描则称:两侧额部脑水肿区未见异常强化。其CT印象称:两侧额部水肿。
王医师对照两份报告,觉出母亲病证的奇巧,他来到CT室与做CT诊断的医生一起研究,终不能得出结论。此时的王医师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向我们推荐他的老师:南阳医专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王国庆院长。他告诉我们说:王院长是国内知名专家,如果他不能确诊的话,上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意义了。老人到这个年龄,得这种病,恐怕是好不了。你们赶紧去南阳吧。王医生的坦诚与高尚的职业操守,让我们感动之余,也隐隐觉出母亲病情的严重。因为次日王院长不上班,所以26日一大早,我便与父亲带着母亲坐车去南阳。在南阳一下车,吃早饭时,我第一次觉出了母亲的痴呆,在这以前我一直是不愿承认母亲痴呆的。母亲一生吃素,那天我与父亲买了两碗稀饭、几个包子。因为母亲要做检查,所以没有给母亲买饭,并且下车的时候已经告诉母亲不能吃早饭。然而母亲一见到包子,伸手就拿,父亲急忙告诉她:你要做检查,现在不能吃东西。这包子有羊油,你不是不吃吗?等检查罢了再给你买素的。母亲听了极不情愿地说:那不叫我吃。想到母亲一生,做了饭菜总是尽了别人吃好了,才想到自己。有时候家中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母亲往往做了荤的,忘了给自己做素的。有时候给自己做了,遇上我们嘴馋了,吃了荤的。要换口味,想尝素的,又把母亲那份不多的饭菜,给吃个差不多。现在病魔竟使母亲痴傻如此。能不让人伤心吗?
我们在医院上班前赶到挂号处,按照事先联系好的方法,排队挂了王国庆院长的专家号。王院长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看了母亲一眼就告诉我们,母亲的病不是简单的老年痴呆症,他开了磁共振检查单。母亲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很痛苦。想来让人寒心。李红军医生写的磁共振检查报告得出的意见是:1、病毒性脑炎合并出血可能性大。2、额叶脑量减少(萎缩)。
王国庆院长给母亲的病定名为:多灶性白质性脑病,慢性病毒感染。这是一种发病率极底的病症。万分之一的比率让可怜的老娘赶上。
接着王国院长提出了两套治疗方案,一是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南阳住院治疗。他认为母亲的病发现得太晚了,恐怕没有多少时间了。二是回家用药治疗。父亲毅然决定回家治疗,他坚持自信:自己干了一辈子医生,一定要自己照顾母亲,一定能治好母亲的病。王院长通过电话,指导王茂基医生给母亲开了药方。母亲回家后在父亲与三堂兄的治疗下,输了三个疗程21一天水,病情出奇的好转。此时父亲开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母亲治疗。几个月后,母亲创造了奇迹,她又能下地走动,生活基本自理。一家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一个研究易经的朋友,推了母亲的八字后,竟断定母亲能创过这一关口,还有最少20年的寿限。我和父亲十分高兴。母亲要真再活20年,是她的福气,也是儿女的福份。想到20年后,父母亲也都80多岁,儿女也都有了一定的经济集蓄,孙辈也都大学毕业。父母心中那是怎样的幸福呀!
