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的人生感悟文章离别
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去;写与孩子的关系时,看到的是他们永远用背影对着自己。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分别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带着释怀与生命和解。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朱自清的《背影》怕是文学作品告别片段中最经典的了。《背影》能强烈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也即在于作者在朴素和细腻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一种深沉的亲子之爱。离别之际,父亲并没有用大段的言词诉说对孩子的关爱,但他因忙于谋事,原定不送,而踌躇再三,还是亲自将孩子送到浦江车站。一直到上车后,诸事都安排停当,给儿子买了橘子才离开。
就像少年失怙的孩子,自然对年事已高、老境颓唐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简单的小事而心有戚戚,就像母亲早逝的孩子,自然对《我与地坛》中母亲十几年如一日推儿子散步的脚印念念不忘。他们比旁人多了一份失去的体验,多了一种离别的情绪,从而,只能从文人们的故纸堆或身边人的故事中把模糊的记忆重新拼接起来。
朱自清先生一贯的笔风,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影愈淡而离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正是这样的朴实,让许多有着经历重叠之人,产生了极强的共鸣,我想这就是其经典之处吧。于读者而言,情之动人,在于同理之心,在于为人子女,长大成熟却不得不离别父母时的那个瞬间。牢笼永远不是家人,真正的牢笼是生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一边抗拒着青春的流逝,一边在寻觅所谓真爱的路上愈败愈战。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的感伤和心里有话找不到可以说的人的感觉大抵是一样的,总以为,看见群山,会遇见良人,我想,长安在遇见世舫时,就是这样想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