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感悟文章>

哲学与人生的文章

淑贤分享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生的每一个言行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哲学与人生的文章篇一:哲学与人生

  我们必须认清或理解这样的一些问题:认识你自己?你希望什么?你的人生之路在何方?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要怎样认识自己,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看——即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将往哪里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从哪里来,主要从你的家庭背景来理解;你是谁,主要从你的个人情况来理解;你将往哪里去,主要从你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厘清关系,如下: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将往哪里去?

  ↓ ↓ ↓

  家庭背景 → 个人情况 → 社会环境

  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有出身的家庭背景。出身在于你的出生地在何方?你是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你是南国之人,还是北国之人?在家庭背景中,这一切取决于你的父母亲。如果你的父母是经纪人、银行家、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工程师、各类顾问、系统分析师、科学家、医生、法律学者、出版商、编辑、广告代理商、艺术指导、电影制片人、演艺人员、新闻工作者、电视制片人、导演、艺术家、作家、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政府官员、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那么这有可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因素:一是遗传基因的影响,一是后天的生活作风的影响。当有人问你:你从哪里来?首先你回答的是——我从什么什么地方来,其次可以回答你的家庭背景。这是常理的回答,其实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不合理而又合理的话来回答,那就是——我从父母那里来。这种“你从哪里来”是针对个人而言,如果针对整个人类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一直都在追问和思考这个问题,但都是徒劳无功,即使有所答案,那也是受到怀疑的。大的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也无法思考,我们要思考的是针对我们的人生哲学而言。

  个人情况:你是谁?最合理的回答是:我是我。而要怎样把这个“我”显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得命名——也就是说,首先得给“我”一个名字。可是,有名还得要有实,名必须与实际本人连接起来。实际本人就得看你的个人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政治面貌、从事的行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假如你是一名学生,你就得有学生档案。这档案指出了你是谁。如果你是经纪人、银行家、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工程师、各类顾问、系统分析师、科学家、医生、法律学者、出版商、编辑、广告代理商、艺术指导、电影制片人、演艺人员、新闻工作者、电视制片人、导演、艺术家、作家、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政府官员、农民等,那么你就得有符合你身份的档案。这个档案已存于电脑档案室。如果我们要想查阅某人,只要知道某人的一些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我们就会知道此人是谁了。这是针对个人是谁的回答。假设要对“人是谁”来思考的话,就没有确切的答案了。关于“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那是在整个人类哲学史上的研究课题,至今还未定型。尼采说: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大概人就是这个样子吧。但我们活在当下,只能用当下最确切的答案来回答。你要知道你是谁,就记住你的身份证号码吧。这是确认你身份的最好办法了。如果要凭空想象你是谁,这只能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思考当中。

  社会环境:按照马克思主义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说:“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的意识,而不是他的意识决定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你必须根据你周围的情况来做事,而不是从内心中产生做什么就做什么。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就得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懂得道德规范。如果你不遵循,那么你就违反了纪律。不管你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你都得要遵循你那个行业的规矩。社会环境决定了你的意识形态,这是你的出路。你一旦选上了你的社会环境,那么你只能走下去,人生没有回头路。你将往哪里去?虽然我们都知道你将去的地方是坟墓,但是,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得到了我们的处所。人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死亡,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当我们从家庭背景中走出来,慢慢地确认“我是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规划了我们将要去的地方——社会环境。我们经常说到一句话:走入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你去的地方。社会环境,我们可以把它缩小到一个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位。这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政府单位等。如果你去事业单位,你居士事业单的工作人员;你去企业单位,你就是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你去政府单位,你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如果你去种地,你就是农民;你去打工,你就是工人。社会环境那么大,总有你该去的地方。

  你希望什么?作为一个会思想的人,你会有欲望、理想。希望,在这里就是你的理想。理想是一盏明灯,在照耀着你的走路轨迹。当然,理想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你希望什么”必须与“你能做什么”联系在一起。“你希望什么”是理想,“你能做社么”是现实。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冯友兰说:“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比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睛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个方向走的。”理想给了你一个方向,而在现实之中,你必须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在确定你能做什么,然后沿着理想的这个方向行走。如果没有理想指导,你盲目地走着,你就有可能会掉下悬崖。只有理想照着你,你才能分清你要走的路在何方。