然而母亲带给我们的惊喜是短暂的。春节之后,母亲再次病重,可是奇怪的是,到了市区,还没有进医院,母亲又清醒了许多,似乎没了病。这一次,王茂基医生首先肯定了父亲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真想不到,你们这个病号还活着。接着又给了一个明确的答复:现在的病是脑炎后遗症——癫痫,也就是俗称的羊羔疯。病人一发病就大小便失禁,发过病就又清醒了。遭罪的母亲又患了这个冤爷病。怪不得干净一辈子的母亲,现在却怕洗脸,原来患了怕见水的癫痫病。从此母亲便开始每天吃治癫痫病的常规药片。然而一辈子性情温和的母亲,却不再好好吃药,常常背过人把药扔掉。如果有人在跟前,她会把药含在口中,不管怎样劝说,就是不咽下去。为了母亲能够把药吃下去,父亲可没少费心,没办法,只好把药碾碎,兑在早晨给母亲炖的鸡蛋糕里。后来父亲又想到一个治疗方法:把治癫痫病的药线埋进母亲的穴位中。象钢针一样10CM的药线一根根刺进母亲的身体,坚强的老娘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呻呤。那种痛,我终生难忘。
母亲的病一天一天严重,人一天比一天痴呆。2006年暑假再次大发作,卧病在床,饮食大减。父亲说:看来是不行了,该准备后事了。我心中有着要母亲再活20年的梦想,最烦听父亲这句话。然而亲友们都看母亲光景不好。我只好请照想馆的人给母亲照了像,托四表嫂、表姐、小妹给母亲买了老衣。想不到老衣买回来后,真起到了民间所谓冲丧的效果,母亲竟然饮食一天一天增加,慢慢又能下床走动了。我更加想信研究易经朋友所说的“母亲还有20年高寿”的话。我和这位朋友拜访了本市名气最高的“神仙”,讨了仙药,按“神仙”的指导,在子时到住家西南方向的桥头烧了火纸、冥币,替母亲还了前世债务。不久一个研究佛学的朋友推荐我带着父母,去南阳拜访了道行很深的金居士。所有美好的预言,带给一家人心灵极大的安慰。
然而母亲的病还是在不断地恶化。家人心存侥幸:母亲憨就憨了吧,只要能吃能喝,反正也吃了一辈子的药。我们尽全力来安排母亲被预言的后20年的生活。我和爱人东挪西借,在人民医院附近为父母买了一套单元房,一楼,告着门洞,临路,出入方便,购物方便。2008年春节前一个多月,赶在腊月前(旧俗:腊月是不搬家的),于农历11月26日把父母接进新居。紧接着老天一连下了几天大雪,父亲很高兴:搬家遇上雨雪,是好照头。你妈真能再活20年。
父亲日常总用轮椅推了母亲到医院附近的游园散步。母亲也能扶了轮椅行走。一次碰巧遇到了王茂基医生,他惊奇母亲生命力的顽强,也佩服父亲中西医结合疗效的神奇,更为父亲数年如一日照料母亲的精心感动。他对父亲说:真不容易,真想不到。再遇见这种病号,要介绍给你治疗。我们一家人和王医生素味平生,他对一个病号的那份善意的关心,与对病人那份坦诚与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人感激终生。今年3月6日全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进入公示阶段,《南阳日报》刊登了全市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我看到上面有王医生的事迹。随即登录南阳信息港(ny.shangdu.com),代表全家投出了满含感激之情的一票。
今年六月六是母亲的生日,我们一家和小妹一家聚在一起。为母亲过69岁生日(家乡人忌讳“七十”读音,老人一般都不过七十大寿,都要提前一年过寿)。一家人望着傻呆的娘亲,生日的欢悦气氛也很淡。
其实半年来母亲痴呆是在不断加重,今年六月的一天,在郑州上班的表妹夫回来,与表妹一起看望父母,表妹夫临走时问母亲:妗母,你想吃点啥,我给你买。母亲顺口答道:吃馄饨。表妹夫十分惊讶:一辈子吃素的妗母,咋要吃肉汤煮的馄饨。其实多半年来不吃腥荤的母亲,因为痴呆的日益加重,已经吃肉饺子、肉包子,喝糊辣汤(地方小吃,用羊肉汤做成)、吃馄饨。有时候认错亲人,答非所问。意识时而清醒时而迷糊。
农历6月26日一大早,父亲把母亲扶到卫生间的坐便器上,到厨房做饭,忽然听到母亲摔倒在地。他急忙把母亲扶到床上,母亲脸上撞了一个包,言语模糊。从此很少进食。
母亲,病危了!
