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亲情文章>

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文章大约1000字

晏付分享

  乡情,是一杯清淡的茶水,慢慢的会让人上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文章大约 1000字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文章大约 1000字篇1:浓浓的乡情

  最近老是做同一个梦,半坡上一户人家,嵌在光秃秃的土丘之间,门前堆满了砖瓦、石块,鸡在土堆里觅食,一只黑狗卧在那里,伸出长长的舌头懒懒地吐气,黄土砌出的院墙已经有些破旧,墙头上长满了清苔,院子不大,里面修有几间瓦房,还有几只窑洞靠山并排摆着,屋子的主人好像很老,脸色煞白,一副重病模样,他家的其他人似乎都很忙,急急地走来走去。这种情景在我的梦中多次出现,终于有一天,远在他乡的亲戚告诉我,他的父亲忽然得了重病,是一种不好的病,我和父亲商量尽快去看看。

  五月的阳光已经很烈了,出门时丈夫一再提醒我注意防晒,但在临走时仍然忘记给脸上涂防晒霜,下了车,太阳毒毒地射过来,脸上顿时辣辣的疼。

  亲戚的家在乡下,那里离他们的县城不远,父亲出来时带了我们姊妹三个,一路上他一直没有说话,眼睛微微闭着,车子是妹夫开的,他知道父亲前一天晚上没有好好睡觉,一路上开的很慢,快到县城时父亲醒了,他要下车买东西,我告诉他已经买好了,他不太放心,提出看看到底买了些什么,妹夫打开车子的后备箱让父亲检查,只见父亲猫着腰翻了一阵,随后没说什么话劲直去了一个小卖部,又买了一些东西,其中有几瓶酒,我说只是去看病人,拿酒干什么?父亲说出了他的道理,他说病人现在很敏感,可能他家里的人还没有告诉他病的实情,如果我们郑重其事地去看他会加重他的负担,我们带点酒假装随便走亲戚可能会更好些。父亲的用心我们听懂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凝重,谁也不说一句话,复杂的心情就像这五月的天气,不很热但却格外闷燥。我想起那个常做的梦,院落、房间、窑洞还有患病的老人,似乎都是冥冥中有人要告诉我什么事,梦里的一砖一瓦都是那样熟悉,只是所处的位置有点怪,怎么会在半山上?多年前亲戚家就这样,但院子较大,修在村子最北边,那里有一块很平的地,院子前面有一口机井,每天下午会长长地排出一个打水队伍,那时候他家还有一个气派的木大门,门前坐着一对石狮子,人进大门时一定要看看它,它总是不分昼夜地守在门的两边,列着嘴,瞪着那双铜铃似的眼睛,人看它时,那双眼睛瞪地就更圆了。小时候我经常去那个院子,因为弟弟和两个妹妹都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的,父母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母亲生了小孩没人伺候月子,就雇了这家的老奶奶,上班后,没人看孩子,奶奶就主动提出带回家照看,刚开始母亲按月付给奶奶工钱,到了带小妹的时候,奶奶无论如何不收钱了,她已经对我们一家有了割舍不了的感情,我们叫她奶奶,她也将我们当做自己的孙子。她叫母亲的小名,那是外婆来我家叫母亲小名时她听到的,母亲说每次听到奶奶叫她小名她都想哭。若干年后,院子里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奶奶也比以前忙了许多,母亲不再将我们放到奶奶家了,但我们仍然可以天天去,奶奶就经常给我们拿吃的东西,还叫我们悄悄地吃,别让她的儿媳看见了,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但很听话,拿了东西就偷偷地吃。有一次还真的被发现了,奶奶的小儿媳显得很不高兴,手里拿了铁锹追着大黑狗死命地打,嘴里不停地叫骂。后来被母亲知道了,就私下告诉我们别再给奶奶惹事了,我们知道犯了错,以后再去奶奶家就带上好多吃的,分给奶奶的孙子们吃,母亲也隔三差五的给他们东西,尤其是大米,那时候大米很稀缺,逢年过节时粮站才供应一点,我们将大米给了奶奶家,再给奶奶及她的孙子们买块做衣服的布,将我们穿小的衣服送给他们的孩子,婶婶的脸就会好看些,奶奶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过。这种日子过了好久,有一年母亲被一纸调令调走了,先后去过好多地方,我们也跟着转了好多地方,但不管去哪里奶奶都在牵挂着我们,经常做了好吃的给我们捎来,有时候她还会拄着拐杖去看我们,来了就住几天帮母亲做做针线活。母亲也常去看奶奶。学校放假了,我们就被母亲带着去奶奶家,碰上有人问母亲就告诉人家说:“回娘家”。