  据说有一次,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边走边思考问题,不慎跌进在一个水坑里。一个少女嘲笑他说:“真可笑,你连身边的事情都看不到,却总是想那些天上的事情。”对此,泰勒斯一时竟无法反驳。事实上,泰勒斯后来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个庸俗的少女。它夜观天象,直到来年的橄榄将获丰收,事先租凭了当地全部的榨油坊。果不其然,他的知识没有欺骗他——橄榄丰收了。于是,泰勒斯便将榨油坊高价出租,获得了一笔巨大的利润。泰勒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哲学家想发财是很容易的,可是,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想在指引我们的人生之路,虽然在路上会受到各种挫折,但只要相信自己的理想,会到达理想顶峰的。

  理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多指有根据、合理的),而空想则指不切实际的想象,幻想是指没有根据的想象。像平常我们多说一样: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当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你才会有这样的理想。如果你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篮球英雄,而你的身高只有1米左右(这是指成人身高),这就是幻想、空想。

  有理想的人,在现实中做事才会有精神。理想是你的精神支柱。如果不是这样,斯宾诺莎就不会是斯宾诺莎了。这位《伦理学》的作者,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日神般的智者每天都要靠打磨眼镜片维持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可是他,放着优厚的物质生活不去享受,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面对如此诱人的职业,斯宾诺莎还是毅然拒绝了。因为他知道,思想绝不能被当做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斯宾诺莎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世间。正如他谈论永恒时所说:“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正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的一部分所得出令人安宁的结论,也是斯宾诺莎本人的精神支柱。

  理想可能会让你走向一条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之路,这种成就会让别人看成是一种精神支柱。可是,你必须从现实出发来确定你的理想之路,否则,你的理想会陷入一片沼泽之中,不能自拔。

  你的人生之路在何方?孔子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而也。”

  孔子给我们阐述的人生之路,用我们日常的生活来理解就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志向在于学习,而我们学习什么呢?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包括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治国策略等。而学习最有成效的阶段,是我们青春年少的阶段。人到三十岁时,开始成家立业。三十岁以前在于修身,三十岁以后在于齐家、立业。到了四十岁时,一切要理解的东西已经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此时我们对于知识、生命都已基本了解,不会再像年轻时懵懂,看什么样的事物已经有了成熟全面的看法。到了五十岁时,人就开始知道自己的天命。天明乃是一切无可奈何事物的命名,比如:人是要死的,这就是天命。人的生老病死,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们只有彻底地理悟这种天命,我们才能彻底地放开自己。六十岁时,我们只能顺着天命行事。到了七十岁,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是根据自己的欲望、想法。如果我们做了,那是不会逾越规矩的。这里要求我们做的事情,必须符合孔子所说的仁、义、礼、信的原则。

  而王国维所说的路乃是我们干事业的道路。我们在最初的时候,乃是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向高处走,站得高,我们才会看得远。这是我们的远大理想。之后,我们就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在奋斗中是最艰苦的岁月。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似乎已经到达了理想中的地界,可是我们苦苦寻求的东西在哪里呢?我们到处寻求,然而,我们想要的东西在于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瞥。这在禅宗里,叫做顿悟。关于顿悟,灵云禅师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说的是,灵云禅师参禅参了多年却未开悟。有一年春天,桃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他打开山门,蓦见千万丛桃花开得如火如荼,宛如一片香火海,当下身心脱落,尘识皆消,豁现本来面目,并说了这首诗。

  关于人生之出路,我们再来看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西西弗斯被认为是最狡猾而且诡计多端的人,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时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让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来,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得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西西弗斯的故事暗示着人类的神存状态:人总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行动来诠释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的行动又是毫无意义的。正如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着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但是,如果有一天,巨石推上了山顶,永不再落,西西弗斯就是幸福了吗?不,在他荒谬的存在里,他的命运(推巨石上山)就是他的存在,除去他的命运,他一无所有,而他命运的解脱(巨石永不再落)不也就是他追寻的终结,存在韵律的中断,期待的幻灭吗?这样活下去也许就更没有意义可言了。按照加缪的说法,人们把巨石推上山任其落下,再向上推去,实际上这是激励我们生活在一种充实的而非安逸的幸福状态中,并且具有奋斗能力。这并不取决于我们做出的努力和艰辛,而恰恰在于生活本身是有价值的:为了达到崇高的目标而做出的努力是正确的。与生活作对的原罪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法设法让生活变得轻松、没有困难,从而让生活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瑰丽和悲壮。所以说,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悲观。正如“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流没有给中国人带来悲观一样。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我们每个人就要像流水一样,不断超越自己,自强不息。