四、苦命老娘痛苦艰难的最后人生历程
我不知道农历6月26日那一天我在干什么,傍晚父亲跑来对我说:你妈今早摔了一跤,脸上碰了一个大紫包。说母亲摔跤,我倒不害怕。因为母亲行动迟缓,摔倒也不止这一次。但这次竟撞了一个包,倒让我担心,我与爱人急忙去看母亲。母亲除了脸上的包,神色与平时一样,依然傻傻的。问她话,倒也说不差,只是饭没有以前吃得多。父亲说:我怕你妈这此不得了。我说:不会罢,她的病每年都要厉害一次,你可忘啦。父亲坚持要小妹次日来一下。我考虑第二天小妹做生意的集镇逢集,劝父亲缓一日叫小妹来。父亲很不高兴,但我平日做惯了主,父亲只好听从了我意见。第二天单位有一件事,我一早在父母那里稍停留了下,见母亲无甚大碍,就回单位上班了。在镇上把母亲摔跤的事告诉了小妹。此后小妹隔一两天就要来照顾母亲一两天。母亲饮食大减,大小便失禁。我不知道那一段时间我都在忙些什么。总有开不完的会,总有办不完的事,总有少不了的吃喝应酬。母亲再活20年的梦想,是我把母亲这次病重,归到她每年少不了的一场病灾。我象蜻蜓点水一样,来到母亲的病床前,更多的时间,则投身在可有可无的日常事务中。这使我后半生每想起都要悔青肠子。
尽管为了少给亲友们找麻烦,我们一家很少对亲友讲起母亲这次病重的事(母亲久病,亲友们多次探望,让我们一家人心中十分不安)。但他们逐渐从问候父母的电话中了解到了母亲的病情。陆续有亲戚来看望母亲,他们都不看好母亲的病。父亲的心情也一天天沉重。我才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我决定把手头的工作紧急外理一下,阶段性地理清一个头绪,然后向领导请假,来安排母亲病中的事。农历7月初7(阳历8月7号),我在单位接待了市职教中心招生的两个领导、两个来交流学习的兄弟乡镇的成教负责人(职教中心招生工作是暑假中间我所负责的职成教工作的重点工作)。至此,我抓的职教中心招生工作完成了宣传动员任务,剩下的就等学生报到入学了。在我傍晚正要给领导打电话请假时,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垂危。
我在心中叫苦不迭,匆匆赶回市区。后头妈、表姐、小妹、爱人都在病床前。母亲的情况是,已经输不进水,一天很少吃东西,呼吸急促。后头妈说:你妈想回家哩,我刚才问她回家行不行,你妈竟然笑了。父亲也说:快不行了,今黑都过不去,叫她回去看看也好。我一时慌了手脚,一边力主让父亲与当医生的表侄女婿给母亲注射强心、平稳呼吸的针剂,一边从市第三人民医院给母亲联系拉病号的车。是夜11时左右,重病的母亲回到了她用毕生心血建成的家园。母亲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了,当晚,她吃了小妹给好切成小片的三个苹果。一家人的心情又宽松起来。此后父亲、表姐、小妹与我昼夜轮流守候在母亲病床前,以防不测。而母亲也已经没有昼夜的观念,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我们在她清醒时喂给她少许开水和的奶粉、点心、水果。
在母亲能吃下些许点心、水果的情况下,做为长子,我在亲友的劝导下,开始安排母亲的老屋(棺材的俗称)。母亲的娘家侄子、侄媳、侄女,也就是我的三表哥、四表哥、四表嫂、表姐,以及表姐夫,都为老娘的最后宿室费尽了心。最后选定了一个山楸木做的老屋。邻居亲友都来探望病危的母亲。在人生最后一站的母亲,尽管几近失语,依然把坚强的性格、刚毅的神色展现给心系她的亲人们。
8月9日下午,母亲竟然能用她相对灵活的右手举起一柄干枯的芭蕉叶,不停地挥动,并能用手接着递给她的水果片、点心,自己含在嘴中吃。我们都很高兴,希望母亲会一天天好起来。8月11日下傍晚,母亲竟吃下了小半碗稀米饭,我的心情欢悦起来,只要母亲能吃下去饭,就有好转的希望,母亲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在她的人生历程中,走完亲人们希望的后20年。身为医生的父亲却更担心了,他认为这是回光返照,母亲大去之期不远了。当天晚上,母亲再次出现呼吸急促现象,一家人又恐慌起来,我再次力主父亲与三堂兄为母亲注射强心、平稳呼吸的针剂。从此母亲每隔数小时就得注射一次这种针剂。母亲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1日夜,母亲喉中开始起痰,完全不能尽食。自此小妹一步也没有离开母亲,每隔几分钟就要为母亲从口中抽出痰液,给母亲灌一点点水。顽强抵抗病魔的母亲多次用牙咬紧抽痰的胶管,向亲人示意她的饥饿,然而儿女们强忍着泪水,却不能多给她一点水,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水或食物压住喉咙中的痰,母亲就会窒息死亡。11日夜、12日一天一夜,是母亲人生最为难受的时光,痰不停地起,小妹不停地抽。13日清晨,母亲的呼吸平稳下来,但已经滴水不尽。
八九点钟的样子,后头妈刚吃过饭就来看望母亲,她望了望母亲,对我说:林森,你妈不行了。人家说人死无病,你看,你妈脸上一点憨像也没有了,和没害下病时一个样。我们一看:真的,儿时母亲的慈祥面容,又展现在母亲的脸上。我和小妹的眼泪都下来了。
父亲走到母亲的头面前,强忍着泪说:你好好走吧。害这个病,专家都救不了你的命。又多活这二三年,也差不多了。娃们也都尽心,好好走吧。
这一天中午,又有几家亲戚来探望母亲的病情。一生好客的母亲,第一次没有等客人们吃完碗中的饭,于12时54分,在小妹给客人们盛完饭,来到她面前,习惯性地问“妈,你吃饭吗”时,看了爱女一眼,永远闭上了双眼……
五、平凡朴素的人生,简单简朴的葬礼
母亲离去了,泪水止不住如断线的珠子。然而后头妈却不让我哭。她告诉我:泪水是不能滴到母亲的身上的。要我赶快把母亲移动倒停放遗体的堂屋(家乡对客厅的俗称)的东边,盖上蒙脸的绸缎;赶紧给外婆家的表哥打电话,因为母亲穿老衣是要娘家人在场的。很快三表哥、四表哥、四表嫂赶来了。痛哭之后,我被指导着伸直两臂站好了,亲友们把前年给母亲冲丧准备的老衣一件一件往我身上套。然后用针线缝牢了衣领与袖口,从我身上退下来。小妹已经给母亲洗了脸和手,后头妈、小妹和我便给母亲穿上老衣。当我把遮脸的那布蒙上母亲的脸时,我再一次目睹老娘那慈祥的面庞,不禁失声痛哭。我知道,母亲离我们而去了,永远地离我们去了!