  奶奶晚年,母亲调到县城,父亲单位分了楼房,我们终于有了固定的家,母亲就经常接来奶奶住在家里。奶奶爱看戏,母亲就买了个小黑白电视放在奶奶的卧室,让她足不出户想看啥戏就看啥戏,乐的奶奶逢人就夸母亲的好。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对奶奶的关心和牵挂都成了习惯,出门在外我们都记着给奶奶买点东西、扯块布料,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母亲在那里还有一个娘家,奶奶也对此没有异议。直到奶奶临去世时才正式举行了认亲仪式将母亲认了义女,弥留中奶奶拉着母亲的手,眼里溢动着晶莹的泪花。那天奶奶的屋子站满了人,奶奶知道她没有多少时间了,就叫她的大儿子把东西拿过来,只见她的大儿子匆匆出去又匆匆回来,手里拿了一个破旧的布袋子,也许年代已久,袋子早已看不出颜色了,奶奶让打开,吩咐按五等份分配,这时大家才看清那是一袋银元,奶奶告诉大家这二十五个银元是她和老伴所有的家底,当年没被抄去是她想办法藏了起来,今天她要将它们送给自己的儿女留个念想,奶奶环顾四周,看见母亲已退到了人后,便招手叫过了母亲,拿出五个银元放到了母亲的手里,母亲极力推辞,奶奶不肯,其他人也好言相劝,说奶奶分给母亲银元自有奶奶的道理,劝母亲不要伤了奶奶的心,母亲不再坚持,拿了银元给奶奶跪下了。看着母亲拿了银元,奶奶这才告诉她的儿女,她说她将银元分给母亲是把母亲当她自己的孩子对待的,并说母亲是上苍给她排来的天使,安慰了她曾经因为失去了二女儿而痛苦不堪的心。

  这么多年奶奶一直活在痛苦里,她出嫁不久的二女儿突然就去世了,没有一点征兆,大儿子十五岁就娶了媳妇,先后生了十一个孩子,但成活下来的只有三个,二儿子结婚后生了七个孩子,只活下来两个,媳妇们年年坐月子,她年年伺候,满怀希望地操劳,却一次次让她失望,使她每次都空劳一场、伤心一场。她告诉大家我母亲的出现,给她带来了希望,母亲把她当做自己的老人,她给我母亲看孩子,就像看自己的亲孙子,她之所以真心真意地爱我们,最初是想用行动感动上苍,不要再把灾难降给他们,后来在带我们的时候,逐渐产生了割舍不了的感情,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希望我们在她这个院子里跑着,多少冲淡她心中的伤痛,给这个家里带来点滴活气,因为村里的老人都说,她的院子太老了,又死了几个孩子,阴气很重,谁也制服不了它,奶奶曾经将这些说法告诉过母亲,母亲说那是迷信,孩子不能成活只是偶然,也许与土法接生有关,产妇消毒不够受了感染,母亲这样说过后,为了证实她的说法正确,就将自己的孩子抱给奶奶,而且一抱就三个,在这个所谓的阴气很重的院子里她让孩子们跑来跑去,几年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们个个都好好的,长的结结实实。奶奶还说自从听了母亲的话,儿媳们再生孩子时她就让她们去医院,回家后在我母亲的指导下科学喂养,后来她家的孩子都活了下来,活下来的孩子再也没有出现任何危险,这个院子终于有了生气。这些事情其实奶奶早就说过无数次,但这次奶奶又无比费力的说叨起来,我想自有奶奶的道理,而母亲却说,是奶奶在她无助时无私地帮助了她,在她困难时是奶奶给了她母亲般的关怀,奶奶的情谊她此生报答不完。就在这一天我们知道了奶奶和母亲的情谊,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隔的,时隔多少年这种情谊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奶奶走了,母亲留下了一块银元做纪念,其余的分送给了奶奶的四个儿女,认下了这门亲戚,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来往。

  县城离亲戚家不过十公里,短短的路程却让我们走了很长时间,车子快到时已近中午,到了村口我们都傻了眼,几个路口都直通庄子,却无法确定哪个路口可以到达目的地?看来这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村庄了。上一次来是四年前,村子的变化还没有这么大,而这次来,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沿着公路一边都是新修的房屋,红砖青瓦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时至中午,家家炊烟缭绕,无人可以问路,我们只好选定一个路口,顺着记忆深处的方向行走,几分钟后坐在前排的父亲看见了那口机井,我们终于找对了地方,抬头望去,那对石狮还在,就静静地卧在那里,木制的大门已经变成了青砖砌成、木头上包了一层深红色铁皮的大门,显得气派而威严。我们将车子停在水井边的平台上,尾随着父亲向大门走去,跨过青石门槛,院子里人来人往,都是来探望病人的远方客人,病人就在东厢房,他是奶奶的大儿子,我们要叫他大舅,我们进去时大舅正靠在椅子上,眼睛微闭,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看见我们他挣扎着要起来,父亲和我赶紧扶了他,他显得很累,无力的靠在那,没说两句话就开始哭。曾经如此坚强的人此刻却如同婴儿般肆意地哭泣,显得那么无助,父亲给了他纸巾后自己也流了泪,两个老人的哭声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不知道如何安慰,就说了好多无关的话语,有意将气氛转变过来,大舅的情绪好象稳定了些,开始诉说他得病的前前后后,据说以前只是经常在上厕所时流血,他一直以为是得了痔疮,半月前突然血流不止,才让儿子带他去检查,结果就不太好,医生建议赶紧去大医院做手术,当时他还认为没有那么严重,不同意手术治疗,但去了省城才知道手术是非做不可,只可以考虑保肛手术,这样以后的麻烦会少些,手术做的很成功,给了病人生还的希望。