  哲学与人生的文章篇二:哲学与人生

  最近天气不太好,很久没打球了,缺乏了运动,但增加了看书的时间,在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很认真得去看,但回头想想,能记得的太少太少了。大学四年,看了很多得书,从《读者》看到《思想的盛宴》,也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可到离开大学时再想想,脑中一片空白,是读的不认真还是我得右脑不够发达?

  人的思想刚开始就像骆驼,就被别人牵着走;然后变成狮子,开始学会自己作决定;最后成为小孩……对于最后一句我还没理解,也许我的阅历还不足去理解。

  沈冰讲过“人一生中影响最深的是历史书和哲学书”,历史可以以史为鉴,哲学可以使人明智。读历史和哲学可以以更高的高度看待问题。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只有知道他活着的意义,才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哲学与人生的文章篇三: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生的每一个言行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 ,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 ,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 ,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 ,是追问之学 ,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 ,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 儒家最讲现实 ,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 ,主要从人生谈人生 ,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 ,从世界的整体 包括 自然 来探讨人生 ,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 ,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 ,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 ,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 。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 ,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 ,采取什么态度 ,追求何种境界 ,用 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 ,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 ,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

  《理想国 》中,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爱金钱 ,是爱钱的灵魂 第二个层次爱名誉、爱地位,是好胜的灵魂 第三个层次是爱理念的灵魂。

  在他看来,追求理念、真理的快乐比追求金钱、追求名誉的快乐更高、更值得。冯友兰则认为 人生境界最低是 自然境界 ,就是满足生存需要 ,第二是功利的境界 ,第三是道德的境界 ,第四是天地境界。我则把人的精神境界作这样划分 最低是欲求的境界 ,就是求得欲望的满足 第二是求实的境界 ,科学是最讲求秩序的 ,科学家都是这种境界 第三是道德的境界 第四是审美的境界 ,审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而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这是审美的最高价值之所在。如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可 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 ,一是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由于个体的差异性 ,个人的精神境界很难做一个普遍的说明 ,故我重点讲如何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这要抓住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万物一体” 。人和万物息息相通 ,仁爱之心贯穿其中。儒家和道家都谈“万物一体” 。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为我们讲道德、讲仁爱 ,讲“一体之仁”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哲学本体论依据 。我们今天提倡道德意识 ,应该发扬中国儒家传统的“万物一体”的思想 人和人要有同类感、同情感 人和自然也是一体的 ,人和 自然要和谐 ,不要随意破坏 自然。我把审美的境界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老庄的“万物一体”思想里面 ,我们能找到中国审美意识的根源。儒家主要从道德意识的根源来论证“万物一体” ,道家更强调审美意识。

  道家讲“万物一体”更多的是作为审美意识的理论根据。庄子讲“心有无穷” 就是说人要畅游在无穷的天地里面 ,人和天地万物一气相通 ,有了这样一种境界 ,就是最美的境界 ,最高远的境界。中国阴阳和合的思想有助于具体分析“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 “在场”的“阳”和“不在场”的“阴”的东西阴阳和合 ,这就有一个整体的审美意识了。故中国人讲审美 ,都讲含蓄之美,越含蓄就越有意味,都是通过“在场”的“阳”的这一面让你去体会背后所含蓄的、没有表露出来的“阴”的那一面 ,即海德格尔晚期所讲的美就是通过“在场”去体会“不在场” 。这是万物一个整体的观念。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审美意义讲,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万物一体”的思想和境界 ,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哲学与人生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哲学与人生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哲学与人生的文章

2.哲学与人生经典句子

3.关于人生哲学的文章精选阅读

4.关于人生哲学的文章

5.看人生哲学散文

    1577524