亲友们再一次止住了我的痛哭。现在该放炮仗了,要用爆竹声惊醒母亲沉沉睡去的灵魂,并告知友邻:病重的母亲走远了。
我给镇上的表姐夫打电话:租用灵棚、冷棺。委托妹夫租赁招待吊丧者的桌椅、被褥等用品。请女儿的干爸开了车,去请居住在张村镇的师友赵曾辉先生,来给母亲看坟地。然后由四堂兄带了我,请来了村上主持红白喜事的二答。二答与家人商量了丧事的程式,分派了人手。二堂兄代表家庭招待客人,三堂兄招乎物品与丧礼。四堂兄领了我挨家去请买菜做菜的、盘灶台的、抬棺的、打墓坑的等等。厚诚实在的二答安排完各项事情后,对大家说:我还要到工地上去,啥时间干啥事,我都知道,不用再去喊我,到时间,我就来了。在丧事的四天中,二答总是在适当的时间来到,指导我们一项一项完成了丧事的各项仪程,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
下午四时许,赵曾辉先生到了。赵先生自12岁跟从秀才出身的祖父习易经,曾被南阳市张仲景国医大聘为易学教授,退休后被聘为郑州市张仲景国医大客座教授,赵先生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先生看了我家的老坟园,沿村西的小河察看了水向、地理,在老坟园的东南不远处为母亲择下长眠之地。
到家后,赵先生为母亲择定16日大丧,早上5点出棺,七点下棺。然后为母亲裁写了灵幡,写了灵牌、送程用的灵位。刚送走赵先生,租用的灵棚、冷棺也送到了。我们搭起了灵棚,哀乐声起,我们一家人的悲伤随着伤心的乐声,漫延开去。我和亲人又把母亲从停放的地方,移入冷棺。母亲的病中的铺盖,由我扔在屋顶上。然后四哥与我一起到母亲坟地占用土地的承包人文永答的家中,申告母亲的不幸逝去,以及母亲的坟地占用了他的责任田。我们愿意包赔因此给文永答家带来的产量损失。文永答很是慷慨大方,说:红白喜事谁家都会有,什么赔不赔的。话虽这么说,我们弟兄俩依然再三表明,丧事后一定赔产。第二天开始挖墓坑前,我们又托付二答、双疆答到文永答家,表明我们的心意。母亲入土为安的当天,我们托咐丧礼的总指挥二答,与导引灵棺、?着香火筐的书贵哥时时招乎人们尽量少踩踏了地里的黄豆苗。下午,我拜托田老师带了两条香烟、一箱白酒,到文永答家包赔产量。我们执意这样做,除了为人处事的大度与大量外,更重要的是母亲一生处事大方,在世的时候做什么事,唯恐拓了别人家的亏欠,我们不愿意母亲九泉之下,为自己占人一席之地而不安。又请二哥去给亲友们报丧。黄昏时份,母亲的干儿子与爱人闻讯赶来,哭悼母亲。晚上,招待了主持丧事的二答、主持协办兼写丧礼的我的恩师田富全老师、厨师(书忠答、上选答)。是夜,我与爱人、小妹,以及母亲生前最喜爱的侄孙女小月为母亲守丧。半夜忽起大风、天降大雨。老天与我们同悲泣。
然而,我们也担心大雨与泥泞会给母亲的丧事带来诸多不变。我在匆忙跑到平房上用一块塑料布盖上音箱后,又见灵棚漏雨,害怕灵棚上下的诸多彩灯泡淋坏,急忙拔掉了灵棚照明的电源。我在母亲长明灯照着的灵位前,烧着火纸,在心中祈祷:老娘呀,这雨可下不得呀,还有许多事没办了呢。果然,不久雨停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家人赶紧商议防雨一事,四哥与三哥急忙去借塑料布,准备搭棚。又考虑到大风雨可能导致停电,四哥又联系了发电机,以备不测。挖墓坑的人来了,我们又急忙在坟地搭了防雨棚,按习俗往坟地送了烟酒,半晌又送了油撂馍。灵棚中放哀乐的VCD也坏了,只好借用了四哥家的。这一天,有风,但不大。雨时有时无,下的时候忽大忽小。夜间风雨吹打着院中的灵棚,灯光忽明忽暗,悲伤的氛围如旷野墨黑的深夜。