  说话间父亲一直在认真地听着,不时递给大舅擦汗的毛巾,脸上非常专注,生怕漏听了哪个环节。两年前母亲的突然去世,给了父亲沉重的打击,独居的父亲谁也不打扰,一个人在思念、回忆中跌撞,近来又相继听到几个熟知的人离世,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他经常告诉我说,人来到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辛辛苦苦,匆匆忙忙,还没有明白活的好坏就好端端的说走就走。大舅的病又一次让大家看到了死亡,遥远的那个地方总是叫人感到恐慌,亲近、熟悉的人一个个相继离世,都毫无意愿的奔向了那里,让活着的人是那样不情愿,生命的无奈使我们产生了说不出的痛处,孤独和思念的痛楚对于我们失去亲人的人来说体会真是无以言表。

  大舅的院子如今已经改变了摸样,规模比先前大了两倍,院子布局是精心设计了的,平顶的工子房在农村很流行,他家的院子里就摆了几幢,过去的窑洞早已寻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青砖红瓦房,房间的设施一应俱全,老人和孩子的房间都设有盥洗间,生活起居都很方便。

  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文章大约 1000字篇2:乡情浓浓

  作者:零落

  依旧那么荒凉,依旧那么沧桑。

  萧瑟,萧条,萧索,这大概就是我所能形容的了。

  冬季的乡村,漫山遍野的浓郁昏暗之色。枯黄的山草,在瑟风中摇摇摆摆。能听到冬风折碎树枝的动静,吱吱作响。路边的尘土,跟随在路过的车身后,肆意的舞动,飞向青天。河中结满了厚厚的冰层,踩着划行都稳稳妥妥的,只是得要小心,别摔个四脚朝天。应该是土地也忍受不住这份寒冷,被冻得裂开了缝。抬眼处,四面环山,冠名的黄土色充斥着视野,只露出头顶的一片小小青天。

  有几个小孩在河面上玩耍,穿的严严实实的,你推我,我拉你,即使是摔倒了,也貌似不会觉得疼痛,爬起来拍拍冰尘继续嬉戏。这些场景,小时候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是隔得太久了,便淡淡的忘记,没有了这么欢乐的情趣,找不回儿时的玩伴。

  现在,应该是到处铺满白雪的时候,可是为何丝毫没有雪的踪迹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期盼着下雪,仅仅的期盼,盼来盼不来都无所谓,只是多了一种本来该没有的心情。有人为看一次雪,不惜长途跋涉,失望或者欣慰,不管结果,我欣赏的是这个过程和意念。也有人为了躲避寒冷,不远千里,跑去另一个国度。两个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对待雪的态度也不会相同。

  乡村的牛羊还是没有间断,只是变得越来越少了,放牧人变得孤独。依稀记得小时候,牛羊总是一群一群的出山,放牧人也不会是一个两个,总是几个一起,聊天打牌什么的。夏季了可以在中午午休时候不回家,找个有树荫有泉水的地方,旁边挖个坑,去最近的玉米地里掰几个棒子,生起火来烤着吃,香气伴随着青烟,在山谷里缓缓飘散。也许这种生活是闲散舒适的,也许是慵懒无聊的,都离我渐渐遥远,只能在记忆中出现。

  这是晴朗的一天,但是却充满了冷瑟。原来走过无数次的路径,突然觉得有些变长了,可能是少了曾经那份玩乐之情,走起来太过孤寂冷清,便觉得它有些长了。在这一点上,就如同那时的感慨:故乡的树仍旧那样,小时候抱不住,长大了依旧抱不住。我长大了,他们却已经变老了。

  冬日的阳光,总不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温暖,总觉得有点冷,停留的时间也太少,还没来得及做些什么事情,就溜走了,紧随其后的又是漫漫的黑夜。夜,静的出奇,听得清风吹的声音,看得见月光跨过山尖,越过河道,又爬上了山坡。清寂,空寞。

  夕阳,请你告诉我,明天,你将在从哪里升起?午后,你又要从哪里悄然落下?

  让一分安宁能够充满内心世界。

  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文章大约 1000字篇3:浓浓乡情 淡淡乡愁

  作者:徐立宽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文章大约 1000字相关文章:

1.浓浓乡情的散文

2.表达乡情的文章

3.关于乡情的散文

4.关于我的家乡1500字的散文

5.表达乡情的文章有哪些

6.表达乡情的短文

    272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