15日,风雨如昨。因为下午悼唁的亲友要来,一大早二哥三哥就陪了二位厨师去集上买菜、借盛放荤菜的冰箱。盘锅灶的双疆答也开始在院中垒锅台,四哥又找人去拉蜂窝煤。帮忙的开始在院中与楼门前搭棚。帮忙择菜的婶娘嫂子们也来了。一时间人来人往,忙得不可开交。中午时分雨停了,大家心中都松了一口气:老天有眼,老娘有灵呀!下午三点多开始有亲友到来,单位几个好弟兄也赶来帮忙招呼客人。至晚上10点左右,共有亲友百多人前来吊唁。远在千里之外的常兰表姐也从杭州赶回。母亲的娘家、小妹、几个表姐共请了四盘乐队,妹夫也依礼燃放了烟花。田老师代表我们宣读了悼词。葬礼简朴而庄重。
夜,11时,二答指挥,书贵哥导引,我们与亲友一道为母亲送庙。一行人在痛哭声中,踩着泥泞,将母亲的灵魂引送至村西边的三官庙,报告掌管地方的阴界神灵:善良的母亲到了。12点多,依然由二答指挥,书贵哥导引,我和二哥、三哥、四哥抬着放有母亲灵位的纸轿,和亲友们一起,一路炮仗、一路香火,给母亲送城。送出村外与公路交口处,焚烧了纸轿与母亲的一身衣服。烟火之中,我们为远去城皇庙的母亲的魂灵祈福。
16日凌晨4时30分,我们在二答的指导下,把停放在院中棺材移到堂屋。我背朝堂屋门口,登上搭好的板凳,手朝后取下事先用棍子捅松动的三块瓦。就在我走下板凳时,一粒尘土落进了我的右眼。这是母亲对我这个不孝儿子的小小惩罚吧。一直到母亲入土时,这粒尘土才被我眼中的泪水冲出。二答把这三块瓦放在棺材中,做母亲长眠枕头的基座。又在棺材底按七星的方位铺了七张火纸。然后按“铺金(黄绸)盖银(白缎)”的习俗,我们把母亲从冷棺中移入老屋(棺材之俗称)。亲人们最后看了一眼母亲,棺材盖上了。亲人们无不黯然泪下(因为旧俗规定此时为了不让母亲灵魂受扰,不许哭出声来)。
5时正,16位抬棺的劳力到了,二答指挥着文永答把固定棺盖的抓钉钉上,钉时亲友们放声痛哭。我在哭声中,不时提醒母亲游走不远的灵魂小心那可怕的铁钉(旧俗称人的魂灵是怕铁的)。痛哭声中,由我抗着影背刷(灵幡之俗称)在前,抬棺的人们把母亲的老屋抬出大门,在村道上停放在早已备好的板凳上。16位抬棺的开始捆抬棺架,我用酒浇在捆棺架的绳了与棺架上,祭奠棺架,以求出丧平安。捆好棺架,抬棺的、其它参与丧事帮忙的与亲友们回到院中,匆匆用了早餐。6左右,起棺前行,亲友们的哭声在阵阵哀乐声中,伴着老娘,走她在她最熟悉的村道上的最后一程。到了墓地,一大早等候在这里挖墓坑、箍墓的匠人,已经清理了墓坑,坑底已用青砖箍好了底下四周边。我跳入墓穴,用铁锨象征性地清理了墓底。然后背朝着母亲的老屋,做出背下老屋的样子,引导母亲躺进长眠之地。当我把一把硬币撒向母亲的老屋时,亲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回响在村野的上空,我的泪水泉水般涌泄。箍墓的匠人飞快地用青砖和着水泥把棺材封箍起来,泥土落下,母亲被埋进了有着她病苦与欢乐的平凡一生的泥土中。
从此,我是没有妈的孩子!
亲友们在老坟上也烧了纸,母亲娘家的亲人们遵着她们地方的习俗,再与二答协商了谢孝的事情后,从坟地直接回家了(民俗中女性亡者的娘家人,在亡者下葬后,不再回到主办丧事人的家中,叫“不走回头路”。与谢孝又称“烧断路纸”,都是象征着亡者在尘世诸事清尽,无所挂牵,以求亡者灵魂安宁)。中午,招待了亲友与帮忙的乡邻。傍晚,我们弟兄到母亲坟上烧纸、捂火(用母亲在家中停棺的几天中,铺在棺材两旁,供子女亲人起坐的秸杆,与火纸一起烧,象征子女永在身边相守之意)。同时把母亲的一部分衣服扔掉在附近的河流中。小妹与爱人以及嫂子们,也撂了馍到坟上祭奠。捂火需三日,铺在棺材边的秸杆也分三天烧完,母亲留在家中的衣服也分三天扔掉。扔掉衣服也是象征着儿女们在不停地为亡者送去寒暧衣物。
17日家族中母亲的子侄、孙辈,一行17人到外婆家谢孝。我们在外婆与舅父,及母亲其她亡故的娘家亲人的坟上烧纸、跪拜。告知她们:母亲再也不能走阳世间的道路来看望他们了,她已经在走向他们身边,与远去的亲人长相厮守……
六、永远的记忆——写在最后的话
母亲的葬礼结束后,我们一家人遵本地风俗为母亲大去第一个七天,即头七(习惯上头七只有六天),天天上坟烧纸。头七的最后一天早晨,堂兄弟、堂姐夫、妹夫一同为母亲拢坟。我们5点起床,吃完前天准备好的饺子,上坟烧了纸后,开始拢坟,也就是把母亲坟边散落的泥土铲到坟上,再把坟的形状修正得接近圆锥体。二哥还跑到草地上挖了一个坟碗(象碗状的土块),放在坟顶上。我们按照习俗在太阳出来前完成了拢坟的仪式。做为儿子,我在以后的二七、三七、四七、五七、百日、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上坟烧纸。做为女儿,小妹也要在三七、五七、周年、三周年上坟烧纸,俗称烧大纸。烧大纸的日子,一些关系近的亲友也是要上坟烧纸的。
我只所以记述这些葬俗,是想告诉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亲人朋友们,所有葬俗仪式,只不过是后人对亡者的追思、怀念之情的表现罢了。对于逝者,其实是虚无的,尽管在心中我们都希望在天有灵、九泉有知。所以我还是希望,我们更加尊重生者,更加尊重生命。孝,更多地表现,应该在亡者活着的时候。
我的第二个感悟是:孝行如果说受着人时间、精力、物质条件的限止。那么孝心,起码是应该有的。
回想在母亲生前,有多少虚执的光阴可以行孝,而都被浪费掉了。
做为一个靠工薪养家的人,上有老人,下有上学的子女,我们的孝行无疑是有局限的。但我们努力了没有、我们尽力了没有?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总在事后自责,自责的意义又有多少?
走上工作岗位的16年,做为一个没有社会基础的农村孩子,为了那么一丁点进步,总是忘我的工作。在刚教书的那二年、在刚进入单位的那几年,心中只有工作,为家庭付出的太少。而当发现社会并不很看好我这个“拼命三郎”时,又有点过分自惜,总心疼前些年过分的付出,损伤了我本来并不健康的身体。有了空闲,留给自己的多,偷闲娱乐的多,给家人、给母亲的太少!
说这些懊悔、自责的话的意义在于,希望、祁福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亲人朋友们,与期过分地在形式上表现对逝者的所谓孝心,不如为活着的亲人多一些付出,珍爱我们天伦的快乐,珍惜我们生命的乐趣!
剖析心迹,悼念我的亡母,与亲友共勉。
(完稿于2008年秋)
关于思念亡母的短文章相关文章:
2.悼念亡母的文章
4.怀念母亲短文章
8.思念孩子的短文章
10.对已故亲人思念的文章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